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标准(2016)

《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标准(2016)

来源:爱站旅游


附件4

《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课程类型:必修 课程学分: 2 适用专业: 教育技术学 职业资格: 开课部门:教育科学学院 制 订: 教育技术系课程组 批 准 人: 课程负责人: 曾苗苗 课程名称: 教育技术学导论 课程属类:专业基础课程 计划课时:32学时 制订时间: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教育技术学导论》是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最核心的必修课程之一,是一门引领学生步入该领域、了解该专业的基础性课程.该课程的目的是让刚进入大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了解该学科的核心思想、基本理念、专业范围及主要研究方向,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正确引导学生设计其发展方向,并使学生在学习策略、学习能力上得到提高与改善。《教育技术学导论》旨在帮助学生把握和理解本学科的特征,使学生对本专业的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等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二)课程定位

《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之一,也是国家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核心课程。它是整个专业学习的引领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把握和理解学科发展历史、学科性质、学科领域、学科研究方法等内容,使学生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有所了解,同

- 1 -

时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正确引导学生设计其发展方向,并使学生在学习策略、学习能力上得到提高与改善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其教材所涉及的内容也应该不断的扩充,应体现新技术、新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最新应用。

前导课程:高中毕业,刚入校的大一新生

后续课程:《教育传播学》、《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三)课程设计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树立以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专业意识的设计思路,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多元智力的学生观,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一要力图使学科发展历史、学科性质、学科领域、学科研究方法等内容完整而准确,帮助学生把握和理解本学科的特征;二要全面地为学生展示本学科在主要方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使学生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有所了解,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正确引导学生设计其发展方向;三要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使学生在学习策略、学习能力上得到提高与改善。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工作任务目标

该课程是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必修课,着重研究的是运用系统方法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具体操作过程、操作方法及方法论,研究现代教育过程的构成及规律,研究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研究教育教学系统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研究教学资源的开发配置、成本与效益问题。通过该课程的教与学,旨在让学习者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科性质、地位、作用、学科结构、基础理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对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在现代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有较明确的认识,以培养学习者

- 2 -

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巩固其专业意识。要求学习者学完这门课程后能够做到:

1、理解与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概念、学科的定义及其特点。 2、 掌握我国电化教育发展的几个阶段及教育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学会利用教育技术学的思想、手段、方法认识教育教学的基本问题。了解教育技术发展的历史;

3、基本了解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思想及技术学研究的方法; 4、了解教育技术学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框架; 5、认清学习教育技术学的使命。 (二)职业能力目标

课程学习的目的是介绍教育技术的发展史、相关概念;培养学生以实事求是的理论为指导,正确评价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认清教育技术学的学科范畴,初步形成教学环境设计、教学研究、教学软件开发、教学系统开发以及课程开发与培训方面的能力,关键是树立专业意识,专业情感和态度.

(三)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目标 无.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教育技术学导论》是一门入门课程,课程共包含六章的内容,每章的内容都非常丰富,涵盖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几乎所有相关内容。内容广而不精,作为一个入门介绍课程,在教学内容的教学时有所侧重和区分,教育系统设计与教学媒体开发和利用两章作为导论并不需要作详细介绍,因为有后续的专门的课程。

- 3 -

(一)课程教学内容 模块 课程内容 教学方式 教学目的 了解以技术为线索的教育技术发展路线;比较美国和中国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第一章 教育技术及其讲授法、任务驱过程;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含义及教育技学科发展概述 动法 术学学科的内涵;理解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与范畴及学科性质; 理解信息技术条件下有效学习的特征;了解学习理论、教学与课程理论、系统科学教育技术学的第二章 理论基础 理论,以及教育传播理论和教育技术相互讲授法、案例法、对比法、 影响的关系,并进而理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理解技术的应用对学习、教学、课程等问题的影响和作用。 理解技术观对教育技术的影响;掌握视听教育技术学的第三章 技术基础 媒体各自的特点及其教学应用;了解多媒讲授法、案例法、小组合作 体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历史、现状及特性. 了解教育研究的含义和分类特征;比较教育技术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掌握运教育技术学的第四章 研究方法 讲授法、案例用调查研究方法开展教育技术研究的基法、小组合作、本方法;了解教育技术学研究论文撰写的项目教学法 基本格式与质量要求;理解教育技术学特有的研究方法、开发研究和对话分析方法 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教育软件、远程教育、绩效技术、知识管理、第五章 教育技术学的专业方向 讲授法、案例法、小组合作 知识工程等重要概念;了解教育技术学各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特点教学重点: 教育技术学的第六章 新兴研究方向 讲授法、网络学了解电子绩效技术的基本含义;了解教育习 技术学新兴研究方向和主要发展趋势.

- 4 -

(二)学时安排表

单元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知识点 教学内容 技能要求 学时分配 2 第四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五章 第六章 对比分析国内外教育教育技术的发国内外教育技术发展简技术发展历史的特点展沿革 史 和阶段 教育技术学的理解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学定义演变、学科体系、专业内涵和研究范畴;了解学科性质和学科发展 的发展 教育技术学科性质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理解和对比几种学习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基理论的观点 本理论 教学与课程论、教学结构、教学理论、理解教学理论、系统理传播理论 系统理论和传播理论 论和传播理论的观点 技术观与教了解技术观的三种流技术观的流派、常见视育技术、视听技派,能选择和应用视听听觉媒体的选择和应用 术 觉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理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网络通信和智能教学系统在教育技术和智能教学系统技术、人工智能中的应用 在教育中的应用方式 技术 实验法、人种志法、对教育技术学中话分析法、调查法、开了解各种研究方法的常用的研究方发研究方法、案例法等特点和基本开展流程 法 的运用 调查研究法的调查研究方法的开展流能够设计和开展一个运用、研究论文程、数据的统计和研究调查研究 的撰写与评价 论文的撰写方法 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理解媒体的本质和特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信息技术条件下性;了解信息技术条件基本理论 教与学教学、系统设计下教学的特点和发展理论与应用 趋势 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技术概述、软理解软件设计与开发教学软件设计件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流的基本流程;了解远程与开发、现代远程、远程教育概述 教育的应用现状 程教育 绩效技术、创客技术、关注并了解目前在用教育技术学的微课设计与开发、MOOC、的和可能出现的最新新兴研究方向 可穿戴技术等 技术 4 3 3 3 3 2 2 4 4 4

- 5 -

四、课程实施

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本门课程主要采用的有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实训作业法等.在课程的开始设计了一个学习准备模块,让学习者创建自己的学习档案,制定课程计划 ,并组建学习小组,以准备在后续学习中开展合作.每个单元开始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在网络平台上提供了相对应的大量的文献作为扩展阅读 ,同时展开讨论和分享。

五、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教学评价中注重评价的多元化,采取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评价。在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中,应用了“电子文件夹”式评价,将每个学生在本门课程学习期间所做的工作总结整理成个人的“文件夹\并进一步汇总成小组的文件夹.由于文件夹中详细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在评价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总结性评价,而是更多地采用了过程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的方式.此外,通过将学生个人与小组的文件夹发送到专题网站上,也使得学生个体之间、小组之间的互相评价成为可能.

(一)日常考核

日常考核方式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1。课堂表现与参与(5%):出勤、课堂教学互动中的表现、通过本课程的网站互动所参与的效率和效果

2.作业考核(25%):个人作业、小组实践活动 (二)期末考核(70%):期末考试 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一)硬件条件

- 6 -

校内具备学生开展正常教学的基本条件,同时具备学生开展研究实践和调查研究的对象和条件。

网络条件建设,学校的天空教室平台和MOOC学习平台可以满足需要. (二)师资条件

任课教师具备教育技术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思维方式和分析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良好的教学水平。

(三)教材编写

目前使用教材:《教育技术学导论》黄荣怀,沙景荣编著,2010年1月

参考书:

《教育技术学》,何克抗,李文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巴巴拉。希尔斯等.《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与范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9

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等学术刊物; 在此基础上整理和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使用手册和相应资源. (四)信息化教学资源

本课程的资源主要有:多媒体课件、基于天空教室平台的网络课程、电子图书和专业网站等.

七、其他说明

本课程标准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学习情境。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其教材所涉及的内容也应该不断的扩充,应体现新技术、新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最新应用.

- 7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