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河南省信阳高中11-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河南省信阳高中11-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来源:爱站旅游
命题

人:张林 审题人:付强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

相对原子质量:F~19 H~1 O~16 C~12 N~14 S~32 Cl~35.5 Br~80 Na~23 K~39 Ca~40 Mg~24 Al~27 Fe~56 Cu~64 Ag~108 Zn~65 Hg~201 S~32 Ne~20

第Ⅰ卷(选择题 共54分)

一 选择题(每题3分*18=54分)

1.下列各组性质比较中,正确的是( )

①酸性:HClO4>HBrO4>HIO4 ②碱性:Ba(OH)2>Mg(OH)2>Be(OH)2

+++

③氧化性:F>C>O ④氧化性:Li﹤Na﹤K ⑤气态氢化物稳定性:HF>HCl>H2S

A.①②③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⑤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必是共价化合物

B.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引力所形成的化学键是离子键

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会破坏旧的化学键,同时形成新的化学键

+-

D.液态氯化氢中存在H和Cl,所以能导电

3.将一定量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加入由稀H2SO4和HNO3组成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金属粉末有剩余,下列有关推断正确的是( ) A.反应过程中不可能产生H2 B.剩余的金属粉末中一定有铜

C.往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会变血红色

D.往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稀H2SO4,则金属粉末的质量一定会减少 4.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7g OH 所含电子数为0.8NA

B.标准状况下,11.2 L HCl 所含质子数为18NA C.常温下,11.2 L Cl2所含原子数为NA D.0.5 mol D2O 中所含质子数为5NA 5.下列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 ) A.HCl的电子式为H+

B.S2-的结构示意图为

121314C.O-16原子的符号为166O D.6C、6C、6C含有相同的中子数

2+

6.X元素原子的质量数为m,核内中子数为n,则Wg X离子含有的电子的物质的量约为( )

(mn2)w(mn2)w mol B. mol

mm(mn2)w(mn2)wC. mol D. mol

mmA.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① 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淡黄色的Na2O2 ② 常温下铝制容器可储运浓硫酸或浓硝酸 ③ 盐酸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④ Fe(OH)3、FeCl2、H2SiO3都不能直接用化合反应制备 ⑤ SO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以它具有漂白性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8、中学化学教材中有大量数据,下列为某同学对数据的利用情况,其中不正确的是( ) A.用NaOH和HCl 反应测得的中和热,推算一定量稀H2SO4和NaOH 溶液反应的反应热 B.用沸点数据推测两种液体混合物用蒸馏方法分离开来的可能性 C.用沸点数据来分析分子的稳定性

D.用原子(或离子)半径数据推断某些原子(或离子)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

9.根据等电子原理: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粒子,只要其原子数相同,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相同,可互称为等电子体,它们具有相似的结构特性。以下各组粒子结构不相似的是( )

A.CO和N2 B.O3和NO2 C.CO2和N2O D.N2H4和C2H4

10.目前人类已发现的非金属元素除稀有气体外,共有16种,对这16种非金属元素的相关判断:①都是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都大于4;②单质在反应中都只能作氧化剂;③氢化物常温下都是气态;④氧化物常温下都可以与水反应生成酸。其中不正确的有( )

A.只有①② B.只有①③ C.只有③④ D.①②③④

11. 如下图是周期表中短周期的一部分,W、X、Y三种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数之和等于X的质量数,X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是WB.W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具有强酸性,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具有弱碱性

C.X元素的氧化物、氢化物的水溶液都呈酸性

D.Y元素的单质是非金属单质中唯一能跟水发生剧烈反应的单质

12.将4 mol A气体和2 mol B气体在2 L的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g)+B(g) 2C(g),若2 s(秒)后测得C的浓度为0.6 mol/L,现有下列几种说法:

①用物质A表示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3 mol/(L·s) ②用物质B表示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6 mol/(L·s)

③4s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60% ④2 s时物质B的浓度为0.7 mol/L 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N4的结构如图所示:有关N4的说法不正确13.据报道,科学家已成功合成了少量N4,的是( ) ...

A.N4和N2互为同素异形体 B.N4形成的晶体为原子晶体

C.相同质量的N4和N2所含原子个数比为1:1

-1

D.N4的摩尔质量是56g·mol

14.从石器、青铜器到铁器时代,金属的冶炼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水平。下图表示了三种金属被人类开发利用的大致年限。之所以有先后。主要取决于( )

A.金属的导电性强弱 B.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多少 C.金属的化合价高低 D.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15. 在一定温度下,容器内某一反应中M、N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

N

B.t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 C.t3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D.t1时,N的浓度是M浓度的2倍

16. 将NaCl溶液滴在一块光亮清洁的铁板表面上,一段

时间后发现液滴覆盖的圆周中心区(a)已被腐蚀而变暗,在液滴外沿形成棕色铁锈环(b),如图所示。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液滴之下氧气含量比边缘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滴中的Cl由a区向b区迁移

B.液滴边缘是正极区,发生的电极反应为:O2+2H2O+4e

4OH

C.液滴下的Fe因发生还原反应而被腐蚀,生成的Fe由a区向b

2+

区迁移,与b区的OH形成Fe(OH)2,进一步氧化、脱水形成铁锈

D.若改用嵌有一铜螺丝钉的铁板,在铜铁接触处滴加NaCl溶液,则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u-2e

Cu

-2+

2+

17. 控制适合的条件,将反应2Fe+2I2Fe+I2设计成右图所示的原电池。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开始时,乙中石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3+

B.反应开始时,甲中石墨电极上Fe被还原 C.电流计读数为零时,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D.电流计读数为零后,在甲中溶入FeCl2固体,乙中的石

墨电极为负极

18. 向绝热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SO2和NO2,在一定条件下使反应SO2(g)+NO2(g)SO3(g)+NO(g)达到平衡,正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如下所示。由图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反应在c点达到平衡状态 B.反应物浓度:a点小于b点

C.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t1=△t2时,SO2的转化率:a~b段小于b~c段

3+

第II卷

19.(8分)往容积为10 L的密闭容器内通入40 mol N2和120 mol H2,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反应,经2 s后达到平衡状态,平衡时c(N2)为2 mol/L。

(1)用H2的浓度变化表示2 s内的平均速率v(H2)=________。 (2)氮气的转化率是________。

(3)平衡时混合气体中氨的体积分数是________。 (4)容器内反应前后压强比是________。

20.(14分) A、B、C、D、E是位于短周期的主族元素。已知:①热稳定性:HmD>HmC;②Cm、

(m1)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③A与B在同一周期,在该周期所有主族元素中,A的原子半E

径最大,B的离子半径最小;④ A与B质子数之和是D质子数的3倍。依据上述信息用相应的

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

(1) HmDm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

(m1)(2) Cm、E的还原性强弱顺序为:___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能证明其还原性强

弱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将E的单质通入A与D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中,在常温下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常温下,将等物质的量浓度的HmC溶液和A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溶液按体积比

1:2混合,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该溶液的溶质含有的化学键类型是

(5) 在A、B、C、E单质中,符合下列转化关系的是_________(填元素符号)。

21、(9分)A、B、C、D、E、F六种短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与D同主族;C与

E同主族;B、C同周期;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比其次外层电子数多2;A是周期表中半径最小的元素,C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的3倍;F元素是同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主族元素。A、B、C、D、E形成的化合物甲、乙、丙、丁的组成如下表所示: 化合物 化学式 回答下列问题:

(1)用电子式表示形成化合物丁的过程 。

(2)写出丙与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是以固体氧化锆—氧 C2 化钇为电解质,这种固体电解质在高温下允

2-多孔Pt电极a 许O在其间通过,该电池的工作原理如下图所

2-示,其中多孔Pt电极a、b分别是气体C2、A2O 固体电解质 2-的载体。①O流向 极(填“正极”或

多孔Pt电极b “负极”)

②该电池的正极反应为 , A2 负极反应为 。

22.(15分)I.磷、硫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应用广泛。

甲 A2C 乙 A2C2 丙 D2C2 丁 D2E 单 质DmDmHmD化合物1化合物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1)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 。

(2)磷酸钙与焦炭、石英砂混合,在电炉中加热到1500°C生成白磷,反应为: 2Ca3(PO4)2+6SiO2==6CaSiO3+P4O10 , 10C+P4O10==P4+10CO 每生成 1molP4 时,就有 mol电子发生转移。

(3)硫代硫酸钠(Na2S2O3)是常用的还原剂。在维生素C(化学式C6H8O6)的水溶液中加入过量I2溶液,使维生素C完全氧化,剩余的I2 用Na2S2O3溶液滴定,可测定溶液中维生素C的含量。发生的反应为:

C6H8O6+I2===C6H6O6+2H++2I- 2S2O32-+I2===S4O62-+2I-

在一定体积的某维生素C溶液中加入amolL-1I2溶液V1ml,充分反应后,用Na2S2O3溶液滴定剩余的I2,消耗bmolL-1 Na2S2O3溶液V2ml.该溶液中维生素C的物质量是 mol。 (4)在酸性溶液中,碘酸钠(KIO3)和亚硫酸钠可发生如下反映: 2IO3-+5SO32-+2H+==I2+5SO42++H2O

生成的碘可以用淀粉液检验,根据反应溶液出现蓝色所需的时间来衡量该反应的速率。某同学设计实验如下表所示: -0.01mol·L1KIO3酸性溶液(含淀粉)的体积/mL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5 5 5 0.01mol·L1Na2SO3溶液的体积/mL V1 5 5 -H2O的体积/mL 实验温度 /℃ 25 25 0 溶液出现蓝色时所需时间/s 35 40 V2 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表中V2=_________mL.

II 稀土元素是宝贵的战略资源,我国的蕴藏量居世界首位。

(5)在某强酸性混合稀土溶液中加入H2O2,调节pH ≈3. Ce3+通过下列反应形成Ce(OH)4沉淀得以分离。完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Ce+□HO+□HO=====□Ce(OH)↓+□

3+

22

2

4

高一化学试题答案

(3)NaS 21.(10分)

2(1)NaS NaNa[S]Na



(2)2H2O2Na2O24NaOHO2 (3)①负 ②O24e2O22.(14分)

32 2H22O24e2H2O

(1)

(2)20 (3)av1101bv2103 2(4)温度、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40 (5)(3分)

2

Ce3++ 1 H2O2+ 6 H2O===== 2 Ce(OH)4↓+ 6 H+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