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试论迪士尼动画《花木兰》的创新精神

试论迪士尼动画《花木兰》的创新精神

来源:爱站旅游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试论迪士尼动画《花木兰》的创新精神

作者:孙恩博

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6期

`摘要: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到一定水平,迫切的需要产业升级,改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国家的政策也慢慢倾斜于一些文化新兴产业,促进了中国国产动漫的发展,中国动漫正逐步的由单一的产业体向整个产业链延伸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创新意识不足、没有很好的发扬传统文化等问题凸显出来,本文通过对迪士尼动画的一些分析来探讨优秀民族文化的如何创新的问题。

关键词:迪士尼;动画;花木兰

马克思曾经说过:“蜘蛛的活动与纺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在于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它已经观念的存在着。”由此可见,创造力是人类区别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纵观人类漫长的艺术史,就是艺术家不断的自我否定、不断创新的历史。只有不断发展才能为艺术发展带来活力。创新精神之于艺术类学科是非常重要的——它不是机械的模仿、复制,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精神升华。

创新是是艺术创作的动力和灵魂,也是一个民族发展强盛的动力,对于艺术从业人员来说,传统文化是一笔无比珍贵的财富,是从事创作的精神支柱与灵感源泉。一般说来,一提到传统文化就会联想起“继承”与“发扬”这两个字眼,所谓“言知之易,行之难”,具体来说该如何行动呢:哪些是我们必须继承的?怎么继承?继承多少?假设第一步已经完成,在继承的基础上怎样才可以将优秀的文化思想发扬光大,体现出艺术的创新精神呢?这是三十年来,甚至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一直面对的两个问题,1998年,一部美国动画《花木兰》的成功使得这个问题显得更加迫切,当我们还在考虑如何将外国动漫形象模仿的更逼真的时候,美国人却借用中国的传统文学推广了自己的价值观,这在当时引起了文化界极大的震动。接下来,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该片的一些创作理念,探讨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对优秀民族文化进行创新的问题。 《花木兰》的拍摄历时4年,是地地道道的好莱坞工业流水线的产品。但与中国遥远古代的《木兰辞》并非割裂的关系,并没有偏离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它较好的体现出替父从军故事当中最核心的部分——儒家的“孝悌”思想,而且对于中国的家族观念进行了技巧性的强化:例如在人物角色方面加入了花家祖先灵魂的角色。表面上来看,这样设计固然让“主角加可爱宠物”的迪士尼模式在本片中的设置更加合理,另一方面则契合了中国人祖先崇拜、祖先保佑的传统思想。古代中国的信仰与西方的宗教存在许多差异,中国人认为人死后“魂”(思想,精神)上天变成神。得到后人供奉的“魂灵”可以升天,从而保佑后代。在《花木兰》的剧情当中,从一开始的相亲准备,到后来的替父从军,花家的祠堂对情节的推动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崇拜祖先的情节贯穿始终,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特色,也体现出西方人对东方传统文化的认识。

《木兰辞》原著不过三百余字,前半部分说入伍过程,后半部分说功成身退(都归结为孝道这一主题)。全文对于战争的描写只有三十个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从文学技巧来说,这段概述具备中国画留白的意境,客观上也为后人的创作提供的充分的想象空间。早在1928年,在第一部以此为题材的电影《木兰从军》当中,导演侯曜对战争进行了详尽的刻画,像“聪明机智”、“巧破敌军”、“战争中的爱情”这样的设置与七十年后的美国花木兰如出一辙。随着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随后出现了许多有关花木兰的影视作品,这些影片都尝试着用新的形式重塑这位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像1939年的《木兰从军》(香港卜万苍导演);1951年的《花木兰》(香港陈皮导演);1956年的豫剧戏曲电影《花木兰》(刘国权导演);1961年的《花木兰》(香港黄鹤声导演);1964年的香港电影《花木兰》(岳枫导演)等等。在这些作品当中都增加了许多延伸的情节,其灵感明显源自中国民间文学、戏曲、评书等领域,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在剧本改编方面,迪士尼的《花木兰》与以上作品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不同点,正是这些差异,充分体现出美国电影工业的专业化,以及对剧本改编的精雕细琢。例如它使用崭新的艺术手段诠释的儒家中的“忠君爱国”思想,前面的中国电影虽然在情节上大胆创新,但仍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女子“三从四德”的一种强化,凸显出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秩序。因为在中国古代社会,个人隶属于家庭,没有独立地位,就连读书人的“修身”也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之路为己任的;同样是报效国家,美国的木兰则是以自由主义思想为主导,同时还具有强烈的女权主义色彩。由于西方社会属于一种团体格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国家不应当过多地干预个人生活,明确了个人与国家分界的必然结果就是强调个人的奋斗和对自我的实现。大多数的美国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其实都可以归结为这一主题。在剧中,“mulan”有这样一句台词:“也许我这样做不是为了爹爹,也许我只是想证明自己有能力”,我们不妨将此看作是主人公对实现自我价值的宣言书。在从军——训练——参战这一过程中,木兰不断破除传统偏见,不断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最终通过努力找到了人生价值,这固然与儒家积极的入世思想有一定的关联,但更多体现的却是“美国梦”的思想理念。 对于《木兰辞》中女子参战这一基本设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存在情节硬伤的。关于这点中国电影的解释是主人公自幼学武、身怀绝技,其能力之所以不为人知只是因为性别的问题,总之她是天赋异禀、不同常人的,所以也不需要以正常女孩子的要求来理解;虽然美国电影里也不乏这类超级英雄题材,但在此片中却将花木兰的成功归结为后天的努力,为此还专门制作了一首主题曲,用轻松幽默的笔触来说明艰苦的军事训练过程。这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也符合美国梦的传统桥段。此外,对配角的塑造更加凸显出迪士尼动画的与众不同,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一点也是非常值得中国电影、动画的艺术工作者去借鉴、思考的。可能是受到传统戏曲的一些影响,中国动画(包括前面提到的花木兰电影)无论主角、配角具有很强的脸谱化倾向,好人就是一脸正气的高大全,坏人则一贯的猥琐、阴险,久而久之使得角色的塑造显得平面化、不真实。配角也没有对主角起到很好的衬托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动画对于配角的塑造存在许多不足,而迪士尼的黄金配角的安排和形象设计早已成为一种成功的固定模式。这些角色看似不显眼,却往往对故事的走向起到了决定性影响。其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插科打诨”的制造幽默:动画片具有很强的商品属性,所以要考虑到观众的消费心理。当代社会的人们都有较大的精神压力,让观众放松心情,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观影,是迪士尼配角的主要任务。他们的体态一般比较滑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语言方面具有较强的个性,极具感染力;行为举止荒诞不经,肢体语言夸张。

(2)心理疏导,帮助成长型主角渡过难关。除了花木兰身边有祖先派来的木须龙,再比如《狮子王》中的狒狒智者,它来去无踪,恰好符合灵长类动物的习性。虽然台词不多却使得辛巴思想的巨大转变,从而成为真正的王者。

(3)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发挥帮助主角完成使命。推动剧情的发展,凸显了他们在影片中存在的意义。木须龙能够喷火的特性在决战部分发挥威力,利用雪崩反败为胜;再比如《马达加斯加》中的4只企鹅,主角的逃离首先缘于他们的煽动,每次剧情的转折点都有他们的身影出现;还有《玩具总动员》里的三眼外星人,由于性格的设置,每次的台词只有一两个词语显得可有可无,在最后的危急关头却是他们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拯救了全体成员。 无论是剧本改编还是角色塑造,这都是好莱坞电影工业发展成熟的结果,也是巨大的市场对影片提出的要求。他们的成功值得我们中国的艺术工作者认真的反思与借鉴。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科技时代,传统的经济产业模式逐渐被新的模式所取代,动漫产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拥有最广阔市场的中国动漫如何摆脱现阶段被动的局面,以高质量的作品夺回国内市场,如何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动漫的道路则是中国动漫界当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对动漫产业的发展致关的重要,而且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其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武星宽,赵虎.现代艺术创新与研究[J].2002. [2] 沈琳.迪士尼动画电影儿童化与成人化研究[J].2011. [3] 赵庆珠.论迪士尼动画电影发展的内生动力[J].2011. [4] 曲琳.浅析美国文化价值观对迪士尼动画的影响[J].2012.

[5] 徐金龙,叶继平.回归民间文学传统:国产动漫困境中的突围之策[J].2012.

作者简介:孙恩博,广州美术学院艺术硕士,现任职于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设计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