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2018·银川质检)斑块是景观格局的基本组成单元,是指不同于周围背景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区域。形状指标是区域内各斑块总边长与最小斑块总边长的比值。在一定区域内,若形状指标等于1,表明该区域的景观均一。下图为1986-2013年厦门市三类建设用地景观平均形状指标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由材料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986-2001年,出现不同景观类型间相互竞争、相互交错的格局 B.1986-2001年,农村平均形状指标迅速上升,农村景观均一性增强 C.1993-2001年,城镇平均形状指标下降,城镇景观均一性下降 D.1993-2001年,工矿平均形状指标上升,工业布局趋向集聚 2.1986-1993年,厦门市城镇平均形状指标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 A.逆城市化的出现 C.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B.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 D.工矿企业的迅速发展
解析:第1题,由材料分析可知,形状指标越大,景观越不均一。由图可知,1986-2001年,三种建设用地形状指标都发生变化且均大于1,反映出不同景观类型间相互竞争、相互交错的格局;农村平均形状指标缓慢上升且大于1,反映农村景观均一性下降;1993-2001年,城镇平均形状指标下降,则反映城镇景观均一性增强;工矿平均形状指标上升,说明其景观均一性减弱,工业布局趋于分散。第2题,1986-1993年,厦门市城镇平均形状指标从1.63上升为1.78,反映出城镇景观分布更加不均匀,这可能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造成的。
答案:1.A 2.C
(高考上海卷)我国北方某大城市自1982年以来,人口大幅度增加,下表为该城市各圈人口密度、面积等数据。读表,回答3~5题。
各圈范围 内圈(0~6 km) 第二圈(6~15 km) 面积(km) 113 593 2人口密度(人/km) 1982年 21 7 2 606 1990年 21 206 3 361 2000年 2010年 19 5 4 960 20 416 7 277 2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第三圈(15~24 km) 第四圈(24~33 km) 郊区(33 km) 1 102 1 611 — 1 318 621 — 1 820 785 — 2 804 1 083 — 4 305 1 765 — 3.2010年,该市人口分布最多的区域是( ) A.内圈 C.第三圈
B.第二圈 D.第四圈
4.从城市功能分区的角度分析,内圈的人口密度变化不大,这可能影响内圈的( ) A.商业与金融业的发展 C.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
B.高等院校校区的扩建 D.工业部门的转型升级
5.从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角度分析,第四圈人口密度增长的主要动因是( ) A.农业发展 C.工业发展
B.服务业发展 D.旅游业发展
解析:第3题,人口数量=人口密度×面积,经计算第三圈人口数量最多。第4题,城市内圈地租最高,一般主要分布的是商业和金融业,所以,内圈人口密度变化不大可能影响的是商业与金融业的发展。第5题,第四圈距离市中心最远,地租较低,对外交通较便利,主要布局的是工业。
答案:3.C 4.A 5.C
6.(高考浙江卷)2013年1月17日,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根据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下图为舟山市2007年和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构成图。
说出2007-2010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对推动城市化作用的差异。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和比重均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比重略有下降;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均呈上升趋势。城市化是从第一产业逐步转化为第二、三产业的过程,是第二、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第二、三产业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能够加速城市化进程,反之,则阻碍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答案: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少,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小;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大。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我们这样定义城市化协调度β:设某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为M,工业化水平为N,则β=N/M。当β=0.5时,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是基本协调的。读世界某区域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相关指标统计表,完成1~3题。 指标 N(%) M(%) β 1980年 50.02 9.47 5.28 1995年 41.14 12.26 3.36 1999年 44.48 16.32 2.73 2003年 45.49 28.20 1.61 2007年 47.16 34.94 1.35 2011年 49.69 43.50 1.14 2015年 56.32 51.50 1.09 1.依据表格资料可以推断出,该区域( ) A.工业化与城市化基本协调发展、同步推进 B.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不协调性在逐步缩小 C.工业化一直超前于城市化,城市经济良性发展 D.工业化一直滞后于城市化,城市化水平很低
2.上述资料表明,该区域城市与经济发展特点导致( ) A.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过多 B.乡镇企业发展受到 C.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不足 D.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3.依据资料信息推断,该区域可能位于( ) A.墨西哥 C.中国
B.英国 D.坦桑尼亚
解析:第1题,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区域的β值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小,但仍远大于0.5,表明工业化一直超前于城市化,城市化发展滞后,工业化孤军深入,城市经济结构失调,A、C、D错误;由于β的值不断接近0.5,说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不协调性在逐步缩小,B正确。第2题,该区域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A选项错误;资料没有反映出乡镇企业的发展态势,B选项错误;工业化进程超前,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C选项错误;工业化孤军深入,导致第三产业发展不足,D选项正确。第3题,依据表中的指标M可以看出,该区域的城市化起步晚,发展速度快,但现有城市化水平不高。墨西哥属于发展中国家中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城市化水平超过很多发达国家;英国属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A、B选项都不正确。坦桑尼亚城市化水平很低,与材料不符,D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错误。中国现有城市化水平在50%左右,C选项正确。
答案:1.B 2.D 3.C
(2018·唐山一中调研)下图示意东南亚各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和经济—社会城市化水平。读图,完成4~5题。
4.过度城市化最显著的国家是( ) A.泰国 C.菲律宾
B.马来西亚 D.文莱
5.关于各国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途径叙述正确的是( ) A.新加坡发展海上运输业,带动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B.文莱发展海水养殖业,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C.马来西亚大力发展劳动力导向型工业,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 D.泰国大力发展旅游业,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促进城市化
解析:第4题,过度城市化指人口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在东南亚各国,菲律宾人口城市化水平远高于经济—社会城市化水平,过度城市化最显著。第5题,新加坡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文莱通过开采油气资源和发展服务业,促进了本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马来西亚和泰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劳动力导向型工业,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答案:4.C 5.C
(2018·遵义航天高级中学模拟)2015年5月24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沙工厂正式建成投产。该厂是目前国内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工厂之一,通过大量使用机器人焊接和测量,上海大众的车身车间自动化率可达到85%。夸张一点说,即使关着灯,也能生产,业内人士将这样的场景称为“黑灯工厂”。据此完成6~7题。
6.“黑灯工厂”出现后受影响最大的是( )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A.原料导向型工业 C.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B.技术导向型工业 D.市场导向型工业
7.“黑灯工厂”的推广普及将( ) A.推动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 B.减少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量 C.促进世界经济体之间的联系 D.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发展的差异
解析:第6题,“黑灯工厂”实现生产过程的无人化,从而节约了劳动力成本,因而对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影响最大。第7题,“黑灯工厂”实现了生产自动化、机械化,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因而利于推动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
答案:6.C 7.A
(2018·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模拟)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行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与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的比值。读我国S省区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及其2009年产业产值结构图,完成8~9题。
8.下列四幅图中,最有可能表示S省区2009年产业就业结构的是( )
9.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对劳动力的转移影响较大,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越大,劳动力转移人数越多。如果仅考虑比较劳动生产率,则S省区劳动力转移规模最大的方向可能是( )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C.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B.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解析:第8题,由材料可知,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行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与行业就业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的比值。那么就业结构等于产业产值结构比比较劳动生产率,结合两图,可以看出2009年第一产业产值约占20%,比较劳动生产率约0.4,就业结构约为50%;第二产业产值约占50%,比较劳动生产率约为3,就业结构约为20%;第三产业产值约占30%,比较劳动生产率约为1,就业结构约为30%,故选B。第9题,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对劳动力的转移影响较大,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越大劳动力转移人数越多,如果仅考虑比较劳动生产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最大,所以S省区劳动力转移规模最大的方向是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故选A。
答案:8.B 9.A
(2018·河北衡水中学模拟)“去工业化”后的美国,在2009年启动了“再工业化”发展战略。“再工业化”是基于工业在各产业中的地位不断降低、大量工业性投资移师海外而国内投资相对不足的状况提出的一种“回归”战略,即重回实体经济,使工业投资在国内集中,避免出现产业结构空洞化。据此完成10~11题。
10.下列不属于美国提出“再工业化”背景的是( ) A.“去工业化”使制造业大量转移到国外 B.经济增长主要由金融等服务产业来驱动 C.国内劳动力成本下降及产业结构演变 D.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趋下降
11.近年来,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初见成效。下列属于其大力发展的工业部门是( ) A.服装制造业 C.金属制品制造业
B.玩具制造业 D.生物制药业
解析:第10题,依据题意可知,“再工业化”背景是国内工业投资不足,导致工业比重下降,为了避免产业结构空洞化而提出的。在此过程中国内劳动力成本并没有下降,故选C。第11题,美国技术先进,应大力发展高技术工业,生物制药属于高技术工业,故D正确。
答案:10.C 11.D 二、综合题(共46分)
12.(2018·嘉兴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2分)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嘉兴一直为富庶繁华之地,被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近些年来,嘉兴在一源、二无资源的情况下,形成了“皮革之都”——海宁、羊毛衫市场——桐乡、木业大县——嘉善、服装中心——平湖等特色产业区域。
(1)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嘉兴市经济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10分) (2)改革开放初期,环太湖地区很多集镇人口没有进入城市,集镇慢慢发展成为小城市。简述这种城市化发展方式对当地的影响。(12分)
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嘉兴市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偏高,且第二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经济发展较慢。针对上述问题,该地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进行污染治理、调整产业结构等。(2)当地原有乡村、集镇发展为城市,避免了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所导致的“城市病”,提升了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有利于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开发和集约化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方式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城市层次不高。
答案:(1)问题:第二产业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对资源消耗、交通运输要求高,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产品的附加值低等。 措施: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等。
(2)有利影响: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促进区域整体发展,乡村地区得到发展,缩小城乡差距,避免了大城市的拥堵、污染等问题;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整合等。
不利影响:县级城市重复建设,投入高,削弱中心城市的辐射影响力等。
13.(2016·高考上海卷)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在区域发展中相伴而行,城市化率、产业结构是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重要标志。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24分)
2012年崇明及全国三大产业比重(%)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产值比重 崇明 9.40 53.10 37.50 全国 10.08 45.27 44.65 从业人员比重 崇明 37.90 16.30 45.80 全国 33.60 30.30 36.10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材料一 2012年崇明农业总产值中传统种植业占51.88%,种植业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工业以传统工业为主,主要部门为黑色金属、机械和纺织,占重点骨干企业的70%,且主要分布于各个乡镇,布局零散。
材料二 2012年,崇明县GDP仅占上海全市GDP的1.2%。 (1)概括2012年崇明城市化率特点。(2分)
(2)据表中数据,分别归纳2012年崇明三大产业的特点。(8分)
(3)分别说明2012年崇明第一、第二产业对其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原因。(8分) (4)上海市《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提出2020年崇明城市化率要达到70%。对此有专家建议,崇明应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并以此作为城市化建设的强劲动力。评价这一建议的合理性。(6分)
解析:(1)图示2012年崇明城市化率约为42%,低于上海市和全国平均水平。(2)分析三大产业特点要从资料给出的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从业人员比重与全国的对比进行分析。图示2012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低于全国平均值,但从业人员比重却高于全国平均值。第二产业:产值比重高于全国平均值,但从业人员比重却低于全国平均值。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低于全国平均值,从业人员比重高于全国平均值。(3)2012年崇明农业总产值中传统种植业占51.88%,种植业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第一产业产值小,产业规模小,效率低,难以为城市化提供足够的剩余劳动力。崇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大,即滞留的农业劳动力过多,影响了第一产业劳动力的转移,不利于城市化的发展。2012年崇明工业以传统工业和乡镇企业为主,主要部门为黑色金属、机械和纺织,占重点骨干企业的70%,且主要分布于各个乡镇,布局零散,集聚程度较低,规模小。第二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偏弱,即工业化对城市化发展虽然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拉动作用还不够强。(4)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最强;崇明的第三产业不强,发展空间很大;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既可以促进崇明的经济发展和加速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率,也可以减少种植业对环境的破坏,有效地保持崇明优良的生态环境,兼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这个建议是积极的、合理的。
答案:(1)2012年崇明城市化率低于全市和全国平均水平。
(2)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低于全国平均值,但从业人员比重却高于全国平均值。 第二产业:产值比重高于全国平均值,但从业人员比重却低于全国平均值。 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低于全国平均值,从业人员比重高于全国平均值。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3)第一产业影响:崇明第一产业滞留的农村劳动力过多,影响了第一产业劳动力的转移,不利于城市化的发展。 原因:以种植业为主,规模小,效率低,难以为城市化提供足够的剩余劳动力。
第二产业影响: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偏弱,即工业化对城市化发展虽然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拉动作用还不够强。 原因:①以传统产业、乡镇企业为主;②布局零散,集聚程度较低,规模小。因此,第二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偏弱。(任答1点即可) (4)通常,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最强;崇明的第三产业不强,发展空间很大;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既可以促进崇明的经济发展和加速城市化进程,也可以有效地保持崇明优良的生态环境,兼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这个建议是积极的、合理的。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