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启智 策略阅读
——谈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孩子有效提问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在交流与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我们且思且行,通过磨课不断地课堂实践,我们惊喜地发现通过让孩子自己质疑释疑,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于此同时,我们在课堂上从学生的兴趣点以及未知点出发,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目的,尝试运用“金字塔提问法”解决问题,生成课堂。
关键词:有效提问;质疑;金字塔提问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在交流与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我们且思且行,通过磨课不断地课堂实践,我们惊喜地发现通过让孩子自己质疑释疑,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于此同时,我们在课堂上从学生的兴趣点以及未知点出发,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目的,尝试运用“金字塔提问法”解决问题,生成课堂。
实践中,我们的课堂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开始,又在发现新的问题,进入更深思考中结束,学生学会了提问,就对以后的课堂提问有了完整的系统的认识,在一次次地课堂实践之后,笔者对对“金字塔提问法”教学有了一点新的看法:
一、聚集问题主题化,让课堂回归问题教学
纵观语文课堂,多数还是停留在老师问学生答的阶段,课堂上一个紧接着一个的问题,
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应接不暇,学生也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笔者在执教课文《难忘的一课》时,想到如果还是按照这样传统的方式去教,不断提问,学生的思考必定仓促,最后也只是懵懵懂懂,一知半解罢了,蜻蜓点水般完成教学任务。于是笔者抓住了课题开始质疑,引导孩子提问。
师:今天这节课和平时会不一样,我们要学会提问。
师板书:学会提问
师:下面就进入我们的提问时间,今天我们学习课文《难忘的一课》,齐读课题。
生齐读
师:下面我们进入第一次提问时间。读了课题,你最想问什么问题?
生1:“难忘的一课是什么样的课”?
生2:作者怎么写出难忘的?
师:是啊。其实你们的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两点: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
笔者精心设计了课堂的提问情境,明确提问的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思考,提问有所法,这也是沟通师生思想的主要渠道。在这一片段的教学中,笔者力求让孩子知道提问并不难,巧妙的利用课题质疑,孩子的好奇心马上被激发了,看着课题,疑问自然产生:“难忘的一课是怎样的课”呢?为什么难忘呢?简单的几个问题引出了文章的主要两大点:写什么和怎么写的。让孩子发现提问其实很简单,同时也为整节课的课堂
质疑埋下了伏笔。
这样课堂上有了主题进行教学的确显得很有效。从课题开始,由学生自己质疑,再去课本中寻找答案,学生印象必定深刻。整堂课立足于问题化学习,从质疑课题开始,到寻找这“难忘的一课”的特别之处,学生始终是带着问题参与课堂。这样的主题教学,每个学生都有问、有所思、有所感,无论如何都不会游离于课文之外。
二、琐碎问题主题化,让问题教学更具价值
现在的一些课堂,为了体现问题化学习,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去问,忽视了学生判断什么才是有价值的问题的思考,忽视了学生整合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显然是流于表面,是形式化的。同样是《难忘的一课》这一课,在初上此课时,笔者只是笼统的要求学生对文本质疑,结果学生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但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去提出有针对性的有价值的问题,也没有引导学生去整合问题,最后导致课堂凌乱,主题脱离。教师牵强附会,学生茫然无措,课堂效果可想而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后来笔者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课题质疑开始,到直接抛出“难忘的一课”肯定有什么特别之处,让孩子有针对性的质疑,并提出问题。当孩子在提问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又要求孩子将自己的问题进行整合,保留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循序渐进,学生亦步亦趋,最后不仅学会了提问,还学会了如何提有价值的问题。就这样整堂课防止了空洞、流于形式,让问题化教学实实在在在课堂上跑了一圈。
三、解决问题策略化,寻找问题教学解决策略
同样是《难忘的一课》这篇课文,笔者在执教时有这样一个引导孩子自主提问的过程:
师:就这样,作者和台湾教师、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这一句。刚才我们同学们提出问题,还整理了问题,解决了问题。现在同学们用这个方法学习第三处。默读课文14—16自然段,质疑特别之处,小组整理后留一个问题。
生提问,并组内讨论解决问题。
反馈交流:
生1:作者为什么看着这些伟人画像眼睛都湿润了,激动地重复这句话?
生2交流原因:礼堂重新挂起了我摩恩中国伟人的像。
师追问:之前挂谁的像,你们知道日本人居心何在吗?现在礼堂重新挂起了我们中国伟人的像,你们认识吗?当你看着自己国家的伟人像再一次挂在墙上时,你觉得什么也回来了?
生3:民族文化
生4:光辉历史
生5:民族精神
生6:祖国的尊严和骄傲
……
师引读:你们还知道哪些古代的民族英雄吗?他们代表着我们祖国光辉的历史,看到此情此景,作为中国人我们怎么能不感到骄傲不感到自豪?我们也像作者一样,激动地重复这句话——
生齐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再次引读:这句最简单的话代表了所有人的心声,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现在你们知道作者三次重复这句话有什么好处了吗?
生7:第一次是作者看到“老师写出来”,第二次是大声说出来,第三次就是感情的表达,这样一次比一次感情更强热,更深入。
师:你发现作者的情感一次比一次强烈,这种写法叫做“一咏三叹”。作者用这三句相同的话串起了整篇文章,这就是作者写作的高明之处。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理解教学内容、学习知识、启发思维,也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节教学进程,更重要的是为了在一种多向互动开放的课堂环境中去激发学生去发现与提出问题、探索与解决问题。在这一教学片段中,学生有了开放的课堂和基础,有了前面提问的过程做铺垫,学生自然而然地在文本中从质疑“老师”的不一样到质疑“学生”不一样,再迁移到质疑“我”的“不一样”,学生提问的层层深入,渐渐递进,并且在这一片段中笔者巧妙安排学生整合问题,并保留最有价值的一个问题全班讨论。这使得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
上学会思考如何提有价值的问题。在不断地质疑释疑中,使得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文章中心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连着出现三次的意义所在,而文章“一咏三叹”写法的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
众所周知,问题意识是一个人持续发展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具有这种意识的人才能不断发现问题,不断纠正错误,不断进行探索,其知识和能力水平才能不断得到提高。在课堂中,如果教师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提问,如何整合问题,如何提有价值的问题,那显然是不够的。在我们的课堂种,教师虽是次要地位,但是始终把握着课堂的大局,从用简单质疑课题开始,激励孩子提问,到寻找文中“课堂”的不同寻常之处去质疑提问,到要求学生提问并整合问题,无形之中构建了提问系统,即“金字塔提问法”,学生学到方法的同时自然会将本节课的提问方法迁移到其他文本,同时也建立的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建构了完整的提问系统,也正是我们问题教学的目的。
参考资料:
[1]巴巴拉.明托.《金字塔原理》【J】
[2]王天蓉、徐谊、冯吉、唐秋明、张治.《问题化学习.教师行动手册》【J】 杨淑萍.《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J】
[3]陈洪评.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江南时报.2007-10-3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