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型问题是近年来中考试题中出现的新题型,这种题型特点鲜明、内容丰富、超越常规,源于课本,高于课本,不仅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综合考查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综合应用能力,尤其侧重于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此类题目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从模仿到创造的思维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类题通常从内容上可分为三类:初中课本题材拓展延伸型、高中课本题材渗透型、课外数学知识阅读理解型.常见的解题方法有:(1)判断概括型,即阅读所给的范例推出一般的结论;(2)模拟方法型,即通过阅读解题过程,总结解题规律、方法;(3)知识迁移型,即阅读新知识,研究新问题,并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其内容,理解其实质,把握其方法、规律,然后加以解决.
下面选取一些中考题加以分类概括,探索阅读理解型问题的解题策略,以供读者参考.
一、初中课本题材拓展延伸型
这类问题需要通过对阅读材料的阅读理解,然后进行合情推理,就其本质进行归纳加工、猜想、类比和联想,作出合情判断和推理,从而顺利解决问题. 例1 我国古代数学家秦九韶在《算书九章》中记述了“三斜求积术”,即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求它的面积.用现代式子表示即为: s=„„①(其中a、b、c为三角形的三边长,s为面积).而另一个文明古国古希腊也有求三角形面积的海伦公式: s=„„②(其中s=).
(1) 若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5、7、8,试分别运用公式①和公式②,计算该三角形的面积.(答案:10)
(2) 你能否由公式①推导出公式②?请试试.
简评 本题是初中课本题材二次根式的应用的拓展延伸,一方面介绍了中外数学名著中的经典知识,侧重考查了三角形面积的海伦公式的用法,也培养了学生的推理和计算能力.另一方面考查了学生经历对问题的阅读理解、探究、发展的一般过程,让学生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的形成过程.解法上属于模拟方法型.
例2 阅读:我们知道,在数轴上,x=1表示一个点,而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1表示一条直线;我们还知道,以二元一次方程2x-y+1=0的所有解为坐标的点组成的图形就是一次函数y=2x+1的图象,它也是一条直线,如图①.
观察图①可以得出:直线x=1与直线y=2x+1的交点P的坐标(1,3)就是方程组x=12x-y+1=0的解,所以这个方程组的解为x=1y=3 在直角坐标系中,x≤1表示一个平面区域,即直线x=1以及它左侧的部分,如图②;y≤2x+1也表示一个平面区域,即直线y=2x+1以及它下方的部分,如图③.
回答下列问题:
(1) 在直角坐标系中,用作图象的方法求出方程组x=-2y=-2x+2的解; (2) 用阴影表示x≥-2y≤-2x+2y≥0,所围成的区域。(答案:如图右所示)
简评 本题是初中课本题材函数、不等式的拓展延伸,考查了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侧重于对过程性阅读和探究能力的考查,求方程组的解可以用待定系数法,同样也可以用图解法,此题给了这种方法,可以简
单明了的求出方程组的解.让学生经历类比、猜想、论证、拓广知识的过程,获得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研究问题的方法. 解法上属于知识迁移型.
练习 在一平直河岸l同侧有A,B两个村庄,A,B到l的距离分别是3km和2km,AB=akm(a>1).现计划在河岸l上建一抽水站P,用输水管向两个村庄供水.
方案设计:某班数学兴趣小组设计了两种铺设管道方案:图1是方案一的示意图,设该方案中管道长度为d1,且d1=PB+BA(km)(其中BP⊥l于点P);图2是方案二的示意图,设该方案中管道长度为d2,且d2=PA+PB(km)其中点A′与点A关于l对称,A′B与l交于点P).
观察计算:
(1) 在方案一中,d1= km(用含a的式子表示);(答案为:a+2)
(2) 在方案二中,组长小宇为了计算d2的长,作了如图3所示的辅助线,请你按小宇同学的思路计算,d2= km(用含a的式子表示).(答案为:) 探索归纳:
(1) ① 当a=4时,比较大小:d1 d2 ② 当a=6时,比较大小:d1 d2 (填“>”、“=”或“<”);
(2) 请你参考右边方框中的方法指导,就a(当a>1时)的所有取值情况进行分析,要使铺设的管道长度较短,应选择方案一还是方案二? (答案:①当4a-20>0,即a>5时,d-d>0,∴d-d>0,∴d>d;②当4a-20=0,即a=5时,d-d=0,∴d-d=0,∴d=d③当4a-20<0,即a<5时,d-d<0,∴d-d<0,∴d<d综上可知:当a>5时选方案二;当a=5时选方案一或方案二;当1<a<5时选方案一.解法上属于模拟方法型、知识迁移型) 二、 高中课本题材渗透型 通过阅读和探究,一方面渗透高中数学课本中的一些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又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能力. 例3 已知矩形ABCD的面积为36,以此矩形的对称轴为坐标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点A的坐标为(x,y),其中x>0,y>0.
(1) 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求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答案:建立如图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根据点A(x,y),得矩形的长是2x,宽是2y,则有2x•2y=36,即y=(x>0));
(2) 用x、y表示矩形ABCD的外接圆的面积S,并用下列方法,解答后面的问题:
方法:∵ a+=a-+2k(k为常数,且k>0,a≠0),a-?叟0; ∴ a+?叟2k ∴当a-=0时,即a=±时,a+取得最小值.
问题:当点A在何位置时,矩形ABCD的外接圆面积最小?并求出S的最小值.
(答案:连接OA,则矩形的外接圆的半径即为OA的长,根据勾股定理,得OA=,
∴矩形的外接圆面积S=π(x2+y2)∵ x2+y2=x2+()=(x-)+18∴当x=3时,即A(3,3)时S最小,其最小值是18π;)
简评 本题渗透了高中数学的不等式的知识,考查了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经历对问题的理解、探究、发展的一般过程,注
重了对学习方法的引导. 解法上属于模拟方法型. 例4 阅读下列材料,并解决后面的问题.
在锐角△ABC中,∠A、∠B、∠C的对边分别是a、b、c.过A作AD⊥BC于D(如图),则sinB=,sinC=,即AD=csinB,AD=bsinC,于是csinB=bsinC,即=. 同理有=,=.所以==„„„(*)
即: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
(1) 在锐角三角形中,若已知三个元素a、b、∠A,运用上述结论(*)和有关定理就可以求出其余三个未知元素c、∠B、∠C,请你按照下列步骤填空,完成求解过程:
第一步:由条件a、b、∠A ∠B; 第二步:由条件?摇∠A、∠B ∠C; 第三步:由条件. c.
(2) 一货轮在C处测得灯塔A在货轮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随后货轮以28.4海里/时的速度按北偏东45°的方向航行,半小时后到达B处,此时又测得灯塔A在货轮的北偏西70°的方向上(如图),求此时货轮距灯塔A的距离AB(结果精确到0.1.参考数据:sin40°=0.6 4 3,sin65°=0.90 6,sin70°=0.940,sin7 5°=0.9 6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