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归纳
之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1)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3)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4)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5) 而城居者未知之也。(“之”,是代词,代指 “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满井游记》)
6)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果认为我值得教导并且愿意屈尊教导我,那又是我的荣幸了]
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1)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2)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太尉如 [
1)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医生爱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的\"病\"做为自己的功劳!]
2)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我认为大王手下的官吏攻打宋国,是和这种做法一样。]
4)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5)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1)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2)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3)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
1) 何陋之有?(《陋室铭》)
2) 宋何罪之有?(《公输》)
3)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1)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2) 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3)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4)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5)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6)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6.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 ①一室之内 ②郊田之外 ③四海之内
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
1) 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2)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 送孟浩然之广陵
者
1.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
1)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
2)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3)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4)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5)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两小儿辩日》)
6)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2.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
1)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3.用在因果复句的前一分句句末,把结果或现象提示出来,后一分句申述原因或理由。例如:
1)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2)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活板》)
3)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
4)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 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1)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5、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1) 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2)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3) 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6、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1)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他说着(这些话),脸上露出非常悲伤的申请。]
2)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然而来来往往地观察驴,觉得驴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
而
连词: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1)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2)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3)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
1) 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2)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1)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
2)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3) 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4) 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1)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1)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河湾上的智叟讥笑着,阻止他干这件事]
2)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3)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我小心翼翼地爬起身,看看那瓦罐子)
6、 因而、所以。例如:
1) 《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译]:“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润泽,深水潭生长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2) 野芳发而幽香。——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发个
7、如果。例如:
1) 《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如果说管仲懂得礼,那还有谁不懂得礼呢?”
2) 《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代词:1.你;你的
1)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2)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3)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4)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2.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都是被逼迫的,君是这样妾我也是这样]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语气词: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算了算了),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其 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
1)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2)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3)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1)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2)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3) 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
学》)
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1)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2) 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3)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加重语气的助词)《唐雎不辱使命》
连词:
1.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他们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译文,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品德有没有养成的地方)
2.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1) 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2) 汝其知也耶?其不知也耶?——《祭十二郎文》
以
介词 :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
①屠惧,投以骨(《狼》)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的地点,时间。翻译为:从,在。如:
1)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2) 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3)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4) 受命以来——《出师表》
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或不译)。如:
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
地)
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作动词1.“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2、任用。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贤者不一定被推荐)
用作通假字翻译为: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
焉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什么。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墨子》
4、怎么。食其禄,焉避其难?——《三国志》
5、什么。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墨子》
6、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7、代词,那里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如果出家僧人太富有了,则障碍修行,不能达到解脱和证悟。然而贫穷的出家人修行者能达到吗?)、
8、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如:
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
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
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然
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
① 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② 谓为信然。(《隆中对》)
③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
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
①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② 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乃
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
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
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
①乃入吴寻二陆。(《周处》)
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于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
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3、可译为“跟”“同”“与”等。例:
1) 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西汉·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
2) 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3) 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尚书·康诰》)(告诉你施与恩德的说法和施行惩罚的道理。)
4、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比”。
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5、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被”。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为
1、给、替
1) 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
2)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2、向、对 为天下唱《陈涉世家》
3、为了、为着 向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4、因为、由于 项为之强(《童趣》)
5、被
1)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2) 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3)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4) 茅屋为秋风所破
5) 贤能为之用
6) 士卒多为用者
7) 山峦为睛雪所洗
6、表反问或感叹的语气词,“呢”7、做动词:
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1) 好为《梁父吟》(唱)
2) 为坛而盟(筑)
3) 酿泉为酒(酿造)
4) 以弱为强者 (变成)
5)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成为)
6)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成为)
7)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雕刻 )
8)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制造)
8、是
1) 天下为公
2) 中轩敞者为舱
3)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9、 心理活动 或异二者之为
10、作为
1) 以丛草为林(《童趣》)
2) 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3) 全石以为底
4)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作为)
夫
1、 成年男子 此庸夫之怒《唐雎不辱使命》
2、 丈夫 其夫呓语《口技》
3、 那;这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4、 语气词,放在句首,表将发议论。不译。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夫鹓雏发于南海《惠子相梁》
并
1、并且 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2、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从
1、向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跟从 隶而从者
安
1、 养(衣食所安)
2、 怎么:安得广厦千万间 安知鱼之乐也怎么 安求其能千里也
3、 哪里: 而今~在?
更
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可
1、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类
1、类似(绝类弥勒)
2、同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且
1、将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况且(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请
1、请允许,敬辞(请献十金)
2、请求(曹刿请见)
3、请教(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少
1、一会儿(少时)
2、稍微(意少舒)
3、不多(饮少辄醉)
4、shào,年轻(陈涉少时)
遂
1、完成(已遂述数行)
2、就、于是(遂逐其师)
3、因而(恐遂汩没)
所
1、地方( 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所”与“何”组成偏正词组,“哪里”“什么”(不知有何所畏忌)
谓
1、说(谓为信然)
2、对(谓先主曰)
3、是(太守谓谁)
4、认为(予谓莲)
5、商量(舍人相谓曰)
6、叫做(此之谓失其本心)
7、命名(太守自谓也)
因
1、于是、就(因屏人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凭借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3、根据、依照(罔不因势象形)
4、因此(因以为号焉 )
与
1、通“欤”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给(蹴尔而与之)
自
1、自己(并自为其名)
2、从此(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3、从、由(自三峡七百里中)
4、如果(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乎
1、表示疑问或反诘“呢”、“吗”
1)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3)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可惜,况大国乎?
2、表推测
圣人之所以圣,愚人之所以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得无苦贫乎。——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或能免乎。——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介词 在、从、对 相与枕藉乎舟中
孰
1、通“熟”。成熟
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荀子·富国》
五谷时孰。——《礼记·乐记》
群生而万民殖,五谷孰而草木茂。——《汉书·董仲舒传》
2、 通“熟”。缜密,仔细,周详
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商君书·更法》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战国策·齐策》
3、谁,哪个人或哪些人
孰不可忍也。——《论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唐· 韩愈《师说》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4、一组中的哪一个或哪几个
吾与徐公孰美?——《战国策·齐策》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