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会的叙事修辞研究——以青海玉树地震为例

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会的叙事修辞研究——以青海玉树地震为例

来源:爱站旅游
第3l卷V01.31 第5期 No.5 中州大学学报 JOURNAL 0F ZHONGZH0U UNIVERSITY 2014年10月 0ct.2014 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会的叙事修辞研究 ——以青海玉树地震为例 杨跃珍 (中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郑州450044) 摘要:以Walter Fisher的叙事修辞为理论框架,对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第二天国务院新闻办 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进行叙事修辞解读。新闻发言人发言中所涉及的修辞情景要素以及它的修 辞运作模式揭示了该发布会旨在影响受众,使他们积极的行动起来参与到抗震救灾的活动中来。 关键词: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会;叙事修辞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715(2014)05—0082—03 突发事件往往会给民众带来极大的恐慌。新闻 发布会作为政府发布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是解决 该类问题的一个极好方法。不难理解,突发事件新 闻发布会的分析研究必然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在国 外,随着政治和媒体关系的日趋成熟,对新闻发布会 的研究较以前少。近些年来,专家和学者主要将目 光投入到新闻改革和政治改革领域,相关著述不断 增加。在国内,自1970年以来,有关新闻发布会方 动。叙事主要有四个特征。其一,叙事文本的范围 至少包括一个以上的事件和实物状态描述。其中事 件是指动作,而实物状态则是静态的。如这样一个 句子“有位老妇人住在非常小的茅屋里,因此她去 寻找更大的住所”就可以被称作叙述,因为其包含 对事件的描述“住在非常小的茅屋里”和事件“寻找 更大的住所”。其二,叙述文本所包含的事件是以时 间为顺序组织起来并不是随机的。例如,“这个女 孩在饭前游泳、做家庭作业,晚上去看电影”,该句 话有很明显的时间顺序特征。如果去掉其中表示时 间的一些词,则不能称为叙述。其三,在叙述中要涉 及到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以及之后发生的事 情要被之前发生的事情所引起。如一个孩子烧掉一 面的研究日趋增多,但这些研究多数是通过交际学、 文体学或语用语言学的视角来进行分析研究的。作 为现代语篇分析先驱的西方修辞学在新闻发布会语 篇分析中的应用很少被提及,更不用说具体到叙事 修辞批评这一分析模式了。为此,本文在借鉴前人 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2010年4月14日上午青海 玉树地震这一事件发生后,第二天政府所召开的针 些树叶而引起一场森林大火。在其他的一些叙述 中,之前的事件不一定引起之后的事件,但之前的事 件对之后事件的产生起到必要的作用。其四,叙述 必须有一个统一的主题。事件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的。【。 上面所说的叙事理念主要以两个基本的哲学假 定为基础。第一个哲学假定为“人是讲故事的人”, 第二个哲学假定为“叙事建构社会现实”。因此,叙 事对我们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叙事具有诱导、认知 和建构现实三种功能 J。诱导功能指的是叙事者 (即修辞者)使用叙事,缓缓的诱导听众得出他所期 对善后工作的新闻发布会为例,运用Walter Fisher 的叙事修辞理论对其进行分析,以期揭示突发事件 新闻发布会的修辞特性,并探索解读此类新闻发布 会的一般性规律。 叙事修辞批评 美国著名的修辞学家Walter Fisher认为…,叙 一、事是人类交流的基本形式,并将叙事定义为“一系 列象征行动(包括言语和行为),对创造及理解这些 象征行动的人而言,叙事是有序且有意义的象征行 收稿日期:2014—09—20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会的叙事修辞及其应用研究”(2014一gh-718) 作者简介:杨跃珍(1980一),女,河南洛阳人,硕士,中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西方修辞学及英语写作。 ・82・ 望的结论。叙事不仅仅是叙事者单方面的行为,实 际上是叙事者和听众互动对话的一个过程。在叙事 者叙述的过程中,他必须时时刻刻具有听众意识并 保证用叙事的逻辑将事件联系起来。从而,使得听 众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得出叙事者希望得出的结 论。认知功能指的是叙事能够使人们获得有关世界 的知识,从而认知周围世界的功能。现实建构功能 指的是叙事建构社会现实,社会现实并不是独立于 人而单独存在的。是人通过叙事对自己所认知的事 物再现出来,从而建构起我们所知的“现实世界”。 根据上面所说的理念,Foss_2 认为叙事修辞批 评可以从叙事的形式和功能等方面加以分析。分析 叙事形式时,要重点考察八个因素,他们分别是:叙 述者、听众、主题、事件、场景、角色、因果关系和时间 关系。在这些因素中,听众是个核心因素,因为修辞 本身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象征行动以达到影响他人 (即听众)为目的活动。阐释叙事功能时,分析者必 须将其放在具体的修辞情境中。Lloyd Biter 在 《修辞情境》中指出修辞是情境的,情境是修辞的中 心。修辞情境是由人物、事件、物体、关系等构成的 综合体。紧急状态、受众和限制项是其重要的组成 部分。其中,紧急状态是可以借助修辞文本得到改 善的。但Biter的“修辞情境”三要素存在一些逻辑 问题,受到很多学者的批评。我国学者袁影和蒋 严 针对Biter“修辞情境”要素划分中的逻辑问题 和古典“凯洛斯”的模糊意义论证了“修辞情境”中 不可或缺的五个基本要素,即修辞者、受众、缺失、场 景和时机。此文,我们采用他们的观点。 二、新闻发布会语篇相关因素构成 2010年4月14日上午7时49分,青海省玉树 地区发生7.1级强烈地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 严重损失。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国务院新闻办公 室通过官方渠道向全世界发布有关地震灾害的消 息。本文所分析的新闻发布会语篇即为此次发布会 的文字稿。 1.修辞情景要素 根据修辞情景的重要组成成分(修辞者、受众、 场景、时机和紧急状态),我们对此次新闻发布会语 篇进行鉴别,结果如表1所示。 新闻发布会的叙述中存在三种紧急状况。新闻 发言人作为权威信息源的代表,有必要在第一时间 向媒体及民众汇报调查结果。在三个紧急情况中, 最重要的缺失是行动。一旦行动缺失消失,前两种 缺失自然也会消失。新闻发布会作为权威信息源, 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力,自然会受到全民关注,从而 影响民众的决断和行动。 表1新闻发布会修辞情境 堡皇 重塑至 些垦壅童型 垦塾壅堂垦堕 瑚今 缓解公众焦急情绪、安抚民心、为抗震救灾 工作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行动 必须动员全民立即积极行动、抗震救灾 受众 状态 绝大多数人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 荔 角色意识抗震救灾活动的拟参与者 情修辞者 意图 号召全民抗震救灾 境 角色意识权威信息源 场景 时间 地震灾害发生的第二天上午 地点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 事件 有关玉树地震的新闻发布会 堕 盛塾 堡鉴垒:垦垒堕 堡叁 垫星塾壅 2.叙事形式的描述 从整个新闻发布会语篇来看,其所谈论的新闻 发布会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叙事。根据上面所提到 的叙事修辞批评的评价模式,现将新闻发布会的叙 事形式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新闻发布会叙事结构 民政部救灾司司长邹铭先生、中国地震局赈灾应急救援 叙述者 司副司长苗崇刚先生、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张晓东先生 听众 与会的国内外新闻记者,中国人民及国际友人 场景 玉树受灾地区 事件 灾区的受灾状况(事件一),抗灾救灾情况(事件--) 角色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救灾人员,受灾的群众 时间关系事件一发生在事件二之前 因果关系事件一是原因,事件二是结果 圭垦 兰 主垦△垦旦笪塑 茎旦 壅塾 正如Bitzer说的那样,受众是改变急缺状态、解 决问题的关键人物,新闻发布会的目的就是唤起受 众认同自己的观点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假设受众没 有参与修辞活动,那么修辞活动就不可能达到目的。 就新闻发布会而言,其受众表面上是到场的中外记 者及媒体界的朋友,实质上是那些能够通过各种途 径观看或收听新闻发布会的人,当然也包括阅读新 闻发布会文本的读者。这些人可能是每一个炎黄儿 女,还可能是那些具有同情心的国际友人。针对突 发事件的新闻发布会语篇而言,没有到场的受众才 是真正的受众,是政府真正需要传达信息并改变现 状的人。 三、新闻发布会语篇的叙事修辞分析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叙事是怎样影响听众并敦 促他们采取行动的。在突发性事件发生之后,人们 会将注意力集中在灾害的影响及如何解决灾难所造 成的损失上。因此,在新闻发布会一开始,发言人将 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以数据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例如伤亡人员和财产损失。所有的数据都是真实可 信的,并恰到好处的吸引了观众注意力。既然突发 事件对任何地区和国家来说都是无法避免的,以最 快的速度将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及伤亡情况向媒 ・83・ 体通报,就好比给公众打了一剂预防针,即使他们再 接触到类似甚至更糟糕的情况也不会出现太大的情 绪波动。政府这样的处理实质上是在向公众塑造其 诚恳坦诚的政府形象。在某种程度上,该叙事本身 是修辞者极力展示与塑造的修辞人格(Ethos),也即 身份权威与人格魅力。修辞人格通常指修辞者人格 或声明所具有的说服潜能。_6 与此同时,叙述者试 图将观众带到一个不同的时间与空间当中去。优秀 的修辞者往往可以将听众带到不同的地方。l2 这一 点可以在对灾区的具体描述中体现出来。该描述较 为详细,发言人将灾区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受灾 程度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叙述者将观众带到了灾 害发生地玉树——城镇破坏严重,人们的生活受到 很大影响。另外,关于政府如何将物品和生活必需 品送往灾区,以及救援人员第一时间的行动都做了 描述。政府传达给公众及媒体的这些信息看似全 面、客观,而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向公众提醒政府正 竭尽全力组织相关部门积极行动,力求最大化的维 护群众利益并遏制危机进一步扩大。比如:向灾区 调集物资、帐篷,对基础设施的积极抢修。这些信息 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其对政府和行动进行的 有效传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潜移默化的塑造良好的 修辞人格,即负责任的政府形象。作为修辞者的叙 事者,新闻发布会的发言人不只是让听众知道玉树 受灾及政府竭力组织救灾的相关事宜上,更重要的 是劝说公众接受自己的观点,从而采取行动参与到 抗震救灾的活动中来。当突发性事件如地震发生时 候,国家和民众都有责任去解决这一问题。 修辞者新闻发言人叙事中的论题承载了民众普 遍认同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这使得论题具有较强 的说服力。其修辞策略正是伯克所说的“认同”。 伯克认为,“如果要想说服一个人,你要尽量使用他 那样的语言,使用相同的方法,使你的语调、形象、思 想、手势、语调、态度与他的一样,你才能说服 他”H 。在新闻发布会中,发言人详细地描述了自 然环境对救援人员的影响。灾区地处高原地带,交 通不便利,地形复杂,气候恶劣并危及到救援人员的 身体健康。尽管遇到了如此大的阻碍,救援人员依 旧竭尽全力去救灾,这体现出在灾难面前的民族凝 聚力。该主题同样体现了修辞学中的认同作用,对 灾区民众流离失所的同情,也对救灾人员的处境产 生了同情。文中的主要角色救援人员,他们都是普 通人,观众很容易与其产生认同。通过对灾区受灾 人员和救援人员的同情,在认同上达成一致。修辞 者新闻发言人在成功的实现民众的情感认同之后不 忘及时地对民众“施压”。修辞者可以将自己的话 ・84・ 语描绘成是“不言自明的真理”,或是“唯一正确,唯 一符合道义”的选择,或者给自己的话语披上“普世 性”的外衣,并宣扬或暗示如果“不照他说的办将会 有何等严重的经济、社会、政治后果,将会造成极其 可怕的道德沦丧”,从而在心理上对受众成功施压, 迫其就范。¨o 语篇中提到的,全国各地向灾区提供 了援助,并将进行捐款、捐物的省份一一列出;语篇 中也提到了港台地区和海外华侨所给予的帮助。与 此同时,港澳和海外记者也对援助和捐款工作提出 了相关问题。所有这些人代表了不同的群体,但是 面对灾难能团结起来共同解决问题。叙事很清楚地 揭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如集体主义价值观, 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会不自觉的想到如果自己不 立刻采取行动加入到抗震救灾的活动中来,岂不就 是没有同情心、责任感、道德沦丧的人。至新闻发布 会结束时,发言人在完成向公众传达灾情和救援情 况的同时,成功地将大众的恐慌情绪安抚下来,并将 其注意力转移到对灾区的关注上并最终取得全民携 手抗灾救灾的行动中来。 四、结论 此次新闻发布会本质上是对2010年青海玉树 地震灾害的一种修辞反应。该新闻发布会旨在通过 叙事诱导全民积极行动起来,携手共同抗震救灾。 分析表明批评解读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会语篇的核 心,是分析其叙事要素并阐释修辞者以言行事的全 过程。我们希望这篇文章能在指导类似事件新闻发 布会的实践与批评解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为 新闻媒体的报道、社论等语篇的解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l Fisher W.Narration as a human communication paradigm: The case of public morla ̄gument[J].Communication Monographs,1984(5):1—23. [2]Foss S.Rhetoric Criticis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M].Io— wa:Waveland Press,Inc.,2004. [3]邓志勇.叙事修辞批评:理论、哲学假定和方法[J].当代 修辞学习,2012(3):68—76. [4]Bitzer L.The rhetorical situation[J].Philosophy and Rheto— irc,1968(1):1—14. [5]袁影,蒋严.论“修辞情境”的基本要素及核心成分[J]. 修辞学习,2009(4):1—8. [6]刘亚猛.追求象征的力量:关于西方修辞思想的思考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7]Burke K.A Rhetoric of Motives[M].New York:Prentice— Hal1.1950. (责任编辑王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