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导学案(教师版)
课 题:《指南录后序》 时间 班级 姓名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纾祸( ) 翌日( ) 觇( ) 羁縻( ) 遽( ) 诟( ) .......庶几( ) 阃( ) 诋( ) 邂逅( ) 巡徼( ) 檄( ) ........自刭( ) 毗( ) 愧怍( ) ...shū yì chān jī mí jù ɡòu shù jī kǔn dǐ xièhòu jiào xí jǐnɡ pí zuò 二: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号文山,南宋大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宋理宗祐宝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曾任湖南提刑,知赣州(现江西赣州市)。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迫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应勤王诏,捐家产作军费,率义军万余人起兵抗元。不久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军议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脱,经海路转至福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转战东南,终兵败被俘。次年送至大都(北京)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时年仅46岁,遗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七卷。
三、关于序与跋。
序、跋: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作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四:问题探究
1、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自述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英勇抗争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
第二部分(第6—8自然段)说明诗篇的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并生发忠诚报国、死而无憾的感慨,且交代诗集的题名。
2、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明确:文天祥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3、提问:第4段写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第1层,得脱后的喜悦; 第2层,受误会后的困境;
第3层,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
4、提问:第5段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运用了排比句式,说明环境险恶,表现了为解救国难而视死如归的思想感情。 5、结集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指南录后序》第1页
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教案
课时编号:01 课题:《指南录后序》 第一课时
主备人:罗旭东 备课时间:2012年2月5号 使用时间: 1、了解序言的写法。 2、认知、识记某些实词的形、音、义,理解有关的几个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3、理解本文在叙述中间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作用,及长短句、排比句、对偶句交错使用的表达效果。 4、理解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认知、识记某些实词的形、音、义,理解有关的几个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理解本文在叙述中间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作用,及长短句、排比句、对偶句交错使用的表达效果。 诵读法:自主学习,反复研读,思考探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学法指导 教 学 过 程 一 、导入: 诗词导入 学生背诵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后,指出《<指南录>后序》一文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动解释。 二、检查预习: 1、绍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号文山,南宋大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宋理宗祐宝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曾任湖南提刑,知赣州(现江西赣州市)。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迫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应勤王诏,捐家产作军费,率义军万余人起兵抗元。不久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军议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脱,经海路转至福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转战东南,终兵败被俘。次年送至大都(北京)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时年仅46岁,遗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七卷。 2、关于序与跋。 序、跋: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作或
《指南录后序》第2页
个人复备
出版意旨,编作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3、字音 士萃于左丞相府(cuì)纾祸(shū) 缙绅(jìn shēn) 觇北(chān) 遽轻吾国(jù) 构恶于前(è) 羁縻(jī)(mí) 请使诣北(yì) 东西二阃(kǔn) 天高地迥(jiǒng) 避渚洲(zhǔ) 诋大酋当死(dǐ) 三、互动探究、精讲点拨: (一)整体感知 4、介绍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自述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英勇抗争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 第二部分(第6—8自然段)说明诗篇的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并生发忠诚报国、死而无憾的感慨,且交代诗集的题名。 (二)研读文本 5、阅读分析第一段。 (1)字词 ①除:授官。 ②都督:统率。 ③所出:所字结构,“所┼动词”一种名词结构。 ④会:适逢。 ⑤当国者:掌管国务的人,如丞相。
《指南录后序》第3页
⑥纾:缓和,解除。 ⑦意:估计,料想。 ⑧以口舌动:用言语打动。 (2)思考与探究 A、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明确:文天祥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B、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 明确:心情是:“予不得爱身”,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企图以外交手段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C、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说明了什么? 明确: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 (3)小结:本段叙写出使北营的背景、心情与意图,表达了作者在国事危急之际挺身自任的思想感情。 四、矫正反馈: 见“巩固案” 板书提要 教学反思 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教案
课时编号:02 课题:《指南录后序》 第二课时
主备人:罗旭东 备课时间:2012年2月5号 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序言的写法。 2、认知、识记某些实词的形、音、义,理解有关的几个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指南录后序》第4页
3、理解本文在叙述中间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作用,及长短句、排比句、对偶句交错使用的表达效果。 4、理解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学法指导 认知、识记某些实词的形、音、义,理解有关的几个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理解本文在叙述中间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作用,及长短句、排比句、对偶句交错使用的表达效果。 诵读法:自主学习,反复研读,思考探究。 教 学 过 程 一 、互动探究、精讲点拨: (一)分析鉴赏 1、导入 2、阅读分析第2、3、4自然段 (1)字词 ④羁縻:束缚,这里是软禁、扣留的意思。 ⑤前:向前。 ⑥直:直接,径直。 ⑦诟:耻辱,怒骂。 ⑧ 数:列举罪状。 ⑨貌:表面。 ⑩分:道理上。 (2)思考与探究 A、 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样的? 明确:第一阶段:“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第二阶段:“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 第三阶段:“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B、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 明确:将以有为也 C、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 明确:不矛盾。“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
《指南录后序》第5页
个人复备 ①遽:立刻,马上。 ②轻:轻视。 ③慷慨:意气激昂。
D、“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 明确:此句是下文的纲,作者历尽限险而不死,就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坚强的信念。 E、在叙述中用了一连串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请找出,并分析这些词语的表达作用。 明确:“奔”,急不择路;“变”、“诡”,形势突变后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动;“避”、“出”、“渡”、“入”、“展转”等反映了迅速离开险境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 (3)小结 出使北营,震慑敌方,身受羁縻和被驱北上,表达了他忍辱负重,图谋再举的思想。 3、研读第五自然段。 (1)翻译词句: A、为巡船所物色(搜寻) B、几彷徨(走投无路)死 C、竟使(假使)遇哨 D、所陵迫(凌侮逼迫)死 E、邂逅(遇上) F、层见(通“现”)错出 G、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痛苦的事情过去以后再回味当时所受的痛苦,那是多么痛苦啊!) (2)思考与探究 A、这一段采用哪些表达方式?叙什么事,抒什么情? 明确:叙述、抒情相结合,以抒情为主。叙述了种种危险的遭遇,表明了作者忧国、爱国的心志。 B、写这么多死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环境险恶,表现了作者为解救国难视死如归的思想感情。 C、体会两个“呜呼”,三个“矣”所表现的语气。(讨论)
《指南录后序》第6页
明确:第一个呜呼: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感情。 第二个呜呼:山河破碎、国事难为的悲痛。 第一个矣:统领句子,提示下文,重读。 第二个:总结上文,轻读。 第三个:处在文意转折之前,宜急收。 二、矫正反馈: 见“巩固案” 板 书提要 教 学反思
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教案
课时编号:03 课题:《指南录后序》 第三课时
主备人:张宣成 备课时间:2012年2月1号 使用时间: 1、了解序言的写法。 2、认知、识记某些实词的形、音、义,理解有关的几个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3、理解本文在叙述中间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作用,及长短句、排比句、对偶句交错使用的表达效果。 4、理解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认知、识记某些实词的形、音、义,理解有关的几个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理解本文在叙述中间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作用,及长短句、排比句、对偶句交错使用的表达效果。 诵读法:自主学习,反复研读,思考探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学法指导 教 学 过 程 一 、互动探究、精讲点拨: 1、导入
《指南录后序》第7页
个人复备
2、阅读分析第六、七、八段 (1)字词 ①间:有时 ②为:作为 ③趋:逃向 ④志:心志 ⑤遗体:赐予自己的身体 ⑥僇:通戮 ⑦无以:没有用来……把法 ⑧九庙:朝廷 ⑨复:恢复 3、阅读分析第六段。 (1)诗集的由来是怎样的? 明确:文天祥“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在患难当中,有时用诗来记录所遭遇的事情,现在保存着那些稿本不忍心丢掉……)。 (2)结集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3)文天祥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中兴复国。 (4)小结:本段说明诗集中卷次的划分情况和结集的目的。 4、阅读分析第七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一段作者感慨自身尽忠尽孝,“誓不与贼俱生”的决心以及“鞠躬尽 《指南录后序》第8页
力,死而后已”的顽强意志。 5、阅读第8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要以《指南录》命名? 明确:取诗集中《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表达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忠贞爱国之情。 6、全文总结: A、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作者通过自身的艰险经历表达了以身许国的决心和奔走报国的意志,抒发了自己在九死一生的情况下的爱国情怀。 文天祥的英雄壮举与历史上一切爱国志士一样,他们的报国行为是非常感人的。他们在强敌面前威武不屈,表现了高度的民族气节,实在可歌可泣。 文天祥北行之举对敌方的实力估计是不足的,他企图以言辞说服敌人退兵是极不切实际的幻想。他的爱国思想的实质是对于南宋朝廷的忠心,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B、写作特点:.本文记叙,抒情,议论很完美地结合。 表现在: ①在记叙的基础上抒情。例如第2段,写被驱北上时,指出“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里包含着克制内心无限痛苦的强烈感情。这是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而抒情中又带有议论成分。 ②在叙事的前后,用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直接抒情。例如第4段关于生与死的问题,文中用大段抒情与描写相结合的文字表达心境。 《指南录后序》第9页
③有时将感情融入叙事。如第3段,既写出了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又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 二、矫正反馈: 见“巩固案” 板书提要 教学反思
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巩固案(教师版)
课 题:《指南录后序》 时间 班级 姓名 一、选择
1、下面加点词语的字形、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分当引决(fèn) 号呼靡及(mì) 出没(mò) 烨然(huá)
B、欲厚遗之(wèi) 馁虎(lěi) 加冠(guān) 觇视(chān)
C、毁家抒难(shū) 奉檄(xí) 拜谒(yè) 俾倪(bēi ní)
《指南录后序》第10页
D、屏人间语(bǐng) 皲裂(jūn) 巡徼(jiào) 冠盖相属(zhǔ)
1、答案:D解析:有些形声字不能按声旁来读,注意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和通假字、生字、难字的读音。D项注音全对。A项中“烨”应读“yè”;B项中的“冠”应读 “ɡuàn”;C项中的“俾倪”同“睥睨”,应读“pìnì”。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四支僵劲不能动 B、臣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C、国家之事糜烂至此 D、同舍生皆被绮绣
2、答案:C解析:通假字常见的有形似通假、音同形似通假、音近通假等。C项没有通假字。A项中“支”通“肢”;B项中“乡”通“向”;D
3、下面加点的四个虚词在句中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指南录后序》第11页
A、莫知计所出 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B、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C、用叶者取叶初长成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D、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3、答案:A(莫、所、者、故)的用法。A项中的前一个“莫”字意思是“没有人,没有谁”;后一个“莫”字意思是“不”。B项中的两个“所”字,都和本句中的“为”字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C项中的两个“者”字都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的短语。D项中的两个“故”字,都是表示因果关系,可
4、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
《指南录后序》第12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