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 敕勒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名称,顾名思义就是歌颂北方敕勒族游牧生活的美好。 2、相关考题
(1)敕勒歌是一首____朝时的民歌。(北) (2)穹庐是指______(蒙古包)
(3) “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读____(现) 二、《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1、这是一首汉代乐府诗,乐府是汉武帝年间设置的一种掌管音乐的机构(有点像现在的娱乐公司),负责搜集民歌,乐谱,训练音乐人才(歌手)。所以由乐府搜集而流传下来的诗歌就是乐府诗了。 2、相关考题 (1)《江南》题目中的“江”是指________________(长江) (2)汉乐府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汉朝掌管音乐的机构)
(3)诗歌通过对莲和鱼的描写,表现了_____________的快乐心情。(采莲人)
(4) “鱼戏莲叶间”这句诗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三、《咏鹅》 唐 骆宾王
鹅、鹅、鹅,曲 项 向 天 歌。 白 毛 浮 绿 水,红 掌 拨 清 波。
1、这首诗的作者是骆宾王很多孩子都知道,但是知道他是初唐四杰之一的就很少了。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三人一起被合称为“初唐四杰”
2、理解这首诗应该注意的几点: 色彩:白毛、绿水、红掌 动作:向、歌、浮、拨。 四、《风》 唐 李峤
第1页/共40页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1、这首诗每句都在写风,主题也是咏风。说风能使晚秋的叶子落下,能催开二月的鲜花,能掀起千尺巨浪,能把翠竹吹得歪歪斜斜。实际上这首短小的诗告诉了我们一个写作的简单规律:所写内容一定是扣题详写的,从不同的几个方面。有时间的话可以让孩子尝试自己写写风。
2、相关考题
(1) “三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深秋) (2) “解”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能够) (3)填上一个表示数字的词语。
解落____秋叶,能开_____月花。过江_____尺浪,入竹_____竿斜。 五、《山村》 宋 邵雍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这是一首经典的少儿启蒙诗,但在给四年级孩子授课的过程当中仍然有学生不知道这首诗,尤其是对于作者的一些情况的不了解,下面整理一些供大家参考。
1、作者简介: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又称安乐先生、百源先生,谥康节,后世称邵康节,北宋五子之一,北宋理学家。 2、与邵雍相关
(1)\"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出自邵雍
(2)邵雍一声淡泊名利,以教书为生。当时的司马光,程颢,程颐等都非常敬重他。还凑钱给邵雍买了一套房子。取名为“安乐窝”这也是他号安乐先生的由来。
(3)邵雍精通易学。说白了就是很会算命。
(4)邵雍最适合读的一首作品就是这首《山村》 一、《咏柳》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关于作者:贺知章 字季真,号四明狂客,主要擅长写绝句。另外一首《回乡偶书》也广为流传。
2、这首《咏柳》是一首咏物的诗,通过对于柳树的描写,赞美
第2页/共40页
了春天给大地带来的勃勃生机。 3、相关考题
(1)本诗中妆的意思是_________(打扮),丝绦________(用丝编成的绳带)
(2)本诗中运用了(拟人,比喻,设问)的修辞方法。
(3)诗人把(春风)比作一把剪刀,形象,富有美感。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二、《古朗月行》 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1、《古朗月行》:朗月行是一个乐府古题。李白用了这个题目所以叫“古朗月行”,但李白并没有袭旧,而是自成以风格。尤其是前四句,通过简单的文字写出了儿童对于月亮懵懂的认识。
2、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同样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的巧妙结合,表现了一个神奇而又合乎情理的艺术意境。
3、相关考题。
(1) “又疑瑶台镜”中的“疑”和“疑是地上霜”的“疑”都是(怀疑)的意思,这两句诗分别出自李白写的(古朗月行)和(静夜思)
(2)李白的这首小诗写得是他小时候对月亮的看法,诗人把月亮比作(白玉盘)和(瑶台镜),十分幼稚而可爱,语言质朴,比喻有趣。
(3)诗中(又疑瑶台镜)这一句借助神话传说,表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 三、《锄禾》 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这首诗又叫《悯农》,作者唐代诗人李绅。《悯农》共两首,这是其一。诗的重点是写农民的辛苦,并告诫人们要爱惜粮食。 2、相关考题
(1)这首诗当中的名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告诫人们要(珍惜粮食,不要浪费)。
(2)诗的开头描写了烈日当头(农民)的辛苦,提醒人们(珍
第3页/共40页
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歌表达了对农民(敬重与同情),著名诗人范仲淹《江上渔者》中也有两句诗写出了劳动人民的饥苦,这两句诗是(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3)请说说你读完这首诗的感受。 四、《悯农》其二 唐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译文:春天中下一粒种子,秋季能收万颗粮食,全国都没有闲置的土地,但仍然有农民饿死。
很多学生,直译这首诗是没有问题的。但农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遭遇呢?既然收了那么多粮食,为什么还会有农民饿死呢?这实际上是封建社会的剥削制度造成的悲剧。 2、相关考题 (1)《悯农》二比《悯农》一更加深刻,对农民的辛劳及悲惨命运做了真实的描写,你有什么感想请说一说。
(2)诗中第(1)句写春种,第(2)句写秋收。春华秋实概括了(农民)生产粮食的(辛苦)。“一粒粟” 和“万颗子”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农民劳动(创造的巨大财富)。 五、《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作者:王之涣 字季凌。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 2、重点词语解释:
(1)鹳雀楼:是在现在山西省永济市西南,因为经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在上面栖息而得名。
(2)依:傍着 尽:消失 穷:达到极点 更:再。 3、相关考题。
(1)前两句诗是诗人所____(见),短短的十个字,现在看来,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景,后两句是诗人所(想),要想看到最远方,就得登上更高一层楼。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现在被人用来鼓励别人积极向上、不断努力。请你写出其他的激励人们的诗句(比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
1、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咏鹅》唐·骆宾王
第4页/共40页
2、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北朝民歌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唐·孟浩然 4、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唐·李白 6、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唐·白居易 7、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唐·孟郊 8、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双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古朗月行》唐·李白 9、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北宋·王安石 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1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1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13、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 14、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北宋·苏轼
第5页/共40页
1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南宋·杨万里
16、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四时田园杂兴》南宋·范成大 17、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唐·李绅 18、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唐·贺知章
1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南宋·杨万里 20、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暧睡鸳鸯。 ——《绝句》唐·杜甫 2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2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23、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唐·王维 24、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唐·王翰 25、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唐·高适 2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出塞》唐·王昌龄
第6页/共40页
27、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唐·李白 28、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唐·杜牧 29、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汉乐府
3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鸳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唐·杜甫 31、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唐·王维 3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北宋·王安石 3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明·于谦 3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35、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三国魏·曹植 3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唐·刘禹锡 3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春江晚景》北宋·苏轼 38、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北宋·苏轼
第7页/共40页
39、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唐·李商隐 40、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唐·李白 4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42、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
《塞下曲》唐·卢纶 43、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浪淘沙》唐·刘禹锡 44、西塞山前白鸳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唐·张志和 45、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唐·柳宗元 46、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唐·叶绍翁 47、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4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清·郑燮 49、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50、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唐·张继
第8页/共40页
5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52、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墨梅》元·王冕 5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唐·李绅 5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唐·杜牧 55、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唐·韩翃 56、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南宋·朱熹 57、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58、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南宋·苏轼 59、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唐·王昌龄 60、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唐·王之涣 61、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秋浦歌》李白
62、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第9页/共40页
——《商山早行》唐·温庭筠
63、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
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64、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65、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66、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唐·刘禹锡 67、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唐·杜牧 68、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唐·刘禹锡 69、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秋夕》唐·杜牧 70、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赠花卿》唐·杜甫 71、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临安邸》宋·林升 72、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往来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朝天子·咏喇叭》元·王磐
73、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南宋·陆游
第10页/共40页
74、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南宋·陆游
75、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南宋·辛弃疾 76、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南宋·李清照 77、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78、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79、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唐·杜甫 80、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拌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
滥竽充数
—《韩非子·内储说上》
【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等。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
·齐宣王使人吹竽 使:让 ·必三百人 必:一
第11页/共40页
定要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请:请求 ·宣王说之 说:通“悦”,高兴 之:代词 指处士为王吹竽这件事
·廪食以数百人等 廪食:廪,粮食仓库,给他的待遇很高。等:一样 ·湣王立 立:继位
·好一一听之 好:喜欢 一一:一个一个。之:代词,指吹竽。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给他的待遇和官仓供养的好几百乐手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湣王继位。湣王也很喜欢听吹竽,但是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的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寓意】
告诉我们做人要老老实实,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2.和氏献璧 ------《韩非子·和氏》
【原文】
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注释】
·宝玉而题之以石 而:却 题:说成 之:代词,它,指宝玉。以:用。
·贞士而名之以诳 名:说成 之:代词:他,指贞士。 诳:骗子。
第12页/共40页
·此吾所以悲也 此:这是 所以:之所以 ......的原因。 【译文】
明明是宝石,却被说成了石头。明明是忠贞的人,却被说成了骗子。这就是我悲伤的原因啊!
【含义】表现忠贞之人受人误解的痛苦。
3.井底之蛙
------《庄子·秋水》 【原文】
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lào),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倾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注释】
·夫千里之远 夫:语气助词 用在句首,无实际意义。之:的。 ·不足以举其大 足:足够,以:用来。举:穷尽。其:代词,它的。 ·千仞之高 仞:长度单位。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禹之时十年九潦 禹:大禹,人名。潦:雨水过多而被淹。 ·而水弗为加益 而:但。弗:不。加益:增加,增多。 ·汤之时八年七旱 汤:商汤,人名。商朝第一代国君。
·夫不为倾久推移 倾:一小会 ·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亦:也 【译文】
用千里之遥不能形容海的辽阔;用千仞的高度不能形容海的深度。大禹的时代,十年有九年发大水,但海里的水并没有涨多少;商汤时代,八年里有七年大旱,
第13页/共40页
但海里的水也不见得降低了多少。可见,大海是不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不会因为水的增多或减少而进退。这才是生活在东海的大乐趣吧! 【寓意】
告诉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开阔眼界,要站的高,才能看得远。
4.欲速则不达
【原文】
齐景公游少海,传骑从中来谒曰:“婴疾甚且死,恐公后之。”景公遽(jù)起,传骑又至。景公曰:“趋驾烦且之乘,使驺(zōu)子韩枢驭之。”行数百步,以驺为不疾,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以马为不进,尽释车而走。 【注释】
·齐景公游少海 游:游玩,少海:东海
·传骑从中来谒曰 传骑:骑马传递公文的人。中:都城。谒:拜见 ·婴疾甚且死 婴:齐国大夫晏婴。疾甚:病重。且:快要 ·恐公后之 后:赶不上, 之:代晏婴 ·景公遽起 遽:急忙 传骑又至 至:到来
·趋驾烦且之剩 趋:急速 驾:驾驭。烦且:良马的名字。乘:马拉的车 ·使驺子韩枢驭之 使:让。 驺子:古代管车马的官。 韩枢:人名。 驭:驾车,
之:代烦且之乘
·行数百步 行:走 ·以驺为不疾 以:认为 疾:快 ·夺辔代之 辔:缰绳。代:代替。之:代词,指驺子。御:驾车 ·御可数百步,以马为不进 可:但是。进:努力向前
第14页/共40页
·尽释车而走 尽:全都。释:放弃。走:跑。 【译文】
齐景公到东海游玩。突然,一名役使从都城飞马赶来。向景公报告说:丞相晏婴病的很重,危在旦夕,请大王火速赶回,否则恐怕难以见上最后一面了。 景公听了,急的霍地站起来,这时,又一个役使飞马赶来,催请景公速回。 景公十分焦急,高声喊道:快快准备好车良马,让管车马的官韩枢为我驾车,火速赶回。
驺子驾车跑了大约几百步,景公心急如焚,嫌驺子驾车太慢了,夺过缰绳,亲自赶起车来。
他驾车驭马行了几百步,又嫌马不努力向前,索性弃车,自己徒步跑回去。 【寓意】
做事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相关俗语】: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5.蜀鄙二僧
【原文】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持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注释】
·蜀之鄙 蜀:四川。之:的,鄙:边境。 ·有二僧 僧:和尚 ·其一贫 其:其中 ·贫者语于富者 语于:对.......说。者:.......
第15页/共40页
的人。
·吾欲之南海 吾:我。欲:想要。之:到,去。
·何如 :怎么样 ·子何恃而往 子:你。恃:凭什么。往:去。 ·吾一瓶一钵足矣 足:足够。 ·吾数年来 数年:多年 ·越明年 越:跨越 ·贫者自南海还 自:从。还:回来 【译文】
四川的偏远的地方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朝佛,你看行吗?”富和尚说:“您凭着什么去?”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钵就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前就雇条船顺江而下,到现在还没去成;您凭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朝佛回来了。他把自己的云游经过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听了,有惭愧的脸色。
【寓意】:路要靠自己走出来。要勇于实践,理想才能变成现实。
6.浙江潮
【原文】: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潮:浪潮。天下:世界上。伟观:雄伟的景观。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自:从,既望:农历十六日。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方:当。其:代词,它,指潮水。海门:入
第16页/共40页
海口。仅:几乎。如:好像。
·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继而:一会儿。则:就。玉成雪岭:像玉砌的城墙,雪堆成的山岭。际天:天边。际:边界。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激射:冲击喷射,沃:灌溉,此指淹没。势:气势。雄豪:雄伟。 【译文】:
江汹涌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这既是杨诚斋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用银子堆砌起来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海水给系上一条白玉腰带”一般。 【内容】本文描写了浙江潮的宏伟气势
7.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涉江:渡江。者:的人。其:他的。自:从。坠:掉进。于:介词,在......中,引进动作的方向。
第17页/共40页
·遽契其舟 遽:立即,匆忙。挈:雕刻。
·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指示代词,这儿。吾剑:我的剑。所:.....的地方。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止:停。者:....的地方。求:找。其:代剑。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行:走。矣:了。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若此:像这样。不亦惑乎:惑:迷惑,糊涂。乎:语气词,吗。不是.....吗?(固定句式)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前进,用这种方法找剑,不是太糊涂了吗?
【寓意】:讽刺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变化的人。
8.郑人买履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
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dù),无自信也。 【注释】
·郑人有欲买履者 欲:想。履:鞋。者:....的人。 ·先自度其足 度:量长短。
·而置之其坐 置:放。之:指代尺码。 其坐:他的座位,坐:通假字 通座
第18页/共40页
·至之市,而忘操之 之:到...去。市:集市。操:拿。之:指代尺码。而:却。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乃:于是。持:拿。度:尺码。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反:通返,返回。之:指代尺码。及:到了。
罢:完了,散了。遂:终于。
·人曰:何不试之以? 试之以足:以足试之,以:用。之:指代鞋子。用脚试鞋
·宁信度,无自信也 宁:宁可。无:虚无,没有。这里指不能,不可。 【译文】
有个郑国人,想卖鞋子,事先量了自己的脚,把良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记了带上它。已经拿到了鞋子,(才发现忘记了带尺寸)。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记带尺寸了。”就返回家中拿尺寸。等到他再次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子。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的大小呢?”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度,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寓意】讽刺那些墨守成规,迷信教条,不相信客观现实的人。
9.叶公好龙
【原文】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施(yì)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xuán)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fú)似龙而非龙者也。 【注释】
第19页/共40页
·叶公子高好龙 好(hào)喜欢
·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写:刻画。文:通纹,花纹。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施(yi 四声)尾于堂
闻:听说,下:下来,之:代词,代叶公家,窥:偷看,于:在,牖:窗户, 施:伸展,延伸。堂:厅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xuán )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之:代词,指龙。弃:放下不管。还:通旋,转身, 走:跑。失:丢失 其:代词,代叶公的。五色无主:脸色和神情都变了。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fú)似龙而非龙者也 是:由此可见,非:不是。夫:那种。者:......的东西。 【译文】
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用钩子画龙,用凿子刻龙,房间里面雕刻的天也是龙。天上的真龙听说了,就从天上下来。龙头从窗户探进来,龙尾拖在厅堂里。叶龙见到真龙,放下不管转身就跑,丢失了魂魄一样,神情脸色都变了。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喜欢的是那种像龙但是不是龙的东西。 【寓意】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只是口头上喜欢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却言行不一致的人。用来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其实并不是真的喜爱,甚至对其有畏惧情绪的行为
10.崂山道士
【原文】
王曰:“每见师行处,墙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矣。”道士笑而允之。乃传以诀,令自咒毕,呼曰:“入之!”王面墙不敢入。又曰:“试入之。”王果从
第20页/共40页
容入,及墙而阻。道士曰:“俯首骤入,勿逡巡!”王果去墙数步,奔而入。虚若无物,回视果在墙外矣。大喜,入谢。 【注释】
·每见师行处,墙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矣。 每:经常。 处:.......的地方。
隔:阻挡。但:只。此:这个。足:足够。
·道士笑而允之。乃传以诀,令自咒,毕,呼曰:“入之
允:答应 之:代词,指王生。乃:于是。传:传授。诀:口诀,咒语。 令:让。自:自己。咒:念咒语。毕:结束,完成。呼:大声说。 入:进去。 之:代墙壁。
·王面墙不敢入。又曰:“试入之。”王果从容入,及墙而阻 面:向。果:果真。从容:按这个方法。及:到了。阻:阻挡。 ·道士曰:“俯首骤入,勿逡巡
俯首:低头。骤:快速。勿:不要。逡巡:考虑,犹豫不决。
·王果去墙数步,奔而入。虚若无物,回视果在墙外矣。大喜,入谢。 去:离开。数步:几步。奔:快速跑。及:到。虚:空空的。若:好像。回视:回头看。果:果然。 【译文】
王生说:“(我)每次看见师父走到的地方,坚硬的墙壁也不能阻隔,只要学到这一法术就足够了。”道士笑着答应了他的要求。就传授给他咒语,让他自己念咒语,念完,喊了声:“进去!”王生脸对着墙不敢进去。(道士)
第21页/共40页
又说:“(你)试着进去。”王生果然不慌不忙地进去(墙里),到墙根边却受到了阻碍。道士说:“低着头猛然朝里进,不要徘徊犹豫不进!”王生照着师傅说的话做,离开墙几步,奔向墙壁并且进去了。到了墙边,就像什么东西也没有似的,回头一看果然已经站在墙外了。(他)心中十分高兴,进去谢过师父。 【寓意】
这个故事教育人们做什么事情都要肯下功夫,肯吃苦,否则一事无成。同时,也告诉人们,那些想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人最终是没有好下场的。
11.活见鬼
【原文】
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值炊糕者晨起,亟(ji 二声)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注释】
·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
饮:酒席。 夜:晚上。 归:回来。 者.....的人。 值:正遇上。 持:拿着。 盖:伞。 蔽:遮盖。 ·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
立:站立。檐:屋檐。即:立刻。同行:一起走。 ·久之,不语,疑为鬼也
久之:很长时间。不语:不说话。疑:怀疑。为:是。
第22页/共40页
·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以:用。撩:招惹,之:代词,指代那人。偶:正好。相值:碰到。 愈:更加。益:增加。恐:恐惧,害怕。因:因此。奋力:用力。之:代词,指那人,趋:跑。
·值炊糕者晨起,亟(jí)奔入其门,告以遇鬼值:正遇上,炊糕者:做糕的人。晨起:早上起来。亟:急忙。奔入:跑进。其:代词:指代做糕的人。以:把。
·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俄顷:一会儿。复:又。遍体:全身。至:到。号呼:大声喊。亦:也。其:指代做糕的人。
·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相视:互相看,愕然:惊讶的样子。不觉:不禁。 【译文】
有一个人赴宴后深夜回家,又赶上天下大雨,就撑起伞来遮雨。看见一人站在路旁房屋的滴水檐下,那人跑过来一下子钻到了自己的伞下,和自己一块走起来。
走了好一阵,那人也不说话。他怀疑是鬼,就用脚撩试,正巧没碰着,更加害怕,于是用力把那个人挤下桥去,撒腿就跑。
这时正是做糕的人清早起来的时候。他赶紧跑到糕点铺门口,告诉大家自己遇见鬼了。不一会儿,又见一个人,浑身湿淋淋的,跌跌撞撞地跑来,大喊着“有鬼”,也跑进做糕人家中。两人互相看看,目瞪口呆,随即不觉大笑起来。
第23页/共40页
【寓意】
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是没有鬼的,要相信科学。不要疑神疑鬼。
12.东施效颦
【原文】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注释】
·东施效颦 东施:初秋时越国的丑女。效:仿效,模仿。颦:皱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 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病心:心口疼痛。 ·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其:代词“她”(西施) 里:街巷 丑人:丑妇人 见:看见 美之 美:以.......为美 之,代词,这样 认为这样很美,以之为美。 ·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归:回来。亦:也。捧心:捂着胸口。其:代词,之东施。 ·其里之富人见之 之:结构助词,的。之:代词,指东施。 ·坚闭门而不出 坚:紧紧的。不出:不敢出去 ·贫人见之 贫人:穷人
·挈妻子而去之走 挈:带领 妻子:妻子和儿女。去:离开。之:代词,指东施。走:跑。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彼:代词 ,指东施。而:但是。 【译文】
西施心口疼,皱着眉头从街上走过。同村一个丑妇人看见西施这个样子很美,回去时也捂着胸口,皱眉蹙额,从街上过。村里的富人看见她这副模样,都紧闭大门不敢出来;穷人见了,带着妻子儿女远远的避开。
第24页/共40页
这个丑妇人看见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明白她皱眉的样子为什么美? 【寓意】
不能一昧盲目模仿别人,哪样反而会适得其反。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东西。
13.楚王好细腰
【原文】
昔者楚灵王好(hào)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jī)年,朝(cháo)有黧(lí)黑之色。 【注释】
·昔者楚灵王好(hào)士细腰
昔:过去。者:语气助词,可以不翻译。好:喜欢。士:大臣。细:纤细。
·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
故:所以。之:的。皆:都。以:用。为:作为。节:节制。
·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胁息:屏住呼吸。然:这样。后:然后。带:系腰带。 起:站起。
·比期(jī)年,朝(cháo)有黧(lí)黑之色
朝:朝廷,期:一周年。黧黑:黑黄。之:的。色:脸色。 【译文】
从前,楚灵王喜欢他的臣子有纤细的腰身。所以朝中一班大臣,惟恐自己腰肥体胖,失去宠信,因而不敢多吃饭,把一日三餐减少为只吃一餐。每天起床整装,先要屏住呼吸,然后把腰带束紧,扶着墙壁站起来。到了第二年,满朝文武官员
第25页/共40页
脸色都是黑黄黑黄的了。 【寓意】
领导者一定要主义自己的言行,用正确的方法修身养性。也讽刺了那些投其所好者的可耻下场。
14.学弈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fú)若之矣(yǐ)。 为是其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注释】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通:全。之:的。善:善于。者也:表示判断。 ·使弈秋诲二人弈 使:让。诲:教。弈:下棋。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为听 其:其中。惟:只。弈秋之为:弈秋的教导。
·一人虽听之 之:它,指弈秋的教导。
·一心以为有鸿鹄(hú)将至 以为:认为。鸿鹄:天上的大雁。至:到来。 ·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 思:想。援:拉开。弓缴:弓箭。之:它,指天鹅。
·虽与之俱学,弗(fú)若之矣(yǐ) 之:他,指第一个学生。俱:都,一起。 弗:不。若:如,像。之:他,指第一个学生。矣:用在句末,与“了”相似。
第26页/共40页
·为是其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为:同“谓”,说。是:这,指示代词。其:他。弗:不。与:同“欤”表示反问。非:不是。然:这样。 【译文】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我们说“不是这样的”。 【寓意】
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15.螳螂捕蝉
【原文】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释】
·吴王欲伐荆 欲:想要。 伐:讨伐,进攻。荆:楚国。 ·告其左右曰 其:他,代吴王。左右:只吴王的文武大臣。
第27页/共40页
·敢有谏者死 谏者:劝谏的人。
·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 舍人:宫廷侍从。少孺子:年轻人。 ·则怀丸操弹 则:便。怀:怀揣。操:拿着。
·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于:在。沾:沾湿。其:他,指少孺子。
如:像。是:这样,.....的样子。三旦:三个早上。
·子来,何苦沾衣如此 子:你。何:为什么。如此:像这样。 ·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对:对答。其:它,指的是树。 ·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高居:站在高处。悲鸣:尽情的鸣叫。
·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委身曲附:附通“跗”,脚背;弯着身子,屈着前脚。取:捉住。而:却。其:它,指螳螂。 ·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延颈:伸长着头颈。其下:它的下边,指黄雀的下边。
·此三者皆务欲得前利。此三者:这三种小动物。皆:都。务:务必。欲得:想得到。其:它们。前利:眼前的利益。
·而不顾其后之患也。而:却。顾:顾惜。其后:他们的身后。之:的。患:灾难。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乃:于是。罢:停止,其:他,指吴王,兵:指作战计划。 【译文】
春秋时期,吴国君王准备攻打荆地(楚国),遭到大臣的反对。吴王很恼
第28页/共40页
火,在召见群臣的会上警告:“谁敢劝阻就处死谁!”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想阻止吴王出兵。王宫中一个青年侍卫官想出一个好办法:每天早晨,他拿着弹弓、弹丸在王宫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他的衣鞋,接连三天如此。吴王很奇怪,问道:“你这是为什么呢?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侍卫道:“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停息在树上一边放声的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就在蝉的身后;螳螂缩着身子紧贴树枝,弯起了前肢,想捕捉知了,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就在螳螂身旁;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举着弹弓在树下要射它。这三个东西,都极力想要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有隐伏的祸患。”吴王想了想说:“你讲得很有道理!”于是放弃了攻打楚国的打算。 【寓意】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告诉我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果; 告诉我们目光不能太短浅,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自己的后路;
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人。我们考虑问题,处理事情时。要通盘谋划,不能顾此失彼。我们为人处事时要近忧远虑,居安思危;
16.吾腰千钱
【原文】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第29页/共40页
【注释】
·永之氓咸善游。永:永州。氓:同“民”。咸:全部。善:擅长。 ·水暴甚 暴:猛烈。甚:厉害。 ·绝湘水 绝:横渡。 ·中济 中:江心。济:渡到。 ·皆游 皆:全部。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其中的。尽力:竭尽全力。而:却。寻常:古代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二寻为一常,本文指平时。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其:他。侣:同伴。汝:你。最:极,超过其他。后:落后。何......为,为什么。古汉语中的表疑问的句式。 ·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腰:腰上,是以:因此。 ·“何不去之?” 去:扔掉,之:代词,指代千钱。 ·不应 不回答
·有顷益怠 顷:时间短,益:更加。怠:疲惫。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 济:渡过。立:站。呼:大声叫喊。号:大声叫喊。 且:又。
·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汝:你。愚:糊涂。蔽:蒙蔽。身:生命。且:将要。货:钱。遂:于是。
溺:被水淹死。 【译文】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
第30页/共40页
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游水逃生。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好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很多铜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昧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淹死了。 【寓意】
讽刺了哪些固执,愚蠢,爱钱不要命的人,启示我们要眼光长远,正确的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17.孟子语录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注释】
·我所欲也 欲:想要。也:语气词。 ·亦我所欲也 亦: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兼:同时拥有。舍:放弃。取:选择。
·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生命。义:真理,信仰,正义,有益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 【译文】
鱼是我所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吃的话,我
第31页/共40页
便丢掉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我便舍弃生命而取义。 【寓意】
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即舍生取义。
18.矛与盾
【原文】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注释】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 鬻:卖。矛:古时候的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的。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莫:不。陷:这里指穿透的意思。坚:坚固。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利:锋利。 于:对,对于。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或:指示代词,有的人。以:用。子:您,对人的尊称。陷:刺。何如:怎么样。 ·其人弗能应也 其:这个。弗:不。应:回答。 【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
第32页/共40页
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寓意】
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
19.鹬蚌相争
【原文】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注释】 ·方:正在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潜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译文】
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取不出来,明天你的嘴取不出来,就会有死鹬。”两任不肯相互放弃,一个渔夫把它们一块捉走了。 【寓意】
比喻双方争执不下是第三者乘机得利。
第33页/共40页
告诫人们处理事情时要主义外部情况,只顾与对方争斗,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20晏子使楚(一)
【原文】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注释】
1、晏子避席对曰 避:离开。席:座位。对曰:回答说。 2、婴闻之 闻:听说。之:这样的事情。 3、橘生淮南则为橘 则:就 4、叶徒相似 徒:空空的,白白的。 5、其实味不同 其:它的。实:果实。
6、所以然者何 所以:之所以。然:这样。何:为什么 7、异:不同
8、今民生长于齐不盗 今:现在。民:百姓。于:在。盗:盗贼。 9、入楚则盗 入:到
10、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得无:莫不是,该不会。之:的。使:让。 善:容易。耶:吗。 【译文】
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长在淮河以南结出的果实就是橘,长在淮河以北就是酸枳,(橘和枳)它们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果实味
第34页/共40页
道却完全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盗,来到楚国就偷盗,难道楚国的水土会使人民善盗吗?” 【寓意】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晏子使楚(二)
【原文】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晏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 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释】
1、使:被派遣前往别国,后面两个使字,一个作名词即使者,另一个做动词委派。
2、短:长短,这里指人人的身材矮小。 3、延:请。 4、傧者:专门接待宾客的人。 5、袂:衣袖。 6、踵:脚后跟。 7、不肖:不贤明。 【译文】
晏子出使楚国,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
第35页/共40页
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晏子将要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难道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派遣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没贤能的国王那里去。我晏婴是最没有才能的人,所以只能出使到楚国来了。” 【人物形象】
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
晏子:有理有礼,聪明,机智,能言善辩,善于辞令,不卑不亢,勇于维护国家尊严。
楚王:仗势欺人,傲慢无礼,自作聪明,但以大局为重,敢于承认错误
21.杨振暮夜却金
【原文】
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
第36页/共40页
而出。 【注释】
·杨振暮夜却金 杨振:字伯起,东汉时弘农华阴人,曾举荐秀才王密担任易县的县令。暮夜:深夜。却:拒绝,推迟,不接受。 ·四迁荆州刺史 迁:调任,升迁。
·当之郡 当: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候。之:到....去
·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 故:过去。所:代词,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举:推荐,推举。为:正在当。 ·谒见:拜见
·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至:到了。怀:怀揣,怀抱。十斤:很多金子。以:用来。遗(wèi):赠送,赠与。
·故人知君 故人:老朋友。知:了解。君:你,指王密。 ·暮夜无知者 者:.....的人。
·子知。何谓无知 子:你。谓:说。何谓:怎能说。无知:没有人知道。 ·密愧而出 愧:惭愧。而: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出:退出。 【译文】
升到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往东莱郡上任时,路过昌邑县,原先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这时做昌邑县令,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来赠送给杨震。杨震说:“作为老朋友,我是了解你的,你不了解我,这是怎么回事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这事。”杨震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人知道!”王密惭愧地出门走了。 【寓意】
第37页/共40页
做人要公正廉洁,不谋私利。为民为官,都要严以律己,不贪不占,拒礼拒贿。
蒸饭成粥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萆,饭落釜中。太丘问:\" 炊何不馏?\" 元方、季方长跪曰:\" 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萆,饭今成糜。\" 太丘曰:\" 尔颇有所识不?\" 对曰:\"仿佛记之。\" 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 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何氏之庐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 何氏之庐也。\" 魏武知之,即遣还。
举目见日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 汝意长安何如日远,?\" 答曰:\" 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 日近。\" 元帝失色,曰:\" 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不意衰宗复生此宝
司空顾和与时贤共清言。张玄之、顾敷是中外孙,年并七岁,在床边戏。于时闻语,神情如不相属。暝于灯下,二小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顾公越席而提其耳曰:\" 不意衰宗复生此宝。\"
不须复褌
韩康伯年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
第38页/共40页
康伯曰:\" 且著襦,寻作复褌。\" 儿曰:\" 已足,不须复褌也。\" 母问其故,答曰:\" 火在熨斗中而柄尚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 母甚异之,知为国器。
上理不减先帝
晋孝武年十二,时冬天,昼日不著复衣,但著单练衫五六层;夜则累茵褥。谢公谏曰:\" 圣体宜令有常。陛下昼过冷,夜过热,恐非摄养之术。\" 帝曰:\" 昼动夜静。\" 谢公出,叹曰:\" 上理不减先帝。\"
鞠爱过于所生
桓宣武薨,桓南郡年五岁,服始除,桓车骑与送故文武别,因指语南郡:\" 此皆汝家故吏佐。\" 玄应声恸哭,酸感旁人。车骑每自目己坐曰:\" 灵宝成人,当以此坐还之。\" 鞠爱过于所生。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一)
一、《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第39页/共40页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2. 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3.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ī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解释加点的词
春往而冬反( )迷惑失道( )遂得水( ) 翻译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文中故事是成语 的来历,现比喻
第40页/共40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