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孤独感的关系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孤独感的关系

来源:爱站旅游
2017正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No.2 第二期 Journal of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Apr.2017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 社交焦虑、孤独感的关系 孙君洁h,李东斌 ,虞悦 (1.丽水学院a.学生处;b.商学院,浙江丽水323000;2.赣南师范大学教务处,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为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孤独感的关系,选取浙江省三所高校大一至大四1 368名学生作 为被试,采用手机依赖评定量表(MPAI)、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SAS)和UCLA孤独量表分别测量被试的手机依 赖程度、社交恐惧情绪和社交回避行为指数,以及孤独感水平。结果表明:大学生MPAI平均得分存在年级差异:同 时,女生MPAI平均分显著高于男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和社交焦虑呈正相关,也和社交恐惧、社交回避分因子呈正 相关;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孤独感在社交恐惧、社交回避与手机依赖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 占总效应比为50%、13.6%。结论表明,社交焦虑、孤独感和手机依赖关系密切,且社交焦虑能够通过孤独感对手 机依赖产生正向影响。 关键词:手机依赖;社交焦虑;孤独感;中介作用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8332(2017)02—0121—04 从而加重社交焦虑,甚至产生社交回避行为。_9 oj 一、刖昌 研究表明孤独感与手机依赖之间也存在显著相 手机依赖是指过度沉迷于以手机为媒介的各种 关。_l卜 J一方面,孤独感能很好地预测大学生手机 活动,对手机使用产生强烈、持续的渴求感与依赖 依赖,孤独感高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手机依赖行 感,并导致个体出现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为¨ ;另一方面,过度使用手机以及有手机依赖倾 研究发现,手机依赖对使用者特别是青少年使用者 向者,喜欢花更多时间在短信、网络聊天、网络游戏 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_2 在生理上,过度使用 以及手机其他功能上,而此类行为的直接后果便是 手机容易导致颈部、肩部疼痛及视力听力下降 J、 由于缺乏正常的人际关系,导致孤独感不断提 注意力不集中、睡眠质量差等问题, 甚至还可能 高。[14] 出现内分泌紊乱、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 5 在心理 上,过度使用手机会使个体工作效率大大下降或逃 二、研究方法 避应完成的学习任务,_6 同时还会产生抑郁、焦虑、 (一)研究对象 强迫等不良情绪。 采用随机取样,选取浙江三所高校大一至大四 手机依赖的产生原因有很多,社交焦虑就是其 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随机发放问卷1 400份,回 中一个重要因素。社交焦虑的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或 收有效问卷1 368份,有效回收率为97.71%。其中 被他人注视时会产生焦虑或者恐惧情绪,总是担心 男生782人,女生584人;大一712人,大二288人, 别人对自己言行的评价是否定或者蔑视, 因此, 大三192人,大四176人。 、他们害怕与他人直接相处,更愿意选择间接交往来 (二)研究工具 缓解自身焦虑,而手机就是很好的媒介之一。然而, 1.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利用手机缓解社交焦虑属于饮鸩止渴,长此以往会 Index Scale,MPAI) 对手机产生依赖。反之,过多的使用手机进行交往 Leung等修订,黄海等做了中文版信效度检 或娱乐,也会导致社会卷入度降低,人际交往减少, 验。_l 该量表共包含17个题项,分为失控性、戒断 ・收稿日期:2016一o9—30 DOI:10.13698/j.cnki.cn36—1346/c.2017.02.025 基金项目:2015年度丽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LC201505);丽水学院2015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立项课题 作者简介:孙君洁(1988一),女,浙江永康人,丽水学院学生处助教,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学;李东斌(1968一),男,江西于都人,赣南师范 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学、教师教育。 网络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6.1037.C.20170322.1627.048.html l22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7正 性、逃避性和低效性4个维度,根据现状1—5分的 方差分析进行研究。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之间 5级评分,总分越高则手机依赖程度越重。该量表 差异显著(F=3.744,P=0.011)。对其进行多重 中文版量表总分及4个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5 比较,结果显示,大三得分最高(51.50±11.26)显 —0.87。 著高于大一(45.57±11.43)、大二(43.72 4- 2.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iebowitz Social l3.85)、大四(36.00 -412.31),具体见表1。 Anxiety Scale,LSAS) 表1 在年级变量上的多重比较 该量表由24个项目构成,评定时间为近3个 月,根据现状按1—4级评分,被试对每一题项分别 做“恐惧”和“回避”程度的判断。总分由恐惧分和 回避分构成,恐惧分越高代表被试有更高的社交焦 虑体验,回避分越高代表被试有更多的社交回避行 注: 表不P<0.05 为,总分越高表明社交焦虑程度越重,该量表信效度 (二)手机依赖高低分组的孤独感与社交焦虑比较 较高,各项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32—0.97,各 按MPAI得分的高低将得分前27%的被试设为 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大于0.9。¨l 高分组,得分后27%的设为低分组。采用独立样本 3.UCLA孤独量表(UCLA Loneliness Scale) T检验得出,MPAI高分组的孤独感总分、社交回避 该量表为Russell和Cutrona修订的第三版 因子分和社交焦虑总分均高于低分组,且差异十分 UCLA孤独量表,由20个条目构成,其中9个为反 显著,MPAI高分组社交恐惧因子分高于低分组,差 向计分条目。要求测试对象根据自身感受进行1— 异显著(见表2)。 4级评分,该问卷以中国大学生为施测对象,内部一 表2手机依赖高低分组孤独感与社交焦虑得分比较 致性系数为0.94。 量表 高依赖组 (n:186) 低依赖组 (n:186) 值 (三)数据处理 孤独感总分 58.16±4.40 55.06±8.31 13.306… 采用SPSS20.0和LISREL8.80对数据进行统 社交焦虑总分106.11±12.36 93.11±22.78 l7.121… 计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社交恐惧因子分49.72 4-9.62 44.67±12.58 4.465 社交回避因子分56.39±7.99 48.44±13.72 l7.349… 三、结果分析 注:…P<0.001,”P<0.O1, P<0.05,FI司 (一)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 (三)手机依赖和孤独感、社交焦虑的相关分析 大学生MPAI平均得分为(45.56±12.07)。采 为进一步探讨手机依赖、孤独感和社交焦虑之 用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男生MPAI平均分(42.96 间的关系,对各变量做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手机依 ±13.05)显著低于女生(49.04±9.60,t= 赖得分与孤独感和社交焦虑呈正相关,也和社交恐 一4.755,P=0.000)。在年级变量上,使用单因素 惧、社交回避分因子呈正相关(见表3)。 表3手机依赖和孤独感、社交焦虑的相关性(r) (四)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社交焦虑的结构方程 对应的题项按照顺序呈S型排列。将其打包成4个 模型分析 维度,每组5道题目,第一组包含题目2、5、6、10、 1.使用打包策略重构题目数量 19;第二组包含题目3、4、9、11、15;第三组包含题目 在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前,先要分析模型因 7、13、14、17、20;第四组包含题目1、8、12、16、18。 子与指标。孤独感一共有20道题目,即该因子上有 将每组均值作为新的变量,分别为孤独感一、孤独感 2O个指标,通过碎石图可以发现,该孤独感为单维 二、孤独感三、孤独感四。 变量,为使模型更加简洁,提高建模效率,采用吴艳、 手机依赖指数量表一共有17个题项,根据量表 温忠麟提出的平衡法,对题项进行打包。 按照题 自身因子,按失控性(题目包含5、6、7、11、15、17 目负荷大小排列,然后根据所要划分的维度,将负荷 题)、戒断J生(题目包含8、9、10题)、逃避性(题目包 第2期 孙君洁,李东斌,虞悦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孤独感的关系 123 含3、12、13、14题)和低效性(题目包含I、2、4、l6 题)4个维度进行打包。 社交焦虑量表共有24题,被试对每一题项分别 做“恐惧”和“回避”程度的判断,【太1此,根据平衡法 打包策略,将社交恐惧划分为4个维度,即重构四 组,第一组包含题目1、5、l0、l2、15、21;第二组包含 题目4、7、8、ll、l6、23;第三组题目包含2、3、13、l7、 18、20;第四组包含题目6、9、14、19、22、24,此时,社 交恐惧的指标为社交恐惧一、社交恐惧二、衬:交恐惧 三、社交恐惧四。将社交回避重构为四组,第一组包 含题目1、5、l0、15、l 8、19;第二组包含题目4、7、9、 和孤独感为内生潜变量,以社交恐惧和社交回避为外 源潜变量构建模型。社交恐惧有4个指标、社交回避 有4个指标,孤独感有4个指标,手机依赖有4个指 标,因此先用SPSS16%16的协方差矩阵,再用LIS- REL软件得到结构方程模型(见图1)。结果表明,该 模型拟合指数分别为x /【if:3.81,RMSEA=0.09, NFI=0.88.CFI=0.89,NNFI=0.89。同时采用多重 中介检验(Preacher&Hayes,2008), :基于bootstrap— ping方法对孤独感的中介效应的显著性进行分析,结 果显示,该模型的总效应、直接效应和问接效应达到 统计学标准(P<0.05)。社交恐惧和社交焦虑对手 机依赖有直接效应,又通过孤独感对手机依赖行为产 l2、16、23;第 组包含题目2、3、l4、17、20、21;第四 组包含题目6、8、l 1、13、22、24。 生间接效应,即孤独感在社交恐惧与手机依赖、社交 回避与手机依赖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分 别为0.07、0.03,总效应分别为0.14、0.22,中介效应 占总效应比为50%、13.6%。 2.构建结构方程模型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社交焦 虑及各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分析,以手机依赖 圈 / 盛 圜 ? 呻圜豳囹 圈 74 豳圈圈 圜 砷图1 孤独感在社交焦虑与手机依赖关系中的部分中介模型 四、讨论 (一)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 社交焦虑感和社交回避行为,也会产生社交孤独 感。[ iZB]这是因为社交焦虑者可以通过使用手机微 信、短信、QQ等方式来争取更多思考时间从而减少 面对面交往的焦虑,提升人际交往中的存在感和控 制感 [ ] (三)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社交焦虑的结构方程 模型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手机依赖存在性别差异,且 女生显著高于男生,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 其原阂是相对于男生,女生愿意花更多的时问在手 机购物、手机聊天以及电子书等手机功能上。 在 年级变量上,大三学生手机依赖程度达到顶峰,显著 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孤独感在社交恐惧和 高于其他年级,这可能是因为低年级同学仍然保留 着高中时期的生活规律,愿意花更多时间在学习、社 手机依赖关系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在社交回避 和手机依赖关系之间也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一方 面,社交焦虑会直接影响个体手机依赖程度。社交 团、寝室关系等行为上,而大四学生又会花更多地时 间在实习、找丁作、考级考证上。 (二)手机依赖和孤独感、社交焦虑的关系 焦虑的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会产生社交恐惧情绪, 表现出对社交情境或过程的焦虑,甚至产生回避行 为。_2 因此,他们通过手机的相关功能来与他人交 研究还发现,不同程度手机依赖的个体,其社交 焦虑和孤独感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相关分析结果 表明,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和社交焦虑呈正相关,也和 社交恐惧、社交回避分因子呈正相关。这与Ha、 往,从而减轻真实交往的焦虑,而这种有媒介的交往 会使他们愿意花更多时间在手机上,甚至产生手机 依赖;另一方面,社交焦虑也通过孤独感对手机依赖 产生影响。高社交焦虑的个体,由于不擅长与他人 China和Park的研究一致,高手机依赖者有更高的 124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7正 面对面交往,致使其难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 会有更强的孤独感。同时,手机为高孤独感者减少 面对面交往及不必要的人际交流提供了有效途径, 因此孤独感高的个体更容易对手机产生依赖。 参考文献: [1]Yen C,Tang T,Yen J,et a1.Symptoms of problematic cellular phone use,functional impairment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depres— [12] 甘启颖.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基本心理需要的 中介作用[J].文山学院学报,2014,(6):96—99. [13]王芳,李然,路雅.山西大学本科生手机依赖研究[J].中国健 康教育,2008,(5):381. [14]孙江伟,李琳,林超,等.大学生手机依赖综合症及与孤独感 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4,(9):l147—1150. [15] 黄海,余莉,郭诗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大五人格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2013,(4):414—416. [16] 刘雪.青年人社交焦虑、应对方式和手机依赖倾向的相关研 sion among adolescents in Southern Taiwan『J].Journal of Adoles— cenee,2009,32(4):853—873. [2]刘红,王洪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J].中国心 理卫生杂志,2012,(1):66—69. 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17]吴艳,温忠麟.结构方程模型中的题目打包策略[J].心理科 学进展,2011,l9(12):1859—1867. [3]Jenaro C,Homs N,G6mez—Vela M,et 1a.Problematic inteacrt and cel1.phone use:Psychological,behavior1.and heaalth coITe- [18]Preacher KJ,Hayes AF,Asymptotic and re—sampling strategies for assessing and comparing indirect effects in multiple mediator lates[J].Addiction Research and Theory,2007,15(3):309— 320. models[J].Behav Res Methods,2008,40(3):879—891. [19]Preacher KJ,Hayes AF.Asymptotic and resembling strategies for assessing and comparing indirect effects in multiple mediator [4] Fredrik S,Michael C,Lennart H.Use of wireless telephones and self-reported health symptoms:A population—based study among Swedish adolescents aged 15—19 years I J I.Environmentla Health: A Global Access Science Source,2008,7(18):l一1O. [5] Nylund R,Leszczynski D.Mobile phone radiation causes changes in gene and protein expression in human endothelial cell lines and models[J].Behav Res Methods,2008,40(3):879—891. [20] Walsh SP,White KM,Cox S.Keeping in constant touch:the predictors of young Australians mobile phone involvement[J]. Compute Human Behav,201l,27(2):333—342. [21] 邓兆杰,黄海,桂娅菲,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父母教养方式、 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1):68— 73. the response seenls to be genome and proteome dependent[J]. Proteomics,2006,6(17):4769—4780. [6]Leung L.Leisum boredom,sensation seeking,self-esteem,addic・ tion symptoms and patterns of mobile phone use[M].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8. [22]Beranuy M,Oberst U,Carbonell X,et 1a.Problematic Intenret nd mobiale phone use and clinical symptoms in college students: the rol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f J 1.Comput Hnman Behav, 2009,25(5):1182—1187. [7] 黄海,周春燕,余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2013,(9):1074—1076. [8] 李波,钟杰,钱铭怡.大学生社交焦虑易感性的回归分析[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2):109—112. [9]刘雪.青年人社交焦虑、应对方式和手机依赖倾向的相关研究 [23]Ha JH,Chin B,Park DH,et 1a.Characteirstics of excessive cel— lulr phone usae in Korean adolescents[J].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2008,11(6):783—784. [24] Joinson AN.Self-esteem,interpersonal risk,and preference ofr e—mail to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f J I.Cyber Psychology and [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1O] 王欢,黄海,吴和鸣.大学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社交焦 虑的中介作用[J].中国l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3):447—450. [11] 韦耀阳.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聊城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83—85. Behavior,2004,7(4):472—478. [25] 李波,钟杰,钱铭怡.大学生社交焦虑易感性的回归分析[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0:109—112. 责任编辑:吴晏 Mobile Phone Dependent。Social Anxiety and Loneliness in College Students SUN Junjie ,LI Dongbin ,YU Yue (1a.School ofTeacher Education,L ̄hui University;1b.School fBusioness,Lishui University。Lishui 323000-China; 2.Ofifces ofAcademic Affair,C.annanNormal University,Ganzhou 341000,China) ’ Abstract:To explore the relation of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to social anxiety and Loneliness in college students。1 368 students were chosen from three colleges in Zhejiang province.Th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dex Scale(MPAI),Liebowitz Social Anxiety Scale(LSAS)and UCLA Loneliness Scale were used to measure cell phone dependence subjects socila fears and socila avoidance be. havior index,as well a8 the level of loneliness.Results:(1)The average MPAI score in college students was(45.56±12.07)and the scores were higher in female students than in male[(49.04±9.60)vs.(42.96±13.05),t=一4.755,P=0.000].(2)The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nd aloneliness score(r=0.179)and social anxiety(r=0.263 J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and also socila phobia,socila avoidance factor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points(r=0.189,0.243).(3)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found loneliness played a partly mediating role between social anxiety and mobile phone dependence,and the mediation effect account for the totl efafect 50%and 13.6%respectively.Conclusion:There may be a close relation of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to loneliness and socil anxiaety。 and loneliness could affect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through social anxiety. Key words:mobile phone dependence;social anxiety;loneliness;mediating rol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