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太原学院中文系,030032)
摘要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理解并正确把握文言字词的文化意蕴,
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但在实际教学中,汉字文化教育严重不足。本文针对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文化渗并对如何弥补不足提出相应对策。透不足的问题,分析了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教育的可行性,
关键词汉字文化中学文言文教学
一、汉字与汉字文化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作为世界上汉字素有“历史文仅存的并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
使其极富趣味化的化石”之称。汉字形体的独特性,性。以形索义———分析汉字形体结构便可知字义,是汉字的特色。汉字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形体变化反映着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化生活习俗。可以说,一部汉字发展史,也是一部华夏文明史。于省吾先中这样说:“中国文字中的生在《甲骨文字释林·序》某些象形字和会意字,往往形象地反映了古代社会活动的实际情况,可见文字本身也是很珍贵的史
[1]他说:“从某种料。”陈建民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是古意义说,语言文字是印证历史特殊的活化石,
[2]今社会生活的一面投影”。
第二,重讨巧,轻内涵。也有一部分老师倒是注意到了文言文教学中运用汉字文化的价值。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常枉顾汉字形体从古到今经历了很竟然如此解说大变化的事实,只是为了方便识记,
汉字。如:
“旧”,新的东西过了一日就成为旧的了。“婚”,女人头脑发昏了才结婚。“兵”,丘八为兵。
乃是“舊”跟“日”并事实上,“旧”的简化字体,
正确分析无丝毫联系。“婚”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该字,对了解古时婚事仪式在黄昏时分举行的婚俗将“斤”(斧相当重要。“兵”呢,则是完全错解字形,”八”。这些解说看起来头)“廾”(双手)乱解为“丘”
传有趣,实则破坏了汉字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长此以往,遗祸匪浅。递的是错误的文化信息,
文言文第三,重今文,轻古文。某些观点认为,
在现代社会中不说不用,缺乏实用价值。其忽视了——汉字中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因文言文的载体—此,对于以汉字为基础,在文言文教学中,通过渗透汉字文化教育,打通文言文教学与中高考,尤其是古代文化常高考中“语言运用”模块中的成语考察、识考察、古诗词鉴赏几个环节之间关节的重要价值认识不够,故而教学中少有作为。
汉字文化即是用汉字记录下来的汉民族传统
文化,是以汉字为载体的汉民族文明形态表征。包来源、形象、意义及汉字括汉字本身所蕴涵的特征、
社会现状等一系列所反映出来的地域性思维方式、
精神和物质上的东西,其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
二、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汉字文化教育现状
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汉字文化教育渗透严重不足,表现为如下几点。
高考,大家的第一,重应试,轻素养。无论中考、关注点都集中在成绩上,因此老师更多关注的是学
有没有学会重点文言词生有没有背会所学古诗文,
—培养语意思,对于教学中真正需要关注的核心——学生的文言知识、提升传统文化素养这一核心任务的关注远远不够。
三、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汉字文化教育渗
透的可行性及操作策略
汉字是汉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汉文化,促进汉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汉文化的一个部分。汉字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是指在汉字教学中一方面教授汉字知识,另一方面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因素适
续珍:汉字文化教育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渗透
时、适量、适度地注入汉字教学中。
众所周知,文言文学习的最大困难不在语法,
而在于对字词的准确理解。对此,
邢福义先生有言:“理解汉语,特别是阅读古籍,
最主要的障碍不是语法。”“我国古代率先出现的语言学著作是讲词义、讲字义、讲语言的《尔雅》《说文解字》
《广韵》等等,而不是语法学专著。
”[3]此言极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语法不难,但很多人还是不能正确理解,为什么?一个“床”字所致。一般人都只熟知其“卧具”之意,浑不知在古代其另有“井上围栏”之意,而刚好诗作所写为月圆之夜,于是望文生义的解释大肆流布也就不足为奇了。窥一斑可见全豹,
准确把握重点文言字词的意义以及其中蕴涵的文化意蕴实为
理解古诗文的关键。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据义造形,
以形表义;形、音、义三位一体,言出则音息、字落则形存是其基本特点。可以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风俗礼仪、社会结构、伦理道德、审美意识、哲学思辨等等,都在汉字里有迹可循。正如许慎所言:“前人所以垂后,
后人所以识古”,就是对汉字与汉文化关系所做的最为正确的论断。因此,通过分析汉字文化信息,
探究古人造字理据,同时联系今人对于汉字的认识,分析解读汉字中蕴涵的文化信息并将其运用于文言文字词教学,无疑对改进当前的文言文教学是一种有益尝试。
那么,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贯穿渗透汉字文化教育,实现文言文教学目标呢?笔者以为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分析文言字必须遵循汉字文化信息的确定性特点,力求准确。汉字绵延几千年,其间部分字形难免发生讹变,对其说解亦多有分歧。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结合文言文本认真比较,慎重择优,遵循汉字文化信息确定性原则,给学生传递精准的信息,同时引导学生寻求最佳结构分析法。这是汉
字文化信息分析运用于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例如:“弃甲曳兵而走”(《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兵”为何要释做“兵器”而不是“士兵”呢?兵,甲骨文做,金文做,篆文承续金文字形。从甲骨文一直到小篆“,
兵”始终保持双手持一斤(长柄锋刃的砍伐器)之形,是一个典型的象形字。许慎《説文解字》“:兵,械也。从廾持斤,并力之
貌。”可见“兵”的本义即“兵器”,这个说解是非常正确的。只是因为籀文做
,隶化为,楷书据此做,
有所变形。成语“坚甲利兵”
用的就是“兵”的本义。·81·回到例句来看,“曳”为“拖拽”,因此此处的“兵”只能释为“兵器”。如此,不但与冷兵器时代以斧斤为
兵器的历史史实相符,亦与上下文语境相一致。那么,“士兵”之义何来?由其本义引申而来:
兵器———执兵器之人,
即士兵———军队。有些老师由于对该字形体演变过程缺乏正确了解,为了便于学生识
记,将其拆解为“丘”“八”。事实上这样做,不但不能提升教学效果,反而增加了学生对该字字义发展的识记难度。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应是力求避免的。
其次,在求准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在深度广度上求拓展。作为已经具备了一定语文能力的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高考取得好成绩是其努力的
方向。教师如果只是蜻蜓点水,
只是授学生以“鱼”而非“渔”,那么势必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这里的“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启发学生科学地对字形分类解构,
遵循汉字构字规律探寻汉字形体中蕴涵的文化信息。例如高中
《语文》必修5李密《陈情表》中“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一句,其中文言词“婴”
字是理解难点,即使教材有注释,靠死记硬背也终不如巧记来得扎实。如何迅速帮助学生高效掌握理解呢?技巧就在该字的形体构造里。
婴,小篆作
,《说文解字》释为“颈饰也。从女、
賏。賏,其连也”。意思就是“妇女颈脖上的装饰品。字形采用‘女、賏’会义。‘賏’,表示将许多贝壳串连
成贝链”。由名词“颈脖装饰品”义分化出动词“系到颈上;戴”义,然后进一步引申出“缠绕,反复盘绕其上”义。通过分析字形,对该词的义项源流有了一个
清晰的认识之后,再回头看“婴疾病”的意思,不但句意得到有效疏通,而且祖母刘氏疾病缠身,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必须依靠李密才能生存的艰难情况
可以说是跃然纸上。故李密选择尽孝、
拒绝为官也就显得极为入情入理,从而有了感人至深的力量。除此之外,从这一个字的分析中学生还能得到相关知识:中国古代女性曾以贝壳为装饰品,因为上古时代,物以稀为贵,“贝”曾经被当作钱币来流通,由此进一步理解以“贝”作为构字部件的汉字多与
“财物”有关。
这里的“广”有两层含义:一是由对一个简单的汉字的学习联想到其他的汉字,即注意汉字间的联系性,引导学生学会知识迁移,逐渐形成有机的汉字知识网络,从而慢慢把握常用字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合理的汉字知识结构。例如
“豕”,甲骨文做·82·,纯象形字,一望而知其意———猪。因此以“豕”为构字部件的一系列字,
如家、豚、豢、豪、逐……在意义上都与“猪”有联系。学生在学习时有了这样的意识,当他们学习到“献豜于公,言私其豵”这样的文言诗句,对“豜”“豵”这两个生僻字的意义就会有一个基本正确的理解。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应当选择那些理据性强、结构简单、组字能力强的高频字作汉字文化信息分析及其教学运用为学习的对象,
如此更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另外要求教师在精讲一个汉
字时,在课时及知识量允许的情况下,应由这个字联想到与这个字相关的方方面面的文化信息,对一个汉字作尽可能全面的介绍,拓宽学生的眼界,强化解字、释文、理解、运用之间的联系。以高考语文为例,文言文阅读理解、古诗词鉴赏、
成语运用、古代文化常识皆是高失分内容。而这几部分之间其实是可以贯通起来的,其中联结点即是文字教学。高中语文教材选文《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有“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知,或五十步而后止……是亦走也”
一段。其中的“走”,甲骨文做或加
“”做。上部为甩开动胳膊的人形,下部为脚,表行进,强化人行进这个意义。《说文解字》“:走,趨也。”即小跑,古今异义。
刘熙《释名》:“疾趋曰走。”即快跑。可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中的“走狗”本指善跑的良犬,
是褒义词。而今称则为坏人鞍前马后效劳之人为“走狗”,演变成了贬义词,古今异义。同理“,
走马”当解为“策马疾跑”。唐朝孟郊诗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宋朝杨万里诗句
“走马看花拂绿杨,曲江同赏牡丹香”正是对成语“走马观花”的形象诠释。也只有回归“走”的本义,诗句所要表达的骑马看花的愉悦心情才有所附丽。
再次,适时、适量借助汉字文化故事增加文言文教学趣味性。如讲解诗的种类,讲到“回文诗”时,可以借苏轼与秦观的故事导入。
苏轼、秦观交好。一次苏轼访秦观不遇,
便留书信问其况。秦观于是回信给苏轼,全文十四字排成一圈:
赏花归去马如暮
飞
已时醒酒力微
苏轼看了赞不绝口。原来这是一首回文诗:
赏续珍:汉字文化教育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渗透
花归去马如飞,去如飞时酒力微。微力酒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聊聊十余字,
其在外游玩的情状尽数展现无遗。学生在体会汉字的韵律之美的同
时,亦从中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渗透汉字文化知识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必须以字的造字结构为基础分析字形,求得字义
如常常被错写错用的“即“”既”两字:即,甲骨文,,内盛食物的器皿,(人),像一个人跪坐在
盛有食物的器皿前面。造字本义:
动词,靠近食物,就餐。故有“靠近”义,成语“若即若离”“即位”中的即”便用此义。
既,甲骨文,左边构字部件与
“即”同,表示盛满食物的器物;像跪坐之人,大张其口背向食物。造字本义:动词,吃饱打嗝,
转身离席,与“即”相反。引申有副词“已经”义。如此,再看“七月既望”中的既望”为“农历十六”,其中道理不言自明。从字形分析造字理据及含义,
信息传递直观生动,准确易记。
2.语文教师须不断提高自身本专业知识素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真正在文言
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语文教学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文化的重任,必然要求语文教师在掌握一定古汉语知识的基础上,对汉字文化有相当程度的认识,并能够视情况合理创新,
开展教学。语文教学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文
言文作为古典文化的精华,
其教学须着眼于文本的载体———汉字本身,将汉字文化知识贯穿其中,并以此为支点,从深入挖掘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入
手,解字、识词、析文环环相扣,全面推进,乃是可行之道。
参考文献
[1]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M].北京:中华书局,1979.[2]陈建民.文化语言学说略[N].语言导报,1987(06).[3]邢福义.漫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J].中学语文,2002(03).
系,讲师[作者。]
:续珍(1972-),女,山西定襄人,太原学院中文
【责任编辑白文军】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