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三峡库区产业结构的现状、问题和调整对策

三峡库区产业结构的现状、问题和调整对策

来源:爱站旅游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4卷第7期 2006年7月 经济与社会发展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VOL.4.No.7 JU L_2006 三峡库区产业结构的现状、问题和调整对策 李炯光 [摘要】文章以重庆库区为例,依据较翔实的统计资料,分析了库区近年来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以及产业结构存 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库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关键词】三峡库区;产业结构;对策 [作者简介】李炯光,重庆三峡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副教授,博士,重庆404000 [中国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7—0048—03 产业结构状况,既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 之一,又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调整优 化产业结构是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峡库区是由于长江三峡工程建设而产生的一个 特殊区域,地跨湖北、重庆两省市,幅员5.6万平方 公里,人口1595万人(2003年),包括湖北省4个 区县和重庆市l5个区县(市)。三峡库区承担着 重迅速下降,第二、三产业明显上升。1997—2003 年,库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lO.8个百分点,而重 庆和西部分别下降了7.6和7.3个百分点;库区 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4.5个百分点,而同期重 庆、西部仅上升了1.7和2.6个百分点;库区第 三产业比重上升了6.4个百分点,而重庆、西部分 别提高了5.9和4.8个百分点。由于库区第一产 业迅速下降,第二、三产业明显上升,库区大大 缩小了与重庆、西部在三次产业结构上的差距。 但是横向比较,库区产业结构层次仍然相对较 低。(1)库区的第一产业比重仍然比较高。 百万移民搬迁和安置重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实 现移民安置稳定和保证三峡水库正常运行的重要 基础。因此,研究三峡库区产业结构状况及其调整 方向和对策,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一、三峡库区产业结构现状 2003年为21.4%,分别高于重庆和西部12省 区市6.4和2个百分点,也高于全国第一产业比 重6.8个百分点;(2)库区第二产业中建筑业比 例很高,工业比例很低。2003年库区第二产业比 1.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迅速,但产业结构层次仍 然较低 三峡库区是我国长江流域中一个典型的经济 低谷区,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发展水平很 低。1994年三峡工程动工以来,由于移民资金的 大量投入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库区经济获得了 较快发展。与此同时,库区的产业结构也发生 了较明显的变化。1997年,重庆库区三次产业 构成比例为:32.2:38.9:28.9,2003年调整为: 重43.4%,与重庆和西部相当,但是其中建筑业比 重高达15.6%,工业比重仅为27.8%。三峡库区 建筑业比重高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大规模移民搬迁 和国家加强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刺激了建筑业的快 速发展,而反映工业化水平的工业增加值比例低于 重庆6.3个百分点和西部5个百分点,更低于全国 l7.5个百分点,说明库区工业化程度与重庆、西部 和全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2.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呈典型的“粮猪型”结 构,没有发挥农业资源的优势 一21.4:43.4:35.3 ,结构变化总值为21.7个百 分点,而同期重庆、西部l2省区市结构变动值分别 为l5.2和l4.7个百分点,库区总体产业结构变动 度显著高于重庆和西部平均水平。从三次产业结 构变动方向来看,库区产业变动特点是第一产业比 个地区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要求按照地区 的农业资源禀赋特点,充分地利用当地的农业资 ①重庆库区三次产业结构数据根据1998--2003年各年度《重庆市统计年鉴》计算整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经济效益、社会 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三峡库区人口压力很大, 粮食生产在库区农业生产中占有极大比重。进入 20世纪9O年代中期后,库区农业结构调整随着农 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以及国家对库区的支持而 34.1%,重工业比重高于轻工业约32个百分 点①。(2)工业支柱产业以原材料和基础性产业为 主。如果以行业增加值比例大于5%作为确立 工业支柱产业的下限标准,2003年库区有7个 工业支柱产业,分别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27.3%)、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15.7%)、 电力、煤气及水的供应业(15.6%)、非金属矿物 制品业(9.2%)、食品工业(6.4%)、医药制造业 (5.9%)、通用设备制造业(5.8%),这7个支柱产 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为85.9%。除交通运输设 加快。2003年库区农、林、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 的比例为:52.7:4.6:39.7:3.1,种植业比例已由20 世纪9O年代初的70%以上下降到52.7%,而牧业 比例上升到39.7%,表明库区农业生产结构发生 了明显变化。但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库区农业生 产仍呈现出典型的“粮猪型”生产结构特征。以库 区原万县市7个区县为例,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 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造业以外,其余行业均具有很 强资源密集特点,原材料和基础性产业比重大,深 加工产业比重小。(3)库区工业分布不平衡。 播种面积的比例高达78.5%,而经济作物、瓜果蔬 菜和其他作物播种面积比例仅为21.5%,说明粮 2003年,重庆库区l5个区县共有国有及非国有规 食生产在种植业中仍占有绝对优势地位。库区牧 模以上工业企业623个,其中属于重庆近郊5区的 业发展迅速,但牧业以牲猪养殖为主,猪肉产量占 肉类总产量的比例高达83%。三峡库区农业资源 的特点是地形地貌复杂,土地类型多样,但人均耕 地不足,人均耕地仅0.82亩,且耕地资源分布高度 差很大,库区的土地与气候条件具有发展山地立体 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条件。“粮猪型”为主的农业生 产结构高度依赖于库区短缺的耕地资源,既没有发 挥库区自然生态和自然资源的优势,而且加大了农 业发展对耕地的压力,不利于水土保持和农业生态 有387个,占62.1%,而中部腹地lO县仅有236 个,占37.9%②;完成工业增加值209亿元,其 中5区为145亿元,占69.4%,而中部lO县为64 亿元,占30.6%;近郊5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 例达34.8%,而中部lO县仅为18.99%。可见,库 区工业主要分布于重庆近郊区,而库区中部工业发 展极其落后。一般说来,重化工业有资金密集型特 点,而且其中的原材料和基础性工业前向联系效应 强而后向联系效应弱,尤其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 展带动效应弱。库区这种工业行业结构既没有充 分利用库区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不 利于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而且会产生较严重 的工业污染,不利于三峡水库水环境的保护。另一 环境的保护,从而影响库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工业行业结构和地域分布结构不合理。不利 于库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峡库区建国以来一直不属于国家生产力布 局的重点区域,库区工业主要是依靠自身积累,立 足于当地农副产品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建 立起来的。由于受地理区位、交通条件和经济发展 方面,三峡库区工业高度集中于重庆近郊区,而水 库的淹没损失和移民则主要集中于以万州为中心 的中部地区,这种状况也不利于解决库区沉重的移 民就业问题。 水平的制约,库区工业发展落后,基础薄弱,对国民 经济支撑作用不足。2003年,库区全部国有及规 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为411亿元,工业 增加值209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仅为 4.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中传统产业比重高。新兴 服务产业发展不足 27.8%。三峡库区工业结构具有以下特点:(1)从 轻重工业分类来看,重工业比重高,而轻工业发展 不足。2003年,库区l5个区县全部国有及规模以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第三产业比例不断上 升的同时,其内部结构也将趋于高度化。三峡库 区近年来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比例上升到 35.3%,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GDP增长,但是内部 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的工业产值中,重工业产值 结构层次低。2003年,库区交通、商贸为代表的传 271亿元,占65.9%,轻工业产值140亿元,占 统第三产业比例为41.9%,高于重庆市约6个百 ①本文中的重庆库区工业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数据来源于重庆市统计局。 ②重庆库区包括l5个区县,本文中的重庆近郊5区指渝北区、巴南区、长寿区、涪陵区和江津市,其余 为中部lO县。 4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分点。在代表第三产业发展方向的新兴服务业中, 由于受大规模移民搬迁的刺激,库区金融业、房地 产业发展比较快,占第三产业比例分别为12.4% 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良好投 资环境的重要内容。三峡库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受 地理、地形和自然环境的限制较大,再加上长期投 入不足,基础设施十分落后。近年来,由于国家加 大了对库区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及经过大规模搬迁, 和12.7%,高于重庆约5.5个百分点;但是社会服 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仅为8.9%,低于重庆6.5个 百分点。库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以及教育、文 化及广播电视电影业约与重庆水平相当,但是科学 库区基础设施已经有较大改善,但是目前的状况仍 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库区加快基础设 施的建设应着重加快交通设施的建设,以缓解经济 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与重庆差距很大,2003年 库区的比例仅为0.4%,重庆更达到5.1%。另外, 库区的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比例偏高, 接近10%。三峡库区本来就是贫困落后的山区, 而保持一个较庞大的行政部门规模无疑会增加库 区政府的财政负担。 二、三峡库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三峡库区作为长江流域的一个特殊区域,承担 着由于三峡工程建设而产生的百万移民搬迁安置 的重任,实现库区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对于妥善安 置移民、保证库区社会稳定和三峡水库的正常运行 具有重要意义。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反复证明,经 济发展的过程既是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的过程,又 是一个包括产业结构在内的经济结构的转变过程; 产业结构既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又是 资源实现价值增值的载体和转换器,产业结构的水 平和层次不同,资源的利用效率、所实现价值增值 程度也不一样。因此,积极优化调整三峡库区产业 结构,是促进库区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发展特色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 转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同时三峡库区的农业 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高的比重,吸收了大量的农 业劳动力。因此,三峡库区农业的发展,对于提高 库区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峡库区农业发展要充分考虑库区农业资源的特 点,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 效、生态、安全”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建立起粮食作 物与经济作物、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合理、品种优 化、效益提高的新型农业经济产业格局。库区农业 发展必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传统农业 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 头企业,加大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资产重组和企 业改革力度,增强龙头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综合 服务功能和利益联结功能,带动农户发展商品生 产,促进农副产品的转化增值,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2.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投资环境 50 发展的瓶颈。要在国家大力支持下,突出加快沿江 铁路、沪蓉高速三峡段的建设,尽快打通与我国中 部东部地区陆上联系的通道,同时要大力改善库区 内部陆路交通落后的状况。库区交通设施的另一 个重点是要加快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长江干 流为主以乌江、嘉陵江等支流为补充的航运体系以 及大、中、小港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完善的港口体 系,尽快形成以长江水运为基础便捷高效的立体交 通网络体系。三峡库区投资软环境条件比较差,例 如计划经济观念根深蒂固,政府对企业干预严重, 行政机构庞大,办事效率低等,这些都在相当程度 上影响吸收外来资金。因此,库区应在积极加强基 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特别注意软环境条件的 改善。 3.大力培育主导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指出,现代经济增长 过程实际上是部门增长,这种增长首先从主导部门 开始,然后通过前瞻效应、回顾效应和旁侧效应扩 散传递到整个经济体系中,最终实现地区经济发 展。因此,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是要正确选择和大 力培育主导产业,以主导产业的发展促进结构升 级。根据主导产业选择的一般基准以及库区特殊 区情,三峡库区应选择以下几个产业作为区域主导 产业:首先,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制 造业,依托于库区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力争将三 峡库区建成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绿色食品、功能食 品基地。其次,发展医药工业,充分利用库区丰富 的中药材资源,应用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和先进实 用技术,提高加工的深度和现代化水平,使之成为 主要的特色产业。第三,发展建材工业。三峡库区 的建材工业在移民搬迁的带动下,形成了相当规 模,今后应着重提高技术水平,发展环保建材、建筑 装饰材料、陶瓷制品,将库区建设成为长江中上游 重要的建材基地。第四,发展交通运输机械工业。 库区近几年交通运输机械制造业发展相当快,其主 要原因是重庆摩托车、汽车制造业向近郊区县扩散 的结果。库区应依托于重庆,发展(下转第93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升为国家根本大法的一项原则。从立法层面全面 构建起人权保护制度,将会进一步加速我国现代法 治的进程。 [参考文献】 [1][E1]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 出版社,1993. l993. [6]欧阳奚谷.法学通论[M].上海:上海会文堂编译社, 1933. [7]张知本.社会法律学[M].上海:上海法学编译社,1931. [8]周邦式.法律学概要[M].湖南蓝田 新中国书局, 1932. [9]曾坚.对中国公民权利意识的历史考察及反思[J].贵 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10]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l991. [2]李惠斌.论权利[J].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学报, 2001,(3). [3]李龙.法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l964. [11]陈云生.权利相对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胡彩芬】 [5]钱大群.中国法制史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上接第50页)摩配、汽配生产,将库区建设成为 5.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重庆交通运输机械工业配套协作基地。第五,大力 发展旅游业。三峡库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优势突 出;近几年国家加大对库区交通建设的投入,也给 库区旅游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三峡库区 所有制结构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内容,它以其与 生产力水平的适应性而决定经济增长。改革开放 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增长作出了重大 贡献,为全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直接和间接需求,吸 收了大量的社会劳动力,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 发展,这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三 旅游业发展,要紧密依托库区资源优势,突出“新三 峡”,立足“大三峡”,整体推进库区旅游业发展,将 库区建成为以自然生态观光和人文揽胜为基础,以 休闲度假和民俗体验为主体,具有国际影响力、竞 争力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4.优化工业布局结构.加快库区中部腹心地带 发展 峡库区发展应该借鉴这一经验,把发展民营经济作 为事关全局的重要举措。在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 各级政府要制定政策、优化环境,切实解决民营经 三峡库区工业分布很不平衡,工业高度集中于 重庆近郊区县,库区中部腹地工业发展水平极低, 济面临的困难,保障权益,为民营经济创造一个良 好的外部环境条件;要立足于本地实际,突出本地 特色,重点发展能够发挥比较优势的产业,把民营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在国有企业改 革过程中,鼓励集体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兼并和收 这是造成库区中部腹地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库 区中部腹地又是三峡移民搬迁任务的主要集中地。 无论是从实现整个库区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来说, 还是从保证移民安置的稳定来看,加快库区中部的 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调整 库区工业布局结构,积极促进库区中部的发展。一 是政府在制定库区经济发展政策方面要充分考虑 到库区内部存在的巨大差异,对于库区的产业扶持 政策重点向库区中部区县倾斜,扶持一批重点工业 企业,促进库区中部地区工业发展。二是库区中部 区县要紧紧抓住对口支援政策提供的机遇,通过不 断转变观念、优化投资环境、完善政策、提高政府的 服务能力增强库区对于支援省市企业的吸引力,在 继续重视引进名牌产品和名优企业的同时,抓住沿 购国有企业,实现多种投资主体在国家政策范围内 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通过多种所有制经 济的共同发展,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提供内 在动力。 [参考文献] [1]甘宇平.三峡工程重庆库区二期移民实践与探索[M]. 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3. [2]黄真理.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和保护2003[M].北 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4. [3]陈国阶.三峡库区发展态势和问题[J].长江流域资源 与环境。2003,(2). [4]李炯光.三峡库区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2005,(4). 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机遇,积极接受部分适合库 区环境保护要求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加快工业化进 程,推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 [责任编辑:舒生] 9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