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摘要]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仍然是我国的重头大戏。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情况总体良好,但发展面临的形势仍然极其复杂。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充分认识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工作的艰巨性,做好应对新的困难和风险的准备。要看到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信心就是力量,信心就是希望。要密切跟踪分析经济走势和发展变化,采取灵活审慎的政策措施。要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2012年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的重要讲话中一如既往提出,“我们必须毫不动摇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键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马克思主义 实践 经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含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包括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性质、基本方向、基本宗旨以及由此决定所必须采取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分配方式、发展方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确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不断解决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这两大课题。
不同于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缓慢,历经近两千年封建经济时
代,中国近现代经济可谓是飞速发展。从鸦片战争以后,国门被打开,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的小农经济就逐渐破产,社会开始动乱,中国开始寻找自己的经济发展之路。建国后,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更是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没收被推翻的国民政府的财产及这一政权的官僚资本,转化为国营企业;根据不同情况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官僚资本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是民主革命的对象,收归国有,使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为人民政权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奠定了基础,党和政府逐渐把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建国以来的经济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1949年~1956年是过渡时期
该时期的经济就其性质而言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其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的,由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过渡性经济。 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它代表着各革命阶层的经济利益,是一种特殊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形式,代表着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过程中的过渡形式。它既不是纯粹的资本主义经济,也不是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而是既有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又有社会主义经济成分,还有各种形式的个体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多种经济成
分同时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其整体特征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建国后则表现为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2)1956年~1966年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这一时期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形成高度集的计划管理体制,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虽然屡遭挫折,但从总体上看,取得了巨大成就。
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起来,但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这是党面临的全新课题。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正确的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新近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次大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序幕。
但,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不断地错误批判1956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大跃进”运
动。“大跃进”是“左”倾冒进的产物。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尽管这条总路线的出发点是要尽快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但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大跃进”的三年“左”倾冒进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大失调,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3)1966年~1976年的文革时期 该时期,国民经济建设受到了严重影响。
1966年,正当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国家开始执行打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运动逐渐发展成矛头指向党的领导层的政治运动。一场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毛主席发动这场“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持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之一的道路。但他对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错误估计这时已经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认为党中央除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正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现实;过去几年农村“四清”、城市“五反”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采取断然措施,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才能揭露党和国家生活中的阴暗面,把所谓被“走资派篡夺了的权力”夺回来。这是在六十年代中期发动“文化大革命”在思想上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八届十一中全会后,红卫兵运动迅猛发展。红卫兵运动最初是破处“四旧”(即所谓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随后发展为抄家、打人、砸物。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许多知识分子、民主人士和干部遭到批斗。红卫兵运动对社会秩序和民主法治的破坏,引起各地党组织和许多干部群众的不满和抵制。但是,这种不满和抵制当时被认为是执行了“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在这场所谓的“大革命”中,包括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大批中央党政军领导干部、民主党派负责人、各界知名人士和群众受到诬陷和迫害。党和政府的各级机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组织,长期陷于瘫痪和不正常状态。公安、检察、司法等专政机关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机关都被搞得混乱,中国的经济发展当然也未能幸免。在长期的社会动乱中,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主要比例长期失调,经济管理体制更加僵化。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有些方面甚至有所下降。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不仅没能缩小,反而被越拉越大,失去了一次发展机遇。这场革命在一个时期内造成了“文化断层”、“科学断层”、“人才断层”,严重影响了中国日后经济的发展。
但是由于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的努力和广大干部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经济建设工作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到1978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3624亿元,这比1965年的
1716亿元还是翻了一番,年均递增率达6.8%。科学技术取得若干重要成就,包括成功地进行了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郭永怀、邓稼先等许多科学家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在1972年育成一代籼型杂交水稻,为我国的粮食生产作出重大贡献。
(4)1978年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经过了文革的十年动荡,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国家领导人意识到,必须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经济,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会议现代化国家。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会议集中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口号,否定了十一大沿袭的“文化大革命”中“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今后还要进行多次的观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的经济发展走上了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的道路。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办经济特区,
福建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其中以深圳、厦门的发展最为典型,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迅猛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
GDP 年份 本币 GDP 美元 % 216,462 11.7 381 226 增长率 人均人均GDP本币 GDP美元 增长率 % 10.2 1978 1882 1987 1995 2003 2010 364,522 532,335 281,287 9.1 528 279 7.5 1,205,862 323,973 11.6 1,112 299 9.8 6,079,373 727,981 10.9 5,046 604 9.7 13,582,276 1,640,966 10.0 10,542 1,274 9.3 39,798,315 5,879,063 10.3 29,748 4,394 9.5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82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500元,达到528元人民币;1987年首次突破1000元,达到1,112元;1995年突破5000
元,达到5,046元,从1987到1995年的8年时间年平均增长率为8.56%;2003年首次突破10,000元,达到10,542元,从1995年到2003年8年,年增长率7.91%。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以有1978年的第10位正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2大经济体。
以上的这些数据都在印证着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人民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看到成果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不足,看到发展中的不平衡。贫富差距没有缩小,反而被拉大;地域发展不平衡,有相当大的地区发张还很落后和缓慢;产业比例不甚合理,技术型产业所占比例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差距。距离我们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以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回看历史,我们要从过往的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以史为鉴,不要再走以前走过的弯路、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全集:第5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6.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
京:人民出版社,2007:1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