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物招领》一文主要讲了一年级一班的唐老师带领学生到植物园参观,在吃饭时乱扔垃圾,老师用失物招领的方式教育学生,让学生领回了垃圾,旨在让学生从文中受到启发,反思个人行为,养成爱 护环境卫生的好习惯。
我直接板书课题,问学生读了课题想知道些什么。大家纷纷举手,发言积极。如:“是谁丢了东西呢?”“他丢了什么东西呢?”“他在哪丢了东西?”就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于是,我问孩子们:“那你们想不想知道答案?”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想!”“那就请大家打开课本,读读课文,找下答案吧!”接着,教室里便发出了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然后我们开始交流大家提出的三个问题。孩子们通过阅读,知道这里的“失物”指的是垃圾,“失物”是一年级(1)班的同学去植物园参观时“丢”的。
下面,我主要说下自己在识字教学上的一些体会。在识字教学上,一般采取的教学策略都是先带拼音自己读生字宝宝,再通过小老师提醒难读的字,其他孩子跟读来识记字音。接着摘掉生字宝宝头上的帽子,通过“开小火车”来检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接下来大家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通常在识字课上,老师们都是这样操作的。这样的识字教学条理清晰,从字音到字形,层层递进。在《失物招领》这一课,我也是这样做的。但是,我发现也有一些问题。比如摘掉生字宝宝头上的帽子,“开小火车”检查字的读音时,发现学生们的掌握情况并不是那么地理想。对于优等生而言,读这些生字就是小菜一碟,
但是对中等生或者是中等以下的学生而言,读这些生字还是挺吃力的。看着大屏幕上的生字,有些沉默,有些在旁边“好心”同学的小声提醒下才把生字宝宝的名字给叫出来。所以“开火车”时经常会碰到“一列火车故障连连”的情况。这样的话,自己的教学目标就并未落到实处。我想如果课前孩子们预习充分的话,就会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但是对绝大数孩子而言,书面作业才算是作业,这种口头作业大家根本不当一回事,有些敷衍了事,有些干脆不做,反正又不交上去的,你老师能奈我何?因此,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堂上下些功夫,我们不敢说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叫出字宝宝的名字,但是要保证绝大数孩子都能叫出字宝宝的名字。我想起了去年我上公开课《四季》时,也出现了“开火车”时,孩子叫不出字宝宝名字的尴尬局面。在评课时,我记得有个老师给了我一个建议:“你在带拼音时,就让孩子们交流有什么办法记住字宝宝的样子,这样孩子们就会对这个字又加深了印象,然后你再去掉拼音,相信这样就不会有这么多孩子读错或不会读了。“其实,那位老师的话还是非常有道理的,确实,这样做的话,孩子们会加深对生字的印象。当然在低段识字教学中,我们一般采取的还是“带拼音解决字音,去拼音解决字形”的方法,毕竟这种方法有它的优点。但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有时候,适当地改变下自己的教学方法,或许会收到意外的惊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