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腧穴的解剖学研究

腧穴的解剖学研究

来源:爱站旅游


腧穴的解剖学研究

在临床实践中有一个体会,针刺疗法是惟一可以接近神经的疗法,治疗神经病疗效很好,要想学好用好针灸学就要深入理解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病理学,不断探讨其疗效机制,并逐步形成一套以现代科学为指导的针灸学新理论体系。

现代医学的起点,始于人体解剖学,针灸学的创新,就要以现代医学理论为指导,临床实践为检验,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整理、发展传统的针灸学,作者认为就这一浩大的工程作出不懈的努力。下面我们首先探讨一下腧穴与周围神经系统的关系。

第一节 腧穴与周围神经系统的关系

针灸学的腧穴位于周围神经系统。60年代初期,就有人在尸体上对十二经脉的309个穴位(以一侧计)进行解剖观察,发现其中正当神经干者152个穴,占49.18%;邻近神经干者157个穴,占50.81%。还有人解剖了全身361个经穴,报道与神经有关者205个穴,占56.8%,表明穴位与周围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针刺所刺激的神经就是周围性神经系统的感觉神经纤维,一般情况下,刺激所引起的神经冲动是单向传播,即总是从树突传向细胞体,再从细胞体传向轴突末端,传至中枢。中枢由细胞体发出一个突起把神经冲动从细胞体传向轴突末端的神经纤维称为传出神经纤维或运动神经纤维。针刺治疗时,不仅刺激传入神经的终端感受器,也刺激传入纤维的任何一个节段,以获最大疗效。针刺不适宜,也不容易刺激到特殊感觉器官,因而对特殊感受器不会有理想疗效。针刺治疗时总会直接或间接地刺激交感神经节后神经纤维,交感神经纤维支配心肌、平滑肌及皮肤,副交感神经纤维不支配体表的皮肤,仅支配内脏和腺体,所以,针刺一般不直接刺激副交感神经。从解剖学的观点,周围神经系统中与针灸学有关的部分是肌神经,皮神经的分支、神经束和神经干,腧穴是分布在周围神经系统的各个分支上,每根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都

可以产生若干个腧穴,我们只需掌握最具治疗意义的腧穴,就可以达到治疗目的。例如颅神经的常用的穴有下关、攒竹、四白、地仓、颊车、翳风。颈丛形成的腧穴有风池、翳明、天柱、夹脊等。骶丛形成的腧穴有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等。这就是腧穴近治作用的解剖学基础。通过观察,人们还发现腧穴处的神经分布与相关脏器的神经支配同属于相同的脊髓节段,或在该内脏所属的神经支配节段的范围内。这是肢体部位的腧穴具有远治作用,具有特异性治疗脏腑疾病作用的基础。

第二节 腧穴的解剖学特征

什么是腧穴,腧穴点有不同类型的神经感受器,有人认为是疼痛点、运动点和触发点,三点的共同点是有疼痛感,其结构基础是感觉纤维。触发点是“肌肉和结缔组织中的高度敏感点,通常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相联系”。运动点即运动神经进入肌肉的位点,该神经也包括感觉纤维,电刺激产生去极化形成感觉冲动,传入脊髓再引起运动神经元发放冲动,经传出神经送到肌肉,产生肌肉收缩。穴位结构与血管、淋巴管也有较密切的联系,有人通过观察十二经的309个穴位的结果表明,针下正当动脉干者24个穴(占7.26%),针旁有动、经脉干者262个穴(占84.36%);也有人在对361个经穴的观察中发现针刺点近动脉干者58个穴(占16.1%),近浅静脉者87个穴(占24.7%)。有人统计,经穴中有62.5%的穴位在肌肉分界处,其余的穴位则位于肌肉、肌腱之中或起止点上,可见穴位与肌肉、肌腱的关系也十分密切。美籍华人董厚吉博士对腧穴的解剖学特征做了研究,总结出了十大解剖学特征。

一、神经束的粗细

穴位都分布于周围神经系有肌神经和皮神经的神经束上。神经束越粗,所形成的穴位越重要。当然,神经束上的某一部位是否形成穴位,这一条件,并非具有绝对重要性。下

列的其他解剖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也扮演一定的角色。

二、神经在组织中的深度

人体内最粗大的神经干是坐骨神经,起源于第4、5腰椎和第1、2、3骶椎。坐骨神经经过臀部时,由于深藏在肥大的臀肌之下,所以该部位几乎没有形成穴位。坐骨神经进入大腿后肌肉群后,升到浅层,在该部位和膝后腘中才形成穴位。同理,来自臂神经丛的神经干在上肢的上臂部仅形成很少几个穴位。在肘部升入浅层后,分别形成前臂外侧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两个重要穴位。所以,除了神经干的粗细,神经干的深浅也是形成穴位的要素。

三、神经干穿过筋膜处

身体内的筋膜分浅筋膜和深筋膜。浅筋膜是皮肤下疏松的结缔组织,其功能是把皮肤的真皮同下面的深筋膜联结起来。在四肢部位,深筋膜是较致密的结缔组织。其功能是固定肌肉的相对位置,并分隔不同的肌群。当神经从内面穿出深筋膜进入浅层时,通常会形成穴位。上面提到的前臂外侧皮神经点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点,都是这样的情况。

四、神经干穿出骨孔处

周围神经穿出骨孔处,就形成穴位。例如:三叉神经在面部穿出眶上孔、眶下孔和下颌骨的颏孔,都形成了穴位。

五、肌门

上节提到,支配肌肉的肌神经含有传出纤维、传入纤维和神经节后纤维。肌神经进入肌肉的地方称为肌门,也有人把这一点叫做运动点。很多穴位是由肌门所形成。大多数肌肉只有一个肌门,较长的肌肉也可能有2个肌门,而不是有些解剖学教课书所说的一根神经在一块大肌肉上可形成多个肌门。医学院的解剖学教学中,基本忽略了每块肌肉上肌门的准确位置,使得有些具有临床意义的肌门,不被学生所了解。除少数情况外,多数肌门都位于肌肉深部,因此,这些位于深部的肌门点变为穴位的频率并不高。

六、神经干和血管束相伴行

肌神经通常有静脉和动脉相伴行,形成神经血管束,在肌门处进入肌肉,所形成的腧穴较多。在形成穴位过程中,血管的生理功能还不清楚。可是,在疾病发展的早期阶段,肌门附近的血管,经常能引起该部位变为疼痛点。同位于浅层的皮神经相比,肌神经和皮神经粗细相似,由于很多皮神经没有相伴的血管,位于深层的肌神经穴位比位于浅层的皮神经穴更容易为酸痛。

七、神经干所形成的纤维成分

前面提到,神经纤维的粗细,决定于纤维外面所包被的髓磷脂的厚度。一束神经可能含有7种大小不同的神经纤维。一般来说,与皮神经相比,肌神经的大小差异较大。皮神经仅含有传入纤维和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肌神经除含有这2种纤维外,还有通往骨骼肌的传出纤维。如果所有解剖学条件都一样,同皮神经所形成的穴位相比较,由肌神经在肌门附近所形成的穴位,更容易转变为疼痛点。两者的差别,就在于神经纤维的成分。所以,神经纤维的成分,也是穴位的解剖学特点之一。

八、神经分叉处

严格来说,在神经穿过深筋膜处,或神经穿出骨孔处,或神经从肌门进入所支配的肌肉处,都是神经束或神经干形成分支的地方。在这些地方,肌神经分叉变为更细小的神经。另一方面,也有神经束或者神经干在某处形成2个或更多的分支而形成穴位,并没有穿过深筋膜、骨孔或进入肌门。像这样由大神经分叉成小神经所形成的穴位,大多数位于肘、膝关节以下,特别是手和脚的背面和掌面。

九、韧带的敏感处

韧带的解剖学结构包括肌腱、骨支持带、厚筋膜、关节囊和副韧带。这些结构都由致密结缔纤维组织所组成,并含有丰富的传入神经感受器,对压力、牵张和触摸很敏感。这些敏感部位,也形成很多穴位。肱骨外上髁处的前臂长伸肌群韧带所形成的穴位。有“网球肘”时,不难在该部位触摸到疼痛敏感点。

十、头骨骨缝处

在头骨骨缝处,如冠状缝、矢状缝和人字缝等处,形成不少穴位。这类穴位,大多位于前囟点、翼点、鼻根点和星点。有慢性头痛史的病人,这些穴位都会感到疼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