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公开课上的收获与遗憾
作者:高本大
来源:《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0年第06期
应邀赴云南讲学之际,本人按原定计划上了两节公开课——《十六字令(三首)》。回味反思之余,既有收获,也有遗憾。
一、收获——这两节公开课兑现了我的基本预期
涉题1:我为什么要在众多听课者面前上这两节公开课?
教师上公开课,这本是常规中事,不足为奇。我之所以要面对各学科众多听课者上公开课,目的就是要让自己的课成为一个例子,并以类此活动更好地软化学科边缘,推进各学科间的交叉研究,从而使课堂教学文化的整体研究工作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 涉题2:我为什么要跟五年级的全体学生一起上这两节公开课?
与五年级近300名学生一起上两节公开课,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尚属首次。我无意让其成为一种参照或范式,而只是把它看成一次尝试性研究。我无意借此标新立异,也不是对小班化教学的反叛,更不是想以此卖弄自己,而是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所有五年级学生有一种置身于班际间同步参与本课学习的好奇和情趣,并在共同学习中体现出与文本相符的气势与力度,同时提高这两节公开课的集合型教学效率。上这样的课,我事先最大的担心是能否调控好课堂气氛,尤其是如何集中并保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但相关人员及教师所做的协助工作化解了我的担心。五年级全体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等消除了我的担心。我切身感受到了人际和谐、师生和谐、生生和谐所带给自己的温馨和愉悦。
涉题3:我为什么不事先组织预习,而要现场直播上这两节公开课?
面对的是五年级全体学生及各学科的众多听课者,选用的又是补充教材,要保证如此前提下的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完全可以考虑课前预习。但我为什么不这样做?其原因是:我要看看学生当场的真实水平如何?我要看看教者的当堂引导究竟能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到何种程度?我要看看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互动相长到底依靠着什么力量来编织纽带、发挥作用,并展示效能?总之,我要通过现场直播,继续寻找一个结论:究竟怎样的课堂教学才能让师生共同沉浸在新课程所呼唤的新课堂的应有气氛之中。在此,我说明一点:对于日常的课堂教学,课前预习极为重要;对于特定的课堂教学来说,课内预习也不妨为一条可走的路径。这关键要看是否真需,要看教师课前各方面的准备是否到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涉题4:我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流程上这两节公开课?
借用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力求与学生一起带着追忆、赏析之情感知感悟大背景、大事件、大线索、大主题,是我上这两节公开课的主体构思;采取与词义词境相符的教学方式,力求体现出应有的教学个性,是我上这两节公开课的策略前提。这两节公开课共花时80分钟。课间之所以不休息,一是考虑到学生(含听课者)挨挨挤挤这么多,下课会导致散去聚来不方便,二:是考虑到上这篇课文,关键要孕育、贯通出一种情感。一旦因下课而中止则很难迅速回复到已有状态……按常规言,在上这样的课文时,完全可以先讲时代背景,接着逐字逐句读解,最后背诵等。但我觉得,如以这样的流程教学,势必味同嚼蜡,出不了多大成效。正是有了这样的想法,整堂课上,我只揭示3个问题:1.写什么?学推测。完成对字面词义句意的理解。2.分别写出了山的什么特点?学比较。达到识同求异的目的,而识同求异本身就是个性化教学应有的展示形式之一。3.这三首词只是在写山吗?学联想。通过1934~1935的时间线索,引出当时的大事件。解决这问题,可感知并感悟“诗言志”“咏志词”的基本特征,借此帮助学生透过文字所塑造的自然景观把握极具深义的文学形象,即既感受山之高、浩、峭,又感悟“山再高,山再浩,山再峭,也削弱不了红军抗敌的斗志,阻挡不了红军长征的步伐!与顶天立地的群山相比,红军更显得惊天动地!”上课时,我不首先交代长征背景,就是为了利用这篇课文的独特之处,尝试一下突破常规设置悬念,让学生以为这三首词只是写山;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得出三首词分别写了不同的山后以为已经学完全文可以下课的时候,立即由第3个问题激起新的兴奋点,并由此获取深层次的悟与慨,进而提高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学习能力和感悟能力。
涉题5:我为什么选用唐国强扮演毛泽东时所朗诵的《十六字令(三首)》的电视剧录像片段来帮助我上这两节公开课?
早在不经意间看到电视剧《长征》这一片段时,我就被其特有的情节所感动,也被唐国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朗诵所感染。我觉得唐国强深沉有力并不时透出悲壮的朗诵真正把握住了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的深刻含义!在寻找自己教学不足的愿望驱使下,我从云南回来上班的第一天就迫切地阅读了教师所交的评课表及相关听后感,我被教师们在表中、文中给予我的真、善、美之心所打动。其中有教师建议我用自己的朗诵替代唐国强的朗诵,因为唐国强的朗诵不够激昂。对此,我这么想:如果只就这三首词的词面意思来说,唐国强的朗诵是不算激昂,但我考虑到,在上这三首词的具体教学情景中,如自始至终朗诵得过于激昂,这更多传达出的是词的表面意思,或者说更多表达出的是对山之高、浩、峭的礼赞,却不利于收到对第3个问题的探究效果;而若课上一开始就以唐国强式的语感朗诵,又较难体现对第1、第2两个问题的把握力度。两难之下,我选择了用较激昂的语调与学生共同完成第1、第2个教学流程,目的是让学生感知这些特殊山的自然特征;而在解决第3个问题的流程时,则选用录像及录像中的朗诵,目的是让学生感悟蕴于“山”中的人文特性,即——山既是红军战士当时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有利屏障,又是红军战士边杀敌边前进时的无情障碍。在挑战人的生存极限征服这些山的过程中,红军战士所饱尝的艰险是无与伦比的。在终于征服这些难于上青天的群山之后。红军战士喜恨交加的情感是难以摹状的。想想这些山,想想既依靠这些山,又极度受累于这些山的远征历程,凡亲身经历者的心情是难以描述的……采用如此的情感线索组织读悟,符合教材、学生和教学的实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遗憾——这两节公开课让我再一次懂得课堂教学永无止境
结合自己的想法及大家的有关评点,我深感这两节公开课至少存在以下几大遗憾: 第一,当课堂教学进入“只是写山吗?”的第3程序时,当看完电视剧录像片段后,如能对“毛泽东”(此指演员唐国强)为何以这样的语气来朗诵这三首词组织讨论,那将可使山的自然特征与人文特性实现更好的辩证统一,并可使整堂课的气氛和效果达到理应有的协调与升华,但我却疏忽了这一点。这是我预设时的缺漏,也是我执教中的失误。因为有此缺漏和失误,使得该出彩的地方不够出彩。
第二,当完成第1、第2个程序后,我以“面对这样的山,一般的人会望而却步”为过渡语,想以此进入“特殊的人——红军却能勇往直前”的预设阶段。从表面上看,我实现了这样的过渡,但从实际效果看,这一过渡还不尽如人意。其症结为:当教学流程走到这一步时,我有点被已经取得的效果所陶醉,竟不顾学生实际,临时发问“望而却步”是什么意思?问这一问题的出发点也许不错,但因我对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了解不够,判断不准,从而导致了不该有的打岔,也由此浪费了一些教学时间。再想想,如当时板书“望而却步”助解,并适时突出“望而却步”与“勇往直前”的对比义,那该有多好!
第三,在问“第二首词写的是什么?”时,花时较多。这是在放出自由、促成发散。但自由、发散只是手段,凝聚、集中才是目的,大面积发散之后的高效率集中更是一种境界。说句心里话,当感到时钟在一分一秒地过去,当听到学生“写的是水、浪、江、海……”各种不同的发言时,我既高兴,又有点心急,所以当有学生说出“地”时,我终于把握住契机,启发着得出了此时必须集中的结论。这一过程,粗看可能无误,细想毛病不少,而问题就出在我的身上。如果我当时能巧用语文教材中已经出现或将会出现的“林海”、“五岭逶迤腾细浪”等比喻性词句及学生生活中的有关认知加以类比,或者不妨试试讲了第一首后马上接讲第三首,最后再讲第二首,那也许可缓解难度、紧凑节奏,并肯定可更好地培养学生联系着文外学本文的能力。
第四,当师生竞相讲到“山”的不同特点,并共同用简笔画印证各自对词义的理解时,我完全应该:1.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画作;2.物色学生代表在黑板上的方框内板演;3.制作并播放山之高、浩、峭的画面,并以此种种来保护学生的自信,帮助学生自得,加深学生印象,而我却没能好好注意这一点。就另一细节来说,我自己板演山的轮廓线时,只想到红军长征就像地球上的红飘带,于是就画了红线条,其实用黄线条更具穿透力,能让所有在场者看得更清楚。
5.这次去云南,置身横断山脉,我看到了与这三首词的特定意境相吻合的云贵高原的显著特征。为准备以后再上这一课,我拍摄并选择了几张可以大致反映山之高、浩、峭的照片,课件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修改及补充工作已经完成。但上那两节公开课时已留下的遗憾只能请其他语文老师适时弥补了。我知道,有的遗憾可以弥补,而有些遗憾看来即使弥补也无法完全挽回了。因为教学的即时效果与后续效果终究是有区别的。教师呀,必须特别注重课上的即时效果,必须依仗无数的即时效果去赢得教学的长期效应!
又及,有教师课后口头提到:在三首词、三幅画下面的三个括号中,可结合学生的回答简洁地分别只写一个字:高、大、坚。这不无道理。但我想:“高、大、坚”与“高耸入云、浩大无边、峭立冲天”相比,它给人的视觉冲击力及望文生义的效果是不同的。就这两者相比,后者虽然多写了几个字,但显得更有个性,更有血肉,更有分量。只要这3个“更”成立,那不妨就用后者。该老师给的时候就老师给,如一味地采用同学的说法,这对快速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可能并无益处。 再说,上这样雄气勃然的课,男同学容易步入情境,而少数女同学也许会处于旁观者的位置。如何激励全体学生,不管是男是女都能大部队式挺进、深入词所造化的意境,这需要作更多的思考,花更多的努力。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破自满、立自律。在彼破、此立中,我的课需思考,需努力;我的这两节公开课需思考,需努力;全体教师的这课、那课、所有课同样需思考,需努力。我说这话,不仅考虑到自己,也考虑到自己是教师中的一员,我愿以此名义与大家共同思考课堂教学,并为之不懈努力!我们大家为之努力而花费的心血必将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学生,对得起社会!教师呀,一生工作所图的也许就是这点。可以坚信:通过关关节节“解剖麻雀”,展开实实在在系列研究,长此以往,课堂教学研究文化的构建工作必将更具特色,更有实力,更显品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