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探析技术与人的本质之关系

探析技术与人的本质之关系

来源:爱站旅游
第25卷第3期 怀化学院学报 Vo1.25.No.3 2 0 0 6年3月 JOURNAL OF HUAIHUA UNIVERSITY Mar.2 0 0 6 探析技术与人的本质之关系 温志波 (吉首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哲学与经济学的联姻,人的本质不再从单纯的理性思辩去思 考。通过对人的本质、技术的本质的剖析,阐述了二者的密切联系:技术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表现形式。技术的发 展于人的本质的发展无愧于一把双刃剑。惟有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趋利避害,人的本质的发展方能被推至一个 新的高度。 关键词:人的本质; 技术的本质; 二重性; 关系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06)03—0020—03 To Analyze the Essen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y and People WEN Zhi—bo (Nat/ona/Education Preparatory College ofJishou Univenity。J ̄hou,Hunan 416000) Abstract: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the considerabl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philosophy and economies.8re united by marriage.Peoplearo no longer tHnking and debating on the part of their essence.The article is focusing on people's ̄ssetlce,essential analysis of technology,explaining the maintaining ehrse ties of the two:the essenceof technology is the pe0pie’s essential form of expression.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is worthy of a rapier in people,s es ̄ntial development.Only h矗ndh the reblti0n of the two correctly,and trend towards the profit and avoid being hurt,can people’s essential development be pushed to—ilew height. Key words:the essence of people;the essence of technology;duality; relation 人的本质及其发展概述 的理解基本t达成共识:人的本质的全面思考应包括 人的本质一直是人学的主题,正如文章的中心,动 人的一般本质、人的类奉质和个体本质。由于本质 物的心脏。可以说,对人的本质的全面理解是理解人与 的东西不是一目了然的,所以从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具 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发展的关键之一。 体化)去理解人的本质及其发展更容易正确把握。因 所谓本质,即事物固有的稳定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一事 此,相应而言,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具体化):一般本质即 物的各种必不可少的要素的内在联系,是同事物的共 追求幸福,人的类本质即主观能动性,人的个体本质即 性,是一般的、抽象的、深藏于内的,它是由事物内部的 社会关系 ,… 特殊矛盾构成的。那么,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在哲学 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人的本质。物质世界足变 理论界,对人的本质的探索曾经层出不穷,结论也是众 化的,自觉自由活动是变化的,社会关系是变化的,冈此 说纷坛、各抒己见。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曾有两个最 人的本质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当代西方的某些哲学 为著名的论断:(1)自由自觉活动是人的类本质。(2)人 家往往利用一些貌似辩证的观点来掩盖人的本质的真 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 正内涵及其发展,例如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的理论,以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理解人的本质,理应顺 及乔治?桑塔耶纳的本质町变论:“像公理一样自明的 着这一主线:人的本质是类本质(自由自觉活动)和个体 是.:事物若没有性质就没有存 ,只有有某种性质的事 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统一。目前,对人的本质 物才能存在。但是有存在就有变化,或有变化之虞;事 收稿日期:2oo5一lO—lO 作者简介:温志波(1976.8一),男,苗族,湖南花垣人,吉首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教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及哲学方 面的研究。 第25卷第3期 温志波:探析技术与人的本质之关系 · 21 · 物能够变形,或换句话说,事物町以丢掉一个本质而拾 起另一个本质。”[2](P121 用不变僵死的本质意识看事物 的永恒性,这是违背事物的辩汪本性。否认本质的发展 是无稽之谈,因循守lf'l不但会被时代淘汰抛弃,往往还 有酿成大错的可能。勿庸置疑,人的本质是发展的。根 据对人的本质的全面思考,人的本质的发展应包括人的 股本质、类本质和个体本质的共同发展,三者相辅相 成,即要充分显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科学技术 的发展;建 新型完善的社会关系,适应高度发展的生 产力;创造雄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人类对幸 福的追求。 二、技术的本质以及与人的(类)本质的关系 从人类历史长河来看,在不同的人与自然实践关系 的状态和条件下,科学技术曾包含着不同的内容,发挥 过不同的作用,占据过不同的历史地位,也展示过不同 的社会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当今是一个科学技术的 时代,技术的发明创造不单以几何级数增长着,而且愈 来愈快地得到应用普及,全方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条件 生活方式,甚至人类的意识思维哲理观念。从一定程度 上可以说,人类越来越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科学技术。 然而,技术足什么?技术的本质又是什么呢?《简明不 列颠百科全书》里认为:“技术是人类改变或控制客观环 境的手段或活动。”这一定义突出了技术是人类改造客 观环境的工具的中介性意义,但没有突出技术的目的 性。实际上,技术是人类有意识地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 以满足自身需要的手段或活动。海德格尔曾追问过技 术的本质,他把技术的本质归结为“解蔽”的方式。 解 蔽大致有两层意思:一是对客观世界本原真理的揭示; 二是指创造性,即将在自然中表现为不在场的被遮蔽的 东西,通过技术活动变成无蔽的在场的东西显现出来。 很显然,海德格尔将技术和技术的本质混为一谈,用表 征的形象代替了内在的实质。追溯到技术的起源,自古 猿打造出第一把石斧即最原始的技术就标志着古猿得 以脱离动物界而变成了人。正是出于人掌握了技术,对 自然界进行r改造,才使自然界打上了人类的烙印—— 人化自然,也才使人的类本质的力量得到了确证。劳动 是人的本质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技术寓于 劳动之中,所以技术是人类所特有的最能体现人的本质 力量的手段或活动。从这个意义 讲,技术是最能反映 人的类本质的一种类活动。所以,技术的本质首先应当 去人的类本质中寻找,或者说,技术的本质就是人的类 本质的表现形式之一。可见,技术与人的本质尤其是人 的类本质——自觉自由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1.内隐和外显的统一关系 人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内显性、潜在性,而技 术往往以外显的具体事物公众于世。可以说,技术是在 人类的劳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的主观 能动性的鲜明的表现形式。人类要认识和改造自然,形 成人化自然,实现人的本质,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 要要不断从事实践,这样就会人类会不断面临新的旧的 种种疑难,这些都是人在发展过程rf1实实在在的真正内 容。人类只有在自由自觉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过稃 中,不断创新工具,扫除人类社会发展道路上的苹蕈障 碍,从而推动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经历了石器ft_f代、 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 到现 的信息时代, 是技术日益突破翻新的体现,也 是人的本质力昂日 益释放进发的体现。二者是内隐(本质)和外显(本质) 的关系,在发展过程中瓦相促动。 2.目的和手段的交错关系 自由自觉活动即劳动(或称作物质资料生产实践) 和技术,二_=者都足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体。在1844年经 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说到“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 牛产生活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 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 稿)人类在满足自身的种种需要时就得对自然界的认识 和改造不断深化,这时自由自觉活动是一种手段;而且 种全面深刻的人性观点的反思使人类领悟:科学技术 是靠人的物欲驱动的。因此,为了上升需要度,人类不 得不发展技术,创造新的工具新的机器,促进生产力的 发展,奠定更雄厚的物质文明和更先进的精神文明,这 时技术足一个目的。当新的生产 具得以产生,生产力 得到一定的发展,科学技术达到一定的突破,这时技术 反过来又成为了手段,作为人类进~步发挥主观能动性 认识自然开拓自然改造自然为人类谋福利这一目的的 手段。“技术把自然的物质本质变为由人类驾奴自然或 人类在自然界里活动的器官。”l4l( 所以说,自由自觉 活动或主观能动性和技术是互为目的和手段。 3.理性和工具的同位关系 人的(类)本质足与动物相区别的明显标志之~。 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能把自己同 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分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本身。 而人则能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为自己的意志和意 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生命活 动把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分开来。正是由于这 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 他才足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 足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 可以说,人的生命活动总是以意义的选择和理性的权度 为内涵的意识寓于其中,但不能因此而归结为以意识为 独立主体的抽象精神活动。技术的具体表现之一是生 产工具的发展创造,这也是人类与动物相区别的叉一明 显标志。动物靠本能直觉被动适应自然环境,而人类正 是通过主观能动性去发明创造,从而迎接挑战,积极主 动征服自然。理性的人类在理性的实践活动中正是通 过技术这一工具逐渐摸索自然规律,谋得人类与天斗与 地斗的不败之地。由此可见,理性(意识)活动和 【具 (技术)创新在区别人和动物时达成一致,二位一体,构 成人之所以为人的两大标志。 三、技术对人的本质发展的双重效用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技术成为时 代的一种时髦,其举不胜举的长足进步让我们为之欣慰 22 · 怀化学院学报 2006年3月 为之骄傲。总而言之,将科学技术视为一种人的生存方 式或手段,视为人的一种实践活动或成果,视为人的本 质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点也不夸张而且是有理可据的。 可以说,衡量人的本质的发展,技术理应是一枚举足轻 重的砝码。具体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的本质的发 展相应体现在三个方面。 1.有利于追求幸福步伐的加快 幸福是人的活动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人从事一切活 系,也推动了技术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 细,技术也越来越复杂。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经济关系 即生产关系在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占据支配地位。生产 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之一,从而也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特征。可以说,一 定社会的主流技术代表了那个时期生产力的水平,也在 很大程度 决定_『那个时期的生产关系。回顾历史得 以见证,以手工劳动为主的 器时代,剩余极少,人类无 动的源泉。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说,“一旦 有了生产,所谓生存斗争便不再围绕单纯的生产资料进 法相互独立,相应的是一种群体共存的社会关系;随着 生产力的发展,机器代替r手工业,分工也走向细密,不 行,而要围绕着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进行。”_5 随着技术 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诸层次 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尤其是在当今的信息爆炸时代,各 领域的尖端技术的突破,让人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 感觉。基因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化副这种境地,以至于 以作为重坦自然的设计师来继续生命未来发展的创造 性进程,“生命的历史性被简单取消,摆脱了时空的限 制,生命无限伸展着可能性。” m’克隆技术、安乐死等 医学技术的突破,人类得以越来越深地介入生死过程, 替代上帝之手既改变了“生”的状态,也改变了“死”的状 态,使生命的再现成为可能。“绿色技术”成了少耗能源 降低污染的代名词,对全球的生态环境工作作出Jr成功 的典范。电脑的普及,天罗地“网”的无孔不入,“天涯” 变“咫尺”成为现实,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跨越成为现 实,世界普遍交往也成为现实。铁一般的事实足以证 明,人类大大加快了实现人的一般本质即追求幸福的步 伐。 2.有利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 人类是有理性、有主观能动性的高级动物,永远不 会满足于现状。新的生活引发新的需求。任何技术作 为人的本质力量表现形式只能暂领风骚,人类会永不停 息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为我性、自由自觉性、自我创造性、 自我意识性去开辟最尖端的科学技术来满足新的需求。 生命的延长正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展露。又像计算 机,第一代第二代计算机处理简单的文字工作、数据工 作和网络技术,而相继而来的第三、四、五代计算机,几 乎成了无所不包的万镜筒。再看一般人在网络中的角 色,网络伊始,人作为现实生存体,被动死板地接受操作 现成的程序,主观能动性遭到阉割;而今,在网络形成的 虚拟世界里,“个人不再被淹没在普遍性中,或作为人口 统计学的一个子集,网络空间的发展所寻求的是给普遍 人以表达自己需要和希望的声音。”【 J ’有比较才有 差距,有竞争才有突破。所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不是凭空而起,而是在现有的技术的基础上得以发展 的。技术一有突破,人的主观能动性也随之上一台阶。 3.有利于人的社会交往普遍化 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人的社会关系首先是在劳 动分工中形成的,而分工的标志不仅在于劳动对象的不 同,更重要的是人们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的区别。种植、 狩猎、放牧、经商、理政显然需要不同的技术,所以其社 会关系、社会地位各不相同。分工产生了新的社会关 同的人可以从事不同的行业,这时机器大工业的生产关 系产生了互相独立)己互相依赖的社会关系。从当前计 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看,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其特征 的新生产关系已初露端倪。这正如码克思所说,“人化 I:业的历史和2:lk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人的 本质力量的打开了的书本。工业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 开展示。”(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科学技术改变 着人,改变着人类社会,也改变着生产关系。科学技术 发展了,相应的生产关系就会应运而牛并取代老化的生 产关系。人作为社会关系的主体,在新型的社会关系实 现交往的普遍化。 科学技术对人的本质的发展的积极作用是有日共 睹、勿庸置疑的,但其负面效应我们当然也不能视而不 见。诚如狄尔泰所言,“我们这一代人脸上挂满了微笑, 眼角却是忧伤的。”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二重 性。也就像劳动本质的异化,“劳动用机器代替手工劳 动,同时却把一部分劳动者抛回到野蛮的劳动,而使另 部分劳动者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却给劳动者 生产了愚钝、痴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I草 稿])人也因此不再尾人了。可见,技术一旦被异化,带 给人类的不是促进而是桎梏,不是幸福而是灾难。希特 勒利用科学技术挑起世界大战,留给人民刻骨铭心的伤 痕;美国传播学家J.希利斯.米勒所描述的电子技术的 发明却错导了一场损失惨蘑的文化大断裂;还有基因重 组、克隆技术、人工受精等等引发的道德伦理评价问题。 历史的车轮在永恒地转动。技术在发展,人的本质要实 现,所以就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不能顾 此失彼,把握人的本质的内涵,理透技术的真谛,使技术 真正为人类谋福利。 参考文献: [1]张宝英.关于人的本质的再思考[J].哲学原理,2001,(1 1): l39. [2]陈先达.漫步遐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3]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上海三 联书店.1996.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1857 l858)[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西田.东方文化的现代承诺[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 [7]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