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青海省河湟地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初探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青海省河湟地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初探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8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O06年第36卷第2期(总第182期) 青海省河湟地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初探 杨生栋,应成玉(执笔),曹迎春,马立琳 (青海省互助县兽医卫生检疫站,互助,810500) 摘要本文从影nP1.-3"持续发展的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制度安排等四个因素出发对青海农区畜牧业可持续 发展的现状进行评析,并提出了应采取的发展对策,即生态畜牧业模式,农牧结合模式和畜牧业产业化模式。 关键词:青海;河湟地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 7950(2006)02-0028.03 l存在问题 人口增长、自然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和生产安 排不合理严重影响河湟地区畜牧业的发展,这就要求 我们发展可持续畜牧业。 畜牧业是整个大农业的农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是和种植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独立产业, 畜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改善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 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各种生物资源,而且对改善我国居 民的食物结构和营养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重 要作用。它是农业中乃至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畜产品供给状况是一个国家、民族消费水平、营 养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 度的重要内容。 随着我国畜牧业由产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由农村 副业向专业化生产的发展,伴随着人口增长,居民生活 水平提高,对畜产品需求数量和质量的提高也存在着 饲料用粮不足、种植业结构不合理、畜牧业科技成果转 化率低、环境污染等制约畜牧业发展的因素。因此,可 持续畜牧业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在改善和维护 农业发展的所依存的环境与资源的基础上,保持持久 提供人类对动物性食品和纤维需要的同时,提高农民 生活水平、促进农业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由于青海 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环境条件的制约,牧区畜牧业还没 有摆脱,靠天养畜的困境,再加之过度放牧,管理不善 等造成草地退化、沙化面积有增无减,致使本来就很脆 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遭到破坏。“夏肥、秋壮、冬瘦、春 死亡”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青海畜牧业的发展。在 此背景之下,如何发展畜牧业这个优势产业,显得更加 迫切。我们认为,除积极改善牧区畜牧业发展现状之 外,应加强农区畜牧业的发展,只有农牧结合,青海畜 牧业才有长足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畜牧业发展成 为青海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农区可持续畜牧业是探讨资源、环境、人口,资本 和技术等因素在制度变革、制度创新过程中如何同养 殖业发展相协调,从青海农区实际情况出发,寻求一种 可行的途径,重新选择农业发展道路,合理保护和利用 收稿日期:2006-05-06 资源,全面,系统地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资源、能源、 和食物等重大问题,以确保子孙后代对畜产品的需求 得以满足…。 2青海河湟地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诸因素评析 青海省河湟地区位于青海东部龙羊峡至寺沟峡之 间,黄河于流区以及黄河主要支流湟水,大通河流域, 是青海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这里人口众 多,交通便利,农业开发历史悠久,丰富的农业资源为 农区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畜牧业生产是该 地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增加群众收入的 重要途径。其中海东地区是城市肉、禽、蛋、奶的主要 供应基地,海东畜牧业关系到全省畜牧业水平,也关系 到城市的繁荣和人民的安定。但是从另一方面,河湟 地区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水土 流失严重,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随着区内水电 资源的开发、能源、高耗能工业的发展,资源开发进程 逐渐加快,环境压力很大,下面就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四 个因素,即人口、资源、环境和生产制度安排逐一评析。 2.1人口 河湟地区近年来人口急剧增长,严重制约了区内 畜牧业的发展。据统计,1996年,河湟地区人口约356 万人,占青海省总人口的72.9%,其中少数民族人口 占本地区人口的35%左右,人口密度185人/Km2,其中 湟水河各地区高达500~800人,Km2,为青海省人口密 度较大的地区。区内贫困人口多,占区内农业人口的 25%左右,主要集中在脱贫难度大,返贫率高的东部干 旱地区。虽然河湟地区人口的总体素质也比较高,但 文化、智力提高辐度大大低于同期全国水平。以海东 地区为例,全区总人口达210.6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 的43.18%,其中汉族学龄儿童入学率、l6周岁完成 率、适龄少年入学率分别只有97.36%、92.4%和 68.9%,而少数民族学龄儿童入学率、16周岁完成率、 适龄少年入学率和l8岁初等教育完成率分别只有 93.73%、87.34%、72+16%、58.94%,上述指标均未能 达到国家标准。此外,海东地区有各类专业人才2.6 万多人,只占全区总人口的1.2%。随着区内人Vl不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9 2/2()06 青海备牧兽 杂志 36卷2期 Vo1.36.N0.2 Chinese Qir ̄ghai Joumal of An ai al1fi Veterinary S(: 1ce。 断增加,人口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首 先是人均耕地少,区内人均占有耕地由1953年的0.30 hn12减少到1994年的0.13hn12。近年来,城镇建设、兴 办企业,资源开发,修建住宅等非农用途占用耕地以及 违法占用耕地现象严重,人地矛盾更趋尖锐。其次,粮 食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人均占有畜产品量远低于 同期全国水平。据统计,1995年,海东地区人均肉、 蛋、奶产量分别为12.3,】.8,6.1kg;而青海人均肉、蛋、 本地区毁林4.8万hl1I2,毁草8,3万h ,现区内森林 覆盖率不足5%,人均林地仅O.o2hrn2。目前乱砍滥伐 树木,破坏植被的现象仍在继续。因此,要实现畜牧业 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爰坚持“遇耕还林,退耕还草”的发 展战略,维护生态j‘ 衡,树立“立草为业,种草养畜”的 观念,加强革业 大力发展节粮型牧业。 2.3生态环境 河湟地区宏观生态环境总是十分突 出,最主要的问题是干旱、水土流失、洪水、滑坡、泥石 奶产量分别为4O.3,2.7,45.1kg;全国人均肉、蛋、奶产 量分别为44.4,l4.2、5.7kg。第三是因农村生活用能 源短缺,农民砍树割草作烧柴,造成森林、草场资源破 坏问题非常突出,直接影响畜牧业的发展,综上所述, 河湟地区人口数量多,人均占有畜产品量少,人口与自 然资源的矛盾日趋尖锐,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 制约 J。因此,实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可持续发 展是当务之急。 2。2自然资源 2.2.1水能资源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已成为制 约区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河湟地区地表水资 源为28.5亿m],其中黄河干流过境径流量230亿rn3, 大通河流域水资源量3O.5亿 ,湟水流域水资源量 21.0亿m3,湟水流域内耕地、粮食、人口和工业产值分 别占青海全省的51,4%、63.O%、58.O%和66.2%,用 水量占青海全省用水量的41.9%,使流域水资源量仅 为全省的3.5%,人均占有量和单位面积耕地占有水 量都比较少,耕地灌溉率不足25%,属水资源缺乏地 区,加之水量时空分布不均,以及水污染13益严重进一 步加剧了缺水的严重局面。区内山区缺水,河谷同样 受干旱威胁,目前山区尚有120万人,300万头牲畜饮 水未得解决,15万}1nl2耕地因缺水得不到灌溉,农业 仍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虽然青海河湟地区水能 资源丰富,仅龙羊峡至寺沟峡360多km河段上,由于 峡谷众多,水量充沛稳定,水头落差达856m,过境径流 量230亿l113,是水电开发的“黄金地段”。但是区内山 高沟深,土地面积大,海拔高,受特殊的地形、地貌条件 限制,水能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水土流失严 重,土地垦殖率很低。引湟灌溉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但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灌溉农业发展的难度很大,农 田灌溉困难重重,土地产出率远低于全国水平,东部干 旱山区的粮食产量一直在1 125kg/hIl】2左右徘徊,致使 畜牧业发展受到饲料来源不足的严重制约,不利于畜 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2草地资源河湟地区为青海的农业区,畜牧业 的发展主要是靠农副产品作为饲料来源,草场资源非 常有限。据统计,1992年底,海东地区年末草原面积 为902万}1nl2,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为821万}1nl2,占 全省可利用草原总面积的2.4%左右。近年来,由于 自然因素和人为破坏,河湟地区草场和林地面积正在 13益减少。据青海省水土保护局调查,5O~7O年代, 流等多种灾害经常发生。干旱是区内农业的主要威 胁,d王是农业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据新中国成 立后四十多年的气象资料分析,平均每一年出现一次 旱灾,大旱每十三年发生一次,而且发生频率越来越 大,干旱程度越来越深。由于本地区降雨季节十分集 中,经常出现暴雨成灾,每年都要发生山洪、泥石流和 滑坡等地质灾害,本地区水土流失问题也很突出。是导 致当地生态环境恶化,引起水旱灾害和贫困的根源之 一。区内水土流失面积2.7万 ,占青海省水土流 失面积的66.9%,大部分属强度流失区,湟水民和段 的平均输沙量1 900万t,多年平均含量达11.4kg/ ̄。 湟水中下游浅山区每年流失土壤6 000~8 000 t/hm ̄, 每年坡耕地流失表士30~6Or/hn12,耕地日益恶化,缺 氮、缺磷十分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区内浅山区坡耕地 粮食单产长期徘徊在120 140kg左右,水土流失使作 物减产常达30%一50%,直接制约山区农业持续发展 和人民的脱贫致富。尤其令人忧虑的是,近年来人为 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愈演愈烈,毁林造田,筑路、修渠、 开矿、采石、办厂等,致使涵养水源植被惨遭破坏淤积 河道,影响行洪,造成水土流失,水源锐减等一系列生 态环境问题H 。河湟地区也是青海省工业比较集中的 地区,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随着重工业的迅速发展废 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日益增加。据青海省水 环境监测中心1996年发布《湟水地表水质量年报》,湟 水西宁至民和水污染严重,每年直接排放工业废水 3 500万t以上,各种有机物和有害无机物达243种,有 毒化学物质5O多种,危害西宁、大通、平安、乐都、民和 等县农田达3.2万}1nl2,直接威胁着湟水两岸农业的 可持续发展。由水污染引起对人和家畜的消化系统疫 病猛增,乙型肝炎、癌症、伤寒等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水污染事故屡见不鲜,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使先天不 足的农区畜牧业的发展显得更加困难,因此,保护生态 环境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2.4生产制度安排河湟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科 技落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主要以低起点,粗放型 方式的生产管理技术从事资源的开发、加工和生产,从 而加剧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大大降低了资源及环 境的承载域限,使原本就很脆弱的生态环境具有了更 大的压力。目前,全区有绝大部分的农民走的是传统 畜牧业的道路,即分散式的一家一户养殖业,这种方式 在一定时期内仍然占主要地位。加之该地区畜产品不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30 青海斋牧蒈-医杂志 2O06年第36卷第2期(总第182期) 足,品种单一,商品率不高,商品流通体系很不健全,畜 产品市场信息不灵,流通不畅,市场体系建设严重滞 后;全区干部群众市场观念淡薄,只重生产,不重市场, 生产盲目性很大,畜牧业科技推广和普及力度不足,一 些如暖棚养牛、分隔围栏、划区轮牧等关键的增长措施 还没有真正运用。农民群众的整体科技文化裘质不 高,接受新观念,新技术的能力较低,使畜牧业生产和 畜产品加工,流通的联系不密切。另外,畜牧业生产缺 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还未 完全形成,致使畜牧业整体效益低下,出现了增产不增 收,丰收不增收的问题。综上所述,农区畜牧业的发展 仍是以数量型增长方式为主,没有真正将发展与持续 结合起来,走质量型增长之路,这必然会导致农区畜牧 业发展后劲不足,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 之路刻不容缓 。 3青海河湟地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生态畜牧业模式 生态畜牧业是遵循现代生态 学、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和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来组 织和指导畜牧业生产,并将通过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 来实现农区畜牧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畜牧业有利于物质循环利用,能量多级转化。提高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改农村一业为主为多业结合, 各业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以实现系统整体的多功 能和高效益。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还有利于改善生态环 境,保护自然环境,提高动物食品质量。由于河湟地区 的自然条件及经济发展水平悬殊较大。因此,要针对 地区实际情况的不同而采取适合本地发展的不同的生 态畜牧业模式。对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的脑山地区,要实行以沼气为纽带,养猪、养鸡、种菜四 位一体的庭院生产模式,这种方式既可解决农民群众 燃料不足及照明困难的问题,又可增产创收,是一种即 简单又经济的生态畜牧业模式;而对相对条件较好,经 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要积极推行农林牧副渔加工, 菌、沼气结合开发模式,以当地资源为优势,通过生态 牧业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优化组合。 3.2农牧结合模式所谓的农牧结合,实质上是种植 业和养殖业的结合,它们都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都是人 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得以正常运转的物质生产部 门。纵观世界农业史,农牧业的发展和它们之间的相 互结合状况,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经济 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 者相互信赖,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农牧结合是土地、 种植业、畜牧业三位一体的农业生产系统中,综合利用 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种植业和畜 牧业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求得最佳经济效益、社会 效益和生态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和 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河湟地区耕地 产出率低的实际,要从生产耕作制度上改革以粮食发 展畜牧业的传统方式,实行“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 料作物”三元种植模式,在该地区大力开发利用种植资 源.实行 秸秆养牛、牛粪肥用”的农牧结合模式,同时 大力推广啦用青贮、氨化技术,搞好试验示范,加快种 植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到1994年,互助县已建立秸 秆养牛示范村57个,示范户908户,成为秸秆养牛生 产的主力军。此外,还要进一步开发利用菜籽饼,优化 饲料配方,研制开发各类添加剂、预混料和浓缩饲料: 在海东一些临近城郊的地区或大城市近郊还可采取 “肉牛异地育肥”的模式 。 3.3“畜牧业产业化”模式畜牧业产业化是以国内 外市场为导向,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实行贸工农。产加 销一体化的养殖业生产模式。目前,政府已将产业化 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其目的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实现农村奔小康,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 道路。畜牧业产业化的具体模式有“龙头企业带动 型”,“专业市场带动型”、“专业协会带动型”,“专业村、 社带动型”和“专业大户带动型”,在畜牧业产业化的实 施过程中,既要因地制宜,又要发挥各地区资源优势, 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组合生产要素,形成最佳生产规 模,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均衡协调, 同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并使农村社会和经济结构发 生变化,使一系列社会目标得以实现,促进农区畜牧业 的持续发展。河湟地区畜牧业的经营形式还处于分散 式养殖的低级阶段,畜牧业产业化刚刚起步。因此,要 在该地区积极扩大“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以公司 为龙头,以千家万户为生产主体,从而形成小生产、大 市场的规模集约化经营格局。通过市场竞争,逐步建 立起若干个各具特点,优势突出的主导产业区域。在 海东农区要着力抓好牛、猪、羊“三个重点”。确定肉、 奶、羊毛为农区三大主导产业。 参考文献 [1]孙东升.中国农区可持续畜牧业初探[J].中国农村经 济.1999,(2):65__69 [2]李万寿.河湟地区可持发展诸因素评析[J].民族经济 与社会发展.1999,(5):17~18 [3]薛文斌.推进农区畜牧业可持续[J].民族经济与社会. 1999,(19):2卜23 [4]熊海虹.不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探 讨[J].青海环境.2O00,(1):3l~36 [5]阎明毅.加快青海畜牧业进程的意义(J].青海畜牧兽 医杂志.2O0O,(2):38—l加 [6]李生荫 浅谈农区发展养牛业的潜力和途径[J].青海 畜牧业.1995,(3):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