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规章制度、策划方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 letter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第 1 页 共 55 页
除夜阅读答案(精选5篇)
除夜阅读答案 1 除夜有怀 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注】据《唐才子传》卷九记载,崔涂“穷年羁旅,壮岁上巴蜀,老大游陇山,家寄江南,每多离怨之作”。 1.本诗写于作者(限两字)时期。(1分)
2.有人认为全诗笼罩在悲苦的氛围里,请具体说说有哪些可悲之事。(6分)
3.尾联在诗中的作用上什么?诗人把乡思之情放在除夕夜来写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XXX 1.壮年
2.这首诗抒写旅途之中适逢除夕之夜的悲愁。离家远行,一可悲也;行当穷乡僻壤,“乱山残雪”之处,二可悲也;适逢春节,孤独无亲,三可悲也。(每点2分)
3.尾联起点题、点眼的作用。表达了岭夜除夕,诗人正在飘泊之中;明日新年,家家喜庆团圆,而自己又那堪如此飘泊,这就把因飘
第 2 页 共 55 页
泊而引发出乡思之苦更推进了一层。 参考译文
巴郡巴东巴西,离家多么遥远;漂泊在这艰险之地,真难容身。 山峦错落,大雪下到更残漏尽;孤烛一支,彻夜伴我异乡客人。 我与骨肉亲眷,不觉渐离渐远;只有身边僮仆,跟我越来越亲。 漂泊生涯之苦,怎么经受得了?除夕一过,明日又是新年新春。 除夜阅读答案 2 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简要分析。
(3)第一句诗中的寒灯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馆中怎样的氛围?(2分) (4)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除夜作阅读答案由语文网本店铺整理,仅供参考:
(1)答:作者通过除夕夜在冰冷的旅馆里,青灯寒光如豆,诗人影只孤孑,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凄然的意境。
(2)答:不直写自己思念故乡,却言故乡思我,能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婉曲含蓄。
第 3 页 共 55 页
(3)凄清(孤寂、凄凉、冷清)
(4)一是除夕之夜独自一人寄居旅馆;二是对故乡亲人的无比思念;三是感慨年华易逝。 除夜阅读答案 3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①明朝又一年。 【注】①霜鬓:白色的鬓发。 (1)这首诗描写的节日是()。 A.中秋夜 B.除夕 C.大年初一 D.元宵节
(2)诗人所在的地点是()。 A.异乡家里 B.故乡家里 C.异乡旅馆 D.故乡旅馆
(3)这首诗表达的感情是() A.对新一年的希望 B.对岁月流逝的伤感 C.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D.对家乡的思念和年复一年老大无成的伤感
第 4 页 共 55 页
(4)试着翻译前两句古诗。 _______________ 5.综合性学习。
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习俗。请你选择一个传统节日,介绍其内涵和习俗。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参XXX: (1)B (2)C (4)D
(5)我独自在旅馆里躺着,寒冷的灯光照着我,久久难以入眠。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凄凉悲伤? 除夜阅读答案 4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第 5 页 共 55 页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两首诗均写到节日、馆舍、灯,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用意是什么?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5分)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与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哪两句诗也用了这样的写法?高适的《除夜作》末句表达了什么情感?(6分) 参XXX:
1.得分要点:营造氛围:凄凉、凄清、冷寂抒发心绪:孤独、寂寞、伤感(氛围1分,心绪2分,意思接近即可,抓住意象分析,酌情给分)
2.共同点:借对方写自己,以想象对方想我,来表达我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或:共同之处在于将故乡之思与羁旅寒灯之下的凄然感受放臵在具有欢乐色彩的节日之夜)(2分)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2分)感情:老大无成或离乡日久、客居多年(或:将愁鬓的生命体验臵于明朝又一年时间流逝的临界点,将生命有限的无奈与故乡千里的空间阻隔对应,增加表达效果。)(意思对即可,2分) 除夜阅读答案 5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第 6 页 共 55 页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译文:
独自夜宿旅馆孤灯下彻夜难眠,客人的心情因何事转为凄然。今夜思念千里之外的故乡亲人,天明时看两鬓如霜感叹又过了一年。 阅读及答案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答:作者通过除夕夜在冰冷的旅馆里,青灯寒光如豆,诗人影只孤孑,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凄然的意境。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简要分析。 答:不直写自己思念故乡,却言故乡思我,能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婉曲含蓄。
(3)首句“旅馆寒灯独不眠”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答:渲染了清冷凄凉的氛围,(1分)表达了作者孤寂的心情。(1分)
(4)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认为第三句“故乡今夜思千里”“作故乡亲人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为什么说“愈有意味”?试作简要评析。(2分)
答:作者匠心独运,通过写故乡亲人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因而显得“愈有意味”。
第 7 页 共 55 页
(5)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并回答作者“独不眠”和“转凄然”的原因。(4分)
答①客居他乡,思乡心切:②感慨时光易逝,岁月无情。 除夜阅读答案(精选5篇)扩展阅读 除夜阅读答案(精选5篇)(扩展(1)
——除夜阅读答案3篇 除夜阅读答案1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1)诗歌的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2)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历来为人激赏,称其为客中除夜之绝唱(《诗薮》)请你说说其妙处。(3分)
(3)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一句中既写到悲又提及笑,这样写是否矛盾?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参XXX
(1)(3分)谁相问,用设问的语气(1分)交代诗人的处境。这两句写出诗人长夜枯坐,举目无亲的孤独(1分)这样写更能鲜明突出诗人除夕之夜的凄苦、寂寞之情。(1分)
第 8 页 共 55 页
(2)(3分)这两句形象地写出诗人身处异地,与家人远隔万·里的难堪处境(1分)。其中一年将尽万·里未归,构成对仗,把悠远的时间感、广漠的空间感,对照并列在一起,自有一种意绪茫茫、百感交集的情思。(2分)
(3)(4分)不矛盾(1分)。前事可悲,今复可笑(1分)。诗人悲的是往事不堪回首,而这笑字包含着对自我的嘲笑,也包含着对现实无奈的苦笑(1分)其中蕴含着诗人对不合理现实的愤慨不平。这一悲一笑极为伤感。(1分) 相关阅读练习
1.试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 2.试赏析尾联中又字的妙处。 参XXX:
1.万家团聚之际,驿馆长夜枯坐,只有寒灯相伴,表明诗人孤独寂寞之境;用设问开篇,更能突出诗人孤苦凄凉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又为副词,表示重复或继续,用在这里加重了语气,表达的是诗人年年岁岁不变的际遇和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透露出人生迟暮、前景渺茫的无奈悲凉心境。
(3)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在传统节日时独自滞留他乡的孤苦之情,这个传统节日是除夕或春节。
诗中点题的句子是:一年将尽夜(或:明日又逢春)。(2分) (4)结合一、二句,分析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孤独之情的。
第 9 页 共 55 页
(2分)
答:作者通过一个设问句,引出了自己年夜独宿旅馆(1分)只有与孤灯相伴的凄苦境遇,表达了作者孤苦凄凉的心情(1分)。 (5)全诗充满了凄凉之意,但作者为何用一个笑字?请具体分析。(2分)
答:笑,是苦笑之意,蕴含了作者对自己孤苦境遇的无奈(1分)是含着辛酸眼泪的自嘲的笑。 阅读练XX:
(1)支离笑此身中的笑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3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一句明日又逢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分) 参XXX
(1)用得好,一个笑字与前句的悲字相呼应,是对一生经历的自我嘲笑。(1分)作者追忆往事又回到现实,满怀无奈、辛酸与不平之气。(2分)
(2)但新的一年又要来到,反衬作者日渐衰老,满腹愁绪,倍感凄凉,使他的愁苦心情更加沉重。(3分) 阅读练习三、
1.诗的前四句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说明。(5分) 2.试赏析尾联中又字的妙处。(5分)
3.结尾明日又逢春一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参XXX
第 10 页 共 55 页
1.①刻画出一位羁旅思乡者的形象。(2分)②除夕之夜,诗人无离故乡,滞留驿舍,无人问候,只有寒灯为伴,孤独凄凉。(3分)
2.①又,再一次。(1分)②愁苦叹息中又迎来了一个新春。(1分)③用在这里加重了语气,表达的是诗人年年岁岁不变的际遇和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透露出人生迟暮、前景渺茫的无奈悲凉心境。(3分)
3.内容上:表达对宦海艰险、羁旅漂泊、年渐退暮的无尽感慨。(2分)结构上:①点明题目或呼应前文一年将尽夜。(2分)②这样作结留有余味或言有尽而意无穷或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2分)(分析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在这寂寞的旅店中有谁来看望慰问,只有一盏冷清的孤灯与人相伴相亲。
今夜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夜晚,我还在万·里之外作客飘零未能回转家门。
回首前尘竟是一事无成,令人感到悲凉伤心;孤独的我只有苦笑与酸辛。
愁苦使我容颜变老,白发爬满双鬓,在一片叹息声中又迎来了一个新春。 赏析
魏晋时期,晋武帝曾亲自参与整顿旧旅店,开设新旅店近畿辐凑,
第 11 页 共 55 页
客舍亦稠,冬有温庐,夏有凉荫,刍秣成行,器用取给,让人宾至如归之感。南北朝时,出现一种新兴的旅馆邸店。它是供客商食宿、存货和交易的场所。其时,洛阳还开设有四夷馆招待四邻各国的贡使和客商。隋朝建置的典客署,则用于招待西域各族和XX诸国的客商和使者。唐宋时期,客舍、客铺、客栈等都统称旅店,有官办和民办两种。唐太宗曾下诏令京城内为朝觐XX造邸第三百余所。其时,全国还有驿站一千六百三十九所。旅馆之称最早出现在唐代,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戴叔伦有一首《除夜宿石头驿》写道: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近夜,万·里未归人,诗中就提到旅馆。
诗人作诗,如果是思想感情的自然发泄,总是先有诗,然后有题目,题目是全诗内容的概括。这首诗的题目是除夜宿石头驿,可知诗的内容主要是除夜和夜宿。夜宿的地点是石头驿,可知是在旅途中夜宿。
第一联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就写明了一个孤独的旅客夜宿在旅馆中。接着用第二联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补充说明这个夜是除夜,这个人是离家很远的人。
第三联转写这个XX年夜独宿在旅馆中的思想感情。寥落悲前事是说过去的一切事情,也就是种种生话遭遇,都是非常寂寞,非常失意,只会引起悲感。支离笑此身是说现在这个漂泊天涯的躯体,又如此之支离可笑。上句回想过去,没有得意事可供现在愉快地回忆;下句是自怜,现在已没有壮健的躯体能忍受流浪的生活。
第四句紧紧地承接上句。愁颜与衰鬓就是此身的支离形状。这样
第 12 页 共 55 页
一个既忧愁,又衰老的旅客,独宿在旅馆里,明日又将逢到春天,真不知今后的命运如何。明日又逢春这一句,有两个意义:第一、它的作用是点明题目,结束全诗。今晚是除夕,明天是新年初一、春季的第一天。写的是明日,意义却在今夕。第二、作者用了一个又字,其思想基础是对于逢春并没有多大乐观的希望。年年逢春,年年仍然在漂泊中,而到了明天,又是一年的春天了。这一句底下,作者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这就是所谓馀味。 宋人姜夔在他的《白石道人诗说》中曾谈到诗语以有含蓄为贵,他说:诗贵含蓄,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山谷尤谨于此,清庙之瑟,一唱三叹,远矣哉。后之学诗者,可不务乎?若句中无馀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馀味,篇中有馀意,善之善者也。
可知最好的诗,必须做到句有馀味,编有馀意,总起来说,就是不可把话说尽,要留有让读者思考的馀地。作诗者固然要达到这样一种艺术高度,读诗者也需要具备一种探索馀味、馀意的高度欣赏力。 这首诗,一向被认为是唐人五律中的著名作品。其所以著名,完全是由于颔联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历代以来,到年三十还住宿在旅馆里的人,总会感伤地朗诵这两句,以为诗人已代他形象地说出了寥落支离的情绪。因此,这两句诗成为唐诗中的名句。虽然这两句诗并不是戴叔伦的创作成果,而是化用了梁武帝《冬歌》一年漏将尽,万·里人未归诗句,但是他换了两句的结构,强调了夜和人,放在他这首诗中,有了创新,就成为警句
第 13 页 共 55 页
除夜阅读答案2
暮雪纷纷投碎米,春流咽咽走黄沙。 旧游似梦徒能说,逐客如僧岂有家。 冷砚欲书先自冻,孤灯何事独成花。 使君半夜分酥酒,惊起妻孥一笑哗。
1.这首诗的首联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5分)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6分) 参XXX
1.【解析】:分析诗歌的手法,要注意句中的标志词语;解答第二问,首先要描述再现景象,再概括其特点。
【参XXX】:首联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傍晚大雪细密如碎米一般飘落地上,河水凝结成冰,仿佛有人抽泣般冷涩流动不畅,黄沙在冰面上滑动,描写了大雪纷飞、天气寒冷、冰天雪地的景象。(修辞2分,翻译诗句2分,概括1分,共5分)
2.【解析】: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要结合诗中所写的事情,从中概括出诗人的感受。
【参XXX】:孤苦无依和感激喜悦之情。天气严寒,诗人远离朋友,漂泊无依,使君黄师是在深夜送来酥酒,让孤独无依的诗人一家倍感温暖。表达了诗人身处困境对友人相助的感激、喜悦之情。(总写思想感情2分,分析4分,共6分) 全诗:
第 14 页 共 55 页
暮雪纷纷投碎米,春流咽咽走黄沙。 旧游似梦徒能说,逐客如僧岂有家。 冷砚欲书先自冻,孤灯何事独成花。 使君半夜分酥酒,惊起妻孥一笑哗。 关右土酥黄似酒,扬州云液却如酥。 欲従元放觅拄杖,忽有曲生来坐隅。 对雪不堪令饱暖,隔船应已厌歌呼。 明朝积玉深三尺,高枕床头尚一壶。 除夜阅读答案3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简要分析。
(3)第一句诗中的寒灯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馆中怎样的氛围?(2分) (4)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除夜作阅读答案由语文网本店铺整理,仅供参考:
(1)答:作者通过除夕夜在冰冷的旅馆里,青灯寒光如豆,诗人影只孤孑,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凄然的意境。
第 15 页 共 55 页
(2)答:不直写自己思念故乡,却言故乡思我,能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婉曲含蓄。
(3)凄清(孤寂、凄凉、冷清)
(4)一是除夕之夜独自一人寄居旅馆;二是对故乡亲人的无比思念;三是感慨年华易逝。
除夜阅读答案(精选5篇)(扩展(2) ——《除夜作》阅读答案(精选1篇) 《除夜作》阅读答案 1
《除夜作》是高适的作品,作者单身一人的孤苦和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光的流逝,关于《除夜作》原文和《除夜作》阅读答案大家一阅读和欣赏吧!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作品注释
(1)除夜:除夕之夜。 (2)转:变得。 (3)凄然:凄凉悲伤。 (4)霜鬓:白色的鬓发。 (5)明朝(zhāo):明天。 作品译文
第 16 页 共 55 页
我独自在旅馆里躺着,寒冷的灯光照着我,久久难以入眠。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凄凉悲伤?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此外,通知中还建议学校以召开一次家长会或致家长一封信的方式,引导家长不盲目给孩子报各类补习班,让学生自主合理安排活动内容和活动时间。但目前,仅“小学一至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这项禁令在各地的实施情况就不尽如人意,甚至沦为一纸空文。 《除夜作》阅读题:
1.第一句诗中的“寒灯”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馆中怎样的氛围? 2.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
《除夜作》阅读答案:
1、“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 2、此句中“转凄然”三个字写出了在除夕之夜,作者单身一人的孤苦;对千里之外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之快的感叹。 除夜阅读答案(精选5篇)(扩展(3) ——除夜作寿阳曲阅读答案(精选1篇) 除夜作寿阳曲阅读答案 1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第 17 页 共 55 页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寿阳曲·潇湘夜雨 【元】马致远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 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
(1)两首诗歌所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3分) (2)高诗“客心何事转凄然’’一句中,“转”字用得极妙,请简要分析。(3分)
(3)从抒情方式角度赏析马致远的“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一句。(2分) 参XXX:
(1)相同:两首诗词都表达了作者身处寂寞,倍感孤独,羁旅思乡的感情。
不同:高诗还具有年华老去,岁月流逝的悲凉情感。
(2)转含有转念之义,除夕夜举世欢庆,作者转念一想,思念自己的家乡,为自己老去而悲伤,一个转字暗含情感的变化。除此之外还将他人过节之快乐与自己孤独寂寞对比,突出诗人的苍凉心境,可谓极妙。
(3)第一句是叙写离人之状,间接表现离人之苦。第二句直接抒发离人之情(直抒胸臆)。“孤舟五更家万·里”中的“孤舟”是暗写离人的孤单和孤苦,“五更”言夜之深,“万·里”则言离家之远。这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写出了离人在深夜的孤独寂寞之感,
第 18 页 共 55 页
是间接表现“心碎”。“是离人几行情泪”,是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抒发思家的痛苦,是“心碎”的具体情状。 二、
(1)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8分) (2)高诗“客心何事转凄然”一句中,“转”用得极妙,请简要分析。(4分) 参XXX:
(1)同:思乡、孤独。 异:高诗还有岁月流逝的悲凉。
(2)要点:暗含除夜的快乐,写出了情感变化;
将他人之乐与自己之“凄然”对比,突出自己的孤寂凄凉。 除夜阅读答案(精选5篇)(扩展(4) ——《除夜作》诗意赏析(精选三篇) 《除夜作》诗意赏析 1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简要分析。 (3)第一句诗中的“寒灯”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馆中怎样的氛围?(2分)
(4)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第 19 页 共 55 页
答案:
(1)答:作者通过除夕夜在冰冷的旅馆里,青灯寒光如豆,诗人影只孤孑,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凄然的意境。
(2)答:不直写自己思念故乡,却言故乡思我,能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婉曲含蓄。
(3)凄清(孤寂、凄凉、冷清)
(4)一是除夕之夜独自一人寄居旅馆;二是对故乡亲人的无比思念;三是感慨年华易逝 《除夜作》诗意赏析 2
除夕之夜,传统的习惯是一家欢聚,“达旦不眠,谓之守岁”(《风土记》)。诗题《除夜作》,本应唤起作者对这个传统佳节的美好记忆,然而这首诗中的除夕夜却是另一种情景。
诗的开头就是“旅馆”二字,看似XX,却不可忽视,全诗的感情就是由此而生·发XX的。这是一个除夕之夜,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他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两相对照,诗人触景生情,连眼前那盏同样有着光和热的灯,也变得“寒”气袭人了。“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除夕之夜,寒灯只影,诗人难于入眠,而“独不眠”又会想到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守岁景象,这更让诗人内心难耐。所以这一句看上去是写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却处处从反面扣紧诗题,描绘出一个孤寂清冷的意境。第二句“客心何事转凄然”,这是一个转承的句子,用XX的形式将思想感情更明朗化,从而逼出下文。“客”是自指,因身在客
第 20 页 共 55 页
中,故称“客”。诗中问道,是什么使得客人心里面变得凄凉悲伤?原因就是他身处除夕之夜。晚上那一片浓厚的除夕气氛,把诗人包围在寒灯只影的客舍之中,他的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此句中“转凄然”三个字写出了在除夕之夜,作者单身一人的孤苦;对千里之外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之快的感叹。
诗中写完一二句后,诗人似乎要倾吐他此刻的心绪了,可是,他却又撇开自己,从远方的故乡写来:“故乡今夜思千里。”“故乡”,是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诗人自己。意思是说:“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在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今晚。”其实,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一种表现。“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为诗人增添新的白发。清代沈德潜评价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诗别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因为诗人巧妙地运用“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这在古典诗歌中也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杜甫的《月夜》:“今夜觞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中写的是妻子思念丈夫,其实恰恰是诗人自己感情的折射。
明代胡应麟认为,绝句“对结者须意尽。如……高达夫‘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添著一语不得乃可”(《诗薮·内编》卷六)。所谓“意尽”,是指诗意的完整;所谓“添著一语不得”,也就是指语言的精炼。“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正是把
第 21 页 共 55 页
双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过除夕之夜抒写出来了,完满地表现了诗的主题思想。因此,就这首诗的高度概括和精炼含蓄的特色而言,已经收到了“意尽”和“添著一语不得”的艺术效果。 创作背景
像这样没有多少具体背景的诗很不容易确定其作年,但周勋初在《高适年谱》有一个绝妙的推测,他将此诗系于天宝九载(750年),根据是:“高适游踪虽广,然离梁宋而至远地,亦不过闽中、幽州、陇右、河西、剑南数地而已。高适至闽中时,年岁尚轻;次至幽州时,未及‘霜鬓’之年;至陇右、河西、剑南时,已甚得意,与此诗内容不合,故知此诗定作于第二次北上,即送兵清夷归来寓蓟门旅馆之时。”(《周勋初文集》第4册,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此说十分合于情理。
《除夜作》诗意赏析 3
除夕之夜,传统的习惯是一家欢聚,“达旦不眠,谓之守岁”(《风土记》)。诗题《除夜作》,本应唤起作者对这个传统佳节的美好记忆,然而这首诗中的除夕夜却是另一种情景。
诗的开头就是“旅馆”二字,看似XX,却不可忽视,全诗的感情就是由此而生·发XX的。这是一个除夕之夜,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他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两相对照,诗人触景生情,连眼前那盏同样有着光和热的灯,也变得“寒”气袭人了。“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除夕之夜,寒灯只影,诗人难于入眠,而“独不眠”又会想到一家团聚,其
第 22 页 共 55 页
乐融融的守岁景象,这更让诗人内心难耐。所以这一句看上去是写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却处处从反面扣紧诗题,描绘出一个孤寂清冷的意境。第二句“客心何事转凄然”,这是一个转承的句子,用XX的形式将思想感情更明朗化,从而逼出下文。“客”是自指,因身在客中,故称“客”。诗中问道,是什么使得客人心里面变得凄凉悲伤?原因就是他身处除夕之夜。晚上那一片浓厚的除夕气氛,把诗人包围在寒灯只影的客舍之中,他的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此句中“转凄然”三个字写出了在除夕之夜,作者单身一人的孤苦;对千里之外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之快的感叹。
诗中写完一二句后,诗人似乎要倾吐他此刻的心绪了,可是,他却又撇开自己,从远方的故乡写来:“故乡今夜思千里。”“故乡”,是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诗人自己。意思是说:“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在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今晚。”其实,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一种表现。“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为诗人增添新的白发。清代沈德潜评价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诗别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因为诗人巧妙地运用“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这在古典诗歌中也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杜甫的《月夜》:“今夜觞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中写的是妻子思念丈夫,其实恰恰是诗人自己感情的折射。
第 23 页 共 55 页
明代胡应麟认为,绝句“对结者须意尽。如……高达夫‘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添著一语不得乃可”(《诗薮·内编》卷六)。所谓“意尽”,是指诗意的完整;所谓“添著一语不得”,也就是指语言的精炼。“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正是把双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过除夕之夜抒写出来了,完满地表现了诗的主题思想。因此,就这首诗的高度概括和精炼含蓄的特色而言,已经收到了“意尽”和“添著一语不得”的艺术效果。 创作背景
像这样没有多少具体背景的诗很不容易确定其作年,但周勋初在《高适年谱》有一个绝妙的推测,他将此诗系于天宝九载(750年),根据是:“高适游踪虽广,然离梁宋而至远地,亦不过闽中、幽州、陇右、河西、剑南数地而已。高适至闽中时,年岁尚轻;次至幽州时,未及‘霜鬓’之年;至陇右、河西、剑南时,已甚得意,与此诗内容不合,故知此诗定作于第二次北上,即送兵清夷归来寓蓟门旅馆之时。”(《周勋初文集》第4册,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此说十分合于情理。
除夜阅读答案(精选5篇)(扩展(5) ——除夜作阅读答案优选【二】份 除夜作阅读答案 1
引导语:除夕之夜,传统的习惯是一家欢聚,“达旦不眠,谓之守岁”(《风土记》)。诗题《除夜作》,本应唤起作者对这个传统佳节的美好记忆,然而这首诗中的除夕夜却是另一种情景。学完这首诗,
第 24 页 共 55 页
让我们做一下习题巩固。 除夜作 唐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阅读答案一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简要分析。 (3)第一句诗中的“寒灯”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馆中怎样的氛围?(2分)
(4)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除夜作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本店铺整理,仅供参考: (1)答:作者通过除夕夜在冰冷的旅馆里,青灯寒光如豆,诗人影只孤孑,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凄然的意境。
(2)答:不直写自己思念故乡,却言故乡思我,能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婉曲含蓄。
(3)凄清(孤寂、凄凉、冷清)
(4)一是除夕之夜独自一人寄居旅馆;二是对故乡亲人的无比思念;三是感慨年华易逝。
第 25 页 共 55 页
阅读答案二
1.第一句诗中的“寒灯”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馆中怎样的氛围?(2分)
2.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3.诗歌第三句运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试简析之。 参XXX:
1.凄清(孤寂、凄凉、冷清)
2.一是除夕之夜独自一人寄居旅馆;二是对故乡亲人的无比思念;三是感慨年华易逝。
3.诗人客居他乡,油然而生孤寂的思乡之情,但诗人撇开自己,从对方入手,想像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这是从对方着笔,也即反客为主的表现手法。 【知识扩展】 赏析
除夕之夜,传统的习惯是一家欢聚,“达旦不眠,谓之守岁”(《风土记》)。诗题《除夜作》,本应唤起作者对这个传统佳节的美好记忆,然而这首诗中的除夕夜却是另一种情景。
诗的开头就是“旅馆”二字,看似XX,却不可忽视,全诗的感情就是由此而生·发XX的。这是一个除夕之夜,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他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两相对照,诗人触景生情,连眼前那盏同样有着光和热的灯,也变得“寒”气袭
第 26 页 共 55 页
人了。“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除夕之夜,寒灯只影,诗人难于入眠,而“独不眠”又会想到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守岁景象,这更让诗人内心难耐。所以这一句看上去是写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却处处从反面扣紧诗题,描绘出一个孤寂清冷的意境。第二句“客心何事转凄然”,这是一个转承的句子,用XX的形式将思想感情更明朗化,因身在客中,故称“客”。诗中问道:“是什么使得客人心里面变得凄凉悲伤?”原因就是他身处除夕之夜。晚上那一片浓厚的除夕气氛,把诗人包围在寒灯只影的客舍之中,他的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此句中“转凄然”三个字写出了在除夕之夜,作者单身一人的孤苦;对千里之外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之快的感叹。
诗中写完一二句后,诗人似乎要倾吐他此刻的心绪了,可是,他却又撇开自己,从远方的故乡写来:“故乡今夜思千里。”“故乡”,是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诗人自己。意思是说:“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在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今晚。” 其实,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一种表现。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而是表达的更加含蓄委婉。
“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为诗人增添新的白发。清代沈德潜评价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诗别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因为诗人巧
第 27 页 共 55 页
妙地运用“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这在古典诗歌中也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中写的是妻子思念丈夫,其实恰恰是诗人自己感情的折射。
明代胡应麟认为,绝句“对结者须意尽。如……高达夫‘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添著一语不得乃可”(《诗薮·内编》卷六)。所谓“意尽”,是指诗意的完整; 所谓“添著一语不得”,也就是指语言的精炼。“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正是把双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过除夕之夜抒写出来了,完满地表现了诗的主题思想。因此,就这首诗的高度概括和精炼含蓄的特色而言,已经收到了“意尽”和“添著一语不得”的艺术效果。 除夜作阅读答案 2
《除夜作》是高适的作品,作者单身一人的孤苦和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光的流逝,关于《除夜作》原文和《除夜作》阅读答案大家一阅读和欣赏吧!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作品注释
(1)除夜:除夕之夜。 (2)转:变得。 (3)凄然:凄凉悲伤。
第 28 页 共 55 页
(4)霜鬓:白色的鬓发。 (5)明朝(zhāo):明天。 作品译文
我独自在旅馆里躺着,寒冷的灯光照着我,久久难以入眠。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凄凉悲伤?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此外,通知中还建议学校以召开一次家长会或致家长一封信的方式,引导家长不盲目给孩子报各类补习班,让学生自主合理安排活动内容和活动时间。但目前,仅“小学一至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这项禁令在各地的实施情况就不尽如人意,甚至沦为一纸空文。 除夜作阅读题:
1.第一句诗中的“寒灯”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馆中怎样的氛围? 2.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
《除夜作》阅读答案:
1、“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 2、此句中“转凄然”三个字写出了在除夕之夜,作者单身一人的孤苦;对千里之外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之快的感叹。 除夜阅读答案(精选5篇)(扩展6) ——《除夜作 (高适)》阅读答案实用1篇 《除夜作 (高适)》阅读答案 1
第 29 页 共 55 页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简要分析。 参XXX:
11.(1)答:作者通过除夕夜在冰冷的旅馆里,青灯寒光如豆,诗人影只孤孑,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凄然的意境。
(2)答:不直写自己思念故乡,却言故乡思我,能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婉曲含蓄。
8.两首诗均写到节日、馆舍、灯,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用意是什么?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5分) ______________
9.“故乡今夜思千里”与“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哪两句诗也用了这样的写法?高适的《除夜作》末句表达了什么情感?(6分) ______________ 参XXX:
8.得分要点:营造氛围:凄凉、凄清、冷寂抒发心绪:孤独、寂寞、伤感 (氛围1分,心绪2分,意思接近即可,抓住意象分析,酌
第 30 页 共 55 页
情给分)
9.共同点:借对方写自己,以想象对方想“我 ”,来表达我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或:共同之处在于将故乡之思与羁旅寒灯之下的凄然感受放在具有欢乐色彩的节日之夜)(2分)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2分)感情:老大无成或离乡日久、客居多年(或:将\"愁鬓\"的生命体验至于\"明朝又一年\"时间流逝的临界点,将生命有限的无奈与故乡千里的空间阻隔对应,增加表达效果。)(意思对即可,2分)
17.第一句诗中的“寒灯”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馆中怎样的氛围?(2分)
18.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参XXX:
17.凄清(孤寂、凄凉、冷清)
18.一是除夕之夜独自一人寄居旅馆;二是对故乡亲人的无比思念;三是感慨年华易逝。
除夜阅读答案(精选5篇)(扩展7)
——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阅读答案和翻译赏析汇总1篇 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阅读答案和翻译赏析 1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第 31 页 共 55 页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此诗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今属江西)刺史时期。据记载,戴叔伦晚年在抚州时曾被诬拿问,后得昭雪。此诗当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刺史时期。这时他正寄寓石头驿(在今江西新建县赣江西岸),可能要取道长江东归故乡金坛(今属江苏)。 试题一、
1.试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 2.试赏析尾联中“又”字的妙处。
3.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在传统节日时独自滞留他乡的孤苦之情,这个传统节日是除夕或春节。诗中点题的句子是:
4.结合一、二句,分析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孤独”之情的。(2分)
5.全诗充满了凄凉之意,但作者为何用一个“笑”字?请具体分析。(2分) 参XXX一、
1.万家团聚之际,驿馆长夜枯坐,只有寒灯相伴,表明诗人孤独寂寞之境;用设问开篇,更能突出诗人孤苦凄凉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又”为副词,表示重复或继续,用在这里加重了语气,表达的是诗人年年岁岁不变的际遇和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透露出人
第 32 页 共 55 页
生迟暮、前景渺茫的无奈悲凉心境。
3.一年将尽夜(或:明日又逢春)。(2分)
4.作者通过一个设问句,引出了自己年夜独宿旅馆(1分)只有与孤灯相伴的凄苦境遇,表达了作者孤苦凄凉的心情(1分)。 5.笑,是苦笑之意,蕴含了作者对自己孤苦境遇的无奈(1分)是含着辛酸眼泪的自嘲的笑。 试题二、
(1)“支离笑此身”中的“笑”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3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一句“明日又逢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分) 参XXX二
(1)用得好,一个“笑”字与前句的“悲”字相呼应,是对一生经历的自我嘲笑。(1分)作者追忆往事又回到现实,满怀无奈、辛酸与不平之气。(2分)
(2)但新的一年又要来到,反衬作者日渐衰老,满腹愁绪,倍感凄凉,使他的愁苦心情更加沉重。(3分) 试题三、
1.诗的前四句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说明。(5分) 2.试赏析尾联中“又”字的妙处。(5分)
3.结尾“明日又逢春”一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参XXX三、
1.①刻画出一位羁旅思乡者的形象。(2分)②除夕之夜,诗
第 33 页 共 55 页
人无离故乡,滞留驿舍,无人问候,只有寒灯为伴,孤独凄凉。(3分)
2.①又,再一次。(1分)②愁苦叹息中又迎来了一个新春。(1分)③用在这里加重了语气,表达的是诗人年年岁岁不变的际遇和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透露出人生迟暮、前景渺茫的无奈悲凉心境。(3分)
3.内容上:表达对宦海艰险、羁旅漂泊、年渐退暮的无尽感慨。(2分)结构上:①点明题目或呼应前文“一年将尽夜”。(2分)②这样作结留有余味或言有尽而意无穷或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2分)(分析酌情给分) 试题四、
1.这首诗的标题给了我们哪些信息?根据诗歌内容,分析标题隐含怎样的情感?(5分)
2.这首诗,一向被认为是唐人五律中的著名作品。其所以著名,完全是由于颔联“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请赏析这一联的妙处。(6分) 参XXX四、
1.(1)这首诗的题目是“除夜宿石头驿”,可知诗的内容主要是点明时间“除夜”和事件“夜宿”,夜宿的地点是“石头驿”,可知是在旅途中夜宿。(3分)(2)题目意为一个孤独的旅客大年夜宿在旅馆中,暗示漂泊在外孤独寂寞之感。(2分)
【评分细则】第一问,关键词为“时间”“地点”和“事件”和
第 34 页 共 55 页
“旅途夜宿”,答对任意三点即可给3分;第二问,关键词为“漂泊”、“孤独”,一点1分。
2.这一联的意思是:今夜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夜晚,我还在万·里之外作客飘零未能回转家门。(2分)第一句明点题中“除夜”(1分)第二句“万·里”,不仅指两地间的实际路程,而且指出心理上的距离(1分)把悠悠的时间性和广漠的空间感并列映衬(1分)暗含一种百感苍茫的情思和意境(1分)显现出诗人高超的艺术概括力,给人以深沉的感觉。
【评分细则】结构手法(点题)1分,表现手法(并列映衬)1分,对“万·里”的解析1分,暗含的意境1分,前后句的翻译各1分。 参考译文
在这寂寞的旅店中有谁来看望慰问,只有一盏冷清的孤灯与人相伴相亲。
今夜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夜晚,我还在万·里之外作客飘零未能回转家门。
回首前尘竟是一事无成,令人感到悲凉伤心;孤独的我只有苦笑与酸辛。
愁苦使我容颜变老,白发爬满双鬓,在一片叹息声中又迎来了一个新春。 赏析:
《除夜宿石头驿》是唐代诗人戴叔伦除夕夜晚远离家乡亲人独宿
第 35 页 共 55 页
逆旅时创作的感慨自身遭际的诗作。此诗开篇把自己滞迹他乡的寂寞苦涩写得十分深刻,结尾处又给人一种以沉重的压抑感。全诗写出了沉思追忆和忆后重又回到现实时的自我嘲笑,蕴含着无穷的悲怆感慨和不尽的凄苦况味,写情切挚,寄慨深远。
诗人作诗,如果是思想感情的自然发泄,总是先有诗,然后有题目,题目是全诗内容的概括。这首诗的题目是“除夜宿石头驿”,可知诗的内容主要是“除夜”和“夜宿”。夜宿的地点是“石头驿”,可知是在旅途中夜宿。
第一联“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就写明了一个孤独的旅客夜宿在旅馆中。接着用第二联“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补充说明这个“夜”是“除夜”,这个“人”是离家很远的人。
第三联就转到这个“人”,独宿在旅馆中,又是在大年夜,他的思想感情怎样呢?“寥落悲前事”是说过去的一切事情,也就是种种生话遭遇,都是非常寂寞,非常失意,只会引起悲感。“支离笑此身”是说现在这个漂泊天涯的躯体,又如此之支离可笑。上句回想过去,没有得意事可供现在愉快地回忆;下句是自怜,现在已没有壮健的躯体能忍受流浪的生活。
第四句紧紧地承接上句。“愁颜与衰鬓”就是“此身”的“支离”形状。这样一个既忧愁,又衰老的旅客,独宿在旅馆里,明日又将逢到春天,真不知今后的命运如何。“明日又逢春”这一句,有两个意义:第一、它的作用是点明题目,结束全诗。今晚是除夕,明天是新年初一、春季的第一天。写的是明日,意义却在今夕。第二、作者用
第 36 页 共 55 页
了一个“又”字,有点出人意外。仔细玩味其意义,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基础是对于“逢春”并没有多大乐观的希望。年年逢春,年年仍然在漂泊中,而到了明天,又是一年的春天了。这一句底下,作者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让读者去体会。这就是所谓“馀味”。 除夜阅读答案(精选5篇)(扩展8) ——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优选【一】篇 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1 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唐代: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异乡人 一作:异乡春)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译文
跋涉在道路崎岖又遥远的三巴路上,客居在万·里之外的危险地方。
乱山上残雪在黑夜里闪光,一支烛火陪伴着我这异乡的人。 因离亲人越来越远,反而与书童和仆人渐渐亲近。
真难以忍受在漂泊中度过除夕夜,到明天岁月更新就是新的一年。 注释
迢递:遥远貌。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在今四川东部。 羁危:在艰险中羁旅漂泊。
第 37 页 共 55 页
“烛”:一作“独”。人:一作“春”。 转于:反与。僮仆:随行小奴。 飘:一作“漂”。
明日:指新年。岁华:岁月,年华。 赏析
此诗写除夕之夜旅居之感怀。崔涂曾长期流落于湘、蜀一带,此诗为诗人客居四川时所作。此诗抒写诗人避乱流离巴蜀,旅途之中适逢除夕之夜的惨淡心情。全诗核心是一个“悲”字。首联即对,起句点地,次句点人,气象阔大;颔联写除夕客居异地的孤独;颈联写亲眷远离,僮仆成了至亲,再烘托“独”字;尾联点出时逢除夕,更不堪漂泊。全诗流露出浓烈的离愁乡思和对羁旅的厌倦情绪。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写离乡的遥远和旅途的艰辛:感叹三巴道路的迢远,感叹与故乡的万·里相隔。诗人只身流离万·里之外,举目无可亲之人,生活的艰辛,生命的危险,如影随形地纠缠着他。“迢递”“羁危”用字精炼而准确,让人顿感起笔之突兀。同时,“三巴路”“万·里身”又显得气象宏大,真可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生动地反映出巴蜀的山川形势。虽是深挚地抒发飘泊天涯的无限情怀,却并不给人以萧瑟的感觉。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具体地描绘出了异乡除夜的凄凉。住所外面,是覆盖着残雪的乱山;屋里,孤零零的一支蜡烛陪伴着诗人。“乱山”、“残雪”既是写旅居的环境,也是在烘托诗人除夕之夜的纷乱、凄凉的心清。写山用一“乱”字,展现其杂乱的形态,借
第 38 页 共 55 页
以写诗人诸事纷杂的心态;写雪用一“残”字,既扣住了时令,又写出残冬余寒未消,借以表现心境的凄冷。此二字皆诗人匠心运筹、刻意锤炼的笔墨。“孤烛”二字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往年过除夕,合家团聚,虽说生逢乱世,节日清贫,总还是快慰的;如今过除夕,却是独自一人处在异乡,论相伴者,只有无言的蜡烛,而蜡烛又是孤独一支,“孤烛”照孤客,孤客对“孤烛”,物态人情,相互映衬,有力地揭示出诗人孤苦的心境。此句与马戴的《灞上秋居》“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一句,可谓是异曲同工,同样扣人心弦,读来令人心碎。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真切地写出了久别家乡之人常有的亲疏情感。文字虽直朴,道情却非常细腻曲折。在家时,有骨肉相伴,自然感觉不到僮仆的可亲之处;如今飘泊在外,远离了亲人,与骨肉远隔,无法与亲人们一同迎接新年,故而对于身边朝夕相处的僮仆才倍感亲近,同时也为除夕增添了一些欢乐。对僮仆感情的转变,固然是好事,但这也暗中陈述诗人当时处境的寂寞孤独和生活的拮据困窘。诗人用笔巧妙,明写“情亲”之乐,暗道羁旅之苦,于无字之处发出一片浩叹。此联语言质朴,感情细腻,与第二联互相映衬,真挚感人。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归结本题意旨,言不堪在这飘泊的生涯里过此除夕,想到明日又增一岁不禁愁苦万分。所以,诗人寄希望于新年,祈祷不再漂泊流离,显得顺理成章,真切自然。这种结尾统摄了全篇的情感,把叹羁旅、思故乡、念骨肉、感孤独诸多纷杂
第 39 页 共 55 页
的心绪归为“那堪”二字,以强化之,又用“明日岁华新”把这些思绪框定在“除夜”,意境鲜明,结构严谨。句中的“明日”紧扣题中的“除夜”二字,于篇末点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堪忍受的异乡飘泊,希望早日结束羁旅生涯的愿望。离愁乡思,发泄无余。 全诗语言朴素,铅华皆无,于平实之处涌动真情,意境苍凉,语言工丽,感情真挚,刻画细腻,情韵幽绝,感人至深。“乱山”一联堪称佳句,令人回味无穷。
崔《除夜有感》:“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读之如凉雨凄风飒然而至,此所谓真诗,正不得以晚唐概薄之。按崔此诗尚胜戴叔伦作。戴之“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已自惨然,此尤觉刻肌砭骨。崔长短律皆以一气斡旋,有若口谈,真得张水部之深者。如“并闻寒雨多因夜,不得乡书又到秋”、“正逢摇落仍须别,不待登临已合悲”,皆本色语佳者。至《春夕》一篇,又不待言。
除夜阅读答案(精选5篇)(扩展9) ——除夜寄张达赏析 -诗词(精选一篇)
除夜寄张达赏析 -诗词 1 除夜寄张达除夜阅读答案(精选5篇)(扩展10)
——除夜优选【5】份 除夜 1 除夜宿石头驿
第 40 页 共 55 页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1)诗歌的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2)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历来为人激赏,称其为客中除夜之绝唱(《诗薮》)请你说说其妙处。(3分)
(3)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一句中既写到悲又提及笑,这样写是否矛盾?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参XXX
(1)(3分)谁相问,用设问的语气(1分)交代诗人的处境。这两句写出诗人长夜枯坐,举目无亲的孤独(1分)这样写更能鲜明突出诗人除夕之夜的凄苦、寂寞之情。(1分)
(2)(3分)这两句形象地写出诗人身处异地,与家人远隔万·里的难堪处境(1分)。其中一年将尽万·里未归,构成对仗,把悠远的时间感、广漠的空间感,对照并列在一起,自有一种意绪茫茫、百感交集的情思。(2分)
(3)(4分)不矛盾(1分)。前事可悲,今复可笑(1分)。诗人悲的是往事不堪回首,而这笑字包含着对自我的嘲笑,也包含着对现实无奈的苦笑(1分)其中蕴含着诗人对不合理现实的愤慨不平。这一悲一笑极为伤感。(1分)
第 41 页 共 55 页
相关阅读练习
1.试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 2.试赏析尾联中又字的妙处。 参XXX:
1.万家团聚之际,驿馆长夜枯坐,只有寒灯相伴,表明诗人孤独寂寞之境;用设问开篇,更能突出诗人孤苦凄凉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又为副词,表示重复或继续,用在这里加重了语气,表达的是诗人年年岁岁不变的际遇和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透露出人生迟暮、前景渺茫的无奈悲凉心境。
(3)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在传统节日时独自滞留他乡的孤苦之情,这个传统节日是除夕或春节。
诗中点题的句子是:一年将尽夜(或:明日又逢春)。(2分) (4)结合一、二句,分析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孤独之情的。(2分)
答:作者通过一个设问句,引出了自己年夜独宿旅馆(1分)只有与孤灯相伴的凄苦境遇,表达了作者孤苦凄凉的心情(1分)。 (5)全诗充满了凄凉之意,但作者为何用一个笑字?请具体分析。(2分)
答:笑,是苦笑之意,蕴含了作者对自己孤苦境遇的无奈(1分)是含着辛酸眼泪的自嘲的笑。 阅读练XX:
第 42 页 共 55 页
(1)支离笑此身中的笑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3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一句明日又逢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分) 参XXX
(1)用得好,一个笑字与前句的悲字相呼应,是对一生经历的自我嘲笑。(1分)作者追忆往事又回到现实,满怀无奈、辛酸与不平之气。(2分)
(2)但新的一年又要来到,反衬作者日渐衰老,满腹愁绪,倍感凄凉,使他的愁苦心情更加沉重。(3分) 阅读练习三、
1.诗的前四句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说明。(5分) 2.试赏析尾联中又字的妙处。(5分)
3.结尾明日又逢春一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参XXX
1.①刻画出一位羁旅思乡者的形象。(2分)②除夕之夜,诗人无离故乡,滞留驿舍,无人问候,只有寒灯为伴,孤独凄凉。(3分)
2.①又,再一次。(1分)②愁苦叹息中又迎来了一个新春。(1分)③用在这里加重了语气,表达的是诗人年年岁岁不变的际遇和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透露出人生迟暮、前景渺茫的无奈悲凉心境。(3分)
3.内容上:表达对宦海艰险、羁旅漂泊、年渐退暮的无尽感慨。
第 43 页 共 55 页
(2分)结构上:①点明题目或呼应前文一年将尽夜。(2分)②这样作结留有余味或言有尽而意无穷或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2分)(分析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在这寂寞的旅店中有谁来看望慰问,只有一盏冷清的孤灯与人相伴相亲。
今夜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夜晚,我还在万·里之外作客飘零未能回转家门。
回首前尘竟是一事无成,令人感到悲凉伤心;孤独的我只有苦笑与酸辛。
愁苦使我容颜变老,白发爬满双鬓,在一片叹息声中又迎来了一个新春。 赏析
魏晋时期,晋武帝曾亲自参与整顿旧旅店,开设新旅店近畿辐凑,客舍亦稠,冬有温庐,夏有凉荫,刍秣成行,器用取给,让人宾至如归之感。南北朝时,出现一种新兴的旅馆邸店。它是供客商食宿、存货和交易的场所。其时,洛阳还开设有四夷馆招待四邻各国的贡使和客商。隋朝建置的典客署,则用于招待西域各族和XX诸国的客商和使者。唐宋时期,客舍、客铺、客栈等都统称旅店,有官办和民办两种。唐太宗曾下诏令京城内为朝觐XX造邸第三百余所。其时,全国还有驿站一千六百三十九所。旅馆之称最早出现在唐代,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戴叔伦有一首《除夜宿石头驿》写道:旅馆谁相问,寒灯独
第 44 页 共 55 页
可亲。一年将近夜,万·里未归人,诗中就提到旅馆。
诗人作诗,如果是思想感情的自然发泄,总是先有诗,然后有题目,题目是全诗内容的概括。这首诗的题目是除夜宿石头驿,可知诗的内容主要是除夜和夜宿。夜宿的地点是石头驿,可知是在旅途中夜宿。
第一联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就写明了一个孤独的旅客夜宿在旅馆中。接着用第二联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补充说明这个夜是除夜,这个人是离家很远的人。
第三联转写这个XX年夜独宿在旅馆中的思想感情。寥落悲前事是说过去的一切事情,也就是种种生话遭遇,都是非常寂寞,非常失意,只会引起悲感。支离笑此身是说现在这个漂泊天涯的躯体,又如此之支离可笑。上句回想过去,没有得意事可供现在愉快地回忆;下句是自怜,现在已没有壮健的躯体能忍受流浪的生活。
第四句紧紧地承接上句。愁颜与衰鬓就是此身的支离形状。这样一个既忧愁,又衰老的旅客,独宿在旅馆里,明日又将逢到春天,真不知今后的命运如何。明日又逢春这一句,有两个意义:第一、它的作用是点明题目,结束全诗。今晚是除夕,明天是新年初一、春季的第一天。写的是明日,意义却在今夕。第二、作者用了一个又字,其思想基础是对于逢春并没有多大乐观的希望。年年逢春,年年仍然在漂泊中,而到了明天,又是一年的春天了。这一句底下,作者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这就是所谓馀味。 宋人姜夔在他的《白石道人诗说》中曾谈到诗语以有含蓄为贵,
第 45 页 共 55 页
他说:诗贵含蓄,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山谷尤谨于此,清庙之瑟,一唱三叹,远矣哉。后之学诗者,可不务乎?若句中无馀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馀味,篇中有馀意,善之善者也。
可知最好的诗,必须做到句有馀味,编有馀意,总起来说,就是不可把话说尽,要留有让读者思考的馀地。作诗者固然要达到这样一种艺术高度,读诗者也需要具备一种探索馀味、馀意的高度欣赏力。 这首诗,一向被认为是唐人五律中的著名作品。其所以著名,完全是由于颔联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历代以来,到年三十还住宿在旅馆里的人,总会感伤地朗诵这两句,以为诗人已代他形象地说出了寥落支离的情绪。因此,这两句诗成为唐诗中的名句。虽然这两句诗并不是戴叔伦的创作成果,而是化用了梁武帝《冬歌》一年漏将尽,万·里人未归诗句,但是他换了两句的结构,强调了夜和人,放在他这首诗中,有了创新,就成为警句 除夜 2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第 46 页 共 55 页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两首诗均写到节日、馆舍、灯,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用意是什么?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5分)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与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哪两句诗也用了这样的写法?高适的《除夜作》末句表达了什么情感?(6分) 参XXX:
1.得分要点:营造氛围:凄凉、凄清、冷寂抒发心绪:孤独、寂寞、伤感 (氛围1分,心绪2分,意思接近即可,抓住意象分析,酌情给分)
2.共同点:借对方写自己,以想象对方想我,来表达我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或:共同之处在于将故乡之思与羁旅寒灯之下的凄然感受放臵在具有欢乐色彩的节日之夜)(2分)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2分)感情:老大无成或离乡日久、客居多年(或:将愁鬓的生命体验臵于明朝又一年时间流逝的临界点,将生命有限的无奈与故乡千里的空间阻隔对应,增加表达效果。)(意思对即可,2分) 除夜 3 明代:于谦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译文
第 47 页 共 55 页
请告诉居住在远方的朋友,天气虽有些微的寒冷,但不必为它发愁。
春风吹来已经离我们不远,已经吹到了屋东头。 注释
除夜:除夕之夜,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的夜晚。
太原:军镇名,又名三关镇。防区在今山西内长城以南,西起黄河,东抵太行山,在今山西省。 寒甚:即甚寒,很寒冷。 寄语:传话,告诉。 天涯客:居住在远方的人。 轻寒:轻微的寒冷。
底用:何用,底,犹“何”,汉以来诗文中多用其义。 屋东头:这里是说春天解冻的东风已经吹到屋东头。意思是春天已来得很近了。 赏析
《除夜太原寒甚》是诗人客居太原,除夕夜天寒难耐时有感而作。除夕之夜本该合家团聚,然而,诗人却栖身远方,又恰逢大寒,确实令人寂寞难熬。环境虽然极其艰苦,但是诗人在寒冬之时想到春天很快就要来到,希望“天涯客”不必忧愁,表现出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出语却极为平淡。旧的一年过去了,诗人未能返回温暖的南方,与家人团圆。而是寄旅太原,滞留在
第 48 页 共 55 页
寒冷的北方,在官舍度岁。远客在外,难免乡愁,况且旧年之中,诗人经受了诸多的艰难和劳累,但他鼓励自己和同僚说:“流落天涯的他乡之客们,不用为这一点轻微的寒冷发愁。句中的“轻寒”与诗题中的“寒甚”对比强烈,“寒甚”是客观的存在,“轻寒\"却表现了诗人对严寒的藐视和对战胜困难的信心,诗人深知只有蔑视它,才能战胜它,以此鼓励友人,激励自己。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指明前途,加强信心。和前两句有同样的鼓舞作用。在诗人眼中,尽管风寒冰坚,但除夜一过,新年即已开始,春天随之来临。温暖的春天,正孕育在残冬的严寒之中,和煦的春风很快就要吹遍大地。春风是那么逼近,似乎就在屋子的东头,只要侧耳倾听,即可捕捉到它那令人欢欣的声音。随着春风的来临,大地回暖,万木复苏,新的一年开始了。诗人迫不及待地盼望着春天的到来,期待着在新的一年里进一步舒展自己的抱负,建立新的功业。
《除夜太原寒甚》这一富于哲理意蕴和人生体悟的诗篇,深入浅出地告诉人们:像寒冷的天气不会长久一样,困难也只是一时的,应该振奋精神,看到困难后的光明前景。除夕虽然寒冷,诗人于谦又客居他乡,但是诗人却没有天涯游子常有的孤独和伤感,而是非常自信地告诉和自己有相同境况的天涯游子:“寒冷不足畏惧,春天即将来临。”最坏的日子都会过去,否极泰来,事物的发展趋势往往就是这样富有哲理。
这首诗写的是除夜的寒冷,读来却给人以春天的喜悦和暖意,诗
第 49 页 共 55 页
中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诗人不畏任何艰难困苦,蔑视严酷的XX气候,满怀信心地和XX环境进行XX的乐观精神。诗的语言浅显,而寓意深刻。因此这首小诗有它的象征性,也含有一定的哲理,诗人以平白轻松的语气,抒发激越豪情,显示了诗人铮铮骨气与刚毅果敢的上进精神。 除夜 4 除夜有怀 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诗文解释】
遥远的三巴路,万·里跋涉,艰辛不已。在乱山被照下的雪覆盖的夜晚,孤灯映照着我这异乡人。渐渐地与骨肉疏远,反而与僮仆更加亲近。怎么能忍受飘泊的生活,但愿明天新的一年有新的景象。 【词语解释】 迢递:遥远。
羁危:长期漂泊于艰险之地。 岁华:年华。 【赏析】
诗人客居他乡,思念故乡,抒发了自已思念家乡的寂寞心情,同
第 50 页 共 55 页
时也寄予新年以后新的愿望。全诗意境壮阔,深沉有致,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他地、除夕怀乡之作。诗人身在异乡,深感羁旅艰危。三、四两句写凄清的除夕夜景,渲染诗人落寞情怀。五、六两句写远离亲人,连僮仆也感到亲切,更表达出思乡之切。最后两句寄希望于新年,飘泊之感更烈,自然真切。全诗用语朴实,抒情细腻。离愁乡思,发泄无余。其中“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一句,从王维《宿郑州》“他乡绝俦侣,孤案亲僮仆”化出。本诗作为“万·里身”、“异乡人”的深绘,更加悲恻感人。
崔《除夜有感》:“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读之如凉雨凄风飒然而至,此所谓真诗,正不得以晚唐概薄之。按崔此诗尚胜戴叔伦作。戴之“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已自惨然,此尤觉刻肌砭骨。崔长短律皆以一气斡旋,有若口谈,真得张水部之深者。如“并闻寒雨多因夜,不得乡书又到秋”、“正逢摇落仍须别,不待登临已合悲”,皆本色语佳者。至《春夕》一篇,又不待言。 除夜 5 《除夜作》原文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第 51 页 共 55 页
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夜作》作者简介
高适(702——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修(今河北沧县)人。二十岁到长安,求仕不遇。后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未得出路。此后,他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这一时期,他曾经和李白、杜甫在齐赵一带饮酒游猎,怀古赋诗。将近五十岁时,才由宋州刺史张九皋推荐,举有道科,任封丘尉。他因不甘做这个“拜迎长官”、“鞭挞黎遮”的小官,弃官客居河西,由于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推荐,掌幕府XX。安史之乱爆发,他被拜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潼关失守后,他面见玄宗陈述军事,得到玄宗、肃宗的重视,连续升迁,官至淮南、剑南西川节度使,最后任散骑常侍,死于长安。 高适的诗歌现实XX多于浪漫XX,风格雄厚浑朴,笔势豪健。唐代殷番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价说,他的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杜甫认为他的诗“方驾曹刘不啻过”,并且赞美他的诗才如“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这都很切合他的诗风。[1] 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XX物,“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XX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
第 52 页 共 55 页
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
高适诗歌的XXX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燕歌行》中用“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加雕琢。如《别董大二首》之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技巧上看来全不用力,词从意出,没有刻意辞彩修饰。 《除夜作》赏析
除夕之夜,传统的习惯是一家欢聚,“达旦不眠,谓之守岁”(《风土记》)。诗题《除夜作》,本应唤起作者对这个传统佳节的美好记忆,然而这首诗中的除夕夜却是另一种情景。
诗的开头就是“旅馆”二字,看似XX,却不可忽视,全诗的感情就是由此而生·发XX的。这是一个除夕之夜,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他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两相对照,诗人触景生情,连眼前那盏同样有着光和热的灯,也变得“寒”气袭人了。“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除夕之夜,寒灯只影,诗人难于入眠,而“独不眠”又会想到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守岁景象,这更让诗人内心难耐。所以这一句看上去是写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却处处从反面扣紧诗题,描绘出一个孤寂清冷的
第 53 页 共 55 页
意境。第二句“客心何事转凄然”,这是一个转承的句子,用XX的形式将思想感情更明朗化,从而逼出下文。“客”是自指,因身在客中,故称“客”。诗中问道,是什么使得客人心里面变得凄凉悲伤?原因就是他身处除夕之夜。晚上那一片浓厚的除夕气氛,把诗人包围在寒灯只影的客舍之中,他的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此句中“转凄然”三个字写出了在除夕之夜,作者单身一人的孤苦;对千里之外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之快的感叹。
诗中写完一二句后,诗人似乎要倾吐他此刻的心绪了,可是,他却又撇开自己,从远方的故乡写来:“故乡今夜思千里。”“故乡”,是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诗人自己。意思是说:“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在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今晚。”其实,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一种表现。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而是表达的更加含蓄委婉
“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为诗人增添新的白发。清代沈德潜评价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诗别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因为诗人巧妙地运用“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这在古典诗歌中也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杜甫的《月夜》:“今夜觞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中写的是妻子思念丈夫,其实恰恰是诗人自己感情的折射。
第 54 页 共 55 页
明代胡应麟认为,绝句“对结者须意尽。如……高达夫‘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添著一语不得乃可可”(《诗薮·内编》卷六)。所谓“意尽”,是指诗意的完整;所谓“添著一语不得”,也就是指语言的精炼。“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正是把双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过除夕之夜抒写出来了,完满地表现了诗的主题思想。因此,就这首诗的高度概括和精炼含蓄的特色而言,已经收到了“意尽”和“添著一语不得”的艺术效果。
第 55 页 共 55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