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写作》公告与通告区别
(四) 公告与通告
公告是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的知照性公文。它所宣布的事项都是有关重大的、国内外关注的事项, 内容庄重严肃, 体现着国家及其权力机关的威严。正因为如此, 对公告的发文机关要求极为严格。它一般限于最高权力机关, 最高行政机关及其工作部门, 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领导机关, 某些法定机关如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以及被授权的部门如海关、新华社、人民银行等。地方行政机关一般不使用公告, 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能制发公告。通告是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的知照性公文。适用的范围、内容以及使用的主体极其广泛。大到国家政策法令, 小到群众生活中某些需要周知遵守的具体事项, 无论是政治、文化生活领域, 还是交通、金融、税收、水电、城市建设、乡村规划等经济领域, 各行各业都可使用。5办法6 规定公告、通告同属知
照性公布性公文。虽然它们的性质接近, 但区别也是极为明显的。主要表现在:
1. 发文单位不同。公告的发文机关具有特定性; 通告则是任何机关单位都可以制发。
2. 适用范围不同。公告是向国内外宣布重大事项或者法定事项的公文; 通告则适用于
向一定范围内的有关单位和人员宣布需要周知或者遵守的事项。
3. 发布方式不同。公告不以一般公文的行文方式下发, 而是通过新闻媒体发布, 一般不用于张贴; 通告则根据实际需要, 在以公文形式下发的同时, 可以由新闻媒体发布, 还可以公开张贴。
4. 作用不同。公告发布的是重大事项或法定事项; 通告宣布的多属事务性
内容, 因而公告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比通告要大.
2 公告与通告
公告和通告都是告晓性公文, 两者的共同特点是:一是公开性。公告和通告都是公开发布的, 都具有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的目的性。二是知照性。公告和通告的内容都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发布公告和通告的目的,有的是要让公众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有的则不仅要让公众知道一些事情,还要求有关人员遵守与此有关的某些规定。目前, 公告和通告这两个文种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混乱现象。在报纸杂志中,在公共场所的招贴栏上, 常常可以看到某某企业开业的《鸣谢公告》,补交电话费的《公告》,等等。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些作法都是不规范、不妥当的,使得这样两种具有法定效力的文种失去了其对公众应有权威性和约束力。下面笔者举几个例子来说明:(1)要告知市民在春节期间禁止在市区燃放烟花、爆竹;(2)建设银行华丰支行迁用新址;(3)全国人大公布国家领导人选举结果;(4)某重大工程建设向国内外招标;根据《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通告的适用范围是向社会向有关方面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这里的社会各有关方面应该是局限于一定范围内的, 也就是发文机关的职权范围内,宣布的事项是需要这个范围内的公众周知或者遵守的,不涉及事项的大小或重要程度, 只要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即可。而公告则是向国内处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时使用的公文, 范围大, 影响到国内外, 至少是全国范围,宣布的事情是重要的甚至是法定的。至此,我想以上四例该选用哪个应该已经非常明确了,即1和2该选用“通告”,而3和4则为“公告”。在目前的公文写作实践中, 文种使用最混乱的莫过于“ 公告”和“ 通告”。比如《即
将达到国家规定强制报废年限的机动车办理注销登记的公告》, 它
所公布的是有关方面———报废机动车所有人———应当遵守或周知的事项, 按照《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规定, 应当使用“ 通告”。此为该用“ 通告”却错用了“ 公告”。公文写作实践中还常见该用“ 公告”却错用“ 通告”的现象。混用“ 公告”
与“ 通告”的主要原因,是公文撰写者或审核签发者不了解“ 公告”与“ 通告”的区别。关于“ 公告”与“ 通告”的区别, 学界论述颇多, 争议亦多, 一些看法尚待商榷。根据《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关于两者的适用范围以及确定文种的原则( 即公文的文种应当根据行文目的、发文机关的职权和与主送机关的行文关系确定) , 笔者认为“, 公告”与“ 通
告”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 行文目的。“ 公告”以普遍告知为目的, 但受众并不被强制要求遵守或执行, 甚至并不被强制要求周知, 如国家领导人出访对于普通民众而言, 知道与否并不重要。“ 通告”以告知且须有关方面遵守或执行为目的, 所告知的事项要求有关方面周知甚至遵守或执行, 以便规范其社会行为。可见“, 公告”体现的是国家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的义务,以及公众了
解政府信息的知情权, 而“ 通告” 体现的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管理职能的权力。
2.告启范围“。公告”适用于面向国内或国外宣告事项“, 通告”仅限于在发文机关所
管辖区域内告知事项。前者的告知范围广, 后者则相对狭小。
3.告知事项的特性“。公告”所告知的事项一般以消息性为主“, 通告”所告知的事项一般具有较强的执行力和约束力。不少论者认为, 就所告知事项的重要性而言“, 公告”比“ 通告”重要。但笔者认为, 告知事项是否重要还跟受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比如, 普通民众可能会认为本辖区今晚停水停电( 告知此类事项可用“ 通告”) 比国家主席出访或某人逝世( 告知此类事项要用“ 公告”)更重要。因此, 以所告知事项的重要与否为标准来选
择文种并不合适。
4. 发文机关的级别。“ 公告”的发文机关一般具有限定性, 级别常常较高, 一般基层行政单位无权制发“ 公告”。“ 通告”的发文机关则上可至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下可至基层行
政单位。
指诗文含义深刻,令人品味不尽。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
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篇二:应用文通知教案
应用文通知 、通报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通知、通报的结构和写作要求,掌握通知、通报的适用范围。
【重点难点】
根据要求正确选择文种写出合乎规范的通知、通报。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通知
1、概念
通知是知照性公文,“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
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传达或者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的公文。
2、特点
(1)知照性。通知的主要功能在于知照。
(2)广泛性。通知的广泛性表现在多方面。
(3)时效性。通知有一定的时效要求。
3、种类
根据内容的不同,通知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1)批转、转发、颁发性通知。
(2)指示性通知。用于布置下级机关工作事项,指示工作方法、步
骤。
(3)会议通知。是组织会议的单位制发的公文。
(4)任免人员的通知。用于任免干部。
4、格式与写法
通知的格式,包括标题、主送机关、正文、落款。
(1)标题
由制发机关、事由、文种三部分组成。
(2)主送机关
写被通知者的姓名或职称或单位名称。在第二行顶格写。
(3)正文
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正文。
(4)落款署名和日期。
写通知一般采用条款式行文,可以简明扼要,使被通知者能一目了然,便于遵照执行。
5、写作要求与例文分析
(1)指示性通知:须写明提出指示的根据与指示事项,内容要求明确具体。
(2)颁布或转发性通知:要求在正文中简短地说明所颁布或转发的公文的制发机关、制发(批准、生效)日期与公文标题以及颁发或转发的目的、意义与要求等。被颁布或转发的
公文均为通知的附件,须注明附件的序号与标题、件数。
(3)任免人员的通知:要求写明批准的机关、日期与被任免人员的
职务、姓名。
(4)会议通知:要求写明召开会议的名称、目的、议题、时间、会址、对参加会议人员的要求(如准备发言、文件、论文、生活用品等)、注意事项以及筹办会议单位名称、联
系人、联系地址、电话号码、电报挂号、会议食宿安排、去会址路线、接洽标志等。
第二课时
二、通报
1、概念
通报是“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的 行政公文。
2、特点
(1)典型性。
(2)指导性。
(3)时效性。
3、种类
(1)表彰通报。
(2)批评通报。
(3)情况通报。
4、格式与写法
通报由标题、发文字号、主送机关、正文、落款构成。
(1)通报的标题:发文机关、主要内容、文种。
(2)通报的正文
①表彰及批评通报
a)介绍事实与现象;
b)揭示事实的性质、意义;
c)做出表彰或处理决定;
d)提出希望和要求。
②情况通报
a)缘由和目的;
b)情况和信息;
c)希望和要求。
5、写作要求与例文分析
(1)通报一般不提出具体工作要求。
(2)通报文风要朴实。
(3)通报观点要鲜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要是非分明,忌含糊其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