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l.政治制度:王位时强制、宗法制、分的制及礼乐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其基础是宗法制,而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王权和地方各级统治权确立及传承运作,均依据嫡长子继承制。
2.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全面认识封建主义集权制度
1.概念:主义集权制度,包含君主制度和集权制度两个概念。 (1)君主制度: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集权制度: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性,必须严格服从的命令,一切受制于。
(3)两者之间的联系:地方和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皇权的强弱与集权的程度紧密相关。
2.形成条件
(1)经济条件: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集权来加以保护。 (2)政治条件:地主阶级维护本阶级统治的需要;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王朝。 (3)思想条件: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提出的主义集权理论。 3.主要特点
(1)皇权至高无上:皇帝的决策与执行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文化是政治的副产品;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毫无自主权。
(2)两对基本矛盾贯穿于主义集权制发展过程中。
一是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矛盾基本解决是明太祖时期废除了丞相制度)
二是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集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矛盾基本解决是北宋初期推行文官制度,收地方权力)
4.影响
(l)积极方面:①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
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
②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交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方面:①经济上,到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②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现象,形成,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③思想文化上,统价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三、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的比较
推行时代 向瓦解 和 不 的关系 同 点 作用 以世袭 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些积极作用,但从长远来 了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 看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会的安定 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都相同点 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 四、明清内阁与近代西方内阁 1.形成条件
(l)明清内阁:卦建经济的发展,君主制度加强。
(2)近代西方内阁: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与改革的完成。
史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接对中书省负责 府,诸侯的权力和地位可的地方行政机构,官 出机构,行政长官直立前 分封制 都县制 行省制 确立于元朝 诸侯国相对于政郡县是下属行省是中节省的派推行于两周,春秋时代走春秋战国时期至元建2.权力、地位
(1)明清内阁;明清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一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也不是宰相的重设,其职权与地位的变化完全取决于皇帝。
(2)近代西方内阁:是国家法定的行政机构。英国的内阁由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组建,对议会负责,接受议会的监督,内阁首相实际上控制行政权、立法权等大权;总统制下的内阁由总统组建,不对议会负责。
3.历史影响
(l)明清内阁;是中国君主强化的重要标志;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2)近代西方内阁:巩固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