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乡文学:缅怀、追忆。
怀乡文学又称“乡愁文学”。1949年蒋介石迁台,大陆二百多万军民背井离乡,由于政治的原因,空间的距离,台湾的怀乡文学表达对故国家园和骨肉同胞的强烈思念,表现怀乡的家国意识和民族意识。小说以林海音《城南旧事》为代表,散文以梁实秋《故都风情》、《放风筝》、《听戏》等为代表,诗歌以余光中《乡愁》等为代表。
❖ 台湾乡土文学。
所谓乡土,通常是指家乡、故土,亦为地方区域。作为一个文学话题,乡土则涵盖着社会情感和文化心理的内容,表现为某种观念和情绪的原型。它包括乡村,又不排斥城市。
以台湾本省籍作家为主要创作成员,在继承和发扬“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强调文学创作的“民族性”,并以现实主义(“为人生而艺术”)为主要创作方法,植根在台湾这个现实社会的土地上来反映社会现实,反映人们生活心理和心理愿望的文学。
乡土文学的阵地:《台湾文艺》、《笠》和《文学季刊》等。
❖ 乡土派文学的特征。
❖ (1)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
❖ (2)继承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注意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 (3)鲜明的倾向性,憎恨压迫者,同情弱小者。
❖ (4)浓厚的台湾乡土色彩。
《城南旧事》的艺术特色
❖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是“怀乡文学”的代表作。小说由五个连续性的短篇构成,通过小女孩英子的视角,描写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动荡的北平,古城的风土人情和名胜古迹,表达出对儿时生活的深切怀恋,寄托作者对北平生活的情思。
❖ 1、连贯的结构,童趣的语言。
❖ A、叙事结构:似断还连
❖ 五个短篇小说《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加上《冬阳 童年 骆驼》的序言。分开是独立的故事,而连缀在一起又有整体的意义。每个故事在时间、空间、人物、情感基调、叙述风格上都有连贯性。呈现的是主人公从6岁到12岁左右的生活背景。
❖ 线性的时间,转换的空间场景,在童年的布景里走来走去的人物。似连还断,似断还连。叙述者小英子和伴随她成长的宋妈是结构上的结点,她们一起历经了这些人物和故事。
❖ B、叙事语言:童真、趣味,亲切、温暖
❖ “温暖而自然生长的语言”
❖ 如对“惠安馆”的描述(宋妈说“惠难馆”、妈说“灰娃馆”,爸说“飞安馆”)“一
斤猪肉”(“一斤租漏”)
❖ 写“我”与妞儿唱歌的情景(爸爸教唱的拗口的情歌)“想来么事想心肝,紧想心肝紧不安,我想心肝心肝想,正是心肝想心肝”(唱情歌与描写小英子理解大人之间的情事互为烘托)
❖ 写“我”与宋妈穿的厚棉裤。(可以站起来,偷米)
❖ 2、儿童的视角。
小说通过小女孩英子的眼睛,旁观成人世界的喜怒哀乐。
❖ 《城南旧事》中的童年,并不是单纯的童年,在小英子温暖的小世界背后,是大世界的许多悲凉与无奈。但作者摒弃了成人小说的道德说教或价值判断,而是以一颗童心去感受、体验、发现。
❖ 《城南旧事》里的小偷、把亲生孩子卖了的黄板牙、做过人家姨太太的兰姨娘,还有惠安馆里的疯子,他们在成人眼中各有不同的个性和故事,但林海音在下笔时,却没有黑白分明、善恶立现地去评判事情,而只是委婉地呈现出人性的弱点与人世的悲凉。
❖ 3、成长的故事。
❖ 主人公的成长是小说的主线。经历了秀贞、妞儿、荒草丛中的陌生人、兰姨娘、宋妈、父亲去世等人和事后,英子长大了,她的童年也结束了。“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是离我而去,……”。
❖ 成长,也许是在不断地告别中完成的。
❖ 4、古都风情。
❖ 作者对北平这座古城倾注了怀念和眷恋:胡同、四合院、夹竹桃;骆驼、毛驴;儿歌、民谣、风俗民情……,合起来构成浓郁的北平历史文化氛围。
❖ 《城南旧事》的总体风格:单纯的、诗意的特征。
❖ 《台北人》人物塑造的艺术。
白先勇继承《红楼梦》的人物塑造艺术,又运用西方文学中的意识流、象征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 1、肖像描写
尹雪艳的肖像表达出人物冷艳逼人的个性特征;
《游园惊梦》中的四个贵妇人的肖像描写,恰切地描写了她们的身份、地位、个性与性格特征,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变化鲜明地展现出来。
《一把青》中的朱青的性格变化通过肖像变化来表现人物的生活命运。
❖ 2、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性格。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中,金兆丽是一位久经风尘而又良心未泯的舞女大班。性
格粗俗放纵,满口风月女人的行话术语,开朗厉害而又鄙夷自怜,语言的个性化程度高且具喜剧色彩,塑造出一位具有较高美学价值的人物形象。
❖ 3、运用意识流手法,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钱夫人出席窦公馆的晚宴上触景生情,五次回忆起昔日“钱公馆”的豪华和气派的意识流动,今昔对比中突出了主人公今日的凄凉、落魄的生活处境和复杂的感情世界;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金兆丽离开“夜巴黎”前对自己一生经历流水般的回忆,用意识流手法揭示人物最后一夜感慨万千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4、转换叙述观点。
当《游园惊梦》和《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中叙述钱夫人、金大班的身世时,使用的是全知观点;
当进入人物的心理层次时,白先勇运用意识流手法或直接借助人物的自述时,自然转成自知观点,更有利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台北人》在艺术上还形成了细腻、含蓄、深沉、优雅的独特风格。
黄春明小说的艺术特色。
(1)故事性强。
黃春明的故事中很少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大多是由一些日常小事,但却蕴含着深刻的
意义。
❖ (2)独特的心理描写。
黄春明善于将肖像描写和心理刻画、生活经历、职业特点等结合起来,从而使得人物鲜活饱满。
❖ (3)善于以平易质朴的语言透出浓郁的地方风情。
作为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黄春明最大的成功在于对各类乡土人物的语言把握到位。
❖ 分析余光中的“乡愁”诗。
❖ 1、从主题学角度看,“乡愁”是中国诗歌的一个母题。由于时空阻隔,“乡愁”成为台湾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余光中的《乡愁》、《民歌》等诗作,借抒小我之情,苦吟国家民族的文化乡愁,实现独特的审美感受与普遍的美学概括的结合。
❖ 2、余光中的“乡愁”诗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地理层面、历史层面和文化层面的意义。
❖ 3、余光中的《乡愁》:
❖ 采用时间结构来表现人生四个阶段的“乡愁”;
❖ 精心选取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来表现人生四个阶段的“乡愁”,
表达母爱、情爱和祖国之爱;
❖ 诗歌超越传统的乡愁,具有更深刻的内涵,从个体的乡愁到民族的情感,成为怀乡之作的经典。
❖ 4、《民歌》既有民歌的晓畅明快,又有现代意象的融合,磅礴的气势,精炼的语言,“诗经”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手法;
❖ 《民歌》中表现的乡愁,与历史层面的“传说”、“冻成冰河”、“民歌”融合,长江“冻”、“结冰”,虽悖于常理,但合于诗道;
❖ 与地理层面的黄河、长江、高原等融合,与文化层面的“你”、“我”、“合唱”融合,从个人到大众,万众一心,表达龙的传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停止民族的歌唱,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
❖ 当代台湾散文创作的三大流派。
❖ 从散文的题材、手法与总体风格而言,当代台湾散文创作可分为三大流派:
❖ (1)丰富广博、风格多样的学者散文,以梁实秋、林语堂等为代表;
❖ (2)或细腻委婉、或亦秀亦豪的女性散文,以三毛、张晓风、龙应台等为代表;
❖ (3)平实苍劲、夺人心魄的乡土散文,以王鼎均、张拓芜等为代表。
❖ 关于香港的“故事新编”现象
❖ 20世纪中国通俗文学的发展以香港最繁盛,“故事新编”成为其中一种颇具特色的创作现象。创作者在重写经典时常将中国文学传统加以“创造性转化”:
或改编原作的人物性格,把英雄写成小人,把弱者变成强者;
或新编原著的故事情节、结局,消解原作的思想主题;
或超越时空,演绎历史人物的现代故事;
或改变原作中的人物视角等,为日常生活的庸碌平添一些传奇。
❖ 首先,借“故事新编”传达现代意识。
亦舒《我的前半生》改变鲁迅的《伤逝》里涓生的手记形式,采用子君的视角,由男性的叙述变为女性的叙说;遭婚变后自立自强的子君,表现出时代的进步与现代女性意识的成长;
李碧华小说以夸张变形的历史传奇、荒诞离奇的生死轮回,将传奇与现实爱情并置,使古典与现代“对话”。作品解构了浪漫爱情,既有对父权制社会秩序的反叛,也有对女性弱点的反思。
❖ 其次,运用现代艺术手法,描写现代人的心理。在“故事新编”中,为适应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常用蒙太奇手法、镜头叠化等表现手法。
李碧华的《青蛇》,虚构渲染敢爱敢恨的小青暗恋许仙,而法海则是关于同性恋的大胆想象;
《霸王别姬》在历史与现实幻化中塑造了执着深情的程蝶衣,作品蕴含着丰富、复杂的社会心理变化。
❖ 再次,谐谑、幽默的语言风格。“故事新编”者在古今之间游走笔墨,戏谑、调侃古人、今事;古典词汇与现代语汇并用,多角度叙述,夹杂幽默谐趣,亦庄亦谐。
❖ “故事新编”的创作,在发挥想象和虚构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对原著的重构,打破了一定的阅读定势,不小心有可能走入迎合大众、追奇求趣的误区,或在对历史的曲解嘲讽中消解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