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学生活动手册《课堂达
标》参考答案】
单元 植物的生长变化
第一课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p2
1.(1)种子,根,茎,叶 (2)放大镜 2.(1)abcd (2)c
3.第一种方法:将手持放大镜靠近眼睛,将所观察的种子拿在另一只手中并前后左右慢慢移动,直到看清楚为止。 第二种方法:将种子稳稳拿在手中或放在桌面上,把手持放大镜在种子上方慢慢地前后左右移动,直到看清楚为止。 第二课 种植我们的植物p4
1.(1)空气,温度(2)选种(3)春天 3.略
第三课 我们先看到了根p6
1.(1)没有(2)水分,矿物质(3)固定 3.略
第四课 种子变成了幼苗p8
1.(1)提供养料(2)子叶,真叶(3)交叉生长 3.答:有利于接收更多的阳光。 第五课 茎越长越高p10
3.答:支撑植物体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第六课 开花了,结果了p12
1.(1)萼片,花瓣,雄蕊,雌蕊(2)花,种子 3.略
第七课 我们的大丰收p14
1.(1)根,茎,叶,花,果实,种子(2)阳光,空气,水,温度 种子
2.(1)√ (2) √ 3.略
第二单元 动物的生命周期
第一课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p17
1.(1)卵,生命(2)蜕皮(3)桑叶 3. 342615
第二课 蚕的生长变化p19 3)(
1.(1)4(2)头,胸,腹(3)气门 3. 略
第三课 蚕变了新模样 2.(1)c (2) b
3. 答: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第四课 蛹变成了什么
1.(1)10,,15(2)成虫,雌蛾,雄蛾(3)雌蛾 2.(1)√ (2) √ (3)√ 3. 略
第五课 蚕的生命周期
1.(1)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生命周期,49—56 (2)卵,幼虫,蛹,成虫(3)幼虫,成虫,死亡 2.(1)√ (2) √ (3)√ 3. 略
第六课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1.(1)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生命周期(2)物种,物种 (3)卵生,胎生
2.(1)√ (2) √ (3)√
3. 答:周而复始的生命周期,能使物种代代相传,保证了物种的延续。 第七课 我们的生命周期
1.(1)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2)婴儿期,青年期,身体各器官功能 (3)形成牙胚、形成牙冠、形成牙根 2.(1)√ (2) √ (3)√ 3. 略
第三单元 温度与水的变化 第一课 温度和温度计
1.(1)温度,℃(2)大,高,大,低
3. 答: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 正确的方法是: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 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 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 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 .
第二课 测量水的温度
1.(1)散去,获得(2)不会(3)上端,杯壁,杯底
2.(1)√ (2) √ (3)√
3. 答:如果碰到杯壁或者杯底,测量的水温会偏高 第三课 水结冰了
1.(1)结冰,固体(2)低
3. 答:当气温降到0度以下时,通常流动的河水先从表层开始结冰,那是因为表层接触低温冷空气而使其温度首先下降到冰点;随着低气温的持续,河水表层冰的厚度也逐渐向深处延伸,冰层越来越厚,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第四课 冰融化了
1.(1)0℃(2)热量(3)升高 2.(1)√ (2) √
3. 答:投入热水中 第五课 水珠从哪里来 1.(1)水珠(2)液化 2.(1)√ (2) √ 3. 答:略
第六课 水和水蒸气
1.(1)蒸发(2)凝结
3. 答:冷玻璃片上有水珠,热玻璃片上无水珠 第七课 水的三态变化
1.(1)冰点(2)吸热(3)固,气
3. 答:有道理,化雪时雪要吸收周围的热量,所以温度会更低。 第四单元 磁铁
第一课 我们知道的磁铁
1.(1)反磁性,顺磁性,铁磁性(2)电话机,电动机,收音机 3. 答:略
第二课 磁铁有磁性
1.(1)磁性(2)吸铁
【篇二:四年级(上)科学《课程标准》达标练习题2014】
ass=txt>第一单元 我们吃什么
一、填空 (27分)
1.我们的食物一般分为两大类,即食品和食品。
2.在检测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的实验中,我们发现脂肪会在纸上留
下,淀粉遇到碘会变色,蛋白质在燃烧时会发出像 的气味。
3.营养学家告诉我们,合理的饮食应该是这样的:我们每天吃的食物如果分为10份,其中米、面食应占 份左右,蔬菜、水果应占份左右,牛 奶、肉、蛋、油应占份左右。 ’
4.按味道分类,我们可以把食物分为、 、 、 、 五种。 5.维持人类生命健康的营养主要有 、、、 、 、和 。 7.每个人的 、 、 等不同,会产生饮食差异。
1.少年儿童要多吃以肉类为主的食品配餐,这样才能长得高,智力好。 ( )
2.小明学习很刻苦,回到家中也不放弃学习,边吃饭边学习。 ( ) 3.一日三餐要合理安排,经常不吃早餐不利于人的生命健康。 () 4.牛奶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品,每天饮用会有益于人的生命健康。 ( )
5.即使是赤日炎炎的夏天,冷食也不宜吃的过多。( )
6.说到底,是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食物。因此,我们应该热爱大自然,应该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 ) 7.面包和馒头都是含淀粉比较多的食品。() 三、选择(12分)
1.① 是构成人体的主要材料; 是人体的能源;具有促进 生长发育,增强身体抵抗力等作用。
① 蛋白质 水 盐类 ② 维生素 ③ 淀粉脂肪
2.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主要时期,为了保证身体健康,应该讲究营养卫生,第一,食物要,不然就会因缺少某种营养而得病;第二,进食要适量, 会营养不良,会得肥胖等疾病。 ① 吃的过多 ② 多样化 ③ 吃的过少
3.下列能为我们提供较多纤维素的是 。 ① 南瓜和莴苣 ② 韭菜和芹菜
4.各种食物中均含有的营养素是 。 ① 纤维素 ② 矿物质
5.选择食品的首要标准是 。 ① 营养 ② 卫生、无毒、无污染 6.合理的饮食应该 。
① 荤素搭配 ② 依口味选择 四、 连线(15分)
五、 观察实验 (16分)
六、问答题(16分)
四年级(上)科学《课程标准》达标练习题 第二单元 水里有什么
一、填空 (30分)
1.食盐放入水中并溶解后,我们便得到了食盐水,食盐水的科学名称叫 。
2.我们尝一尝食盐溶液,感觉它的味道是 的,这说明: 仍存在于水中,并没有丢失。
3.把沙子放入水中,不论你是否搅拌,过一会儿沙子都会沉到水底。这说明沙子不能在水中 。
4.当你在一杯水中加糖加到一定数量时会发现,食糖不再被溶解了。这种现象叫做。这时的溶液叫做 。 5. 、、 可以加快溶解。
6. 、 、是三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
7.做饮料时,每次都要对每种配料选取,并且 才能发现哪种最好。 8.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65%,所以说水是人体构成的 成分。 1.自然界中的水是不能直接饮用的。( ) 2.由冰到水的过程叫做溶解。( )
3.溶解在水里的物质虽然看不到了,但并没有消失。 () 4.高锰酸钾在水中能溶解。 ()
5.水能溶解自然界中的许多物质。 ()
6.成功地制作一种饮料,不但要有科学的配制方案,还要经历一个不断尝试不断调适的探究过程。() 三、选择 (12分) 1.属于溶解的是 。
① 水把食盐变成了极微小的用肉眼看不见的小颗粒。 ② 温度把冰变成水。
2.属于溶液的是 。
① 小米粥 ② 冰水 ③ 白糖水
3.在同样的条件下,溶解比较快的是。 ① 粗盐 ② 细盐
4.一般地说,可溶解的物质,在的条件下溶解得快。 ① 温度较高 ② 温度较低
5.可溶解的物质,在的条件下溶解得快。
① 快速搅拌 ② 慢慢搅拌
6.自来水厂水质处理的最后一道工序是 。 ① 沉淀 ② 过滤 ③ 消毒 四、连线(8分)
五、探究实验(18分) 六、名词解释 (4分) 七、思考回答(8分) 八、创意题 (8分)
四年级(上)科学《课程标准》达标练习题 第三单元 植物的生活
一、填空 (34分)
1.地球上的植物种类 ,形态,生活环境,现在已经知道的就有多万种。
2.像向日葵、凤仙花、辣椒、苹果树这样的植物,它们都由 、 、 、、、六部分构成。
3.植物的根一般分为两大类,它们是 类和类。 葱的根为 ,芫荽的根为 。
4.植物的根能固定 。根主要是靠伸进土壤吸收水分。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中的 也吸收了。
5.叶绿体可以产生 ,所以叶子一般都是绿色的。
6.在光合作用中,“绿色食品加工厂”是指,生产原料是和 ,生产的产品是 和 。
7.叶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了 ,还为人和动物的生存提供了和。
8.在植物的茎中,自上而下运输养料的是 ,自下而上主要运输水分
的是。
9.叶子的蒸腾作用可以使植物在炎热的夏季 些,可以促进根 ,还可以使空气。
10.植物生长需要 、 和。 二、选择(10分)
1.果实和种子都长在土壤中的植物是 。 a.花生 b.枣树 c.马铃薯
2.主要吃地下茎的植物是,吃植物的叶的是 。
a.白菜 b.马铃薯c胡萝卜 3.生有须根的植物是 。 a.小麦 b.大豆 c.芹菜 4.生有主根的蔬菜是 。 a.大葱 b.芫荽 c.大蒜
5.人们主要用根部作食物的植物是 ,吃植物的花的是 。 a.萝卜b.黄花菜 c.藕
1.植物所需的水分是靠茎运输的。( )
2.探究过程中的猜想是否科学,必须通过科学实验来证明。 ()
3.在我国北方的一些地方,可以看见柏树和桃树同在一块土地上茁壮成长,这说明植物的生存与环境没有什么关系。 ( ) 4.植物生长在土壤中的部分都是根。 ( ) 5.茎是植物身体的主要部分。 ( )
6. “根深叶茂”形象地说明了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7. 在果树上选取比较粗的枝条,把树皮环割,可以让叶制造的养料积存在上部,以利于果树结果。( ) 四、名词解释( 8分)
【篇三:六年级(上)科学《课程标准》达标练习题2014】
lass=txt>第一单元(一) 微小的生物
一、 填空(36分)
1、病毒是一类没有 细胞 结构的特殊生物。病毒的结构非常 简单 ,由蛋白质外壳 和 内部的遗传物质 组成。
2、根据病毒寄生的生物细胞不同,可将病毒分为三类,即 动物病毒 、植物病毒 、细菌病毒 。
3、细菌是一类 单细胞 的生物,个体 微小 ,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4、细菌适应能力极强 ,种类 繁多 ,分布 广泛 ,与人类关系极其密切。
5、真菌是既不属于 植物 又不属于 动物 的一类生物。
6、识别蘑菇是否有毒的正确方法是:一看 颜色 ;二看 形状 ;三看 分泌物 ;四闻 气味。 二、判断 (12分)
1、食用蘑菇的味道十分鲜美。( √ ) 3、用来发酵的酵母菌属于真菌。 ( √ )
4、食物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发霉。 ( √ )
6、病毒个体极其微小,绝大多数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 )
三、选择(10分)
1、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的病毒,成为 动物病毒 。 ① 植物病毒 ② 动物病毒③ 细菌病毒 2、真菌 能使衣物、食品等物体发霉。 ① 真菌② 病毒
3、冷冻或日晒能有效防止发霉。 ① 冷冻或日晒 ② 温暖的环境
4、有毒蘑菇一般菌面颜色 鲜艳。 ① 暗淡 ②鲜艳
5、无毒蘑菇的分泌物一般清亮如水 。 ① 稠浓② 清亮如水 四、名词简答(6分)
1、病毒: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它们的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2、细菌: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生物,个体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五、探究实验 (14分)
1、设计实验:温度与发霉的关系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 实验课题: ② 实验器材: ③ 实验过程: ④ 实验现象: ⑤ 实验结果:
2、在一个广口瓶中放入一些土,把鸡或鱼的内脏埋入其中,过一段时间观察其现象,并解释此现象?
鸡鱼的内脏腐烂了,发出难闻的气味。这说明了自然界中的细
菌会促使动植物的遗体不断地腐烂,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又是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原料,可见,细菌对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 六、思考回答 (16分)
1、生活中,怎样做才能有效地防止病毒对人体的侵袭? ① 注射疫苗。
② 远离传染源。 ③ 切断传染途径。
④ 加强体育锻炼,注意个人卫生。
2、怎样才能防止物体发霉?举生活中的二三事例说明。 ① 保持物体干净,让物体远离霉菌。
② 保持干燥(使用真空包装,放干燥剂等方法不让霉菌生长。) ③ 经常在太阳下晒。
④ 用紫外线灯杀菌。
⑤ 可以冷藏冷冻的方式保存,(低温抑制霉菌生长)。 七、展示台 ( 6分 )
把你了解的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简要写一写。 六年级(上)科学《课程标准》达标练习题 第一单元(二) 微小的生物
一、填空(36分)
1、病毒不能 独立 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 细胞 内。 1、乙肝病毒是一种动物 病毒。
2、在 土壤 、 空气 、 水 以及 动植物的体内外,都可以找到细菌,它们 无处不在 。
3、自然界中无数的腐生细菌会促使动植物遗体不断地 腐烂、分解。动植物遗体分解生成的 二氧化碳、 水 和 无机盐,又是植物制造有机物必不可少的原料。可见,细菌对于自然界中 二氧化碳 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4、在日常生活中,使衣物、食品等发霉的霉菌属于 真菌 。
5、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 菌丝 吸收土壤中的 水分 和 有机物 进行腐生生活的。
6、有毒蘑菇一般菌面颜色 鲜艳,有 红 、绿 、墨黑 、青紫 等颜色 ,特别是 紫色 的往往有剧毒,采摘后易变色。 二、选择(12分)
1、木耳是一种 无毒 的菌。 ① 有毒② 无毒
2、有毒蘑菇常常有一种 怪异的味道 。 ① 特殊的香味② 怪异的味道
3、有毒的蘑菇, 不要 用手直接接触。 ① 可以② 不要
4、番茄花叶病毒是一种 植物病毒 。 ① 动物病毒② 植物病毒 ③ 细菌病毒 5、大肠杆菌噬菌体是一种细菌病毒 。 ① 动物病毒 ② 植物病毒 ③ 细菌病毒
6、病毒一旦离开 活细胞,就不表现出任何生命活动迹象。 ① 死细胞② 活细胞
三、判断(12分)
2、喷洒消毒液、戴口罩等方法能有利于防止病毒的侵害。 ( √) 3、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生物,个体微小。( √) 5、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物体容易发霉。( √) 四、小游戏(6分) 五、小实验 (12分) 六、问答题(16分)
1、说一说鉴别蘑菇是否有毒的方法。
① 看颜色,有毒蘑菇颜色鲜艳,采摘后易变色。
② 看形状,无毒蘑菇伞盖较平,伞面平滑,有毒蘑菇形状怪异。 ③ 看分泌物,无毒蘑菇的分泌物清亮如水,有毒蘑菇往往分泌物浓稠,呈赤褐色。
④ 闻气味,无毒蘑菇一般有特殊的香味,有毒蘑菇常有怪味。 2、结合生活,说一说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益处:细菌可以生产沼气,发酵食品,增加土壤肥力,生物制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