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叠露{辇辩 8 叠。治巷宴{里璺G譬 螽 es8a 0n}n簪兽 譬E_duCat ̄O!{ 基勰赣育井滔教学驸窘 热点访谈 杨秀玲教授访谈录 包天仁 包天仁教授(以下简称包):杨老师您好,欢迎您来到井 冈山,参加本学年度的中心工作会议。我们认识已经有近十 年了吧?这十年来您一直特别关注、支持我们。 杨秀玲教授(以下简称杨):是,我们认识有十来年了, 第一次见面,我记得还是在海南师范大学举行的华南外语 教学研讨会上。 包:海南师范大学那时候还叫海南师范学院,那次会议 的主题我记得是关于integrated English teaching的。 杨:对,是关于综合英语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当时我们 都在台上,双方留下了联系电话和地址。之后我就应邀参加 了在通化举办的第一届TEFL China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办 的很出色,很好,印象非常深刻。从此我对包教授的教学理 念也逐步有了了解。我从您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很钦 佩您,尤其是您一直就如何在中国这样的环境下,在英语学 习的大国认真、踏实地搞好英语外语教学方面所做的研究 和探讨,让我受益颇多。您所提倡的教学理念和原则是真正 为学生着想,而不是跟风、搏出位,我认为非常难得。如果在 中国能多一些像您这样的人,根据中国实际情况认真深人 研究教学理念及方法,而不是追求所谓轰轰烈烈的影响,弄 一些流派之争什么的,那将给中国英语教学带来很大的帮 助。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许多学者认真研究外语教学法各 个流派,不下十多种,每个流派都有代表人物、理论依据,甚 至配套的教材教法、教科书、词典教具、各种科技手段和视 听设备等等,值得我们去研究比较。 包:实际上我们也在走integrated approach。虽然我并不 愿意用“integrated”这个词。 杨:实际上您的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也是一种 integrated approach。 包:我更愿意用"selected”这个词,带有“精选”的涵义。 有时我也用"eclectic"这个词,就是兼收并蓄的意思。因为古 今中外各式各样的理念、方法太多了,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 东西都组成一个“大杂烩”,形成一个所谓“综合”的教法。即 使如此,它也不一定见效。因此,我们要选,而且是精选。当 然我们不可能找到一个最佳的教学法,因为在不同的环境 和学情下,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但至少我们要有一些优选 的方法来供大家参考、选用。 杨:对,就像您昨天谈到的,世上没有对所有学生和教 师都适合的single panacea(万灵药)。 包:对,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良药,因此我们外语教学 一定得对症下药。不对症下药的结果会使问题更加复杂,甚 至误导学生。所以,我和我的同道们,也包括您,一直在苦苦 探索。也许我们过于理想主义,但最终会将理想与现实结合 起来。 杨:英语教学也需要理想。而且我觉得大家在探索的路 上也都各有成就。 包:这些成果需要我们相互借鉴,事实上,我们是在探 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外语教育发展理论及实践。我们已 经走上了这条路,并且执着地在这条路上走了很长时间,可 以说是百折不挠,一直在努力。今天有人给我发短信问:包 老师,您一天花在教育研究上的时间有多少?我想这很难计 算,可以说每时每刻,我都在琢磨这方面的事。虽然我每天 有很多其它工作要做,但外语教学研究工作,无论是时问、 精力,还是人力、物力、财力我们都投入了很多。杨老师,您 一直在澳门从事英语教学工作,您能不能介绍一下澳门的 基础教育,尤其是英语教育的情况和现状? 杨:澳门英语教育情况很复杂,很多元。多元到什么程 度呢?在基础教育领域,澳门有全英文授课的学校,称为 English—mediunl schools;大多数学校用中文为授课语言,称 Chinese~medium schools:还有很少数的葡文学校,还有中葡 和中英学校,各有所需,各得其所.各有所为。以前有些英文 学校毕业的高中生可以教小幼或初中的英语,基本能胜任, 英语的accumcv和nuencv都有不错的表现。即使是中文学 校,也多种多样,因归属、办学机构和学生升大学途径而不 同,有的送学生去香港或内地升大学,也有去台湾读大学 2009年第9期(总第102期) 墓01鬟攀穑教育讣i }露 t 酋 ‘§ 曩霎譬;/i教学e氟0 耍嘉基 垂s 銎 硝究 热点访谈 孽基誊e警霍 0璺帮 的,还有赴海外升学,如今,因澳门本地高等院校的发展,澳 杨:一般没有。 包:那我想知道如果从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开始采用 门学生升大的途径更多了,高等教育基本实现了大众化,普 及化。当然,英文学院出来的学生不一定个个英文都好;而 中文学校的学生也有英文非常棒的,这从他们参加IELTS、 GCSE、SAT、GRE或者TOFEL等公开试的成绩可以反映出 这种浸入式,那么小学中高年级和以后怎么做的呢? 杨:延续原来的教学方法。 包:那前面这段时间所做的有什么意义呢? 杨:实验者也在想怎样把改革试验延伸至小学、直至中 学,也让我给些意见。我的意见就是,要想清楚,说清楚,这 种方法教与学是不是sustainable可持续的,需要好好规划, 它应该是一个系统,要对孩子负责。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根 底和能力胜任并且能愉快地、持续地教下去;学生不仅不掉 来。所有学科都用英语授课可以说也是一种English Immersion。中美加英语浸入式(CCUEI)在澳门东南学校有 个试点,遇到些困难,但师生反映还不错。其实Immersion edueation和bilingual education属同一范畴的概念。 Immersion是从美国、加拿大双语教育发展来的。三月份的 时候在澳门办了示范课和研讨会。观课活动是在东南学校 队、不放弃,而且一直愉快成功地学下去。 包:在大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数是从小学三年级 起全面开设英语课,也有部分地区和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就 开设。 开展的,是幼儿、小一孩子演示和表演。然后就到我们大学 举行研讨会,我发表了两篇文章。我们邀请了全澳的中学英 语老师,研讨会结束老师们交流时,一些英文学校的老师 说,他们早就用immersion了,因为一直以来都是英语授课。 包:您是说澳门的英文学校除了英语这一科是用英语 授课,其它科目也是用英语授课吗? 杨:是的。一直都是英语授课。 包:可是您说这是新课题项目啊。 杨:说这是个新项目,是指中文学校,因为CCUEI的试 点东南学校是中文学校。现在是实验中心,已经挂牌了。我 杨:在澳门,学生从幼儿阶段就上英文课了。 包:可是幼儿园采取这种方法以后,如果不衔接上,那 从小一到以上,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这个过程怎么办呢? 杨:上面说到,暂时还是按原来的传统方法教学,进行 listening,reading,writing,speaking, 以及grammar, vocabulary,phonetics等。采用“浸入式”全英语教学,孩子 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比以往用传统的方法要高很多,听说能 力增强,见到外国人也不害怕 敢说英文。但是完成了幼儿 觉得这个方向不够SUstainable,但从教师培训角度,都要支 持,提供一些专业意见。澳门的幼儿园分三个年级,目前只 是Key-1到Key-3、小一似乎衔接上了,但小学中、高年级 怎么衔接,还不清楚,中学如何,都要计划和研究。 园和小一教学后,升上小学中高年级时,又回到了传统的教 学方法,这其中是有问题要解决的。 包:那么就是说目前澳门有学校的英语教学也没有做 好衔接工作,也存在mismatch的现象。 杨:实验学校或实验班会有这种情况,要解决 sustainability的问题。有英语教师反映说,一进入小学高年 级,又用回旧的教学方法,如死记硬背,就有孩子又讨厌英 语了。 包:他们只是在幼儿园高年级和小学低年级进行这种 浸入式双语教学吗?那小学高年级呢? 杨:还没有计划到那一步。 包:那所谓浸入式英语教学就是完全用英语授课是吧, 那他们的汉语课怎么办呢? 杨:汉语归汉语,还是用中文授课。 包:这样做实际上是突出了英语的地位。 包:英语学习到了一定的学习阶段就必须得死记硬背, 总结一些规则,因为这时候开始面对一些长的句子,必须培 养学生一定的抽象思维。如果在幼儿园和小一阶段过于强 调所谓的“浸入”,学生到后期学习时思维方式就不适应了。 八、九岁的孩子应该培养抽象思维了。前期过度强化浸入会 影响后一阶段的学习,会适得其反呢。 杨:对,到了一定阶段,学生自己也会对语法规则和语 杨:是突出了英语的地位,但力争的口号是“中英双语 和智力i促进”。 包: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是否住校? 杨:不。 包:那家里的语言环境是怎么样的? 杨:基本都是广东话语言环境。 包:那澳门社会和家庭是否对学习者来说具有 bilingual的语境? 2009年第9期(总第102期) 言系统产生兴趣,也想弄清楚,并会发问,应因势利导。 包:学生进行英语学习是一个连贯的过程,或者说是一 个金字塔,各个阶段会有与之相应的方法,而且必须考虑为 塞0f巷i谢 t an ̄ge l辜80乳}n鸯蕊 §喜8蠢 0舀{n 巷s{e g 0硅 i0 鬟基穑羧育舟语教学研究 热点访谈 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衔接,不能只局限地考虑本阶段 的成果。如果本阶段的教学法导致学生不能适应下一阶段 包:那么澳门的中学分初中和高中吗? 杨:跟内地一样分初、高中,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包:你来过内地小学、初中、高中看过,你觉得和澳门有 什么区别?可能你们接触深圳、广州或其它南方城市多一 些,有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啊,有没有互相之问学习沟通? 的学习,本阶段的教学再成功也不是真正的成功,因为基础 教育阶段的任务主要是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好可持续性发 展的基础。 杨:同意。我们也有学生习惯了“浸入式”教学,一旦教 学方式方法变了,也会出现跟不上的问题;如果一直进行到 杨:有,还是挺多的,主要是通过研讨和观课。我们教育 学院的主要任务是教师教育和教师培训。我们跟内地北京 师大、华东师大和华南师大都有交流。但主要不是英语方 面。我们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在澳门还是比较受欢迎的,澳门 的英语教师有相当多机会得到学校和政府的支持到香港、 小六,等升上中一时,又是另一种方法,可能就有一些学生 真的完全跟不上了。因为学生掌握的语法知识太少,抽象思 维跟不上。还有输入语言的质量问题。 包:是这样的。 杨:我观察了一节课,是这样的,幼高,小孩大概五岁 新加坡、以及远赴新西兰、澳洲、英国、美国、加拿大等英语 国家交流和学习。澳门的英语教学是多元而又比较自由开 放的。 多,老师一开始就教他们发音,老师的发音不准,长音和短 音不分,把元音/i:,feat)和,i/fit)当成同一个音来教,孩子 先人为主,以后再改就难了。 包:通过交往你发现,中国大陆正在搞课程改革啊,澳 门是什么情况? 包:澳门现在共有多少学生?高中、初中和小学各有多 少呢? 杨:也搞。但是澳门学校绝大多数是私校,有自己的办 学传统文化和特色,各自根据自己的传统、目标、学生升学 和发展需要等选择教材、教法和教科书等。近年也很重视校 本 生本教育和师资培训。还有为准备学生考公开试,如考 GCSE直接用英国课本;考TOFEL就用相关教材或试题练 习;如果是考内地大学,就直接用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的试题或练习等,根据考试性质和要求决定选 用教材。 包:澳门一共有多少所学校? 杨:大概小学生人数约两、三万,中学生三、四万,幼稚 园一万多吧,截至这个暑假,总共非高等教育范畴的学生八 万七千多。 包:英语现在是普遍受到重视。 杨:当然,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无论中文学校还是 英文学校。中葡文官校有点特别,从幼儿园到小五葡文是第 一外语,从小五开始,开设第二外语,就是英语。 包:所以澳门的主要使用语言还是汉语。 杨:对,因为mother tongue是Chinese/Cantonese,澳门的 杨:澳门中小学校的学校数目和校部数目是不相同的. 由于办学条件和历史等原因.有的只开办幼儿园,或只开办 语言景观挺复杂。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有问政府中葡文学 校,孩子从幼稚园开始学葡文,一直到高中毕业,到了小五 才开始学英文,也一直到高中毕业。但据说高中毕业时,一 般学生的英文程度高过葡文程度。 小学或中学;也有幼、小合办,小、中合办;也有幼、小、中合 办称“一条龙”学校:也还有学校开办特殊教育和日、夜校; 还有学校分中英文部。因此,有的学校可能只有一个校部, 有的学校拥有两、三个校部不等。简单说,学校数目有八 十多所(校部则有一百二、三十个),其中中学有四十多所。 包:那么澳门正常英语开设情况如何?L:L ̄I/I',学一般每 周开设几节英文课? 包:你们小学学制是六年吗? 杨:跟内地一样,都是六年。我刚说过的例子,英文要 比葡文晚七年开始学,但是高中毕业的时候,学生英文的 proficiency要好过葡文。所以,并不是早学的就一定优胜,也 并非开始越早、学的年数越多就一定学的越好。 杨:小学应该是每周有五六节英文课。中学每周七节到 八九节不等。 包:这是不是因为英语使用范围更广? 杨:这是一个原因,在澳门英语更具实用性,毕竟是国 际语言。虽然澳门的官方语言是中文和葡文,但葡文主要用 于法律或历史文化研究以及与葡语国家交往方面。旅游博 彩和商业金融等都是用英文。 包:开课节数比大陆还要多。 杨:多一些。有的学校设口语课oral Rnglish)一个礼拜 有一两节,写作课composition隔周两节,也有分grammar, reading,listening&speaking,story,literature等等。有的时候 是一个老师全教,有时不同老师分开教。我觉得,如果是一 2009年第9期(总第102期) 01棼}备n La; 鸯馨螽ge{8箍en; 矗 巷耋窖皋 cb. 嚣aSi ̄釜 {e稿非0 蓬基砖赣育舛语教学硪究 热点访谈 个老师上,各个部分还能相互配合以相互补充、巩固和加 international ELT/ELL cons0rtiums。包教授,我觉得就是从过 强,提高效果;若分开几个老师教,除非之间有协调,否则一 个老师孤立枯燥讲语法效果不好,而且跟其他skills融会贯 通起来也较困难,这就要要看各学校的师资力量了。 去一百来年发展了十多种外语教学方法或途径来讲,从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 一直到Communicative Approach,什么The silent way,Suggestopedia,Eclectic,现在 包:你们现在上课是大班还是小班? 杨:特区政府正努力逐步实现小班。上个世纪我教中五 和中六时,每班有六十多学生,随着澳门经济发展,教育的 制度化和现代化,加上出生率下降,从幼儿和小学低班开 始,每班人数由五六十,逐渐降到四十多、三十多、甚至二 十多。澳门中小学生人数有减少的趋势,由当年十万多,降 到如今八万多。 包:三十多人基本还属于大班教学。 杨:澳门仍有学校五十多人一班的,往往是名校,似乎 越名校,班越大。 包:在中国内地也是如此。澳门的教师在这种特定的社 会环境下,更多地采用什么样教学理念和方法呢? 、 杨:一般来说,教师不会对所有已知流派进行深入研究 之后决定取舍。大班时代,基本是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再加一些改进元素,澳门英语教师比较熟悉 Communicative Approach,但是实际上Communicative Approach是什么样子,理念原则,怎么操作,并不是每个人 都十分清楚。比方说,Communicative Approach并没有排斥 mother tongue.好在如今的英语教材成套,专家们和出版商 为教师们准备好了一切,包括教师用书都有具体清晰指引 和答案、教学辅助、网上资源、CD—ROM,CHARTS& CARDS,WORKSHEETS等等。 包:您说不排除母语,那就需要使用translation的手段。 杨:对,有时需要translation呀。有些学校,试题或测验 有translation这一项。老师想知道学生有没有掌握一个句型 或惯用语,是否掌握了知识重点,就用快捷清晰的 translati0n,它对验证回馈很有用,特别是中学生。 包:那么这种情况下的交际法实际上也是中国式的交 际法,或者说属于~个弱交际法,而不是强交际。 杨:这是很自然的。逼中国的中小学生“用英语思维”是 不现实的;我们教会他们英语也不是为了让他们忘了母语, 普遍来讲应该属于弱交际法。澳门有42所中学,其中有6 间是英文学校,是用英语授课,各施其法,效果好就行。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TBLT)和Immersion并不易实 施,需优秀师资和庞大资源,大家也不太了解。但要持开放 态度,要留意研究,毕竟它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 2009年第9期(总第102期) 称Informed eclectic等等,教师培训虽然着重介绍了 Communicative Approach和一些创新方法,但据观察,在实 际教学中用得最多的恐怕还是传统的Grammar Translation; 虽然我们不断提倡“全英语授课”,中文学校不用说,英文学 校师生用中文也很多啊,用中文舒服,是母语嘛。语法课可 以绝对不用母语吗?有很多老师还是用中文讲语法的,有 时效果不错。比如说教英语虚拟语气subjunctive mood/ conditionals,英语条件句体现在时态上,汉语不同,可能用英 语教,讲来讲去学生都搞不清,有老师用中英比较法,都明 白了,再设情景,写出含有典型时态的例句,提供可能需要 的词语,让学生(全班//j、组/"e人1练习并创造新的语句,如: “If 1 were the chief executive of Macao,1 would”., ——你教会form,学生就由form创造新语句表达自己,效果也挺 好。 包:这样说在澳门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aLnguage Teaching.TBLT)并不普遍吗? 杨:不盛行。Task—based和immersion都不普遍。拿出 Immersi0n,有人说那不是新的啦,我们老早就Immersion 了。Task—based就更说不上了,其实连何谓task大家都一直 在争论。香港教育学院William Littlewood教授就什么是 task分五个方面论述,挺复杂的。像昨天有些教授提出来 了,我教grammar是我的一个task,学生掌握某个grammar point也是我的一个task.其实task—based本身也在发展变 化,immersion也很多样。所以,我到了西安去看了 immersion,他们也在搞immersion,搞task—based,我也看了 他们的教材,因为他们来我们这里开研讨会要交流。我跟美 国、加拿大学者讨论,他们说“Actuallv this is not immersion; actually this is not really task—based.Anything that comes into China,or is integrated or transplanted in China tends to become something different.”什么到中国都会变的,因为你不 可能直接移植过来。行不通啊,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 adapt。 包:那么你说的这个“变”是指任何东西都应该本土化, 中国化。就是要和我们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起来,要有一些变 化,是不是?要适应中国的国情、教情和学情。但是你感觉到 没有,大陆外语教学目前提倡的一些理念和方法,甚至要比  ̄ofe*qn} 耄拜霍 耋 爵 嚣毽 } 1i 囊轰Rese3f0n}f{氆童s e g e尊ll0 基黜教育外话款学硪究 热点访谈 国外的理念和做法更加极端,他们往往不是出于对于自身 情况的结合,而是把某一个东西极端化,这个情况造成的后 果可能会很严重。 如此热烈的积极性很少看到的,澳门的课堂就是课堂,教师 正常地上课,一般不会这么轰轰烈烈、这么生动。包老师,课 堂上做这么多活动当然不会闷的,所以它可取的地方就是 杨:我觉得immersion或task—based是适合小班教学 的,但我观摩的imme ̄ion或task—based班竟有七八十学 活跃了英语课堂,但是不能忘记活跃了英语课堂是为了教 点真东西。再就是虽然感觉示范课的的老师演示能力不错, 生,class size已不符,后来我问为什么会这么大班呢,回答 我反倒觉英语基本功更重要,不能总出错,发音错,语调错, 语法错,老师上课写出来的或者说出来的都是给学生的 说因为好,家长要求报名啊,另外收费。我观摩一节高三的 课,学生表现确实好,教材是奥巴马总统的Speech,Yes, input,我觉得除了听的高中课是 quality input,许多老师还 Can,真的非常impressive,听说反应积极,然后是写,比方介 绍奥巴马,也介绍他家庭,介绍自己家庭;奥巴马讲教育问 题,学生也讨论这个教育问题,学生输出和成果都好。真想 知道学生这些能力是如何获得的。后来了解了一下,就是说 每个星期的五节英语课是不动的,用传统的方法教和学,因 为高三要应对考试。另外每个星期额外加两节实验课。这就 不准了,信度和效度如何?这两节要另外收费,教材要另外 买。那好了,一种是每星期上五节课,用传统教学法;另一种 是特别班,除了那五节课,另外再加两节,加料、实验、创新, 两者不能比。 包:您说的这个情况是什么地方出现的,内地吗? 杨:是内地。所以我们也在想,之所以我们到内地学习 和吸取经验,是因为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人才济济,一定 有很多我们可以借鉴可以学习的。授课老师说,参加高考, 这个实验班成绩明显好过传统班。肯定是,因为每个星期加 两节嘛,那两节的师资条件又好,教师驾驭能力很强,像奥 巴马那样最新的speech,最up—to—date的资料教材都有,那 么哪个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留在传统班呢,都想挤进那 个实验班里。 包:你说,这个班有多少学生,挺大的班,能占学生总数 的多少? 杨:不知道。家里有条件的不用说,中国家庭父母再穷, 为了孩子成绩也愿意花钱。比如说每个月多付几百块钱,只 要孩子英语能学好,高考成绩高,那么家长怎么辛苦都愿意 的。 包:其实,你看到中国的课,除了这种之外,还有其他问 题。比如说现在流行的优质课、公开课或是赛课,您看过吗? 杨:看过一些,在几个地方看过,我觉得不少课都有一 些标榜新创举新突破,或所谓的happy learning愉快学习, 不用刻苦学习就能成功。它们的共同点就是课堂比较活跃, 学生比较大胆,敢说“let me try!”老师不给机会都不行,老师 下课都下不了,因为那些小孩都举手想试。在澳门,课堂上 做不到error free in elass,一个英文老师起码在课堂上不应 该出错,但是我听课就有很多错。 包: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出错,那么他教给学生的知识, 也就是教学内容,或者说语言的输入就无法保证了,就是错 的,那么学生学到的就是错误,学生会被误导。语言教学的 规律是:输入、加工、内化、输出,所以只有保证给学生输入 正确的语言知识,才能保证输出的质量。现在我们往往在课 堂上见到教师的错误不仅仅是某一个方面,在基本的语音、 语调,甚至是单词拼写、语法的规则方面都会讲错,这说明 中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师整体的水平是有一定问题的,而且 数量大。 杨:嗯,数量不少,经常出错,师资培训该抓质量了。 包:您在公开课上看见的老师还是素质比较高的。 杨:当然了,单凭那一节课来评估的话,它是成功的。起 码是孩子有兴趣,最后从他们说出来的英语看,教的东西基 本上都掌握了,就是基本上一节课可以顺利的完成。学生不 断活动,在一节课里做了很多事。但有时感觉热闹之后不知 道真学到什么。 包:杨老师,我觉得您的话里有弦外之音。您说一节课 里老师引导学生忙忙碌碌地做了很多事,是不是觉得老师 设计的课堂结构太复杂,或者说活动是不是有点过多,老师 自己和学生是不是过于活跃了?您刚才也提到,澳门的正常 课堂基本还是按部就班上课,不会设计这么多活动,课堂气 氛不会过于热烈。您对一节课设计了过多活动反感吗? 杨:因为看的就是一节课,它应该是事先对学生有什么 准备。这种公开课我想事先都有些准备的。老师那么一问, 全班学生就都举手,而且小孩回答得也可以,也完成了课的 主题、教案要做的事情,看来学生是掌握了。但在这之前是 怎么教、怎样学的?他们如何学会这些词汇和句型的?若先 前一点都没有准备,难以置信。 包:但是你能看出学生的学习过程、老师的教学过程 吗?这节课从结构上,从过程来看,做没做新知识、新技能的 2009年第9期(总第102期) 蔷0f谗}gn 童霁§ 8餐e{窖巷0 艉喾鑫鞋枣s毒童 嚣乳 翳露卷毫;£ 露 08l}0∞ 露基砖敦鸯铮语赣学珊究 热点访谈 教学、输入、巩固、操练、训练? 杨:一般看不到。 不是都需要教的?那是什么时候教的呢? 包:这的确说明问题。您观察的是小学,还是初中的课? 包:那就是说学生太天才了。不用构建就直接生成,原 来就会了。那这节课你敢相信它是真的么? 杨:因为它前面这部分你不知道,比如学生说一个单词 water,水,老师马上接着问:How useful is water?学生回答 道:I can use water to wash my hands.I can use water to…起 杨:小二、小三,这些孩子也许小一就开始学英语了,说 不定在幼稚园就开始学英语了。 包:大陆目前中小学外语基础教育教师素养的问题还 是亟待解决的。 杨:我觉得教师素养很重要。我记得当年我们接受培训 的时候,Phonetics,Phonology这些基本知识是要学习掌握 码can这个词你要学过,它表示能力。use water to do something,这也是一个句型结构,学生不可能自动生成的。 包:前面water是知识,但后面use water to wash m hands,就是使用知识了,就是技能层面了,这个课堂进展很 “快”,没有知识循序渐进学习的感觉,听课者也会觉得莫名 其妙。 ’ 杨:我想老师们通过各种活动演示成功和成果,这之前 应有认真刻苦、循序渐进的教与学的过程。不过小三年级, 小二年级,一上来就做到这样好,而且全班都能做到,学生 分成一个个小组,一开始就有代表或组长举手,马上就可以 表达出老师布置的任务。起码那些词语事先要学会,比如说 to clean the floorI tO wash clothes,to…可以一个接着一个 说,感觉真的是学生在建构,帮老师建构知识,最后结论就 是“We shou|d save water and protect our environment.”。如 果有这么一节课,我认为它应是一节完整的课,先对water 认知,然后water用途,最后要节约用水,保护环境。先要教 会学生一系列词语,用带读等方式让学生学会语音语调并 熟练之:“We can ifnd water in the 8ea/ocean/river/lake/l:lond/ stream/wateflail.”同时用PowerPoint动画等辅助,把知识转 为听说读写等技能,进而再提升到“Water is useful;water is great.”“We should save water and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情感和态度层次。你感觉、老师也感觉很满意,观课的人个 个都赞叹好。但是等你回来再想一想,actual classroom学生 要经过一定的准备才能够做到这样。再比如说若主题是 light,也要教好这个词的发音和拼写,i后面跟gh,gh is silent,这个是要花功夫教的,哪有小孩不用教就都会的?我 觉得缺少了教与学的过程。 包:这些课有一个特点是:只表现输出,没有输入过程。 杨:对了,整节课是用活动演示成果(学生输出),略掉 之前的教与学(输入)过程。 包:听说课往往活跃一些。 杨:是的。不过我观过的课也有最后要求学生把句子都 写下来,收上来一看,都是对的。单词,还有句型等,这些是 2009年第9期(总第102期) 的,而且你还要学会怎么教学生。当年还有发音器官图,语 音表,从/i/: ̄lJ/i:/到/e/、/ /发音部位和长短都不同,但现今教 师培训似乎有所忽略。 包:不仅是Phonetics,还有Grammar(语法),Syntax(句 法),Morphology(词法)等学科知识,作为中小学英语教师都 应该掌握。 杨:应该呀。这些都应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基,不然 怎样教学生? 包:现在大陆的课改倡导者们只注重提倡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比较重视输出,听说放在优先地位,对语法、词 汇、语音、知识和语言彤式方面实际上有意无意的淡化了。 杨:所谓任务型可能快出成果,也可能是急功近利,会 影响教师长远的专业发展。学外语是有年龄段的,幼稚园, 初小教太多语法孩子接受不了,因为语法是抽象概念,是逻 辑思维,但是到了高小要教,到这时候光听说是不够的。听 说在幼儿阶段也要看老师的发音好不好,语调好不好,如果 好的话小孩模仿,如果不好的话小孩模仿就不好了。所以我 觉得幼儿的时候老师的发音很重要,所以那个时候我主张 用发音好的native speaker,RP标准音输入,跟着模仿,听说 又激发孩子的兴趣,原来学英语这么有用,可以跟外国人交 流,慢慢认识到这些。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长大就需要 越多语法,正规学校教育,学术专业发展,literacY加深复杂 时,他要读写的时候,都很需要语法,像狄更斯的小说,一个 句子就好几页。如果不懂语法,怎能看透看懂、怎会欣赏?以 前我的老师分析句子的方法,真令我陶醉,教语法也可以很 有趣啊!分析句子培养逻辑思维,学外语对小孩的智力发展 有好处也在这里。 包:必要时就要讲一些规则。 杨:掌握了语法规则到高中的时候,学生就完全有能力 独立阅读,书写准确。语言之间也是相通的,学生的母语也 会对外语产生正负迁移作用,教师可以教会学生自行对比, 总结规律。Contrast and Compare,对学生的智力发展非常有 粪璺f霪e}羹n l 墓嚣蠹 蠹羹毒;尊尊 n ∞ 基嚣章se垂f 量强童璺{0£爵 0登{{0臻 基础毂裔井话鞍学硪交 热点访谈 好处。 式理想中的语言形式,是比较高水平且只有少数人才能掌 包:杨老师,你的这些观点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我看 握的语言。I—language指的是内在的:Individual和Intemal, 到有些地方小学英语教学,总是强调听说为主,注重听说为 Intentional language。E—language指的是外在语言,是指 主的训练。听说做的好只是一个阶段,到了学生五、六年级 External language,说出来、写出来的语言。这三者是关于语 的时候,就应该注重往读写过渡。语音,词汇和语法这些是 言本质最新的说法。这些语言学的理论,无论是哪个语言学 语言的要素,是语言形式,干什么都离不开它,都是要重视 派,实际上都离不开对语言本身的,或者语言知识的认知, 的。初学阶段可能强调模仿、听说,但以后逐步就要强调认 否则就空谈能力了。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我一直在研究, 知、理解。总而言之不能整个小学阶段都是靠培养兴趣,鹦 实际上他认为语言知识本身就是能力,就是叫做K~abilitv。 鹉学舌。 他认为K—abilitv是一种稳定的能力,叫知识能力,获得这种 杨:那等于是在培养文盲,没有litemcv啦。英语教育不 知识能力以后,就可以产生其它技能或能力。而且,其他技 可出“聋哑”,也不能出文盲。而且听的怎样,说的怎样,还要 能或能力如听说读写译有可能消退,可能提高,总之可以变 落实到读写。学生听说的能力怎么样,简单说还得用fluencv 化。但是K—abilitv不变,它是稳定的能力,比其他能力更重 和accuracy两方面来衡量。听和说accuracv方面要求反而 要。 . 不高,强调的是fluency,写accuracy考真功夫,听说读写相 杨:对我们中国的学生来讲,英语是一种外语,是未知 互加强和补充。 的,已知的是母语。你有没有留意到小孩子,比如说1岁开 包:大概十多年来,很多人都谈到能力要比知识更重 始说话了,他说的话都是模仿来的吗?不是的,也不一定是 要。有些人不谈技能,只谈能力。 从周围大人那里学来的,他自己会创造语言,那是指母语, 杨:能力怎么来的?又从哪里来?能力和知识是分不开 或另一种差不多等同的母语,人本身是具有LAD(1anguage 的。能力也不是空泛的讲能力。比如说英语运用能力,运用 acquisition device)的。而英语是外语,英语知识肯定要教要 的是外语,如果连词汇、语法都不懂,学习者怎么会有外语 学的,再把knowledge转化为能力再创造,但是在没有这知 应用能力呢?这种说法本身逻辑不通。我们学英语,其实从 识之前靠什么转化为能力再创造啊? ’ 课程学的角度来讲,也是要学知识,包括VOcabulary. 包:现在我们是本末倒置,总想一步到位,却显出急功 grammar等各个方面。没有这些基础知识,能力哪来的?输出 近利。如果一梦方醒就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多好,最好不要 什么呢?没有输入只输出就有能力么? 学语法、词汇。甚至有人把语法和英语分开谈,这很奇怪。 包:重视知识的输入,举一反三才能够生成能力。 杨:语法教学其实也并不空乏或枯燥,有许多技巧和方 杨:对,知识输入、内化了以后,学习者可以根据知识和 法,可以把语法融入听说读写活动中。 规则就创造很多new language,比如I Ilke you,用这么一个 包:看来澳门中小学使用的教材和教学法并没有忽视 简单主谓宾结构的句子,有了词汇根据情景我就可以 语言本身的基本要素。 Droduce成千上万的新句子。 杨:我们用的教材Oxford,Longman等各种版本都有, 包:就像乔姆斯基讲的,可以generate。 各个学校用的教材多样,也有用内地教材的,非常多元,学 杨:对,生成语法。我同意,尽管对乔姆斯基的理论要小 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教师在上课前通常 心,他一再说明目的不是要应用于教学,他说想不到有人把 会有各种教师用书参考,包括练习题答案,泛读材料,课外 他的理论应用在教学。但理论上语法生成理论站得住脚。 阅读材料,WOrkbook,listening book,writing book等,还有 包:乔姆斯基是宏观对宏观,抽象对抽象,是从高度来 thematic anthology.也是为扩展阅读。由于经济发展带来收 研究语言。但是理论要和实践结合起来的,而且理论要应用 益,政府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全澳八万多学生除享受15年 到实践当中去。所以说生成语法理论我认为对实际教学是 的免费教育,每年每人享有1500元的书本费,中小学生可 很有用处的。最近我看了一本书是09年春天牛津大学出版 以用来购买书本。但可能出现小学生的书本费用不完,而中 社出版的谈乔姆斯基的内在语言,实际上谈的是生成语言, 学生却不够用的情况。因为中学,只是英语一门课就七八本 讲I-language,E-language或者是P-language,这i者指的 书了,要读的很多。你们办的英语辅导报,我仔细认真看过, 是语言本身的、内在语言和外在语言。P—language指柏拉图 非常好,试题、知识点都分析的透彻详尽,用功的学生可以 2009年第9期(总第102期) 螽9r嚣穆i霆 L孽 鹱 尊要复;@achi“髫基 ese i薯 i 笋 尊,E@ca.!i冀 糕碓教育井语敦学醑究 热点访谈 认真钻研。也许条件好了,刻苦钻研的人反而少了。也许师 续我的事业。行政职位退下来,但是教学还没有退,大学还 让我继续做全职教学与研究工作。 生为了应付那么多书本教科书教材,教学负担沉重,还有非 教学工作,压力大,难有更多的精力去研究更多地补充资 料。 包:这一定是因为您的学识,经验丰富,值得托付工作。 杨:因为我和澳门基础教育界一直关系密切,尤其和四 包:澳门有语言培训学校吗?尤其是校外针对学生的补 习学校? 十二问中学的关系很好,和校长大多很熟悉。您昨天介绍我 时,说我德高望重,我真不敢当,远远不够啊。澳门很小,学 校需要教师,我们竭尽全力培养和提供最优秀的人才。澳门 杨:政府会组织一些语言培训课程,英文的培训主要是 给社会人士。高等院校也开办短期或持续语言培训课程。内 很多学校喜欢我们大学培养出来的英语教师,他们信得过 容大多是商务英语类的,旅游博彩等课程。也有私人开设的 补习社。现在学校倡导“愉快教学”,有时老师不能教太多的 东西。如果想考试取好成绩,为了应试的需要,合格或得高 分,家长就会把孩子送到补习社补习。补习的老师教语法, 词汇之类的知识。香港的补习学校、补习社、“补习天王”也 是这种性质,有的补习老师拥有博士学位,有的是香港大学 毕业的,有的是留学归国的,补习社也造就“高考状元”。提 倡“愉快教学”,轻视知识,没有抓认真刻苦读书,但学生仍 需要考试,这时补习老师就担负了为学生应试补充知识的 责任,据说有的效果很好。 包:但是大陆的补习学校刚好相反,他们大半不讲语 法,不讲知识的部分,都是以做习题,提高成绩为主的。看来 补习学校的性质和定位也是教育界值得讨论的一个话题。 杨老师,您近年来参与了一些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 教育研究中心的活动,这次又再次当选为中心学术委员,并 且被聘为我们港澳台三地的常务委员,您对中心工作有什 么建议和评价呢? 杨:我认为研究的课题都很重要,非常好,我也非常感 谢大家对我的信任。中心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包括出版的刊 物,设立的项目等。现在有些学术风气不好,想跟风,想出 位,我们应坚持脚踏实地,贵中心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 师生真正从中获益,大家教有所依,学有所依。中心在培养 人才方面也起到了积极和支撑的作用,中心的中小学优秀 外语教师出国留学奖学金项目,还有其他许多许多教研、培 训项目,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外语教学研究协作组等组织和 项目为英语教学培养了骨干力量。现在老师中也存在浮躁 的问题,内地和澳门都有这种现象,学术浮躁,甚至学术腐 败。相信总有人坚持正确的信念。在这一点上,我们有着共 同的观点。我们不会跟风,要继续保持冷静,冷静思考、踏踏 实实做事情,要真正为学生负责,为家长负责,为国家负责, 同时也是在为自己负责。作为一个学者,作为一位受人尊敬 的教师,我要向您学习。从事英语学习和英语教育几十年 了,我做的还很不够,还在学习。不管在岗不在岗,我都会继 2009年第9期(总第102期) 1 6 l 我们教出来的学生。 包:我们的交流持续了很多年,虽然情况各有不同,但 我们互相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对彼此都有很大的帮助, 杨:真理是一样的,只要大家都认真做学问,本着对学 生负责的原则,我们不会有原则性的分歧。我今天讲的可能 有不对的地方,跟您交流,向您学习,共同探讨,不断进步 吧。中国传统外语教学并非不好,毕竟培养出几代学贯中西 的大家、语法家、翻译家、英语教育家等等,但是那要求很刻 苦的学习和钻研,虽然培养出不少杰出外语人才,但成功率 不高,不适合英语教育普及和大面积培养外语人才,所以我 们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包:希望以后我们能够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也 希望您能多多参与我们的活动。中心在澳门举办过教师培 训活动,由您安排联络文化局,参观了世界文化遗产—— 澳门历史城区,给大家上了生动一课。在此,我也对您的热 情款待和周到安排表示感谢。今后我们会继续加强这种交 流和学习。 杨:没有问题,我一定会尽我所能支持大家。预祝中心 和您的事业,蒸蒸日上,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杨秀玲教授小传 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曾留学英国 就读加迪夫威尔士 大学。先后取得英语语言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以及学 位后英语教学文凭。 1974—1990:任教澳门培正中学 担任中五(毕业班)、中 六(大学预科)英语课程.兼英文科主任:1990一至今:任教 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历任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课程主任 和副院长等职。 杨秀玲老师主要教学和研究领域为英语教育、课程与 翻译。著作包括书及译书若干本,中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 余篇。2005年荣获澳门特区政府颁授教育功绩勋章。 社会职务:北京清华大学《中国翻译摘要》编委、中国翻 译协会理事、澳门中华教育会副会长等。国家基础教育实验 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港澳台三地的常务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