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作者:乔建军
来源:《新校园·学习版》2010年第11期
现代文阅读中,“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指一个词语具体的语境义。“文中”是具体的语言环境,词语含义的理解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整体文意的词义理解;二是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词义理解。一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受下文的影响,会有临时的意义,解题技巧有以下几种:
一、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这里的“语境”即上下文,结合语境即做题时“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通过词句之间相互作用来明确语境义。
例1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谈起读书,人们都希望有个安静的环境,但这又谈何容易!在读到明人李乐这句“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时,我好像立即受到一种启迪,悟到关键在自我调整。调整好了,即使身处闹市通衢,不也像没有“五浊”干扰的可独享读书之乐的深山古庙一样了吗? 这段话中“调整”指( ) A 调整好读书的环境 B 调整好读书的心境 C 调整好心情和环境 D 调整好读书的情趣
[解题指导]:根据上文“人们都希望有个安静的环境,但这又谈何容易!”可知,此处的“调整”,不是调整读书的外部环境,不是客观上的调整,于是可以否定A项和C项;根据“调整好了”,“身处闹市通衢”也像“可独享读书之乐的深山古庙”可知,这里的调整是指主观方面的,而D项的“情趣”则指“性情和志趣”,其意义和语境不符。答案选B。 例2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网答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尽管我们能建造一百层的摩天大楼,能生产拥有多种智能的机器人,但我们自身却日益退步。匆匆的脚步踏过深秋的落叶时不会有时光流逝、人世沧桑的遐思。冷冷的眼光观看莎翁的悲剧是不会有悲天悯人、热血沸腾的情怀。电影院里唯一有刺激性的镜头才能引起津津乐道,雪天街道上冻得发抖的乞丐早已司空见惯。这是一个物质比任何一个时代都富裕的时代,也是一个情感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贫乏的时代。这个时代定会有日新月异的发明创造,使我们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唯独让感动脱离躯体,在黑暗的街角徘徊。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愚昧并不为科学、技术、现代化、进步等等让路,恰恰相反,它正随着进步一道成长。 选段中“我们自身却日益退步”的“退步”指的是什么?
[解题指导]:此段文字议论的中心话题是“灵魂深处的感动”,行文伊始,作者指出现代的人们物质丰裕,自身却在“日益退步”,接着重点分析生活中这种感动离我们远去的种种表现,在这种语境之下的“进步”,当然指的是心灵深处感动的丢失,情感的贫乏。
二、结合修辞,品味词义 同?试做简要解释。 (二)
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力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今年北平的春天来得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地远引了。(冰心的《一日春光》) 请回答:“我要尽力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的“吞咽”一词有什么作用? (三)
头顶着高粱花子走进都市,我用三十多年的光阴,兑得了一点虚名和一口饱饭,按说,我应该感恩城市。然而,说不清为什么,我还是改不了“端起碗采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草根性。二○○五年六月二十九日下午,因为于邦的一首诗,又萌发了我回乡的念头。
若是换成另外一个人,这首名叫《草回到草中间》的诗。能在他的内心深处引起多少同感与共鸣,我不得而知。可是对于我,它却成功地完成了一次情感的隐形地震。对,地震。读这首诗的时候,我的心暗中怦然一动,又怦然一动,某种莫名的不安与惶恐,促使我毅然撂下手里正在做的事情,立马踏上去往故乡的路。(《回到草中间》) 文中划线的句子中的“隐性地震”的含义是什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答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