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学案例
指导思想
区域地理的学习是初中地理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对区域地理的学习,学生能够说出区域的特征,说明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传统;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等。在以往的教学中,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很容易陷入程式化,过程僵硬、死板,学生易失去学习的兴奋点。这就要求教师组织好教学内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尝试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享受解决实际问题的喜悦,体会知识不断积累且学以致用的成功感,并在此过程中帮助他们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辩证的思维。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呈现法和发现法两种教学方
法。
教学背景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青藏地区》的第二课时,内容主要是青藏地区的气候和农牧业,丰富的能源和矿产,交通建设和环境保护。如果把这几部分割裂来讲,不利于学生感知区域内各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需要找到一条线索高效地呈现这些内
容,这条线索既能反映各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又能突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我找到的线索是:高原红――风大、气温低――世界屋脊――农业部门(畜牧业、河谷农业),矿产丰富――交通发展――环境问题(如藏羚羊锐减等)――保护藏羚羊――可持续发展。
2.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和地理分析能力。他们希望也有能力通过旧知识的延伸或新方法的应用,获得新的发现,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我们学校是门头沟区的一所优质校,学生认知水平相对较高,所以在知识上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补充与拓展,在能力上需要教师引导,通过探究得到发展,同时还需要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就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就显得非常重要。本节课教学设计,以问题设计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不断思考、探究,并在此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设计问题要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不能脱离教学内容;既不能太容易,缺乏思考价值,又不能过于生涩,使学生无法回答。
3.教学方式
本课采用呈现法和发现法等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重新组织,注重区域内各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用问题与学生对话,通过解决问题,学生不仅获得知识和技能,也促进其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4.技术准备
制作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通过课件创设问题情境,直观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青藏地区的图片,听青藏地区的歌曲,能够说出或识别青藏地区的主要人文特征;通过观察地形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人们的服饰容貌,说出青藏地区的气候特征;通过对资源图的观察,说出青藏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分布。运用交通图,说出青藏地区的主要交通方式和路线。
2.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说出与之相适应的人类生产活动(农业的方式和发展地区),渗透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思想;通过对滥捕藏羚羊的讨论,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逐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教师提问:歌曲《高原红》和图片描绘的是我国的什么地区?怎样判断的?学生通过图片和歌曲《高原红》初步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同时也会产生问题:为什么在青藏地区的人们脸上会出现“高原红”呢?学生通过资料探究得出:“高原红”与气候有直接关系,这里气温低、风力大、太阳辐射强。
(设计思想:通过青藏地区的图片和歌曲《高原红》导入新课,初步渗透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并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为学生质疑创造条件,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感受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教师提问:为什么这里是这样的气候呢?学生通过读图,知道这里海拔高,是高原和高山气候,同时也会产生问题: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农业怎样发展呢?在哪里发展呢?种植什么作物呢?通过资料探究得出:这里海拔高,气温低,风力大,主要植被是草场,农业以高寒畜牧业为主要经济,养殖一些耐寒畜种如牦牛等。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那里气温较高,风力较小,种植一些耐寒农作物如青稞等。
(设计思想:提供地形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农业分布图,学生质疑:青藏农业以什么部门为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种植哪些作物?通过旧知识的延伸,获得新的发现。理解区域内各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及相应的人类活动,了解本区的区内差异,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三)读图后,学生质疑:为什么青藏地区能源丰富,经济却如此落后呢?学生读图探究得出:海拔高,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要发展经济首先要发展交通。发展了交通,青藏地区又会出现一系列环境问题。
(设计思想:提供能源图、交通图,学生质疑:青藏地区为什么经济落后?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探究能力,体会发展经济的条件。)
(四)影片《可可西里》很生动地描绘了青藏地区的藏羚羊锐减的过程和原因,给学生强烈的震撼。在此基础上,会激发学生挽救藏羚羊的热情,活跃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讨论得出:青藏铁路留有藏羚羊通道;建立自然保护区;立法保护藏羚羊,严惩偷猎者;大力宣传保护藏羚羊,把藏羚羊做为2008奥运会的吉祥物等。总之,在西部大开发中,我们要发展经济,但绝对不能忽略对环境的保护。青藏地区海拔高,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
(设计思想:提供影片《可可西里》片段,了解藏羚羊急剧下降的原因,并讨论在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下,如何来保护藏羚羊。让学生体会人类活动应该与自然环境协调,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五)板书(略)
(六)学习效果评价
1.利用问卷调查,统计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主观反映。
2.利用多媒体题目,检测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掌握情况,并通过教师批阅,统计学生的目标达成度。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在其他时间予以反馈,纠正。
(作者单位:北京门头沟区大峪中学分校)
点评
本课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采取的是行为目标的描述方法,它指明了教学活动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是课堂结束时学生的终点行为,即学生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会做什么。目标具体、可操作,基本能够涵盖课标中关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围绕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师从所教学生的具体特点出发,具体分析了授课教师所任教班级学生的特点和自己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并结合教材的内容,为学生搭桥,力求使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学生身心特点。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教师首先通过能够反映青藏地区区域特征的景观图片及歌曲为进一步实施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随后,教师通过设置情
景问题,为学生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内容。每一个问题,都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可以说,问题贯穿了教学过程的始终。通过问题引领,调动学生不断思考、探究,并在此过程中使他们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维线索清晰,以青藏地区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为主线,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中“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的内容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还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通过制作PowerPoint课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整个教学过程清晰流畅,教学效果明显。
(点评人:北京门头沟区地理教研员 李春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