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运用协整检验及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根据1980—2010年的数据,首先在总量上对云南省出口贸易与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短期内出口增长使第一、三产业比重上升,对第二产业没有影响。而长期则导致三次产业比重下降。进一步通过区位商分析云南省优势产业及其出口,发现云南省出口多为资源、劳动密集型商品,长期不具备竞争优势,不能很好地推动经济增长。 关键词:经济增长;出口贸易;产业结构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云南省经济发展有其重要意义,首先在西部大开发中,云南经济发展能够带动整个西部的经济增长。其次,云南作为中国西南边疆省份,是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云南省也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发展无论对于促进西部大开发成效,还是提高我国沿边开放质量,建立西南边疆新的经济增长地带都有其现实价值。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的演进除了受国内因素如:供需结构、技术进步的影响外,还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国际贸易是这一外部影响的主要因素。国际贸易通过出口本国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来推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进口本国相对稀缺的资源及技术等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一国经济发展与自身产业结构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会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 我国现有的研究结果,主要集中于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自
balassa(1978)提出出口引致经济增长的观点后,国内的学者进行了探索。孙焱林(2000)通过横截面分析,结果表明,1984—1996年即使在51%的统计水平上,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是不明显的。赵陵、宋少华和宋泓明(2001)在多变量框架下,运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1978—1999年我国的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在短期内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在长期效果并不明显。林毅夫、李永军(2003)在全面考察我国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及间接作用之后,表明1981—2000年以来外贸出口每增加10%,经济增长1%。李丽和杜凌(2007)通过协整及granger因果检验,利用1983—2003年的年度数据以及1995—2004年的季度数据,双变量及多变量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的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但具有互为因果的联系。潘文卿、李子奈(2002)通过统计支出法与实证分析,表明在1991—2000年进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8.7%、3.5%。
国内研究的另一方面侧重于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李磊(2000)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1985—1998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与劳动密集型出口商品比重负相关,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与资本密集型出口商品比重正相关。姜茜,李荣林(2010)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1988—2007年,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非常高,但资源密集型产业与其贸易结构相关性不高。乐为,钟意(2009)通过协整检验及脉冲响应分析,发现1985—2006年,产业结构在短期对出口结构影响明显,但在长期会趋于平稳,二次产业结构对
出口结构改善的贡献度大于另外两个产业。张宇,吴锦(2010)运用协整及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1992—2008年,产业结构与出口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出口对三次产业的产值及结构优化具有显著作用。
综上,国内关于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居多,针对贸易与产业结构的研究较少,部分是基于总量上的分析,部分根据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要素密集程度的划分来研究。研究者目的以及实证方法各有区别,并没有统一的结论。我国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也存在差异。本文根据云南省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以及在现有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出口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探究云南省出口贸易对产业结构调整是否有推动作用,是否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二、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的数据源自《云南统计年鉴》,选取1980—2010年的数据为样本,本文将产业结构定义为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一产业比例p,第二产业比例s,第三产业比例t。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人民币兑美元的年平均汇价(中间价),将出口额ex的单位换算为人民币,以1980年为基期,通过各个年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分别对五个变量进行平减,得到排除价格影响的实际值。最后取五个变量实际值数据的自然对数,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以减少波动。本部分实证分析均由软件stata11.0完成。 (一)平稳性检验
在使用时间序列建立模型时,如果序列是不平稳的,则容易产
生伪回归,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关系便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非平稳序列可能带来以下问题:1.自回归系数的估计值向左偏向于0。2.传统的t检验失效。3.两个相互独立的单位根变量可能出现伪回归。
平稳性检验常用方法有:adf检验、pp检验、df-gls检验。adf检验与pp检验的共同缺点是,检验的功效较低,犯上述第二类错误的概率很大,尤其是当样本容量不大,或真实模型接近于单位根的情形。具体来说,当一个时间序列为很接近于一阶单整的零阶单整序列时,如果一阶自回归系数为0.98,则单位根检验将很难根据数据区分其究竟是一阶单整或零阶单整,如果上述检验中加入常数项或时间趋势项,则进一步降低检验的功效。而df-gls检验是相对于前两者较为有效的单位根检验,可以提高检验的效果。因此本文采用df-gls检验,结果见表1。
由检验结果知:在10%、5%甚至1%的显著性水平下,lnp、lns、lnt、lnex均为非平稳序列,所以不能直接用其建立模型,但它们的一阶差分d.lnp、d.lns、d.lnt、d.lnex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平稳序列,因此它们都是一阶单整序列,若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可建立vecm即向量误差修正模型。首先对变量的一阶差分数据进行协整检验。 (二)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首先要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其滞后阶数与变量所对应的var模型的滞后阶数相同,因此可以使用var系的命令进行检
验,检验结果见表2。
本文根据sbic,即bic最小准则,所有变量选择滞后一阶,然后采用johansen检验确定协整秩,结果见表3。
从表中结果来看,协整秩为0的情况下,迹统计量虽显著,但不存在协整关系。而不包含常数项及时间趋势项的协整秩迹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组只有一个线性无关的协整向量。因此协整秩为一。故仍可进一步建立滞后一阶,协整秩为一阶的不包含常数项及时间趋势项的vecm模型。 (三)vecm模型
由表中结果可知只有“d.lns”对应“ p>z ”的值大于0.05,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接受系数为零的原假设。其他解释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拒绝系数为零的原假设,即它们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根据表中信息,可将估计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主要部分总结如下:
vecm1 = lnp + 0.318lnex(1) vecm2 = lns + 0.115lnex(2) vecm3 = lnt + 0.12lnex(3)
短期而言,从表四的分析结果来看,出口每增加1%,第一产业比重上升0.057%,对第二产业没有影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0.95%。 方程1—3反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长期内,出口对三次产业比重的影响,在长期,出口对三次产业比重均产生负效应,出口每增加1%,分别导致三次产业的比重下降0.318%、0.115%、0.12%。
根据以上分析,无论是在长期还是短期,出口的增长对三次产业比重的影响都非常小。其次,在长期,出口的增长还会对三次产业的比重造成负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从对外贸易依存度来看,经济增长很大一部分依赖于出口贸易的增长。2010年,我国出口依存度为27%,而云南省的出口依存度仅为7%。经济全球化使得在世界市场上产品的竞争愈加激烈,伴随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依靠原来的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来创造外汇的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模式。之前的分析是基于云南省出口贸易与产业结构总量上的考察,有必要从云南省的实际情况进行深一层次的探讨。 三、产业结构与出口贸易的进一步分析 (一)优势产业及其出口
专业化生产部门在地区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通过区位商lq来反映云南省的各专业化产业部门。根据投入产出表,计算云南省42个产业部门的区位商lqi。则: lqi=■
其中,a1i表示云南省第i产业的增加值,gdp1表示云南省的生产总值,a2i表示我国第i产业的增加值,gdp2表示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如果lqi值大于1,表明第i产业在云南省为专业化部门,如果lqi小于1,则表明第i产业非专业化部门。所有lqi值大于1的产业就构成了主导云南省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
计算结果见表5,区位商大于1的这些产业部门产出占云南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相对大于区位商低于1的产业所占比重。云南省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达60%,虽然其产业结构显示出“二、三、一”的特征,但是云南省处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第一产业在经济增长中对国民收入及财政收入等有很大的直接及间接作用。第二产业中lq值大于1的产业部门集中体现了云南省的资源优势,尤其是烟草加工业、矿产业、金属的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同时这些产业部门对资源的依赖性也较强。产业部门lq值大于1最多的产业是第三产业,从统计年鉴数据来看,服务业占gdp比重逐步上升,表中服务业区位商大于1的相关产业是带动云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部门。
出口可以解决生产剩余问题,通过对外贸易将供给过剩的产品出口给周边国家或地区来拉动自身经济增长。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及《国际贸易标准分类》4位数进行划分,通过2007年投入产出表相关数据,我们发现云南省这些支柱产业的可出口产品一部分为资源与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农、林、牧、渔业、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另一部分产业的出口产品属于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如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批发和零售业的出口产品既有资源与劳动密集型,也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其余的支柱产业由于自身特征与生产用途,虽然占生产总值的份额较大,但出口额为0。如建筑业以及第三产业的相关产业部门。
(二)云南省低层次产业结构
与东部地区相比较,云南省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东部各省市凭借地理优势、国家政策的支持,经济发展在规模上及效益上,都超越西部各省区,在出口贸易上更加明显。资金的大量投入、高级人才所带来的知识储备,先进技术的引进,东部地区的出口商品结构早已由初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变为具备高附加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相较于第一、三产业,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在产业结构上,东部地区第二产业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而西部地区的第二产业仍以资源、劳动密集型部门为主(董潘、郭波,2004)。东部各省市的第二产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小,加工程度深。西部地区就云南省而言,正如前文的分析,其第二产业中的支柱产业部门对资源依赖程度大,出口的多为初级产品。 沿边开放中,边境贸易是主要方式,根据《云南统计年鉴》中的数据,1996年,云南省边境贸易出口额为0.45亿美元,截止2010年,云南省边境贸易出口额增至9.9亿美元,增加21倍。同样根据年鉴中的相关数据统计发现,云南省的出口贸易中,对周边国家的出口额在总出口额中占较大比重。2010年对东盟国家的出口额占云南省对亚洲出口额的57%,占总出口额的38%。比重虽然高,但这些云南省周边主要出口国家大多属于东南亚、南亚的发展中国家甚至是最不发达国家,如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对这些国家的出口产品多为低层次的制成品,虽然这些产品具备了云南省廉价劳动力与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可以从中获取贸易利益,但是,随着经
济全球化的深化,这些地区的经济同样会逐步发展。届时,其对产品的需求结构与云南省出口贸易中的商品结构会产生矛盾,并且周边国家地区的廉价劳动力等优势会对云南省出口造成竞争的压力,前一阶段的贸易所得会逐步消失,并不利于经济的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实证分析的结论,短期由于比较优势,出口的增长会促进一、三次产业比重增加,但在长期,由于比较优势的丧失,出口的增长对产业结构会产生消极作用,甚至阻碍经济的发展。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本文的分析,发现云南省的出口在短期由于比较优势,对产业结构有促进作用,而在长期由于比较优势丧失,出口对产业结构产生负效应,不利于经济增长。作为我国通往东南亚和南亚的重要陆上通道,将云南省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有利于提高国家沿边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据此,本文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产业转移
云南省是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与次区域其他成员国相比,其经济发展处于中等阶段。合作机制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备,云南省可将自身不再具备发展潜力的边际产业转移至经济发展较落后的成员国,利用当地廉价的要素进行生产,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云南省的新兴产业会吸收释放出来的生产要素,在新兴产业的生产过程中,配合资金、技术的投入,这些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也会提高。 (二)外资引进
fdi能够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但是fdi的进入和产业结构是相互影响的。如果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不相匹配,fdi进入也无益于云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云南省产业对资源的依赖并不利于投资国边际产业的转移,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根据自身实际,调整本地区产业结构,逐渐符合国际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吸引外资进入。同时扶持本地区的新兴产业如现代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等都会有助于外资的进入。 (三)提高出口竞争力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各地区可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来进行出口贸易,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及其他国家经济环境改善,有一定经济基础之后,该地区应适时的对出口的商品结构进行改变,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技术支持,从而将现阶段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改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实现贸易结构的升级,使得地区的出口贸易具备竞争力。同时,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出口贸易结构适时的改变,不仅可以获取相应阶段的贸易利益,而且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是可持续的。 (四)建立出口加工贸易基地
通过对原材料的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脱离贸易初始阶段以量取胜的不合理现象。建立加工贸易基地,进一步形成规模经济,节约生产成本,可以提高云南省出口贸易竞争力,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在建设出口加工贸易基地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技术的进步,掌握核心技术,不仅仅关系到进行加工贸易时提高产品的附加
值,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所在。无论是自主的技术创新还是技术引进,对于云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都有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balassa,b. ex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 further evidence[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78. 2.孙焱林.我国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2000(2).
3.赵陵,宋少华,宋泓明.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1.
4.林毅夫,李永军. 出口与中国的经济增长:需求导向的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3.
5.李丽,杜凌. 我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07(4).
6.潘文卿,李子奈. 20世纪90年代中国外贸外资发展形势、作用及格局[j].世界经济,2002(5).
7.李磊.中国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0(5).
8.姜茜,李荣林.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j].经济问题,2010(5).
9.乐为,钟意.我国产业结构与出口结构的相关性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4).
10.张宇,吴瑾. 我国出口结构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0(3).
11.董藩,郭波.沿边次区域合作与中国对外经济规划的调整[j].财贸研究,2004(4).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