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广东专用)2023年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课时规范练5 隋唐制度的创新和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含解析)统编

(广东专用)2023年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课时规范练5 隋唐制度的创新和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含解析)统编

来源:爱站旅游
课时规范练5 隋唐制度的创新和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选择题

1.(2021广东梅州月考)曹丕颁制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中正都由州郡的世家名门贵族官僚来担任,因而所定为上品者,无非士族名门。这表明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 ) A.克服了察举制的诸多弊端 B.打破了士族的特权垄断 C.兼顾了家世与才能的考量 D.弱化了中央的专制集权

2.(2021广东江门期末)唐太宗时,尝私幸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后人对此评价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材料说明科举制 A.体现出公正平等的原则 B.彻底打破了血缘门第等观念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D.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基础

3.(2021广东东莞模拟)唐朝进士科考试中实行别头试,即凡是省试主考官州郡发解官和地方长官的子弟、亲戚、门生故旧等参加科举考试,都应另派考官,别院应试。别头试的实行( ) A.杜绝了科举考试的舞弊现象 B.旨在扩大朝廷的官吏来源 C.有利于保障人才选拔的公平 D.表明科举取士的流程规范

4.(2021湖南怀化一模)从唐太宗时期开始,中书、门下省往往联合办公,官署即称为“政事堂”。后来,唐朝皇帝常常在上朝之后,召见尚书、中书、门下长官,共同讨论国政。这些情况表明( ) A.唐朝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B.中央集权进一步发展

( )

1

C.君主的权力受到极大制约 D.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5.(2021广东肇庆高三月考)唐代开元以前,各宰相“午前议政于朝堂(政事堂),午后理务于本司”;开元后,“宰臣数少,始崇其任,不归本司”。这一变化( ) A.削弱了宰相的政治地位 B.利于提高中枢行政效率 C.强化了君主的专制统治 D.破坏了宰相的集体议政

6.(2021广东清远期末)唐朝初年,一位农民在农忙时节可以通过交绢帛或麻布给政府,来避免因服徭役而耽搁农事。这一情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国家税收的增加 B.三省六部的设立 C.以庸代役的实施 D.民众衣料的变化

7.(2021广东河源模拟)唐朝时,面对考生众多而又要选拔人才的情况,主考官专挑那些生僻、容易混淆的偏题、怪题进行考查。“今之举明经者,主司不详其述作之意,每至帖试,必取年头月尾,孤经绝句。”据此可知,当时的帖经考试 A.提高了参加科举的门槛 B.降低了科举选才的公平性 C.影响了人才选拔的有效度 D.加深了考生对经典的理解

8.(2021山东潍坊一模)魏晋玄学家嵇康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也主张“怀忠抱义,而不觉其所以然也”,最终认为只要顺应人的无知、无欲、无情感的潜意识便能实现仁义道德。据此可知,嵇康思想的本质是( ) A.反儒崇道 C.逍遥避世

B.外道内儒 D.三教合一

2 ( )

9.(2021广西钦州一模)据记载:“隋代二君,三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百,译经八十二部。”这一局面( ) A.表明隋代专制统治削弱 B.有利于传统文化多元化 C.导致儒学占据统治地位 D.促使中华文化广泛外传

10.(2021广东广州二模)在唐代长安,茶已经成为僧人自己和待客的主要饮品。茶性苦,而佛教认为“苦”乃人生“四谛”之首,佛家从茶的苦后回甘联想到其可以帮助修习佛法之人悟透人性,达到“茶禅一味”的精神高度。这表明唐代( ) A.民众生活深受佛教文化影响 B.外来文化冲击中国传统文化 C.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 D.品茶成为道德教化主要形式

11.(2021湖南长沙三模)在甘肃敦煌发现的雕版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扉页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对此判断正确的是( ) A.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 B.雕版印刷在唐代进入黄金时代 C.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 D.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

12.(2021广东深圳模拟)胡麻又称巨胜。汉代《孝经·援神契》载:“巨胜延年。”晋《广志》载:“胡麻,一名方茎,服之不老。”在民间传说中,“胡麻饭”成为仙家食物。这反映出( ) A.外来物种被赋予新意 B.汉晋时期宗教盛行 C.汉朝时期胡麻已传入 D.胡麻能够延年益寿

3

13.(2021广东汕尾期末)某学者提出,少数民族那种尚武勇健、粗犷豪放之气遍布中原,汉民族受到极大的影响,使得魏晋以来的清谈、柔媚之风一变而为悲凉慷慨、激越豪放之气。该学者的论述意在说明( )

A.传统儒学思想的僵化和局限 B.民族交融对隋唐盛世的影响 C.对外交流促进思想文化转变 D.制度变化和创新的思想渊源

14.(2022广东六校联考)下图是唐代大将军苏思勖墓中的乐舞壁画。中间在表演胡腾舞的是头戴白帽、身穿袖衫、腰束黑带、深目高鼻的胡人。两边是九个弹奏各种乐器的乐工和两个伸臂高唱的歌者。该壁画( )

A.是唐代繁荣、开放社会风气的反映 B.是研究唐传奇的重要参考 C.反映了商品经济下市民的娱乐生活 D.是研究胡汉生活差异的直观史料

15.(2021四川一模)图1是唐代敦煌文献中的《白描相扑图稿》(局部),图2是唐代相扑传入日本后的线描图。它们可以用来说明( )

A.中日绘画风格渐趋一致 B.相扑运动源于民间竞技 C.中华传统文化深远影响 D.日本全面学习中国文化

4

二、非选择题

16.(2021广东中山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太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材料二 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

5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西汉至隋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史中,每个朝代的发展都各具特色,可以通过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个朝代的发展特色和脉络。例如:统一王朝的起点——秦,崇文抑武的王朝——宋,万里长城拱卫的文明——明,盛极而衰的“天朝上国”——清等。

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唐朝的发展特色,并用相关史实进行分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6

课时规范练5 隋唐制度的创新和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1.C 解析:根据“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所定为上品者,无非士族名门”可知九品中正制下,才能是选官的考量因素,但最终占据上品的还是士族名门,说明兼顾了家世和才能的考量,故选C项;“克服了察举制的诸多弊端”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强化了士族对官位的垄断,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有利于强化中央专制集权,排除D项。

2.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太宗皇帝“赚得英雄”,没有体现公正平等的原则,排除A项;“彻底”一词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排除C项。 3.C 解析:根据“凡是省试主考官州郡发解官和地方长官的子弟、亲戚、门生故旧等参加科举考试,都应另派考官,别院应试”可知,别头试回避省试主考官州郡发解官和地方长官的子弟、亲戚、门生故旧等,防范省试主考官州郡发解官和地方长官徇私舞弊,有利于保障人才选拔的公平,故选C项;A项“杜绝了”表述过于绝对,错误;科举制扩大朝廷的官吏来源,并非别头试,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科举取士的流程规范,排除D项。

4.A 解析:根据材料“中书、门下省往往联合办公”“召见尚书、中书、门下长官,共同讨论国政”可知唐朝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故选A项;中央集权侧重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材料侧重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排除B项;根据材料“皇帝常常在上朝之后,召见尚书、中书、门下长官,共同讨论国政”可知三省联合办公由皇帝决定,因此是为加强皇权服务,排除C项;“名存实亡”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5.B 解析:开元前宰相是兼职的,开元后宰相是专职的,这一专职化有利于宰相专心政务,减少了行政环节,利于提高中枢行政效率,故选B项;材料“始崇其任”是宰相政治地位提高的表现,排除A项;宰相专职化容易导致相权膨胀,不利于强化君主专制,排除C项;材料中宰相专职化没有带来宰相集体议政的变化,排除D项。

6.C 解析:租庸调制度下,庸是指农民可以通过交绢帛或麻布给政府,来避免因服徭役而耽搁农事生产,故选C项;A项是以庸代役的作用,而非原因,排除;B项属于中央官制,而非税收制度,排除;D项属于社会生活领域,与赋税制度无关,排除。

7

7.C 解析:唐朝科举制选拔人才的考试内容多偏题怪题,难以体现考生的真正知识水平,从而影响了人才选拔的有效度,故选C项;材料中只说考试内容的变化,没有对参加考试的考生有更多限制,故A项排除;考试内容的变化与选才的公平性无关,故B项排除;帖经考试专挑偏题怪题与加深考生对经典的理解无关,故D项排除。

8.B 解析:道家主张顺应自然,与材料中“任自然”“顺应人的无知、无欲、无情感的潜意识”相符,“实现仁义道德”“怀忠抱义”是儒家主张,故选B项;反儒与材料中“实现仁义道德”“怀忠抱义”不符,排除A项;逍遥避世与材料中“实现仁义道德”“怀忠抱义”的主张不符,排除C项;三教合一涉及佛、道、儒三教,材料中未涉及佛教,排除D项。

9.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隋代佛教盛行,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有利于传统文化多元化,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代专制统治加强,排除A项;佛教的盛行冲击了儒学的统治地位,排除C项;材料中的佛教是外来文化,反映的是外来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而非中华文化的外传,排除D项。

10.C 解析:茶产自中国,其性苦,佛教将这种茶性与佛家教义结合,达到“茶禅一味”的精神高度,体现了佛教文化和本土文化相融合,C项正确;题干未涉及民众生活,排除A项;题干主旨是文化融合而非冲突,排除B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

11.A 解析:用雕版技术印刷佛经,有利于佛经内容的传播,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A项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代的雕版印刷技术成熟,但无法体现进入黄金时代,排除B项。此经书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时间的雕版印刷品,但不一定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C项错误。活字印刷出现在北宋,不是唐代,D项错误。

12.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晋时期,史书和民间均认为胡麻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当时宗教盛行密切相关,汉代宣扬神学,将儒学神学化,魏晋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宗教神学追求长生不老,B项正确。

13.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气促使隋唐出现了新的气象,故选B项。

14.A 解析: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将军墓的乐舞壁画中,深目高鼻的胡人着唐装、表演胡腾舞的景象,反映出唐代经济繁荣、民族交融、开明开放的社会风气,A项正确;该壁画中并

8

未体现唐代传奇文学的相关信息,B项错误;大将军墓室中的壁画反映的是贵族而非下层市民的娱乐生活,C项错误;此壁画是艺术品,不能“直观”体现胡汉生活的差异,D项错误。

15.C 解析:通过图1、图2对比可知,日本相扑比赛形式和竞技状况都受到了唐代相扑的影响,故选C项。

16.参考答案:(1)说明:汉代官僚政治得以发展,孝廉成为人们做官的主要途径,太学兴起和考试做官,进一步打破了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统治阶级通过察举制、太学考试等制度,建立起专业的文官集团。

相同点:其目的都是选拔人才;都呈现出制度化趋势;都是由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 (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 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17.参考答案:唐朝特色——开放多元的盛世。儒、佛、道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三教调和之风尤其兴盛。这种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体现了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唐朝初期,在开明政策和利国利民措施的实施下,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两个盛世局面,向世界展现了唐朝社会、政治、文化的领先。

开放、多元、盛世是唐朝发展的名片,其谱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脉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至今。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