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及实践探究

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及实践探究

来源:爱站旅游
分类号——UDC密级——编号——Jef监产髓位夫论等文芴竹顶中士研学L,堕学位申请人姓名:申请学位学生类别:申请学位学科专业:指导教师姓名:垫塑全堕型亟±至壁垄登(堡型叠盘查熬撬潘世松教授一⑧M…ASTE…R'STHE镪硕士学位论文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及实践探究论文作者:胡羽指导教师:谭邦和潘世松学科专业:学科教学(语文)研究方向:教育理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年5月⑥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LvShuxianglanguageeducationthoughtsandpracticeexplore么ThesisSubmittedinPartialForthe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inLiteraryCriticismMasterjDegreeByHuY.uPostgraduateProgramHumanitiesSchool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Supervisor:BangheTan,ShisongPanAcademicTitle:ProsfessorSignatureApprovedMay,2013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目!!自!!!!!121111I————————一.—ii;;;=一i!!!!!=自!=!!!!!!!!!!=!!!12==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勰稠日期:>£玎弓年厂月3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华中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华中师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作者签名:芒得司习导师签日期:沙{午pF日日期: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吕叔湘是令人敬仰的语言学家,他的《中国文法要略》、《语法修辞讲话》等著作,在语言学界产生很大影响。并且,吕叔湘在从事语言学研究工作同时,还对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事业一直保持高度的关注,发表了一系列指导语文教育教学的著作和论文,对当时及当下的语文教育工作给予了理论指导,是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吕叔湘一直关心着本民族语言的使用和教学情况,以语言学这一特殊视角,审视当时的语文教育,其理论见解深刻,影响深远。本文通过收集整理资料,探究吕叔湘的语文教育思想,分为三章论述吕叔湘的语文教育思想。第一章主要论述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内涵,首先阐述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吕叔湘的教育思想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纵观吕叔湘的治学年代——从4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不同的时代环境,他都十分关一fi,语文教育的发展,他通过著作、讲话及学术论文来指导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其次,他从宏观视野出发,提出语文教育的发展要与时代发展相接轨,提倡语文的“工具性”,主张语文教学应回归语文本体。最后,从微观角度出发,论述吕叔湘的语文教学目的观、内容观和过程观。第二章,在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实践方面,从具体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教学板块,如KI语教学、语法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出发,进一步论述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实际运用,为语文教学实践提供理论层面的指导。然而,在研究、学习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同时,我也在不断地进行思考和反思,尽管他的思想主张在当时影响意义深远,但由于时代的变迁,他的一些理论主张却不能完全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在第三章,主要对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进行两点反思,一是语文教育与时代发展相接轨教育思想的历史局限,二是吕叔湘提倡的重视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的问题。吕叔湘以他语言学大师的敏锐视角和教育家高度责任感关照我国语文教学的发展,他的治学精神及对语文教育的理论主张都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后人进行语文教育问题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参考价值。关键词: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反思⑥硕士学住论文MASTER’ST艇SISAbstractLvShuxiangisrespectedlinguistsandlanguageeducators,asChinesegrammar,grammarrhetoricalinguist,he’Sslightlyaspeechesandotherwork,havegreatinfluencecauseonlinguistic.Notonlydidheworkinthelinguisticsresearch,andtheeducationinmiddleofChineseaandprimaryschoolshaskepthighattention,publishedatseriesofguidingChineseeducationteachingbooksandpapers,andtheoreticalguidanceabouttheusethattimeandgavetothecontemporaryChineseeducation.Hehasbeenconcernednativeoftheirlanguageandtheteachingsituation,hestoodinthealinguisticsAngle,lookatthelanguageoneducationatthattime,hadprofoundimpactonitstheoreticalinsights.Basedthecollecteddata,exploreLvShuxianglanguageeducationthoughts,throughthreechapterstodiscussLvShuxianglanguageeducationconnotationofChinesethoughts.ThefirstchaptermainlydiscussesLvShuxiangeducationthoughLfirstexpoundedLvShuxiangbackgroundofeducationideasand,ingeneral,hiseducationthoughthasSitshistoricalinevitability,ThroughoutLvShuxiangresearchS—fromthelate40totheearly90s,differentage,heisveryconcernedaboutthedevelopmentofChineseeducation,throughhiswriting,speeching,andacademicpaperstoguideChineseeducationwork.Second,heembarksfromthemacroview,putforwardthedevelopmentofChineseeducationisinkeepingwiththetimedevelopment,advocatethelanguageof”instrumental”,advocatedontology.Finally,fromthemicroteachingpurposeview,contentshouldreturntothelanguageperspective,thispaperdiscussesLvShuxianglanguageviewandprocessview.Thesecondchapter,inLvShuxiangpracticesofChineseeducationthought,fromastheconcreteteachingpracticeencounteredintheactualteachingsectors,suchteachingoralEnglishteaching,grammardiscussesthepracticalteaching,readingapplicationofLvChineseandwritingteaching,furtherShuxianglanguageeducationthoughts,providetheoreticalguidanceforpractice.However,intheresearch,studyLvteachingShuxiangChineseeducationthoughthoughtattheSalTIetime,Ialsoinconstantthinkingandhisideaatthetimeimpactoffar-reachingsignificance,butTheTimes,somereflection,evenbecauseofthechangesofofhisideasCallnotfullymeetthedevelopmenttwopointsofLvrequirementsoftheera.Inthethirdchapter,mainlytoreflectonShuxianglanguageeducationthoughts,oneisChineseeducationwitheradevelopmenteducationthoughthistoricallimitation,anotheritisLvShuxiangadvocateattentioninstrumentalandignorestheproblemsofhumanity.II⑧precious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LvShuxiangoflinguisticsmaster’Sviewandthesenseofresponsibilityasallaeducator,hisspiritofdoingscholarlyresearchandtheoryofChineseeducationisspiritualwealthforposterity,forafuturegenerationstostudyofChineselanguageeducationhasplayedgreatreferencevalue.Keywords:LvShuxiang;Chineseeducationthought;self-examination11I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目中文摘要…………………Abstract……………………………………录II1绪论…………一、论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1二、论题研究的现状分析……………………………………………………………・3三、研究方法及内容…………………………………………………………………‘4第一章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内涵……………・-5第一节产生背景………………………………………………………………………5第二节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宏观视野……………………………………………61、语文教育的发展要与时代发展相接轨…………………………………………62、回归语文本体……………………………………………………………………7第三节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微观考量……………………………………………81、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82、“语言文字并举”——语文教学内容观………………………………………‘93、教学生学——语文教学过程观………………………………………………’10第二章吕叔湘语文教育恩想的实践…………………………………………………・13第一节口语教学……………………………………………………………………‘13第二节语法教学……………………………………………………………………‘14第三节阅读教学……………………………………………………………………‘15第四节写作教学……………………………………………………………………‘17第三章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反思……………第一节语文教育与时代发展相接轨教育思想的历史局限………………………・20第二节重视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的问题…………………………………………‘21参考文献……………-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绪论一、论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作为著名语言学家的吕叔湘,也是20世纪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他与叶圣陶、张志公一起被尊称为语文教育界的“三老”,他在语文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对20世纪直至当前的语文教育实践都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首先,作为著名的语言学家,他在语言文字研究方面的成就为语言学界所公认,他的研究涉及汉语语法、词汇研究、修辞学等方面。他的《中国文法要略》是20世纪中国汉语语法界的重要著作,不仅给汉语语法研究者以重大启发,而且也是中学语文教师的重要参考书,影响国内外,成就极高。他的《语法修辞讲话》对于当时社会上语言文字使用混乱的现象给予了纠正,对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起到了重大作用,指导意义深远。同时,吕叔湘还在1980年担任起中国语言学会的会长,他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对语言使用的科学语用规范提出标准和要求,而且对国家长远的语言发展规划做出了杰出贡献。其次,作为语文教育家,他站在语言学的高度来审视当时的语文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论述。他在进行语言文字研究的同时也十分关心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他不仅有理论上的建树,而且在语文教育实践上也有自己的主张。吕叔湘对语文教学的关注源起于40年代,他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近代汉语语法的研究上面,并取得了卓越成就。这表现为1942到1944年出版的《中国文法要略》,这也是吕叔湘为中学语文教师撰写的汉语语法著作,它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起到了答疑解惑的作用。此外,虽然他没有中学语文教学的直接经验,但他从事了长期的英语教学工作,这为他进一步开展语言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研究也提供了宝贵经验,他在1947年出版的《中国人学英文》从学习者的角度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区别,对语文教育实践的开展也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在这一阶段与朱自清和叶圣陶合编了教科书《开明新编高级中学国文读本》和《开明读本》,之后又参与了供中学师生阅读的《中学生》《国文月刊》等刊物的编辑工作。到了50年代,吕叔湘发表了《语法修辞讲话》,这对全体国民科学规范地使用语言起到了极大帮助。这一时期吕叔湘编纂《现代汉语词典》,为汉语规范化起到重要作用,此外他也通过学术论文及讲座的形式进行了文字改革、汉语拼音方案及普通话推广工作等等。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中小学语文大讨论及“文道之争”中,吕叔湘首先抓住了问题的基本核心,即“什么是语文”“如何教语文”的两个问题,他主张不应⑩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该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也不应该仅仅把语文课讲成文学课,他主张应回归语文的本体地位。这与叶圣陶与张志公的“语文教学工具观”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吕叔湘在《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中说:“第一,我认为每一个做教学工作的人必须首先认清他教的是什么。从事语文教学就必须认清语言和文字的性质;从事的分别和它们的相互关系。其次,我认为从事语文教学必须认清人们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这两点认清也是对语文教育规律的明确认识,在1978年,吕叔湘发表了《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的问题》,对于当时亟待解决的语文教学现状,他提出语文教学要改变少、慢、差、费的状况,提倡高速度、高精度、高效率。这对当时的语文教改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到了80年代至90年代,吕叔湘集中大部分精力关注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语文教育的现代化问题。他身为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汉语文教学就必须认清汉语各种形式——普通话和方言,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会长,集结了一大批优秀的语文工作者,积极投身于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为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做着持续努力,为语文教育迈向现代化不懈奋斗。半个世纪以来,吕叔湘先生一直对中国语文教育事业保持着高度关注,吕叔湘基于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的双重身份,对于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他不仅谙熟于语言学的理论研究,而且对祖国语言的使用情况给予高度的关注和认识,这是一代大师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然。吕叔湘在《汉语研究工作者的当前任务》中说:“语言文字教学的研究也是语言研究工作者分内的事。我们不是为了语言本身而研究语言,像某些西方语言学家所主张的那样。我们研究语言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和使用语言,那就不容许忽视语言文字的教学问题。”四。吕叔湘的语文教育思想涉及对语文教育改革的思考和对教改的尝试;涉及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涉及语文教学的具体实践,[j语教学、语法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涉及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等问题。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并给后人留下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巨大财富。他对语文教育的思想的论述不仅对整个20世纪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当今的语文教育教学影响意义也十分深远。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不仅值得一线教师努力学习吸收其中的精华,而且也值得还处于课程论研究生的我们认真探究学习。提升理论高度,对语文教育教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尤其是对于马上走上一线岗位的教师来说也启迪了思想、受益匪浅。。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23页。圆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0页。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二、论题研究的现状分析由于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对语文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巨大贡献和深刻影响,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应该会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对象。然而,实际研究状况却不尽人意,无论是从共时研究还是历时研究上看,把吕叔湘作为语文教育家来进行研究是寥寥无几的。在搜集资料整理的时候发现,总体来看,从1949至2012年,研究吕叔湘语言学成果的博士学位论文有5篇,硕士论文100多篇,期刊论文500多篇;而研究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博士学位论文l篇,硕士学位论文4篇,期刊论文27篇。(来自知网统计)由此可见,人们把注意力放在了他在语言学研究的著作及成果上,而对于他的语文教育思想缺乏研究与挖掘,对于这种研究现状只能说是一种缺憾甚至是遗憾。在对于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研究的论文中,通过搜集和整理,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情况:有对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某一方面进行专门研究的,这类的研究的论文在数量上偏多,如张定远的《吕叔湘的语文教学效率观》∞,董菊初的《吕叔湘张志公的口语教学观》圆,王立的《论吕叔湘的中学语文语法教学观》@等;有结合语文课程改革为来谈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及指导意义的论文,如王芸的《从教改角度看吕叔湘谈语法教学》固,刘志忠的《吕叔湘新时期语文教育思想略论》囝,王芸的《对吕叔湘语言教育思想的再思考》@,他筛选了吕叔湘论著中与语言教育相关的部分,从价值观、目的观、内容观、教学教法观、教材观等五个方面分类,分别就这五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并结合当今的语言教育理论以及新课程改革等进行论述;有在宏观上整体论述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如方有林的《不可漠视的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述评》∞;有对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做相对系统论述的,如方有林的博士论文《语言学视角科学化追求——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其理论框架为首先是对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发展的足迹的探究,其次是语文语文教学本体论、语文教学内容观、过程观,最后是对阅读教学及作文教学的思考,对吕叔湘的语文教育思想进行了详实的论述,其学术价值可圈可点。o张定远:‘吕叔湘的语文教学效率观》,《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第8期。。董菊初:‘吕叔湘张志公的口语教学观》,‘河南师范人学学报》,1996年第5期。。王立:‘论吕叔湘的中学语文语法教学j2I!》,‘教育评论》,2010年第l期。。千芸:‘从教改角度看吕叔湘谈语法教学》,‘语言文字修辞》,2007年第3期。。刘志忠:‘吕叔湘新时期语文教育思想略论》,‘河北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l期。。王芸:《对吕叔湘语言教育思想的再思考》,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毋方有林:‘不可漠视的语文教育家吕叔湘一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述评》,‘上海商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方有林:《语言学视角科学化追求——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版。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又如王芸的《对吕叔湘语言教育思想的再思考》∞,分为5章分别论述吕叔湘语言教育价值观、目的观、内容观、教学观(包括教学观和教学法)、教材观的内容阐述和对吕叔湘语言教育思想的思考;还有苏州大学硕士陈方敏论文《回到语文本体——论吕叔湘现代语文教育思想》圆,则是从回归语文本体角度来论述吕叔湘的语文教育思想,一方面从他的现代语文教育思想来阐述,另一方面从吕叔湘的现代语文教育思想的实践来阐发,最后简谈吕叔湘现代语文教育思想的再思考再认识。这些研究成果都是针对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中值得借鉴和具有现实意义的部分进行论述,尽管有一些还不尽完美甚至偏颇之处,但是都对我们深入认识了解吕叔湘的教育思想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启迪。我们要把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中的精华部分运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推进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把吕叔湘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对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开展和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三、研究方法及内容由于吕叔湘的语文教育思想偏重于理论研究层面,所以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关于吕叔湘的著作、论文、讲话及前人对于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从而更全面地把握吕叔湘的语文教育思想,这是本文的研究的主要目的。吕叔湘有关教育问题的座谈讲话、发表的论文集,主要有:《吕叔湘文集》(共11卷)、《吕叔湘语文论集》、《吕叔湘论语文教学》,是本文论文研究重要的参考文献。本文还参考了其他一些有价值的学术论文,为本文的论文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和重要启示。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从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阐释,分为三章:第一章,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内涵,从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论述,第二章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实践,是从具体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教学板块,如口语教学、语法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出发来进一步论述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实际运用,为语文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层面的支撑。第三章是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反思,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吕叔湘的语文教育思想包有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这个章节主要来谈对吕叔湘的语文教育思想的反思及启示。。王芸:‘对吕叔湘语言教育思想的再思考》,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圆陈方敏:‘回到语文本体一论吕叔湘现代语文教育思想>,苏州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4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第一章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内涵第一节产生背景吕叔湘的语文教育思想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在50年代,针对不端正的文风及语言误用乱用的情况,他的《正确使用祖国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人民日报),为正确使用民族语言提出了规范化的要求,同时也为今后的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做了基本的铺垫工作。他发现中小学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时,用摘抄本直接“储备”精彩词语,甚至熟读成语字典,使用套词套语,文章难以推陈出新。他批评到:“为什么一定要用许多陈陈相因的套语来写文章(甚至因无知而篡改),不能用自己的话来描写一个场面或者抒发一种意见呢?”w。建国之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都迈向了正常化轨道。在1959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央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把语文作为重点学科,要求教育部门各级领导抓紧语文的领导工作。在这个背景下,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语文教育界展开了“文道之争”以及后来的“怎样教好语文课”的大讨论,使得语文教育界呈现出一片活跃的局面。针对这两个讨论,吕叔湘也进行深刻的研究和思考,他在1962年发表的《关于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认识》也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什么是语文?”“如何教语文?”语文的基本内涵就是语言和文字,这里的语文就是指口语,文字就是指书面语;而人学好一种语言的过程就是“正确模仿、反复实践”。这些观点的论述,也为当时的大讨论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到了七十年代,由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当时的语文教育工作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破坏。然而,针对当时的语文整体教育水平不高的现状,吕叔湘先生以敏锐的眼光,大声疾呼,以此唤醒教育界各级领导和教师的注意。吕叔湘提出要切实的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这一时期关于语文的教育教学的重要论述有:《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一封令人忧虑的来信》、《<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关于中学语文教学问题》,这些著作和论文都是围绕着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展开的。同时吕叔湘也着力在推进语文教育的研究阵地、师资队伍和教育理论建设的进程。同时,吕叔湘的语文教育思想也是在现代语文改革运动的大背景下产生的。首。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03页。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先,在语文教学内容上,与传统的与文言文为主的教学内容相比,现代的语文教学是以白话文为主的教学。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语文改革运动中,“这个语文改革运动有三部分组成,针对文言文不一致,有白话文运动;针对方言分歧,有国语运动:针对汉字难学难用,有拼音字运动”唧。在文言与白话的问题上,白话文已成为当时主要的课程,成为大众使用的书面语,在国民的语言使用上保持一致。此外,吕叔湘还积极推广汉语拼音方案,再一次强调“口语和书面语”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是强调“语言和文字并举”,这在接下来有详细的论述。第二节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宏观视野1、语文教育的发展要与时代发展相接轨毋庸置疑,语文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交际工具。语文教育与时代接轨一方面是从语文工具性——交际工具这一方面来看的。在古代,人们交际的书面形式主要是文言文,口语主要是各地的方言。随着时代的发展,鸦片战争开启封建统治王朝的大门,古代上千年延续下来的语文教学内容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到了20世纪初,以白话文运动为标志,我国语文教学掀起了新的改革。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吕叔湘也竭力主张教育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要培育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也就是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世界、面向未来。他把语文教育的发展与社会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竭力支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人才。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在“文白之争”中,吕叔湘通过对以往教育现状的分析认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不仅是适应了中国语言普及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一种语文教育的大胆尝试。随着时代的更进,白话文这一语言形式成为了语文教学内容的主体,这也是语文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但是,对于语文中文言文的教学,吕叔湘也不是全盘否定,他深知以文言文为载体的书籍文献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髓,是重要的精神财富。此外,在写作教学中,吕叔湘肯定具有时代气息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无论是在阅读教学还是在写作教学中,他强调现代文在语文教学的的主导地位,也为语文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可以说,吕叔湘为语文教育提出的与时代接轨理念,是与时俱进的,是值得我们在语文教育教学中不断去学习和改进的,它拓宽了语文教育发展的视野,促进了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①吕叔湘:‘吕叔湘文集》(第四卷),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31,133页。6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2、回归语文本体语文作为独立的学科出现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在古代,语文学习是与文学、哲学、伦理学、政治、经济、历史、自然科学以及宗教容为一体,更没有“语文”这一说法。在民国时期,语文课与文学、历史和哲学融合在一起,依据不同学习阶段称之为“国语”和“国文”。这种现状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1949年5月,华北政府新中国母语教材研讨会上提出“语文”一词,随即1950年8月1日,《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及中等学校暂行校历(草案)》颁布才正式让语文学科以崭新的面貌出现。既然语文学科已经从传统的学科阈限中走了出来,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我们首先必须确定语文这门学科的性质,以便语文学科的健康发展。(一)重视语文的工具性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界对语文新面貌的性质难以界定。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的观点:一元论者认为语文的教学性质是工具性,二元论者认为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吕叔湘是语文一元论的提倡者,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十分重视语言教学。因为,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它既有记载文化的功能也有传播文化的功能,因此语文很重要的一个性质就是它具有工具性。语文教学首先必须承认它工具性的一面。吕叔湘在《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巾指出:“语文这两个字连在一起来讲,可以有两个讲法,一种可理解为语言和文字……另一种也可理解为语言和文学,那就不一样了。中小学这个课程的名字叫语文,原来的意思可能是语言文字,但是很多人把他理解为语言文学”∞。他对语文性质的界定正是基于语文记载和传播的功能。因此,吕叔湘将书面语教学和口语的教学并重,他认为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要的交际工具,并且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二)脱离传统的阈限吕叔湘将语文定义为语言和文字,就是将语文从传统的与其他学科杂糅中脱离出来,恢复语文自身的功能和属性。吕叔湘早就认为语文应该回归语文本身。回到语文课这个学科本身,就是传授人们如何正确地使用和掌握语文具有的功能,而不是把语文课上成文学的课、历史的课和政治的课。他还在《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中指责,“四人帮不要青少年学好语文,提侣抄书抄报,说空话,说假话,便于他们利用。有不少地方的学校干脆取消语文课,并入政治课,这政治当然。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43页。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Illl是帮他们的政治”①。吕叔湘对于这样的现状是深恶痛绝的,他认为,语文教育要抓住它的工具性的本质,不能够完全受当时的政治现状所影响,应完成它自身的使命。吕叔湘把语文课重新拉回正常轨道的做法在当时影响深远,使语文摆脱了传统与政治、历史相混合的局限,跳出了“文道之争”的漩涡。第三节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微观考量l、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对于语文教学的状况,吕叔湘在《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中说:“中小学语文课所有教学时间在各门课程中历来居首位。新近公布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十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语文是工具,语文水平低,影响别的学科的学习”圆。语文教学可谓费时、费力,还没有显著的效果。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需求决定生产。这一在社会生产实践领域中的观点引用到语文教学中来就是:需求——学习。语文学习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一样,它的产生是由人类社会发展需求相关的。换而言之,语文的学习有其自身的目的性。那么,语文学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关乎语文教学和学习的终极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吕叔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学习-l'-J语言,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正确的使用它,不仅是要简单的学会基本口语的应用和表达,还要培养语言应用的能力,提高口语表达和文章写作的水平,全面提高语文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既然语文学习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关键。关于如何提高语文技能,吕叔湘在《吕叔湘语文论集》中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更加复杂罢了。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在这样形象比喻的基础上,吕叔湘把语文学习技能同其他技能相提并论继而指出语文学习的方法为“正确模仿,反复实践”,他认为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模仿——变化——创造的过程。语文技能的形成也有赖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吕叔湘认为,要提高语文技能,。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38页。圆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37页。@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31页。⑧硕士举位论文MASTER’St}|ESlS必须要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因为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反复实践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而习惯是能力形成的前提,因此,吕叔湘坚持学生要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他说:“正因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习惯,所以一旦养成坏习惯,例如某一个字老是写错,改起来也不容易,注意的时候就对,一不注意又错了”④。这给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也予以很大的启发,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汉字的输写、笔顺的规范使用都是在初学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好的学习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对于这个问题,吕叔湘进一步分析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恰当的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必须处理好教师“讲”与学生“练”的关系。他认为,“讲是为练服务的,不能说是练是为讲服务”,这也给语文教育实践以重大启发和帮助,这个主张不仅指导了当时的语文教学,而且对现在一些教师经常对学生施以“题海战术”的一种劝诫。总之,吕叔湘认为语文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并指出,培养语文技能的方法在于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具体过程在于“正确模仿、反复实践”,这就是吕叔湘语文教育目的观的主要内容。吕叔湘的语文教育目的观涉及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的问题、涉及“教”与“学”关系的问题、涉及“讲”与“练”的问题,对当时及现在的语文教育工作的丌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2、“语言文字并举”——语文教学内容观语文学科的性质及学习语文的目的决定了语文课教什么,在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中把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而语文的教育目的为“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吕叔湘认为语文的内涵为语言和文字,即语文是由口语和书面语组成。吕叔湘基于他作为语言学家的独特思考和感悟,并且反思在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口语教学的严重缺失问题,他提出了“语言和文字并举”的语文教学内容观。他指出:“文字起源于图画・・・・・・图画必须跟语言挂上钩,让一个图形固定的联系着语言里的一个较小的有音有义的单位,一个词或者一个语素,这才可以叫做文字”圆。言文字。吕叔湘对语文教学的研究总是能够在具体操作上给予理论指导,这取决于总是有开阔的视野来进行语文教学研究。然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还会出现重视文字方面而忽视口语教学的问题,吕9在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上,他认为语文教学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本民族的语他熟练驾驭汉语和英语的高超水平,加上他对汉语语法等理论上的精湛研究,使他国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0页。罾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9页⑧硕士擘位论文MASTER’STHESIS叔湘说:“尽管我们天天讲‘语文’教学,实际上我们教的和学的都仅仅是‘文’,并不包括‘语’・・・・・・撇开语言教文字,这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究其原因,从古代开始,我国语文教育长期是文言文教育,文言文作为古代的书面语,它在口语和书面语上基本一致,四书五经、古代的著作经典都是由文言文记载而传承下来,然而,文言只是书面上的交际工具,而不是口语上的交际工具。我们生活中使用的是语音上不够稳定的口语,而读的书却是书写上恒定的文言文,这就出现了文言不一致的现象,导致语文教育长期的忽视口语教育,其影响甚至延伸到现如今的语文教育。吕叔湘先生提倡“语言和文字并举”不仅可以解决口语长期受忽略的现象,而且口语和书面语的学习是可以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的认识口语教学的重要作用。口语教学的提出,也给陈旧的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也是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独到而深刻的地方。另一方面,语言是文字的根本,我们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不仅是为了继承我国古代先进的文化,更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学习文字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阅读和写作的能力。阅读教学的目的不囿于分析课文的起承转合和段落大意,而是以此作为手段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吕叔湘语文教学内容观还表现为,对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重视。对听、说、读、写全面进行训练,把学生的耳、口、眼、手等多种感官充分调动起来,发挥感知觉的积极功能,四种能力相互迁移相互影响,听读是对语言的感知必然会迁移为读和写。重视吕叔湘先生所倡导的“语言和文字并举”,必然会促进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语言和文字并举”是吕叔湘先生的语文教学目的观,明确了语文中的语言和文字是两种并行不悖的表达思想的工具,不能把语言和文字的教学割裂起来的观点,增强了语言和文字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视程度,发挥了语言和文字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语文能力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发挥了语言和文字互为促进、互为提高的作用,提高了语文的教学效率。3、教学生学——语文教学过程观吕叔湘的语文教学过程观主要有“教学生学”“教会学生动脑筋”“关键在于一个活字”等内涵,他在阐述教与学的关系上认为,“教,是教师这一面;学,是学生这一面。在教课当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这个没有错:学生学习要有主动性”国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45页。lO⑥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吕叔湘的语文教育观是具有现代化的视野的,他的思想不仅指导于当时的语文教育工作,而且与当今新课程改革的主导理念也是一致的,同时他的教学过程观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他继承了《学记》中所主张的“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强调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主导地位,更重视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学习的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吕叔湘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中说:“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圆。受吕叔湘理论的影响,不少特级教师也采用这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如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提出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教学模式就是在吕叔湘语文教学过程观的具体呈现。教学生学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更具有针对性。教育学认为,人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尽管人的发展都会经历一些共同的阶段,但是差异性还是非常明显的,每个人发展的优势、发展的速度、发展的高度都是千差万别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发展水平进行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其次,要使教学生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善教”“、善喻”,要学会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学习,这也对教师水平和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一定要不断追求本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善教”“善喻”。我们常说要教给学生一杯水的知识,那么教师至少要有一桶水的知识,那么我认为,要想教给学生一杯水的知识,教师一定要做一个源泉,要有源源不断的知识和不断与时俱进的思想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吕叔湘的语文教学过程观还体现为“关键在于一个活字”,他在《关键在于一个活字》一文中:“教学法的效果不同,并不是由于这些教学法本身有多大高低差别,而是在于教师会不会活用。关键在一个‘活’字。如果不会活用,任何教学法都会变成一堆公式”④。换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其实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师要灵活处理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而且学生也要活学活用。因此,就教师的课堂教学来说,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不是在于运用了多么先进的教育理论,而是在于教师如何使课堂变“活”。吕叔湘的语文教学过程观还体现为对叶圣陶的“教是为了达到最终不需要教”的进一步理解和阐发,这是变语文学习被动为主动的教学理念,要把语文课堂还给。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60页。。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58页。@吕叔湘:‘关键在于一个活字》,‘语文学习l,1991年,第10期。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学生。吕叔湘在指导学生时,不是满堂灌,满堂讲,而是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看书,遇到问题了再和他研究,这样更有教学效果。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应该是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学习,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当然,“教是为了达到最终不需要教”,并不意味着全部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完全忽视甚至是弱化教师的职能,导致“课堂中心”“书本中心”的现象。吕叔湘的教学过程观是“教师”“儿童”“教师”三者结合的教学过程观,三者充分的协调配合,互相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主要矛盾的关系揭示出来,使大家充分认识这对矛盾的关系,并尽力解决矛盾。吕叔湘的语文教学过程观“教学生学”“教会学生动脑筋”“关键在于一个活字”等内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这也是提升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途径。12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第二章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实践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教育实践主要体现在口语教学、语法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上,下面我将从这几方面进行讨论研究。第一节口语教学回观当时的语文教育,口语完全处于被忽视的地位,整个社会对语言教育重视不够。课堂上的语文教育完全是由文字教育占主导,口语教学和文字教学完全割裂开来,教师用方言授课,学生写字说话完全用两个体系,导致语文课教学效率低,学生花了大量时间在语文上,却仍旧学不好语文。普通话推广进程缓慢,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低,很多学生无法正确使用汉语拼音,写文章文白杂糅,整个社会使用母语的现状令人堪忧。吕叔湘大力侣导在课堂上要进行口语教学,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强调语言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离开语言仅谈文字的语文教育是一种半身不遂的教育。吕叔湘认为,“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语文教学从口语训练入手,是顺乎自然,事半而功倍。放过口语训练,孤立地教学书面语,是违背自然,事倍而功半”∞。因此,口语教学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对改善学生的语言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对语言的使用起到了规范化的作用。吕叔湘认为,口语教学,首先应该高度重视普通话的推广及普通话教学工作,这也基于当时社会上普通话普及T作没有做到位的现状提出的。因此,在1964年发表《关于语文教学问题》,指出,语言(口语)训练“首先有一个学习普通话的问题”。他强调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的重要作用,并且学校是普通话推广的重要阵地,因此吕叔湘强调要改变教师方言授课、学生用方言交流的现状。另外,普通话的学习还应借助汉语拼音这个工具,才能更好地展开。其次,口语教学,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要想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一定要让学生反复练习,而光靠读书是没有用的。吕叔湘说:“语言训练的内容不仅仅是学习普通话,还包括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用语言的时间比用文字的时间多得多”圆。的确,口语表达在同常生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无论是什么样的职业,都需要口语表达来与他人进行交流。当今的语文教学,由于受到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在语文课中已经加入了口语教学方面的内容,它的地位与。吕叔湘:‘吕叔湘文集(第四卷),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334页。。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问题》,人民日报,1964年,第2期。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都是并驾齐驱的,无论是在小学还是中学的教材中都设置了“表达与交流”的板块,以此来锻炼学生在表达一f二得体、流畅,语音清晰、准确,内容充实、生动的能力。这也是得益于吕叔湘等老一代语文教育家对语文教育教学方向的宏观把握,得益于他们对祖国语文教育事业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最后,要想使口语训练得到更好的训练效果,就必须和文字训练结合起来,语文的口语训练也是语文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语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书面语能力的提高,根据吕叔湘“语言文字并举”的语文教育目的观,口语和书面语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如果忽视其中任何一种能力的培养,都会造成口语和书面语能力的脱节,不利于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第二节语法教学吕叔湘是一位语言学大师,尤其是在语法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同时他也十分关心语文教学中的语法教学问题。中学语文教法经历了从50年代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到80年代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中学语文教法经历了从热热闹闹到冷冷清清的过程,由“强化”到“淡化”的过程∞。吕叔湘认为,语法教学对中学语文教学是大有裨益的,针对语法教学的作用,吕叔湘指出,“学生句子写得不通,老师把它改了,学生就要问老师为什么要改,这样,学生才能举一反三,不再重犯。”@。从这一点出发,我们要重视中学语文教法问题的重要性,只有重视语法教学,才能提升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在教学的目的上,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法意识,不是一味的灌输语法的理论知识,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文学素养。通过语法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口语表达或者写作中减少语用的错误,可以使学生通过对课文中字、词、句、的分析准确把握课文主题,而在写作中,可能语法知识娴熟的学生可以更好地遣词造句,为文章增添文采。总之,重视语法教学,不仅辅助与学生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而且还能使学生掌握初步的语法知识,形成顺畅的语感和良好的语言修养,对规范口语和书面语的使用意义重大。在强调中学语法教学的同时,吕叔湘还指出学习语文教法一定要活学活用,“要让语法教学在语文课一k有点用处,只提‘淡化’也不解决问题”@。也就是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语文教学对学生学习语文的作用。他还认为语法教学“如果能与阅读。参看‘张先亮.教学语法应用研究前言>,中国社会科学}}I版社,2006年版。圆吕叔湘:‘吕叔湘全集》(第11卷),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5页。@吕叔湘:‘吕叔湘全集'(第11卷),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56页。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和写作结合起来,多注意相似旬式的分析比较,让学生懂得不同的语言环境应该选用不同的句式,才能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这就很有用了。”∞。在这里,吕叔湘先生指出了语法教学的具体措施,对语文教学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他认为语法的学习,离不开语言的运用,主张以课文为实例,注重讲练结合。吕叔湘在《谈语言的学习和教学》一文中,举了两种语法教学的方法:“有人着重讲词的分类,罗列许多定义,讲句子成分,分析句子必得补齐各种成份。也有人特别注意虚词,让学生理解虚词的用法,并通过练习让学生实际掌握虚词和有关的格式。我同意后一种教法。”∞。总丽言之,对于语法教学,不能脱离语言的使用,针对语言的学习进行有效训练可以使语法学习和语言运用都得到提高。吕叔湘强调,在具体的语法教育实践中,“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法感,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语法感”固。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到了很大的示范作用,因此教师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强化,提高语文素养。此外,吕叔湘还分析了中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他在《怎样给中学生讲语法》中指出:“中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有他们的年龄特征。那就是,一方面好奇心旺盛,接受能力强;另一方面,抽象思维不发达,容易感觉枯燥无味”∞。这对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如何把抽象的语法知识讲得形象生动,并为学生所掌握。针对这个问题,吕叔湘1984年8月在山东烟台教学语法讲习班的讲话中对此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议:“第一,要随时指点,不要局限在课本里指定要讲的章节;第二,多说明事实,少发挥理论;第三,可以联系修辞和逻辑的地方不妨联系”⑤。总而言之,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语法的敏感度”,要多动脑筋,把教法教“活”。综上所述,吕叔湘针对语法教学所提出来的语法教学的必要性、学习教法的目的及具体语法教学的建议,都是遵循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原则为前提,而重视培养学生语法知识的素养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掌握语言,运用语言。第三节阅读教学阅读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意义重大,知识来源于书本,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个重要途径。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对学生的阅读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提出了要求。吕叔湘也大力提倡学生。吕叔湘:‘吕叔湘全集》(第1l卷),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56页。。丹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9页。@吕叔湘:‘吕叔湘全集)(第1l卷),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54页。固吕叔湘:《怎样跟中学生讲语法》,‘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7月。@吕叔湘:‘吕叔湘全集》(第4卷),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78页。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进行课外阅读,他主张语文阅读要课内课外相结合,他在《中学语文教学》说:“阅读课的教学效果不能光靠课内,还要依靠课外。好的语文教师总是鼓励学生课外多读书。”∞。吕叔湘对于阅读教学的整体上的主张,首先一点要重视阅读教学,具体来看阅读教学分为文言文教学和白话文教学,下面从这两个方面分别论述一下吕叔湘的阅读教学理论。在文言文教学这个问题上,吕叔湘先生先阐释了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只有明确了目的,才能向着这个目的去研究对策。他在《谈语言的学习和教学》中说:“目的不外三个:一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的能力,使学生能自由阅读历代文献,做学习和研究的工具;二是接受文学遗产;三是了解现代文中的文言成份。”国。他针对文言文教学目的的总结直接关系到教材的编写和课时的安排。他在课时上认为,中学和大学都要学习,而中学要负担的多一些,但由于高中的任务量大,所以文言文教学在初中时就应该抓起。他还认为,“学习文言文应有一定的系统,最近王力等教授主编的古代汉语课本就是有系统的”固。然而,反观当今的文言文教育,从小初高到大学的语文教材都选用了文言文,只不过难度逐层递增,我们却发现了诸多问题,首先,没有足够的系统性,很多中学学过的篇目在《大学语文》的教材中还会再次出现,其次,中学和大学的文言文教学目标还不够明确,基本上混为一谈,因此,吕叔湘所提倡的“学习文言文应有一定的系统”在当下的语文教育中应该引起人们足够多的重视。在具体的文言文教学实践上,吕叔湘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他认为:“语音差别很大,用现代汉语读《论语》,孔夫子就听不懂。我们可以撇开语音,但不能完全撇开。韵文甚至一些散文,都有音律问题。语法上也有差别,虚词用法差别就不小。文言和白话最大的差别还在语汇方面・・・・-・语汇差别可以分为几类:一、完全相同;二、部分相同;三、现代还用,但意思不同;四、现代完全不用”∞。吕叔湘对文言文教学进行了细致的划分,给当时以及今后的语文教育提供了实践上的重要参考,这得益于他作为语言学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开阔的教育视野。相比之下,在现代文教学方面,吕叔湘没有文言文教学阐释的多,但还是有自己的独到观点,他认为,语义课本中的文学作品应重在品读,而不是单纯的分析。吕叔湘在《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中曾经举过一个关于阅读教学的例子:“从前的老北大,二十年代有个美国女教师,好像叫做克拉克夫人,她教莎士比亚戏剧课,国吕叔湘;‘关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的谈话’,‘中学语文教学’1987年第8期89页。圆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19页。国吕叔湘:‘谈语言的学习和教学),‘文字改革》1962年,12月。固吕叔湘:‘谈语言的学习和教学,,‘文字改革》1962年,12月。16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我去听过一次,她这个教法现在看起来很特别。上课,她和学生一起念,她念一段,同学们也念一段,念完了,她就问:‘有什么不懂的吗?’一个同学说:‘这几个字我不懂。’她就解释。所有需要解释的地方解释完了以后,她就问:‘你们觉得这一段写得好不好?’有同学说:‘看不出。’她就说:‘再念一遍,再念一遍。’她又和大家一起念,然后她又问‘全懂了吗?’可同学们的反应不那么活跃。她又说:‘你们再念,再念一遍。’于是又念了。就这么念来念去,大家就觉得这戏是不错,是写得很好啊!好了,就下课了。是不是所有的课文都可以这样教呢?有待于试验,看行不行”∞。吕叔湘在这里强调的是品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现代文教学还涉及到作品分析,他认为,针对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分析,一定要“少而精,少讲,精讲”。也就是说,讲解分析文学作品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也要根据课文的实际内容来进行安排,这是十分重视在教师主导下,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同时也是吕叔湘倡导的“把语文课当成语文课来教”的根本原则的体现。第四节写作教学吕叔湘的现代语文教育实践除了对口语教学、语法教学、阅读教学的论述之外,还有对写作教学的阐述。写作教学从古至今都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可能会忽视口语教育,但是从来没有搁置过作文教学。从写作上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语言修养和语言水平,因此,作文教学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无论从古代的“八股文”还是到现在的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然而,作文教学历来却不容乐观,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比较有难度的一个部分,一方面,作文教学效果差,很多学生反馈说作文难写,不会写论文;另一方面,对于作文教学中的诸多问题,也存在很大争议。对于这个问题,校长、家长都希望教师能做到精批细改,但是由于教师精力有限、任务繁多,不可能完全做到精批细改,并且教师精批细改的收效甚微,教师修改的越多,学生便无处着手,影响学生写作能力及主动性的发挥。此外,他还认为,“做人要做现代人,作文要做现代文”,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对现代写作的总体要求,也就是用白话文写出反映现代生活的文章,这是对现代语文写作教学的总体要求。在作文教学的总体要求指导下,吕叔湘指出了作文教学的几个环节,“命题,怎样命题合适;批改,怎样批改合适;还有个讲评”㈤。首先说命题的问题,由于当时的作文形式主要是命题作文,所以教师的命题显得格外重要,什么样的作文题国吕叔湘:《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江苏师范学院学报》,1978年2期。@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359页。17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目是出得好昵?吕叔湘认为,“题目要出得学生生活里头有”①。这也和杜威、陶行知的教育和生活应密切联系的理念一致。学生的一切感悟和体验都来源于生活,那么,教师在给学生作文命题时…‘定要紧靠学生的生活,这样学生在作文中才能有话说,有故事写,才能能占之有物。题目要出的合适、适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他认为,作文题目出得“太死”、“太活”、“太深”、“太浅”的四种不情况都是不恰当的。此外,在命题作文之外,吕叔湘还提倡多采用其他的方法练习,比如改写、改编、缩写、扩写、整理材料等方法。这里吕叔湘提供了作文训练多样化的参考,不仅能够全面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其次,作文的批改问题,这里主要是涉及教师批改作文的方法。现在家长希望教师能够对学生的作文批改做到精细,这样能够更多地帮助学生改正作文的不足,但是,吕叔湘很不赞成这种做法,他认为,教师精细地批改学生作文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的精力和时间也是不允许的。除此之外,学生对教师评改的作文没有认真对待,而是仅仅关注分数。针对于这两个问题,吕叔湘提出了几种方法,如集体评改、典型评改和面批,并且这些办法以交替交叉使用。另外,作文批改的时候还会面对作文评价标准的问题,这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吕叔湘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他说:“我觉得中学和小学对作文的要求应该各有重点。小学里应该重视写字和造句,对于内容的要求不要提得太高。”∞,小学是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应注重字词的积累和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但是“到了中学特别是高中阶段,词句问题应该已经不成大问题了,对于作文可以首先要求它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固,中学阶段学生对语言字词的积累有了一定基础,因此,这一阶段要注重主旨的正确,内容的充实,讲究文章的逻辑性、条理性及语言的运用。最后,关于作文的讲评问题,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不够重视这一环节,大部分老师则浅尝辄止地采用读一读作文范例的方法。作文讲评工作不能一带而过,要充分认识到作文讲评的重要性。作文的讲评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不足方面,另外,教师讲评的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作文,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汲取其他学生写作经验的精华,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写作水平。吕叔湘在《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中说:“我主张挑那么几篇,有写得好的,有中等的,有写得差的,有代表性的作文,挑几篇精批细改,其余的大致看一一看,。王晨:‘重读吕叔湘走进新课标——什么是语文》,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95页。圆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65页。@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65页。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把主要的问题给他写那么两三旬在那里就算了。”∞。这种方法,既能发现学生作文的共性特点,又能给学生的作文批改留有余地,既有利于教师主导性的发挥又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上,吕叔湘在《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中说:“要专门用一节两节课,把精批细改的文章中在课堂里评讲。先念一段,然后说我是怎么改的。如有条件,把原来的作文油印出来,每个学生拿一份,听老师讲,他的毛病在什么地方。从整个讲,毛病在什么地方,这一段问题在那里,这一句有什么不好,这个字为什么是用错了,细细讲评。这篇文章的作者当然得益,其他同学也同样得益,因为大致毛病差不多。”圆。他的这种具体的写作教学实施建议,在今天看来是非常正确和可取的。当今的语文作文教学,在作文评改中大部分的教师都采用这种方式,成效显著。此外,吕叔湘认为还可以采用将作文教学与口语训练相结合的办法,充分发挥口语教学的作用,他在《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中说:“以作文教学为例,多做口头作文的练习就很有好处。口头作文,口头评改,费时问少而收效广,不光是本人得益,全班都得益。”固。吕叔湘的语文教学主张对教育实践指导意义重大,无论是在口语教学、语法教学、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上,对当时的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回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351页。圆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51页。@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25,326页。⑧第三章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反思虽然吕叔湘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将近二十年了,但是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一直影响深远,在这二十年问里,中国教育界展开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在蓬勃发展,教育理论也正日益完善。吕叔湘先生的治学精神、对语文教育事业关注的态度以及他的研究成果,是留给世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严谨富于责任感的治学精神也受到了人们的好评,张隆华主编的《中国语文教育史纲》对吕先生的评价为“吕叔湘关于语文教育的论述既有对学科性质的宏观思考,又有对教学过程的具体建议,针对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是泛泛而谈。他的这些语文教学的理论,一直指导着我们的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吕叔湘对当时的语文教育工作给予了理论方面的指导,针对语文教学的实践,在口语教学、语法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理论主张,对于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语文技巧的掌握都有很大的帮助。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语文教育理论的不断完善,吕叔湘先生的一些观点很难完全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以下简要谈谈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两点反思及启示。第一节语文教育与时代发展相接轨教育思想的历史局限语文教育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是由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目的决定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教学目的,而不同的教学目的又决定了不同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学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吕叔湘作为语言学家,以语言学研究的独特视角,来审视当时的语文教学,指出语文教育要与时代发展相接轨。要按照时代发展的需求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在教学内容上主张白话文教学,这些对于当时的白话文的普及以及语文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而另一方而,吕叔湘先生对语文教育发挥影响的年代,正处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此时的中国社会正值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时期,这其中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方面的变革,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可谓风云变幻。教育作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当时社会条件的影响。在七十年代,由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国家的文化、教育、科学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当时的语文教育工作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张隆华:‘中国语文教育史纲》,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1991年44页。⑨的局限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响。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吕叔湘所倡导的语文教育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就显得不合事宜,教育不应该也不够可能为这样的错误政治,荒唐时局来服务。因此,吕叔湘先生主张的语文教育应与时代发展相接轨,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也存在着一定因此,吕叔湘所倡导的教育要与时代发展相接轨的主张,在理论上是可行的,教育要为时代培养和输送人才,必须按照时代发展的需要来进行,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然而,并不是任何时代的方向都是正确的,都是良好的,在一些错误的政治环境下,教育也要擦亮眼睛,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因此,吕叔湘主张的教育要与时代发展相接轨的观点,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让我们重新来审视教育,教育是从古至今是科学文化的传承,对个体而言,教育能够改良个人的天性,人的天性有善有恶,教育能够使恶者变善,善者益善:而对社会而言,教育是立国之本、民族兴旺的标记。教育不仅为时代的发展培育人才,而且更为重要的——教育是一个时代的医生。教育通过育人的手段,针砭时弊,传承时代优良品德,促进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因此,无论是和平年代亦或是社会转型时期,教育都要坚守它的社会职能,都要有匡正不良社会导向和风气的责任使命,成为促进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良医。第二节重视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的问题纵观吕叔湘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我们可以看出,吕叔湘十分重视语文的工具性,他强调“语言和文字并举”,十分关注学生听、说、读、写各个方面技能的培养,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也与吕叔湘本身受到科学思潮的影响有关。尽管工具性并不代表语文学科的全部性能,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发现仅仅关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远远不够的。但是,这是基于吕叔湘对于当时时局过分强调意识形态的教化,语文失去了本身的独立性而完全为政治服务的现象,作出的强调工具性的主张,虽然有些矫枉过正,但对于规范化地使用本民族语言及学生语文技能的培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吕叔湘倡导的语文“工具性”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他关注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重视规范化地使用民族语言,这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进步意义;另一方面,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所谓的“人文性”以政治的面貌进入语文来误导青少年,因此,像吕叔湘等老一辈教育家没有把“人文性”这个概念提出来,也是规避历史,规避政治环境的原因,从长远来看,虽然有局限性,但还是可以被理解的。一、“工具性”所产生的负面影响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毫无疑义的是,工具论在语文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起到过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它的某些理念对语文教学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工具论从根本上扭转了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的错误倾向,使语文教学的重心转向知识和能力。但是,工具论从一开始就出现了逻辑上的混乱,它混淆了语文和语言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而语文则既可以指语言或语言文字,也可以指语文学科。语言文字和语文学科属于不同的范畴,二者的性质不能混同。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运用语言文字,但不能把任何--I']学科都当成语文学科。各门学科的区分也不是依据该学科所运用的语言文字上的差别,而是依据该学科所涵盖的具体内容。语文这门学科之所以称之为语文,也主要是因为它包含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内容。语文教材之所以选入大量的文学作品,正是因为文学即人学,文学作品中充溢着人的生命关怀、情感体验、价值取向、审美意趣等。这些都是其他类别的文章所欠缺的。至于议论文所表达的思想观念、说明文所体现的探求意识和科学思想方法,也无不与人的精神世界相关联。否则,语文就不成其为语文。当然,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要目标(决不是唯一目标),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注重语言文字。但语言只是形式,形式是由内容(即思想)决定,并为内容服务的,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不能单在表达形式上下功夫,必须建立在思想认识水平即人文素养不断提高的基础上。而工具论只是强调了人的思想的实现形式——语言文字,却排斥了语言文字所承载的人的情感、意识、精神、道德、美感以及价值观等丰富的内涵,使得语文仅存语言的物质外壳,并使得语文教学走进了科学化、技术化的误区。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认识到过于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就会造成过分地追求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语文教育是以人为教育对象,因而要十分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教育。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生成、教学方式运用及教学评价引导而对学生人文精神所产生的熏陶与感染∞。因此,语文教学既要肩负起认知工具基本技能的培养问题,又要承担起培养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责任。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协调统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新课程的精髓所在。语文新课程标准,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阶段,都首先定义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圆。新课程主张尊重发①李学:‘也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及其实现》,‘中国教育学刊》,9.012年版,第12期。o‘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1年版,第l页。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展人的个性,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心灵的陶冶和品格的塑造。同时,应正确处理好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在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也要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并用以熏陶学生心灵,最终形成健康人格。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是相互平行的两个东西,它们是互为因果,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统一的整体,如我们指导学生朗读,这看起来是在进行工具性的训练,但学生在一次比一次读得更好的同时,就一次比一次更好地阐发和接受所读文章的人文因素,也就是说,语言文字掌握运用得越好,语言文字中蕴含的人文情怀就越能完美地表达。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首先体现在学生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只有学生自身在语言文字中感悟到人文力量,才是真正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以作为老师,必须引导学生到文本的语言文字中去理解去体会去感受去领悟,不把语言文字学好,就很难悟出其中人文的奥妙。所以要重视对语言的学习,通过对语言本身的探究,语言中蕴含的人文因素自然在读者的头脑中渗透溶化,变成读者自己的人文情怀。从教师的层面上,要正确运用语文的工具手段和人文方法解决语文教学的问题,坚持语文教学的辩证法,就要坚持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平衡,在凭借字词句篇培养各项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凸显人文性,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教师要跟学生一同学习阅读优秀篇章,与学生共享精美的文化大餐,给学生展示文学作品别样的风景,这是语文特有的人文性,但一切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必须以理解性读为基础,这就需要用语文的工具性来发挥作用。尽管吕叔湘先生没有明确的提出“人文性”这个概念,但是吕叔湘先生并非没有提出关于人文性内容的观点。他强调语言知识与技能的教育,而语言文字本身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内涵。他十分重视通过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教学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通过经典篇章的学习加深对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热爱和传承。这些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阐发和论述,但是吕叔湘先生出于语言学大师的敏锐视角以及作为教育家的责任感,他的理论成果已成为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后代人进行语文教育问题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价值。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结语吕叔湘作为语言学家,从语言学这一视角来看待上个世纪特殊时期的语文教学,为我国语文教育教学摆脱与社会政治、旧传统的束缚回归到语文本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吕叔湘长期关注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自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他就丌始关注语文教学,先后自己撰写,与人编著了《文言和白话》、《中国文法要略》、《开明文言读本》、《语法修辞讲话》等用以指导语文教学,以及《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等作品的发表,都表明了吕叔湘对语文教学的确切关注。上个世纪,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使得语文回归其本身显得十分必要,吕叔湘的语文教学思想中重工具性的成分,推动了语文朝自己本真状态的脚步,解决了当时语文背当做政治的“工具”的弊端,使得语文学科的独立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吕叔湘的这种富有开拓性的思想远见,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不得不承认,语文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其具有记载和传承的特殊功能及义务。因此,语文学科必然有其工具性的一面,吕叔湘提出的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这种重工具性的知道思想,从这一角度来看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发感觉“人”本身作为改造客观世界主体的重要性。个体的“人”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从这一角度重新认识的语文学科,自上个世纪60年以钱梦龙为代表的语文教育家开始提出语文教学要重视人文性的教育。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了解逐渐深入,反而对人本身越来越缺乏重视。语文自古以来就作为人们表情、达意、载道的工具,其必然要关乎人的情、意本身,2001年语文新课程改革,把人文性定为语文学科的性质之一,与工具性相并列。因此,新的时代我们既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又不可偏废语文的人文性,语文教学要做到二者的结合。当然,这里不是批评吕叔湘重工具性的语文教育思想。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我们还要继续发扬吕叔湘的语文教育教学思想的优点,同时学习他对语文教育事业的热情和专注的敬业精神,学习他孜孜不倦、甘于奉献的可贵品质,也希望未来的语文教育教学能够朝着吕叔湘他们期望的方向走下去。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参考文献(一)著作:1.吕叔湘:《吕叔湘文集》,商务印书馆1992年。2.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3.吕叔湘:《中学教学语法讲话》,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4.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5.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82年。6.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7.吕叔湘、朱德熙等:《语法研究和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8.王晨:《重读吕叔湘走进新课标——什么是语文》,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9.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年。10.王荣生:《语文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1.张定远:礅叶圣陶走进新课昧——剞提为了不需要孝ic》,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2.魏国梁:《现代语文教育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3.陈黎明,林化君:《二十世纪中国语文教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年。14.张先亮:《教学语法应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5.韩立群:《现代语文革命:现代语文观及其实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二)期刊论文:1.胡名扬:《吕叔湘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语文建设》,1994年12期。2.董菊初:《吕叔湘张志公的口语教学观》,河南师范大学,1996年第5期。3.刘志忠:《吕叔湘新时期语文教学思想略论》,《河北师院学报》,1997年第8期。4.顾久:《论吕叔湘的语文教育思想》,《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5.马笑霞:《吕叔湘语文教育现探析》,《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9期。6.王荣生:《评我国近百年来对语文教材问题的思考路向》,《教育研究》,2002第3期。7.刘静敏:《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现代语文》,2002年第5期。8.陈金明:《吕叔湘与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11期。9.曾洁,余应源:《“科学世界”语文教学科学化刍论》,江西师范大学,2003第7期。10.陈适民:《吕叔湘先生教我如何读书》,《语文世界》2004年第9期。11.方永敏:《中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口语交际教学》,《语文学刊》2005年第6期。12.孙海霞:《吕叔湘的教学语法观》,《语文学刊》,2006年第1期。13.杨先武:《“三老”语文教育“工具论”评析》,《教育学报》,2007年第3期。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14.蒙淑毅,钟婵:《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问题意识》,《现代语文》,2007年。15.方有林:《不可漠视的语文教育家吕叔湘一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评述》,上海商学院学报,2009年第8期。(三)学位论文:1.方有林:《语言学视角科学化追求——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2.王芸:《对吕叔湘语言教育思想的再思考》,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3.陈方敏:《回到语文本体一论吕叔湘现代语文教育思想》,苏州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4.刘芳廷:《论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及对当今语文教育的启示》,华东师范大学,201年硕士学位论文。1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致谢晨钟催醒巍巍江城,东方朝日正在升腾。两年时光,倏尔短短,却让我领略了百年学府博大与渊厚。两载春秋,终于要给自己研究生生活画上句点。回顾自己的毕业论文写作,从最初的选题到最后的定稿,几经忧乐,论文背后凝结着老师和朋友们殷切地指导和帮助,太多的感谢难尽于这文牍之间。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谭邦和教授,无论我论文的选题还是写作,都离不开谭老师殷勤地指导和鼓励。吕叔湘先生语文教育思想是比较零碎的,不成系统,当今研究他语文教育思想的论文有限,把他作为语文教育家,在学术和思想界任然存有分歧。没有谭老师一次次鼓励与支持,一次次启发与教诲,我是很难完成这个选题论文的。我还要感谢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潘世松教授,潘老师不辞辛劳地为我论文的修改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让我倍受感动。同时,我还要感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各位老师及各位同学真诚的关心与鼓励。论文虽然最终定稿,仍有不尽如意之处。短短的一年写作当中,深感自己才疏学浅,还有很多的知识需要自己去不断补充和完善。当然,画上旬点的只是毕业论文和学生生活,对语文课程专业的学习才刚刚起步,“忠诚、博雅、朴实、刚毅”我将带着在华师大成长与收获的点点滴滴走向未来的工作和生活。胡羽2013.4.27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及实践探究

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

胡羽

华中师范大学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Y2351610.aspx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