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指导】疏通文意后反复诵读。注意积累文言实词。
【学习目标】1.研读文章4、5段,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 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赏析文章语言特色。
【学习重难点】研读文章4、5段,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 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赏析文章语言特色。
【预习案】
一•知识积累:
1. 2.
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
②百有余年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 ②将数百之众( )
④斩木为兵(
)
) ⑥同年而重(
①赢粮而景从 通. ①才能不及中人( ③赢粮而景从(
3.
分析下面字词的活用现象: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天下云集而响应(
) ))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序八州而朝同列( ) ④并起而亡秦族矣(
4. 选出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两项:( ) A. 为天下笑 B.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C.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D.非尊于齐、楚……中山之君也 E.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5. 默写:
振长策而御宇内,,
履至尊而制六合,,威振四海。
,却匈奴七百余里;, 士不敢弯弓而报 怨。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0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 ; 。
【探究案】
1.
分析作者写了陈涉起义的哪些弱势(不利条件)?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陈涉的不利
条件与天下人的积极响应?
2. 第5自然段写了哪些对比?文中还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有何作用?
3. 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4. 理清文章结构,完成下面填空:
):写
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一)记叙部分(
第一层:( 第二层:(
):写 ):写
(二)议论部分( ):写 5. 本文题为“过秦论”,是一篇论说文,但全文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试 讨论分析为什么这样安排。
6.
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
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7. 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试用几个词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写秦始皇对内政策这一层的目的是什么? 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
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
【检测案】
].填空。
(D战国四公子:齐国(姓名)、赵国 (姓名
)、楚国 (姓名)、魏国 (姓名) o ⑵先秦著作中经常提到的“关东”指 以东,“山东”指 以东,
“河南“指 以南。“百越“指古代 族居住的、 、、等地,统称百越,也叫 o
⑶“黔首”是 朝对百姓的称呼,“氓” “隶”分别指、 ,泛指下层人民。“七庙”是 的宗庙。 2.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奋六世之余烈 烈:功业。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信:可靠的。
C.焚百家之言言:言论,句中指著作。D.乐毅之徒通其意 徒:门徒。 3. 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C.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D.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4.
A.蒙故业,因遗策 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D.百有余年
巩固提升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 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 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 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 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 岁中至太中大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乙)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 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 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 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 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贾谊论》)
4. 下列与“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的“属”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张)衡少善属文 B.属于作文以记之 C.贵阳以东属于(孙)权 D.而养游侠私剑之属
5. “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中“闻”所领的文字是( ) A. 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
B. 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
C. 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
D. 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6. 下列各句中的“颇”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B.颇似楚汉时 C.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D.颇思投笔去 给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译文(7-9题)。 7. 闻其秀才( )
A.听说他是秀才。B.听说他才学优秀。C,听见说那个秀才。D.听说那人才学优秀。 8. 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
A.人人感到像说出了他们想说的话。B.人人都按照他的意思说出想说的话。 C, 人人都说出了自己意思中的话。D.人人都说出了皇上想听到的话。 9. 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
A.为贾生着想的人,在行为方面也应该谨慎啊。B.像贾生这样的人,在立身行事方 面也应该谨慎啊。C.像贾生这样的人,对(周围)所发生的事要谨慎啊。 D. 为贾生着想的人,对(贾生周围)发生的事要谨慎啊。 10. 作者引用苻坚得王猛这个事例的目的是( )
A.赞扬王猛明智,善于发现苻坚这样的人才。B.赞扬苻坚聪明,善于发现王猛这样 的人
才。C.说明只有尽斥旧臣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D.说明只有聪明通达头脑清醒的君主才能充分发挥贤才的作用。 11. 读李商隐《贾生》诗,选择正确的一项是( )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A. 本诗主旨与甲文相似,赞扬贾生因才能而受到重用。 B. 本诗主旨与乙文相似,既赞贾生之才能,又指出其不足。 C. 本诗主旨与两文都不相同,讽刺贾生只会谈鬼神之事。
D. 本诗主旨与两文都不相同,讽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 答案
1. ①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 ②百有余年 坦通又
2. ①才能不及中人(平常的人)②将数百之众(指挥、统率)③赢粮而景从 (担负)④
斩木为兵(武器) ⑤山东豪俊(靖山以东) ⑥同
年而语(谈论)3.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词作动词,用破瓮做,用草绳系) ②天下云集而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④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 ........ 灭亡)⑤序 八州而朝同列(使动用法,使……朝拜)
4. 选出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两项:(BD )
A.为天下笑B.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C.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 中 D.非尊于齐、楚……中山之君也E.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5. 默写: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 四海。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 弓而报怨。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金且檀棘矜,非钻于钩戟长镣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紫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一夫作难而七庙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 分析作者写了陈涉起义的哪些弱势(不利条件)?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陈涉的不利 条件与天下人的积极响应?
明确:详述了陈涉身分之低下,才能之平庸、财富之匮乏、起义之仓猝,士卒疲惫 (或军队弱少)武器钝劣等方面的不利条件。同时又描述天下风起云涌、积极响应 的形势。在这样的劣势之下,竟能使“天下云集响应”,说明秦的暴政使得人心尽 背,整个天下都是秦王朝的敌人。这些事实说明了秦朝的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 在叙述中含有“过秦”之意。
2. 第5自然段写了哪些对比?文中还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有何作用?
明确:第5自然段先将攻天下的秦国和守天下的秦朝进行对比,然后将陈涉的起义 与诸侯国合纵抗秦作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比。“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 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一比地位。金且接棘矜,非钻于钩戟长镣”, 二比兵器。“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三比士卒。“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 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四比人才。一句话,陈涉与诸侯“不可同年而语”,强弱 对比如此悬殊,它们同是秦的对手,曾先后与之抗衡,然而人多势众的六国,却一 一为秦所灭,区区一个陈涉,竟然使秦“七庙黑”,对比将前面形成的反差,进一 步深化、强化了。
全文共有三大方面的对比:
一是六国与秦之对比。文章在叙述惠文、武、昭襄的业绩时,以诸侯国军队之 众,谋士之多,土地之广等作对比,并不厌其烦地列举国名、人名。与秦抗衡的六 国,地广、人多、俊才云集,且“合纵缔交、相与为一”,似乎万众一心,众志成 城,结果却是“秦无亡矢遗镰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从散约败”、“强国 请服,弱国入朝”,这样夸张的对比,足以衬托出秦国实力之强。这第一层对比是 极强者与较强者的对比,形成一个反差。
二是陈涉与秦王朝的对比。文章叙述始皇统一中国的功业与陈涉以一介戍卒率 众起义的情景,确是又一个强烈的对比。虽然“始皇既没”,但陈涉面对的仍是“余 威震于殊俗”的强大秦王朝。而陈涉,作者极写其穷困平庸,出身卑贱,才能平平, 没钱没势,士卒稀少而疲敝,更无装备可言,但一旦揭竿而起,“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影响所及,“山东豪俊遂并起”,以致显赫一时的强秦亡于一朝。 这第二层对比是极强者与极弱者的对比,形成的反差较前更为强烈。 三是陈涉与六国的对比。(第5自然段)
作用:随着对比的层层深入,形成的反差亦步步强化,更留下串串悬念,人们急待 答案,作者一个“何也”,终于把焦点逼示出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这就是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全文结论之所在。这一结论如金石掷地,铿然有声,又 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更如磐石置地,不可移易。
1. 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提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 “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2. 理清文章结构,完成下面填空: 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一) 记叙部分(1-4段):写 秦王朝的兴亡过程
第一层:(1-3段):写兴起的过程。 第二层:(4段):写 灭亡的过程。
(二) 议论部分(5段):写 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3. 本文题为“过秦论”,是一篇论说文,但全文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试 讨论分析为什么这样安排。明确:文章由叙史和议论两部分组成。叙史是议论的依 据,议论是叙史的升华。作者通过叙述,概括秦朝百余年的由兴而亡的全过程,即 从“攻”势转为守势两大阶段,为最后的议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作者的叙 述中始终包蕴着文
章的中心,这样由事见意,由史出论,以史实为论据的论证,虽 然叙述较多,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蓄势,体现了事实胜于雄辩的特点,使文章 的中心突出,论证更加有力,更能使人信服。
4. 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 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明确:①“施仁政,行仁政”。②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其 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滋生暗长, 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并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逼迫农民卖妻 鬻子。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于是借此文,要求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 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辙。③从前面对贾谊的介绍可以看出,贾谊是个对政治功 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 5. 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明确:①具有赋的特色,讲究铺排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 下”“包举宇内”等四个短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 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气势。②行文多用骈偶,琅琅上口。它的骈偶不同于 后来的骈体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形式,而是非常灵活,有时字数不完全相等,如
“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时骈句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 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答案:(1)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春申君黄歇信陵君魏无 忌
(2)函谷关靖山黄河越桂浙闽粤百粤(3)秦民奴隶天 子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我们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之徒”与文中的“之 属” “之伦”意思相同,指“这一类人”。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我们对古 今异义词语的理解。A项中“明智”古义:有见识有智谋;今义:懂事理、有远见、 想得周到等。B项中“以为”古义:句中是两个词,中间省略了 “之”,意思是“把 它作为”;今义:认为。C项“迁徙”古义:被征发;今义:迁移。4: A (B项中 的“景”通“影”,C项中的“从”通“纵”,D项中的“有”通“又”。)
5. 答案:A (A项中①②都是“到了”的意思。B项中①为“遗留”,②为“丢失”。 C项中①指“便利(条件)”,②应理解为“锋利”。D项中①是“制度”的意思, ②念du6, “估量”的意思。)
6. 答案:A (A、B两项均读“zhti”,A项意为“连缀”,与例句同,B项意为“嘱 咐”。C、D两项均读“shti”,C项意为“归属”,D项意为“属类”。)7答案: C
(可通过语法分析得知。) 8. 答案:C (C项为“还”的意思,其余三项均为“很、相当”的意思。)7.答案: B (理解“秀才”的古今异义。)8.答案:A (注意“其”指代谁。)9. o答案:B (把握“为” “发”的理解。)
10.作者引用苻坚得王猛这个事例的目的是11。答案:D (要准确把握材料的作用。) 12答案:D (准确把握中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