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农村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培(精)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关于农村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培(精)


关于农村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培训与研究

开题报告

东川中学课题组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

21世纪是一个竞争的世纪,它需要的是具有多种能力、广泛适应性的高素质人才。据有关报道,新世纪对学习者的培养将突出如何“支配、利用资源”、“使用所得信息”、“掌握新的技术”、“运用系统的方法”以及“与人合作”等综合能力的要求。在对学习者广泛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学手段已不再是教师所熟悉的挂图、实物等传统教学手段,而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和视听装置。老师要了解和掌握它们各自的信息表达功能和特点,并能根据不同的媒体进行恰当的教学设计,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信息来源,将外部刺激转化为自身认知结构的改变,从而完成由信息到知识的转化,使学习者真正把知识学到手,并能够利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能力上的提高。因此,教师本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就显得尤其重要。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已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加快发展现代化教育手段势在必行。为此,我们选择了“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培训与研究”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中小学由于受到地区条件的制约,硬件教学设备相对于市区学校有明显的差距,但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执教热情并没有太大的差距,差的只是了解信息、支配资源、掌握新技术的条件、意识和能力。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广大农村教师已充分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迫切要求改变现状,争取机会、寻求方法与途径,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电教手段的出现和发展,给学校教学、科研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给现代的教育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手段与途径。当前的教育改革发展迅速,其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更新与变革的速度明显加快。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能力已经是教师必备的素质,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新世纪,农村中小学老师在很多领域里

与城镇接轨,能力的缺乏会限制教师的发挥,阻碍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农村中小学教师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上与城镇及发达地区存在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教学设备严重不足。由于地区经济条件制约,在现代化教学设备上处于落后状态,与城镇有较大差别,目前仍停留在录音机、录像机、投影仪、教学彩电、VCD等方面,计算机的使用也只停留在打字水平上。

二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得不到重视。设备不完善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不具备运用更多的教学手段的条件,因此也就忽视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同时,由于教师实践的机会很少,造成技术能力水平不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能力水平亟待提高。

但是,随着教育发展的逐步加快,广大教师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学校不能满足要求,但部分教师却有了积极学习、提高的愿望。他们通过其他途径学习提高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但大多数教师接触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机会、途径很少,没有足够的了解。因此,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是关系到教师自身素质的问题,是关系到能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

二、课题的界定

课题研究的范围是如何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现代化信息技术培训,形成方法策略,从而提升全体教师的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能力。

现代化教学手段:又称电化教学,是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手段,在教学领域里使用,具体地说:就是用幻灯、电影、录音、录像、广播、语言实验室、电子计算机和卫星等现代化工具、辅助教学活动。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原则

本课题意在通过有关的研究与实践,提高农村中小老师对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提高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增强广大教师的科研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在教学实践中适当地运用现代化手段,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培养出符合21世纪需要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引进设备,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使农村中小现代化教学方面跟上时代的步伐。

开展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包括:

一是科学性和实效性原则。我们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调查的材料真实、可靠,运用的材料必须经过严格的核实,结合教学中现实情况,确实达到提高老师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力的研究目的。

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重视理论对实际的指导作用,在相关理论基础上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加工,形成规律。

三是超前性原则。我们在研究中不能满足于、止步于现有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要有远见卓识,超前意识,了解、学习、掌握先进的网络技术,要大胆进行教学课件设计的尝试和研究,以便将来能够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通过网络远程教学获取信息,学会学习、学会求知。

四是全面性原则。坚持每一位教师都能够熟练地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原则,并对每一位教师自身素质能力的提高充满信心。

四、课题研究对象

农村中小学广大教师

五、课题研究途径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根据农村中小学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状况的调查,采取学习理论、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教师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思想的认识。

(二)、提高教师实际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1、加强培训。积极创造条件,多角度、多形式的对教师进行培训。加强教学实践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督导与应用。

2、加强对骨干力量的培养,通过坚持整体提高与重点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力求在全面提高老师能力的基础上,注重骨干力量的培养和使用,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选择具有一定基础的老师,形成骨干队伍。积极发挥骨干力量的带动作用,坚持以点带面、以部分带动整体的发展思路,要求骨干教师为全体教师做出示范,指导教师运用手段的方法与技巧,全面提高所有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3、开展活动促进能力提高。通过学习、培训活动,提高老师理性认识与实践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三)、发挥现有电教手段的作用

1、使全体教师立足于现有教学手段,加强学习动手实践,熟练掌握使用技术,坚持充分发挥设备最大作用的原则,提高教师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力。

充分利用计算机教室,对老师进行了培训,提高教师实际操作计算机的水平。适时组织多媒体教学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对教学的辅助作用。

2、加强基地建设。

农村中小学受地区经济条件制约,资金相对不足,目前不能满足所有学校均引进先进设备的要求,因此,要采取基地带动整体的做法,加强资金集中投入力度,完善中学电教设备和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为全体教师接受新教学手段提供条件。

在实践中注重发挥教学基地的作用。一方面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培训广大教师,将全乡的教师集中到中学,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加强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全面发挥其作用。另一方面,将中学建设成为教科研基地,广泛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提高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与效能,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坚持基地的辐射作用,到基地组织教师学习与实践,提高教师对现代化教学的认识,带动全体教师提高运用教学手段的能力,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

(四)、建立完善评价机制

1、把对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评价纳入课堂教学评价中。把教师对教学手段的运用作为基本功训练的重要内容,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适当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完善对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力的评价,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建立奖励激励机制

制定相关奖励制度,激励广大教师积极进取的意识,对取得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并对形成的经验、成果进行推广交流。

六、研究方法与步骤

1、拟采用的方法

以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实践反思法等

①文献研究法

借助《全国新书目》、《中文报刊教育论文索引》和各类教育网站搜寻有关教师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等方面的信息,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制定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应的评价方法。

②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试验前中小学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现状进行摸底调查,以便和试验后情况进行比较。

③行动研究法

针对农村中小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力现状进行实验研究,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达到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最优化。

④实践反思法

对中小学教师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能力制定出相应评价量表反复进行试验,在实践中找出不足,从而不断修正和完善。

2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4—2006.12

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信息,进行课题的前期调研,深化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确立课题实施的途径和方法,制定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明确研究内容的核心概念、主要理论依据、研究实施的方法和途径,等等。成立课题领导组和主研组,明确任务;开题。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7.1—2008.6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深入研究和培训提高。

2007.1-2007.6 理论学习和培训,搜集资料,分析文献资料,提炼出各阶段的实验技能目标和总结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创新地制定相应的评价量化表。

2007.7-2008.1 对制定出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技能目标和相应的评价量化表,进行小面积试验,根据收集到的反馈信息,不断修改和补充。

2008.2-2008.6 对修改和补充后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技能目标和相应的评价量化表,进一步进行试验、论证、修改和完善。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8.7—2009.12

汇总研究材料,认真分析研究成果,完善研究内容,认真做好课题的总结工作;根据研究成果,写出研究报告和教育科研论文;结题。

七、研究成果与形式

1、实施阶段:研究的资料和内容汇编;研究过程中的经验总结、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

2、总结阶段: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量化评价量表;教育科研论文。

3、最终成果形式:本课题的结题报告。

八、课题管理

建立完善的课题网络,健全规范的课题管理机制。

以为了使课题的研究出成果,聘请赵振才、吴华、刘瑞新、苏建东等中高级教师作为本课题的顾问和指导工作,成立课题领导组、主研组进行研究。并完善并建立课题研究责任制。

顾问指导:

赵振才 教体局教研室主任 中学高级教师

吴 华 宽城教育学会秘书长 中学高级教师

刘瑞新 教研室数学教研员 中学高级教师

苏建东 教体局仪器站站长 中学高级教师

课题领导组:

组长:王久富

副组长:朱宝贵

成员:王振祥 王百潮

课题主研组:

负责人:朱宝贵

成员:王振永 刘会久 张金国 田艳红

九、经费预算情况

1、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和网络资源为主阵地的培训基地建设,约投入两万元左右;

2、外出学习培训差旅约两仟元左右;

3、课题研究培训资料费约为一仟元左右。

十、主要参考文献

[1]汪琼,缪荣.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3,(02).

[2]李英.高师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3,(12):48-56.

[3]徐晓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试探[J].中国远程教育,2002,(02):67-69.

[4]刘世清.互映射培训: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方案设计与培训方法创新的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4,(02):22-24.

[5]裴纯礼,张德娟.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定位与方法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04,(02):16-18.

[6] 刘文,刘世清.日本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2,(10):67-69.

[7]曾兰芳,黄怀荣,张建伟.从美国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看我国的教师培训[J].中国电化教育,2001,(03):9-12.

[8]张倩苇,张敏.美国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动态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04):47-52.

[9]张建伟,师书恩,苗逢春,杨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绩效标准研究(下)[J].中国电化教育,2003,(03):12-16.

[10]李勇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理论与实践.杨建良湖南第一师范学报[J],2002,(03):78-90.

[11]李建珍.建构理论指导下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J].电化教育研究,2003,(03)70-73.

[12]、《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程》 主编:张立新 张丽霞 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6年11月印刷;

《关于农村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培训与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东川中学课题组

2006.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