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认识世界和追求真理

认识世界和追求真理

来源:爱站旅游
-

课 题:求索真理的历程

姓 名 学 习 目 标 重 难 点 班 级 时 间 年 月 日 1、识记:实践的含义,特点;真理的含义、属性。三个原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及方法论)。 2、理解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及方法论)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 预 习 案 一、知识填空 (一)实践的含义 1.实践: 。 2.实践的两层基本含义: 其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实践的特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实践的构成要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践的基本形式 1.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四)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 2.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________ 3.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_________ 4.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 (五)真理是客观的 人的认识都是对_________的反映,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真理。真理是标志 _______________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反映。因此, 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_____________. (六)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_______________ 2、认识具有_____________ 3、认识具有_______________ 因此要求我们要_______,_______,在______中 _____________,在_______中_______ ___________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页脚--

-

二、知识体系 三、热点探究 建国以来,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发生了很多变化:第一阶段,1958年以前,属自由迁徙期。1954年宪法规定了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第二阶段,1958年至1978年,为严格控制。1958年和1959年的户口制度对人口流动作了严格限制。1975年宪法取消了关于迁徙自由的条款。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为半开放期。1984年制定的《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是对户籍政策的重大调整,人们对户口问题的认识有了新变化。2010年5月,国务院首次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我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反映了认识过程的哪些特点? 课 时 案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请你判断 1、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地实践是不存在的。( ) 2、认识、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 3、读书也是实践的来源。( ) 4、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 5、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 -页脚--

-

6、凡真理都是认识,凡认识都是真理。( ) 7、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 【合作探究二】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分析表格材料所蕴涵的哲理。 课堂练习 1.根据你对于实践含义的理解,以下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②二十国集团峰会商讨全球经济发展的措施 ③全国大学生辩论会 ④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⑤实施环渤海经济开发战略 ⑥学生在教室里听课 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⑧“嫦娥二号”绕月成功 ⑨调整经济结构 ⑩小行星撞击地球 A.①⑤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④⑥⑧⑩ D.⑤⑥⑦⑧⑨⑩ 2、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为加强流动性管理,适度调控货币信贷投放,决定从2010年11月29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年内第五次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距离上次宣布调整仅过去9天。央行的这一行为体现了( )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D.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3、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 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页脚-- -

4.2011年6月,美国天文学家借助望远镜发现发现一颗新彗星,轨道分析显示它将于2013年接近地球,届时其亮度可能将达到肉眼可见的程度。这一事实证明 ( ) ①真理就是客观实在 ②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③人类已能预测一切自然现象 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①②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②④ 5、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再次明确要求,各级党委要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组织力量开展调查研究,努力回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这一要求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道理是( ) ①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④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才能获得认识 A.③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 6、“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是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段话表明( ) A、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C、要分清主次,善于把握重点 D、真理和谬误是无法分开的 7、“谎言重复千遍便成了真理”的说法( ) A.是正确的,看到了量的积累的重要性 B.是正确的,看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是错误的,否认了真理的条件性 D.是错误的,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8.“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进入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上述论断主要说明了( ) A、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B、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C、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D、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9.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2011年8月8日报道,美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硫还原泥土杆菌体内的微生物纳米线(菌丝网)能长距离地传导电子。最新发现有望彻底改变纳米技术和生物电子学,让科学家研制出更便宜且无毒的纳米材料,以便制造生物传感器和能与生物系统相互作用的固体电子设备。这说明( ) ①事物的发展取决于人类认识的提高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认识具有无限性 ④真理具有客观性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0.下列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有( ) 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②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③三思而后行 ④ 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A.①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页脚-- -

1.从1962年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多个国家前后十多次发射了火星探测器。1997年美国“火星探路者”号发回火星表面有远古水痕的照片,2002年美国“奥德赛”号发现火星北极区域可 能含有大量“冰冻水”。2008年美国“凤凰”号第一次“触摸和品尝”到火星上的水,这对于 多年来以找水为主要思路的火星探测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这表明 ( )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主要标准 A. ①②④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④ 2.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经验介绍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问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那是 因为你们仅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表明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 践具有( )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直接现实性 3.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 ) ①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④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⑤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⑤ 4.为了应对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针对第一代互联网数据包传送格式设计时的局限性,世界互联网工程组织设计并正式发布了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数据包传送格式。这表明 (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 D.认识推动事物发展 5、随着观察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X波段多普勒雷达的出现,今天气象部门能够每隔一小时提供一份气象预报,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这表明( ) 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B.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实践 C.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D.正确的实践使人们能够获得正确的认识 6.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斯多德关于物质的降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一事例说明 ( )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7.“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8.“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 A.实践出理论,理论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得到发展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C.知识既来自实践又源于书本 D.在生活中学习知识比实践更重要 -页脚-- -

9.真理向谬误转化的原因,主要在于该真理( ) ①超出了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②只为少数人所坚持 ③背离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在实践中一时未能达到预期的结果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0.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 A.真理与错误是截然对立的 B.真理与错误相比较而存在 C.真理以错误的存在为基础 D.真理与错误总是有机交融 11、由于受地球的不可入性和地震孕律的复杂性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以及人类对地震成因和地震发生的规律还知之甚少等主观因素的影响,预测地震成为世界性的科学难题。这启示我们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③④ 12.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但是,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瓦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 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真理是 ( ) ①因人而异的 ②具体的 ③有条件的 ③客观的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3.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初次分 配和再分配都要关注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对发展观、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表明 ( ) A.真理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B.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不止一个 D.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 14.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 A.一概而论 B.三人成虎 C.百感交集 D.千虑一得 15.2008年9月24日,神州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航天员成功实现出舱活动。中国船天人接下来是发射一个目标飞行器,再相继发射神八、神九和神十。神八和神九都是无人飞船,升空后和目标飞行器进自动对接;神十是一艘载人飞船,升空后和目标飞行器进行人工对接。完成‘太空行走’和交会对接,中国离空间实验室就很近了。上述材料体现了 ( ) ①只要愿意做,什么愿望都能实现 ②实践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④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⑤人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6、 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继往开来、推陈出新、 蓬勃发展,不断从生动的实践中汲取营养,不断深化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认识论的观点的? -页脚--

-

第六课参考答案 热点探究答案 (1)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制定规划表明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2)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从“十一五”规划到“十二五”规划反映了人的实践活动受到一定 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着的。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发改委通过调查研究,形成“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体现了实践 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规划的颁布实施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4)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规划的制定过程表明了人们对 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探究二答案 (1)、认识具有反复性。1954年宪法规定了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1975年宪法又取消了关于迁徙自由的条款,2010年实行居住证制度,这些变化说明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我国对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是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深化的。 (3)认识具有上升性。我国对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是一个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课堂练习答案 1----5 ADCDA 6----10 BDABC 课后案答案 1----5 BDAAC 6----10 CBBAB 11-----15 DDBDB 16、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不断发展,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的观点。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和深化,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服务,体现了认识的反作用。 (3)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继往开来、推陈出新、蓬勃发展,体现了认识是无限发展着的。(3分) -页脚--

-

-页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