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璞归真,是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 来的质朴状态。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是要 割舍那些华而不实的套路,回到语文的本 质上来,恢复语文的质朴状态,恢复语文教 学的质朴状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语文 教学,教什么很重要,怎样教更重要。肖老 师的语文教学,是水过无痕,回到了语文的 本质,踏踏实实教语文。
肖培东老师课例评鉴
----------♦成都高新新源学校陈晓川走人语文的深处,真正创造出让学生怦然 心动的课堂。”“咬文嚼字”很好的体现了 文本意识,揪住文本中的关键字词,通过对 关键字词的推敲,搭建理解文本的小桥。同 样,这也是“语文味”的体现,程少堂指出 “教出语感。所谓教出语感,即教出对语言 的敏感,包括对文体、语体和字、词、句的 敏感。”这是教师如何教出“语文味”的 一个重要方面。
在肖老师的教学中,这种推敲字眼的 现象比比皆是。当然,这种推敲不是为了炫 耀知识而推敲,而是与文本有关的,与教学 内容有关的推敲。在《锦瑟》教学中,肖老 师就“已”推敲了一番,帮助学生进一步 理解“追忆”和“惘然”两个词语。这个 推敲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教 出了语文的味JL*。程少堂老师也曾说到, “语文味儿”的含义是不好界定的,也就是 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这种对语言文字 的探究教学方式,是能够让学生意会这种 “味儿”的。
师应该根据学生所掌握的情况,进行有目 的的指导和点拨。引导他们品味好词佳句 的绝妙之处,引导他们揣摩作者布局谋篇、 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引导他们深人探究 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肖培东老师把“读”做到了极致,特 别是对题目的读。比如在《春酒》教学实 录中的“题目引读,体会情感”环节,在这 里,学生已经不是单纯的自读,而是通过读 题目来品味文本传达的情感。“这个标题只 有两个字。应该怎么读呢? ”一个简单的 问题却引发了头脑与情感的风暴。有同学 答道“应该用包含思乡的情感来读”、“应 该读出自豪的感觉”、“应该读出平淡的味 道”、“应该要读出一种悲伤的感觉”、“应该 读出一种回味的味道”……对于学生的每 一种回答,肖老师都会问这样读的原因,然 后在请同学读一读,读出他认为的味道。实 际上,通过肖老师的引读,学生已经回到文 本,并且已经对文本有着初步的体验了。最 后肖老师再如是总结到,“所以大家感觉到 了吗?标题的本身其实是作品全部文字的 凝聚。咱们真的不可以忽略它的感受。好, 请坐。那么我们看出来了,《春酒》这个标 题上,凝聚了同学们在这个文本对话中的 很多情感,可以归类。感情应该归为两类。 一类是回忆那个时候的陶醉、甜美、享受。 还有回忆清醒以后找不到春酒的那种惆 怅、忧愁。”强调不能忽视标题的作用,达 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实际上,标题“春 酒”所包含的情感是由学生品读出来的, 标题传情达意的作用,也就在“读”的过 程中自然渗透了。
尊重文本
文本,是指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从文 学角度说,通常是具有完整的一个句子或 多个句子的组合。语文教学要立足语文课 程的文本,尊重文本,不过度解读,不混淆 文本的背景知识,不套读,因为作者要说的 话,都在文本里了,因此不能草率引用其他 外在的资料来解读文本。在肖培东老师的 教学中,经常提醒学生回归文本,在文本中 找到依据。肖老师是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 去提炼,去雜。正如肖老师对学生说的那 样“文字进入灵魂的唯一方式是朗读。然 后你用心慢慢地去触摸这些文字,你能感 觉到老王悲至苦至的那种感觉,所以同学 们一定要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尊 重文本,沉入文字,这是肖培东老师解读文 本的原则。
标点细读
肖老师的教学,除了在文字上反复咀 嚼外,连标点符号也是不曾放过的,当然, 是那些意味深长的标点符号。“朱自清先 生说:‘标点符号表明词句的性质,帮助 达意的明确和表情的恰切,作用跟文字一 样,决不是附加在文字上,可有可无的玩意 儿……多半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作用轻视 或认识不足,随处乱点。其实不充分利用, 写作的效果便会因此减少。’”从朱自清的 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标点符号的重要性, 更别说那些作者有意为之的标点符号。“叶 圣陶先生也说:‘标点很要紧,一个人标点 不大会用,说明他语言不够清楚。’由此可 见,标点符号在书面语言中的地位是不可 被小觑的,但在阅读教学中,特别是语言的 品读中,标点符号却一直受到冷落。其实, 如果重视标点符号的品读,往往能起到以 少胜多、以简驭繁的效果。”
肖老师确确实实在用语文的方法来教 语文,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老老实实教 语文。
以“读”贯穿始终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 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读要让学生充分地 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 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 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春风下又重放了它 的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 追捧。”①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然 而,如果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一遍一遍让 学生自己读的话,语文教学质量很难提高 一个“度”。“那么,如何提高这个‘度’ 呢?这就要依靠教师准确有效的‘导’ 了。叶圣陶老先生曾经微:‘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 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 习惯。’因为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学生的 理解能力和水平还是很有限的,因此,教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这成语的常用解释是:过 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 神实质和物质本质,现指认真推敲某一个 字。本文指第三个意义,它的近义词是字斟 句酌,反义词是不求甚解。语文教师如果具 备较强的文字感受力,能从一个字一个词 出发,挖掘出整个文本的意蕴,注重对文 本尤其是对构成文本的文字的揣摩与推 敲,就能够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引领学生
4
《四川教育》2018年第8期(下半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