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狗学叫》教案教学设计

《小狗学叫》教案教学设计

来源:爱站旅游
小狗学叫

教学目标 1.认识“讨、厌”等11个生字,读准“吗、担”等5个多音字。2.能一边读一边预测后面的内容,做到预测有一定的依据。(重点)3.能预测故事的结局,并将自己的预测与原文进行比较,体会预测的多样性,感受边阅读边预测的乐趣。(重点)4.能尝试运用预测策略阅读课外书。(难点)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预习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播放各种动物叫声的音频,让学生听一听都有哪些动物。指导学生积累描写动物声音的词语。 2.教师过渡,引入课题。

过渡:每一种小动物都会叫,这是它们与生俱来的本领,而且它们的叫声都很独特。可是,同学们见过需要学叫的狗吗?没有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一只小狗,看看它有怎样的故事。

3.出示课题,猜想课题。思考:第一次读到课题,你能猜到故事可能会讲些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练习猜想

1.出示《小狗学叫》一书的封面,介绍作者。 2.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学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

(2)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猜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运用前几次课学到的“写旁批”的方法,把自己的猜想简要地写一写。

3.教师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指名认读,引导学生识记生字新词。 识字方法:“吗、担、压、中、弹、差、模”是多音字,注意在实际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进行音义辨别;“汪”已经在课前进行了积累;“厌、批、疯”等字可运用加一加的方法进行识记;“默”字可以通过编字谜或儿歌来理解。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4.小组交流讨论。

(1)请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提示:这是(谁+干什么)的故事。 明确:这是一只不会叫的狗学叫的故事。 (2)根据提示,讨论并划分层次。

提示:不会叫的狗被批评(1~9)——跟小公鸡学叫(10~24)——跟杜鹃学叫(25~37)——三种不同结局(38~52)

(3)回顾本单元课文,讨论:这三篇课文在情节上有什么相同点? 明确:三篇课文都具有情节反复的特点。我们可以依据这一特点预测本文的大致情节。

(4)交流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猜想,并说说自己猜想的依据。 5.指名汇报展示猜想的内容以及这样猜想的理由。 填空:读到 ,我猜想 ,因为 。 三、研读课文,体验预测 (一)学习课文1~9自然段。

1.出示第1自然段,指名朗读。

2.思考:这条狗和别的狗有什么不一样?别人是怎么评价它的? 预设:(1)它不会叫。孤零零的。(2)不会叫是一种很大的缺陷。 3.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2~8自然段。教师指导朗读,引导预测。 4.思考: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别人的批评?

明确:好的意见,我们要听从;不对的批评,我们不要太在意,还可以适当向别人解释一下。

(二)学习课文第10~24自然段。

过渡:故事是不是如我们预测的那样发展呢,我们接着往下读。 1.自由朗读第10~24自然段。

(1)这部分讲的是什么内容?(小公鸡热心地教这条狗学叫,这条狗努力练习学叫,结果受到了狐狸的嘲笑。)

(2)这部分出现了几个角色?它们有着怎样的个性?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出现了三种小动物,小狗勤奋聪明,小公鸡善良热心,狐狸嘲笑、看不起小狗。)

2.教师小结,引导预测:接下来小狗又会有怎样的遭遇? (三)学习课文第25~37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25~37自然段,说说小狗又有了怎样的遭遇。 明确:杜鹃同情、关心小狗,主动教小狗学叫。结果小狗学会了咕咕叫之后差点儿被猎人打中,于是它开始跑啊跑啊……

2.思考:这一情节与之前我们的预测一致吗?与前面的故事情节有什么相似之处?

明确:小狗都碰上了好心的小动物,得到了它们的帮助;小狗都学会了叫,只不过都不是狗的叫声;小狗学会了叫之后都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3.教师小结,引导预测:这样一只可怜的,但是又有尊严、有追求、勤奋而聪明的小狗,到底会有一个怎样的结局呢? 四、探究结局,深化认识

过渡:课文为小狗设计了三种结局,但都不完整。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给这条小狗规划一个完整的结局。先看第一种结局—— (一)探究第一种结局。

1.自主朗读课本上的第一种结局,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预测并说明依据。

2.听老师朗读完整的第一种结局。思考:故事结局与自己的预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说一说:针对原文结局,你还有哪些大胆的预测?

预设:可以在原文“好主意”处引导学生预测是什么好主意,而后再引导学生预测小狗的最终结局。 (二)探究第二种结局。

1.自主朗读课本上的第二种结局,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预测并说明依据。

示例:(1)小狗学会了说“人”话,从此和农民和谐相处,过上了宠物狗的日子。

(2)农民想把小狗带回去看家护院,可是小狗不会叫,农民就把小

狗赶走了。

2.听老师朗读完整的第二种结局。思考:故事结局与自己的预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说一说:针对原文结局,你还有哪些大胆的预测?

预设:可以让学生预测,当小狗告诉农民自己不会汪汪叫时,农民会说出什么理由来收留小狗呢? (三)探究第三种结局。

1.自主朗读课本上的第三种结局,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预测并说明依据。

示例:(1)小狗终于碰上了另外一条会叫的狗,找对了自己的老师。 (2)小狗碰上了另一种不会叫但是能模仿狗叫的动物,小狗因为自己不会叫,所以很同情对方,还安慰对方。最后二者决定把“汪汪”这种叫声当作自己的叫声。(提示:因为第1自然段有“不知道怎么到了一个没有狗的国家”的句子,所以预测这种叫声不会是狗发出来的。) 2.听老师朗读完整的第三种结局。思考:故事结局与自己的预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说一说:针对原文结局,你还有哪些大胆的预测?

预设:根据原文小狗的心理活动:“可能是长颈鹿吧?不,也许是鳄鱼。鳄鱼是一种凶猛的动物……”可以引导学生就此预测究竟是什么叫声。

4.教师小结,深化认识。思考:不会叫的狗的奇遇故事结束了,如果你是这只小狗的好朋友,你有什么话想对它说?

示例:小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要一味地模仿别人,要学会做真正的自己。 五、拓展练习,提高能力 1.引导学生联想续写第四种结局。

过渡:读童话需要有一颗童心,还需要有一双慧眼,用心地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这样,真实的生活自然会从你的笔端流出。那么,同学们,你们愿意拿起手中的笔,为小狗写一写第四种结局吗? 2.小组练习:尝试运用预测策略阅读课外书。 (1)讲故事。

预设:把自己找到的同学们不熟悉的故事拿出来,轮流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篇幅较短的故事,可以在中间停顿两三次,请其他同学预测后面的内容。篇幅较长的故事,可以简要地介绍故事内容,请其他同学预测接下来的情节。 (2)预测故事。

预设:①预测时,注意说一说自己预测的依据,然后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不断修正自己的想法,继续预测。

②听故事的时候,如果注意到一些内容细节,也可以根据这些细节进行预测。 (3)交流讨论。

预设:①听完故事后,想一想自己的预测与故事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和同学们互相说一说。

②交流讨论自己更喜欢哪一种情节走向或故事结局,表达自己的看

法或意见。

(4)选代表汇报展示。 3.布置作业。

(1)请把你为这只不会叫的狗设计的“第四种结局”认真修改后,写在积累本上。

(2)课后多读童话故事,练习预测本领。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核心素养的培养,关键在于借助学科教学,让学生培养兴趣、学会学习、提高能力。本课是一则有趣的童话故事,内容浅显生动,学生愿读、爱读,因此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让他们把握“读出了什么”“读懂了什么”上。“读出了什么”就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运用基本的预测方法,边读边体会预测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在实践中积累更多经验,提高学习能力,实现学习的良性循环。“读懂了什么”主要是谈故事内涵和给人的启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挖掘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从而获得心灵的成长。 在教学方式上,我注重由“扶”到“放”,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设计了三次小组讨论。每次讨论的内容有所不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是一点一点地提高。第一次是自由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借鉴前两课的学习经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认识到三篇课文情节反复的特点,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简明的情节图,清楚预测的大致方向,从而对情节、结局做出初步的预测。这一次小组合作的重点在关注自己的预测与课文内容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这一环节我的指导

相对较多。第二次是集体讨论环节,针对故事的三种不同结局进行预测。这次讨论不仅要求学生交流自己的预测,还要思考同学的预测是否有道理,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和思辨能力。这一环节,我只重点抛出引题,适当加以点拨。第三次是小组讨论环节,要求学生自己寻找有新鲜感的故事朗读并预测。这一环节更要求学生加强自主性,自己朗读故事,把握节奏;自己倾听故事,预测走向;自己提出意见,互相交流评价,从而使自己的朗读、表达、倾听、判断、评价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培养。这一环节,我完全放手,只在最后学生汇报时加以点评、鼓励。

回顾整堂课,我想还是有一些可借鉴之处的:

一是有很明显的“语文味儿”,注重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到小公鸡关心小狗,诚心诚意教小狗的良善,狐狸嘲笑、看不起小狗的粗鄙,杜鹃怜悯、关心小狗的赤诚。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狗的内心世界,从而得出一些有用的启示,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二是巧借课文空白,延伸文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想象是发明的雏形。”在教学中,我尽量唤起学生脑中储备的有关知觉表象,加以加工、组合;再引导学生或延伸故事情节,或补充课文内容,或创造新的自然、社会环境,从而加速他们从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的转化。例如,课文结尾没有把事情的结果明确写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这就是课文结尾的空白。文中有很多细节如“一个没有狗的国家”“总有一天你会上新闻的”,也提供了极大的想

象空间供学生索骥、质疑、编创,这就是细节的留白。教学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三种结局续编完整,还让他们创造性地编写“第四种结局”,充分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情感、创新的热情。 也有不足:

一是环节安排上不够精练。每个环节的设想是很好的,但是由于课时的限制和讨论环节对时间的把控不够,很多环节潦草而过,没有很好地引申开来,略有遗憾。

二是教学难点的落实有些僵化。学生读完故事后的启示应该是多方面的,也是相当精彩的。为了教学方便,我将这些内容随文分散,一方面确实比较好把握,但是教师的主观性太强,说教痕迹比较重,没能给学生充分探讨交流的空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