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全球化问题专题

全球化问题专题

来源:爱站旅游
全球化问题:全球文明从区域走向整体

1 全球化的过程

人类历史并非自始就具有世界全局的意义。历史之所以成为世界史,其自身经历了一个历史的过程,由原始的各族互相闭塞的历史发展为世界成一体的历史。这个历史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发展两个互为作用的方面:纵向发展指由生产力推动的生产方式的变革,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演进;横向发展指与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相适应的各民族、各地区交换,交往的增长,闭塞和隔绝状态的突破,文化的扩散和汇合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整体世界的形成。E,P36、37

(1)地理大发现与世界区域隔绝状态的突破E,P10、11

1500年前后在人类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此前世界各地基本上处于闭塞状态,新旧大陆自己还是互相隔绝,互不相知。但从1492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伴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始和商业革命的到来,西欧人驶向海外,进行早期殖民掠夺,使东西两半球开始直接交往。从此,海道大通,世界市场渐显端倪。进而使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第七张光盘,12201

在16世纪,人类社会经历了一次重大转折,即自己自足的封建农本经济受到了商品货币经济的挑战,在这一重大的转折关头,地处亚欧大陆西端的西欧地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率先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16世纪的尼德兰和17世纪的英国,走在最前列。

世界海道的基本沟通和西班牙、葡萄牙的早期殖民活动,打破了世界区域隔绝状态,先前主要是在邻国自己发生的某些商业交往,根本不存在其他的世界贸易中心;如今却是相距甚远的国家区域之间也开始有了直接而频繁的贸易往来,国际贸易日益具有全球规模。因此,区域性的国际贸易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性的世界贸易,以大西洋西欧国家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出现。

(2)首次工业革命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局面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叶,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和俄国出现了近代工业化的第一次浪潮,首次工业革命是近代工业的第一阶段和中心内容,是推动世界历史进一步走向整体化的原动力。工业化是近代社会提供物质基础的宏伟工程。它通常指某一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的过程,即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取得优势的过程。西欧的重商主义是工业化的前奏,而工业化又是工业革命的必然结果。

首次工业革命(亦称产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从手工工厂阶段向机器大生产阶段的飞跃。它是生产技术的巨大变革,也是引起生产关系深刻变化的社会革命。首次工业革命是整个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它发端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随后在法、德、俄、比利时、瑞士等国开展,历时一个多世纪,掀起了工业化的第一个浪潮。

用机器大生产代替工厂手工业,既是资本主义生产力不断增长的需要,也是资产阶级加强、巩固自己统治的迫切要求。16世纪至19世纪初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进行的。当时的资产阶级以商人为主体,力量相对薄弱,因此,荷兰、英国、美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都不得不与一部分贵族或大种植园主分享政权。即使是经历了18世纪末大革命洗礼的法国,封建王朝也两度复辟,随后,1830年“七月革命”中建立的“七月王朝”,也仍然是金融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国民经济中还没有获得雄厚的物质基础,因而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就不可能确立自己的绝对统治地位。资产阶级为在政治上、经济上完全确立联合巩固自己的统治,增强在世界市场竞争中的实力,必须实现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生产过渡,以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阶级完全成熟。直到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制度还只在西欧、北美部分国家中建立,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仍然是封建主义占优势。因此,从加速世界历史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的整个进程看,工业革命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显得更明显了。

1

总之,首次工业革命是欧美乃至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它为中心内容的近代工业第一次浪潮,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的决定性力量,它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工业革命的兴起必然开创世界历史的新局面。 (3)世界整体的形成

19世纪70年代,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了。这次革命有四个主要内容:一是在电磁学理论的指导下,电力技术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开发和利用;二是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三是化学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四是炼钢技术的大发展。在这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出现了一个新的工业化浪潮,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完成了从农业到轻工业到重工业的重大转变,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显著改变,世界大工业文明建立了。

大工业文明的建立,带动了整个世界工业生产的蓬勃发展。同时,它还引起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在垄断统治下,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了,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的分离过程也告结束。世界各国之间在经济上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成为一个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后,资本主义的一切矛盾也深深的激化了。国际工人运动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修正主义的侵蚀,工人运动发生了分歧,在与修正主义中产生了列宁主义。

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下,日益卷入世界历史进程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的殖民地处境不断恶化,不堪忍受帝国主义剥削和掠夺的亚非拉人民掀起了强大的反帝民族解放运动。

2 全球化进程加速

(1)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崛起世界工业化范围扩展

历史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工业化进程出现了惊人的变化。一系列落后国家和地区把“工业化”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柜中搬了出来。掀起了工业化浪潮,把长期以来只是资本主义发展国家特有的工业化扩展到了落后的国家。在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围内涌现了一批属于第四代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20世纪,世界整体化进程正日益朝着通过全球工业化来消除其本身的对立性的方向发展。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一趋势已越来越明显。正如帕尔默和科尔顿所言:“全世界的人民都在经历着”现代化“的浪潮,它有许多形式,其中最明显的标志是飞机和高级市场,计算机技术和城市人口密集。这些目前所有的国家了都能够找得到。结果之一,是在文明的某些方面出现了新的世界一致性。”

很明显,在20世纪后期,随着世界整体的发展,全世界各族却在通过工业化或者享受工业化的成就来形成文明的某些方面的一致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世界整体化进程的发展,世界经济日趋国际化,全球化,为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解决了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推动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崛起。

战后,世界经济全体化有力推动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崛起,首先,从国际分工与合作来看,随着科技革命而发展起来的高科技产业,一方面进一步深化了发达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另一方面,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浪潮,使国际分工层次性越来越明显和丰富,加强了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间的梯级分工与合作,其次,大力发展新兴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将那些在国内已失去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后进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结果,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关系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工业与农业分工,升级为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部门之间的分工,这种国际分工关系的形成,虽然没有改变先进工业国与后进国家之间的垂直分工体系,但它毕竟有力地启动了后进的发展中

2

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它的意义属于把一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带入了工业世界体系。这种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表明在世界经济日趋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一部分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被新科技革命的成就提到更高层次的时候,同时有相当一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因此而相继进入了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世界整体的发展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崛起提供了各方面的良好条件。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崛起对世界整体的进一步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崛起进一步拓展了工业化的范围,使实现工业化大国家由原来集中于西欧、北美地区扩展到东亚、拉美和南欧地区。第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崛起在全球工业化进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楷模和桥梁的作用,带动了另一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自六七十年代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崛起以来。世界各地,尤其是亚洲和拉丁美洲,又有一系列的落后国家和地区步入了新工业化国家的行列,这样,世界工业化的范围通过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这一桥梁向全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不断扩展。 (2)亚太地区的世界地位上升

二战后,亚洲东部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内地及台湾和香港地区、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先后获得高速增长。东亚战后近50年时间里长期保持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二战后经济增长时间最长,速度最快的区域。

东亚地区的经济高速、增长使亚太地区的世界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长期以来,欧美大西洋地区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但是,从六七十年代起,随着以日本为领头雁的东亚各国经济的起飞,东亚经济保持了百分之八至十的高增长率。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巨变深刻地改变了亚太地区在世界舞台上长期沉默的形象。东亚各国出现的经济高速增长和潜在活力使这一地区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地区。

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使东亚地区迅速完成了工业化的进程,彻底改变了这一地区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心不利的地位。从50年代到90年代,随着东亚各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在太平洋西岸形成了两条工业带:一条是以日本为中心,北起韩国往南经中国台湾和香港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和地区的“岛国工业带”。这两条工业带的形成彻底改变了亚太地区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农业社会形象,从根本上提高了亚太地区在国际体系中的作用。

正因为亚太地区具有上述政治、经济等革命强有力的优势,使得世界各国包括亚太地区在内的国家,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这些地区。无论是中、日、美、俄还是“四小龙”,以及东盟国家和地区,都把亚太地区与自身的发展前途联系起来,各国的亚太政策也因此发生重大变化。

亚太地区世界地位的上升,不仅吸引了本地区的国家,而且还深深地吸引了亚太地区以外的国家,尤其为发达的西方国家。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很多工业国的经济发展缓慢甚至衰退,为了摆脱困境,他们不得不把眼光转向富有活力的亚太地区,希望能通过加强与亚太地区的联系来推动自己经济的复苏。因此,西方国家的外交天平的重心却已明显地偏向亚太地区。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大国,都把亚太地区视为新的世界中心,积极发展与亚太地区的经济、政治关系。

(3)国际文化交流的加强

在各国各民族随着生产力发展和对外交往的扩大而最终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世界整体的同时,它们之间文化交流也在加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整体发展日益进入全球化时期,反映世界全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国际文化交流普遍加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都以国际行为主体资格积极参加国际文化交流。国际文化交流是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战以前,国际文化交流虽已产生,但以独立的国际行为

3

为主体资格参加国际文化交流的只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和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因此,文化交流主要的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而且主要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进行。二战后,在欧亚大陆建立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积极走上国际舞台,参加国际文化交流与和解,促进民族自身的发展,从而大大扩展了国际文化交流。当代国际世界各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与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在文化方面都奉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各种形式参与世界文化交流与合作。这种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签订国际文化合作协定。二战前,国际文化合作协定数量少,而且主要局限在欧美国家。二战后,各国有目的、有计划地签订国际文化合作协定,开展文化交流,仅在1945—1967间,就签订了一千多项国际文化合作协定。从新中国成立到1991年,中国与外国就签订了133个政府间的文化合作协定。到1994年,中国已与130多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各种形式的文化往来。

其二,大力引进科学技术,开展科学技术合作。科学技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精神文化,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因而又是物质文化。二战结束以来,一方面,科学技术成为决定各国整个社会发展速度与发展水平最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发明创造所有的先进科学技术。事实上,各国在科学技术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这为各国取长补短、相互交流提供了条件。因此,各国政府为了加速社会发展提高综合国力,积极引进先进科技成果。日本之所以成为战后相当长时期内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其重要的原因是大力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日本每年平均引进外国先进技术,50年代为230项,60年代为1000项70年代为2000项。韩国于1962年至1982年间引进技术达2285项,1983年—1990年引进技术4695项,这些技术的引进为韩国转变成为新兴工业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三,引进人才,开展人才国际培养。人才主要靠本国培养,但引进人才,开展国际培养也是发掘人才资源的重要途径。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这方面表现尤为明显。据不完全统计,1960年—1986年,发展中国家迁往西方发达国家的知识移民达130万人,1952年—1975年,美国引进各类外国专家222万人。国际人才培养方面,1950—1978全世界在国外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从10.76万人增加到84.27万人。1990年,中国各高等院校通过校际交流及其他民间工招收外国长期留学生4546人,这些留学生来自100多个国家。

第二,国际文化交流的范围拓宽,内容丰富。二战前,世界文化的主流是资本主义文化。国际文化交流主要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进行。当时只有苏联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文化,亚非拉落后国家的文化交流主要是封建文化。二战后,随着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大批新兴民族主义国家的出现,当代世界形成资本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三大类型文化并存的局面。三类文化相互开放,相互借鉴,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国际文化交流的局面,促进了世界文化整体性的形成与发展。

文学、艺术的国际交流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各国引进他国家文艺作品,吸取世界文化精华,又把本国的优异作品推向世界。体育比赛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体育活动与交流非常活跃。体育竞赛种类增加,最著名的有奥林匹克运动会。参加国家增多,运动项目增多,突破了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的限制。

第三,国际文化交流的渠道拓宽,传播途径与形式多样。国际文化交流有政府交流(主要渠道)、民间交流(重要渠道)和有偿商业演出等多种渠道。随着现代化 社会的发展,国际文化传播的形式日趋多样化,先进技术设施与技术手段为国际文化交流提供了现代化的条件,使国际文化交流所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图书报刊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国际图书、报刊发行与交流种类增加,联系网络遍及全世界。国际学术交流,讲座成为文化交流的最佳途径。

第四,文化交流机构和国际文化组织大量涌现。为了适应不断扩大的对外文化交流,各国都设置了专门的对外文化交流机构。同时,为了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各国成立了

4

许多政府和非政府间的国际文化合作组织,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前者于1946年11月在巴黎正式成立,总部设在日内瓦。此外,还有很多世界性国际文化组织,区域性国际文化组织及非政府间的国际文化组织和专业团体。这些机构和组织不仅推动了国际文化交流,并使这种交流能在有序状态中正常进行。

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世界整体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物质基础是当代科学技术,生产力的飞跃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经济的状况决定文化的发展程度,这是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了的客观规律。当代经济发展速度与水平超过任何历史时期,经济成就推动了当代世界文化的繁荣,各国文化的发展及其民族性是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的前提,国际文化交流又成为推动各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二战后,长期保持的世界和平为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各国实行对外文化开放政策,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有益成分,推出本民族的文化的精华,实现了世界各民族在文化上的相互交流与共同发展,推动了世界整体的发展进程。 (4)世界经济一体化

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潮流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世界经济整体化的重要表现。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力飞跃进步,生产国际化的扩展,使世界各国经济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也不断加强,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际分工日益深化,战后国际水平分工代替垂直分工,形成高度发展的全球分工体系。在国际分工中,自然资源的作用下降,科技因素起决定作用。这种以科技为基础的国际分工使世界各国均被纳入全球分工体系。同时,经济部门、行业之间的分工深化到同一部门,同一行业内不同生产工序,不同型号与不同零部件之间的分工,这种分工使各国经济联系密切,互相渗透。

二,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全球贸易体系形成。战后国际贸易增长很快,它不仅超过战前水平,而且快与同时期世界经济增长速度。1950—1982年世界贸易额从603亿美元增至18529亿美元,增长进30倍,年平均增长率大11.2%;而1948—1981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5.6%。

三,国际投资迅速增加,投资范围遍及全球。全世界对外投资在80年代约为一千亿美元,到90年代已超过了2000亿美元。全世界对外投资已超过万亿美元。国际投资主要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战后国际投资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的互投,但随着西欧国家,日本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发达国家投资转向发展中国家。

四,国际金融市场异常活跃,资金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加速,流量急剧增加,国际金融市场已融为一体。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目前游离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短期资金至少达7.2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经济总值的20%,全球外汇市场的日交易额从1989年的6200亿美元上升到1995年的一万多亿美元。

五,跨国公司遍及世界,其触角指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跨国公司的迅速兴起与发展,既是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又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现。目前,国际跨国公司正处于兴盛时期,全球跨国公司从70年代初的约7000家增加到现在的40000家,拥有分支机构,从70年代初的2.73万家扩展到当前25万家。90%以上的跨国公司来自发达国家,其触角伸向全球,公司遍及世界各地,拥有巨大的经济实力,对世界经济影响巨大。跨国公司以整个世界为生产、经营对象,推到全球发展战略,加强各国经济联系。

六,市场经济全球化,统一的世界市场经济体系的最终形成。当今世界除个别国家以外,都迈向了世界市场轨道,实现了经济全球化,使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最终完成。这种状态的形成是由三类国家的共同推进的结果。战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世界市场分割为两大块,即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市场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强化

5

市场经济策略,发展中国家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三类国家共同努力,建立统一的完整的世界经济体系。

3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及效应 (1) 特点: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和资本经济活动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全球化有许多不同于经济国际化的特点:

国际化是与工业经济相适应的而全球化则是信息经济相适应的。只有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提供便捷的国际交流手段,国际经济关系才能发展到今天如此密切的程度。

经济生活国际化以垂直型的国际分工为基础,先进国家专门从事制造业生产,落后国家则主要从事原料生产和成为先进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经济全球化则以水平型国际分工为基础,不仅发达国家从事制造业,发展中国家也大力从事制造业,并参与制造业内部的国际分工。

经济国际化时期,各国之间经济交往的纽带或渠道,主要是商品交换和资本流动,特别资本输出。世界经济全球化阶段,不仅商品贸易,资本输出成百倍增长,而且国外直接投资、劳务贸易、科技转让、信息传播、人员交流、旅游业等,都迅速发展,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了发达的市场体系。世界各国都越来越深入地卷入了世界市场体系之中。

经济国际化时期的国际经济往来,都采取过国与国之间你来我往的线型联接方式,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对外经济交流,是全方位的联结方式。

在经济国际化的条件下,国际经济联系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除国家之外,现代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成了密切国际经济关系,更为重要主体,它们都以其具体活动编织成全球经济联系网络,成千上万的这种网络相互交织形成了当代国际经济关系点网络。

经济国际化时期,已经产生了以垂直型国际分工为基础的相互以来关系,这种依赖关系还不十分今年迷。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个国家的经济成为全球再生产的一个环节。往昔的以来关系更进一步,变为互相交织的互相融合的关系。 (2)全球化的双重效应

从世界经济全球化与特点可以看到,一方面,这一全球化的趋势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生产社会化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表现。另一方面,这一趋势归根到底是和资本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可以说,经济全球化进程实质是在当代资本主义引导下的全球化。

积极作用: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现代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仅反过来,它具有促进生产力提高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是一般的经济国际化所不能比拟的。经济全球化促进生产水平提高和全球经济的发展,表现在许多方面,如: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国可望在全球经济密切交往中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各国在面向未来统一的全球大市场,参与世界市场竞争中,可望促使各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可望科技成果在全球迅速传播;可望成为当今世界为数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实现“后优势”的可贵机遇;可望更好地解决环境、资源、人口等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

消极影响: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进行的,它不可避免地带有资本主义的印记,局限性和弊端。因此,经济全球化中的矛盾和风险也是巨大的。

首先,经济全球化使市场的消极方面全球化了,经济全球化变化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经济除了具有优化配置资源优点外,还具有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等缺点。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把市场经济的消极方面也全球化了。其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必然利用经济全球化推动经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如向全球推行它们制定的国际经济法律和法规,在全球范围内实施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和不平等的国际贸易,经济全球化还为西方国家推

6

行其思想文化战略提供了便利条件。再次,局部危机极易引起全球的动荡甚至危机。国际金融市场的急剧扩大,金融创新工具的增多以及投资的自由化,使局部的金融危机很容易蔓延,以至引发全球经济的动荡。

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正确的对策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趋利弊害,发展自己。对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是扩大对外经济开放,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迎接挑战、防范危险,维护自己的安全争取自身发展的根本保证和最大优势。 思考题:

1 世界经济一体化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2 如何认识全球化带来的双重效应?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