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1】向来枉费推移力,。(《观书有感(其二)》) 【小题2】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 秋思》) 【小题3】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小题4】夜阑卧听风吹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小题5】譬如平地,__________,进,吾往也!(《孔孟论学》) 【小题6】__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2.默写填空(8分,每空1分) 【小题1】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 【小题2】?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小题3】争渡,争渡,。(李清照《如梦令》)
【小题4】 ,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小题5】《钱塘湖春行》中用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 【小题6】《次北固山下》中富含哲理,告诉我们在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道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11分) 说“宽容” “宽以待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宽容具有强大的感化力。
我国战国时代,蔺相如出色地完成了“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的外交重任,维护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于是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一下触怒了居功自傲的大将军廉颇。他扬言说“吾见相如,必辱之”。而相如以大局为重,对廉颇的倨傲无礼采取了退让宽容的态度。每见廉颇,“引车避匿”,终于感化了廉颇,维护了赵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也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
试想,如果蔺相如不是“引车避匿”,而是来个“两虎共斗”,在那种形势下,势必给国家招来灭顶之灾,后人对他的赞誉,也正是由于他有这种包容万物的气量和美德。
清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修建府第时,因地界不清,与邻居发生争执。双方都仗着自己家人在朝廷为官,互不相让。当地官员也惧怕各家势力,无法公断。张英家人给他修书一封,让他出面干预。张英接信后,当即赋诗一首答复家人:“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信悟出其中道理,当即让地三尺,以示不争。对方了解此事后,也觉惭愧,也让地三尺,这便是“六尺巷”的由来。
张英的做法不仅教育了家人,也感化了对方,退让三尺,海阔天空。他的做法对我们不也同样有很大的启发吗!
《北京日报》曾刊登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小伙子在公共汽车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员让他擦掉。小伙子感到很难堪,不肯擦。女售票员给了他台阶下,自己用纸把痰擦掉了。事后小伙子很后悔,他给报社写了一封信,表示向这位售票员道歉。你看姑娘做得多好啊!如果她不这样做,而是硬逼着小伙子去擦掉,结果不难想象。得理也让人,大度而包容,它的感化作用有多大啊!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人却缺乏这种胸怀和气度,遇事斤斤计较,寸步不让。譬如在大街上骑车,一不小心撞了别人;乘公共汽车,人多拥挤,不注意踩了别人的脚。这时不是你说对不起、他说没关系,而是互逞一时之愤,用不能形诸笔墨的语言,恶语相侵,进而大打出手,终至两败俱伤。朋友,好好想一想,何必呢?为什么遇事不退一步呢?为什么对别人不宽容一下呢?
当然了,我们所说的宽容是有原则、有限度的。在大是大非面前,当有人侵犯党和人民的利益之时,应挺身而出,绝不能姑息养奸,苟且偷安。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就是对宽容气量的赞美。人与人能宽容相处,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
【小题1】请从文章中摘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小题2】文中主要采用了的论证方法。请仿照给出的例句,概括出其它两个事例:__________, 张英“让地三尺”感化邻居,。 (3分)
【小题3】文中倒数第二段的议论强调的是什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3分)
【小题4】你能用上一句名人名言或谚语俗语谈谈你对宽容的理解吗?(不超出100字)(3分)
2.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8分) “绿色”浅层地温能
你听说过“浅层地温能”吗?它是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一般小于200米)范围内岩土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中,一般低于25℃的热能。浅层地温能的来源以太阳辐射为主,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地心热量。
我们的地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热库,它的资源量非常丰富,其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具有经济价值的浅层地温能大约是现在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45万倍。据专家测算,我国地处北纬30°~42°的许多城市,地下近百米深度内,土壤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是目前国内发电装机容量的3750倍,地下水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也有2亿千瓦。
浅层地温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这种能源的开发利用只需消耗少量的电能,就可以提取大量的能量,也不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对外界环境影响极小。由于浅层地温能资源无处不在,人们可以就近利用,就地取(排)热,为建筑物供暖或制冷,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不发生任何变化。与传统能源相比,可节省大量运输、传输和存放成本。
可见,浅层地温能具有众多的优点,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利用这种比人类体温还要低很多的能源呢?科技人员采用了“热泵”原理。“热泵”和“水泵”类似。大家熟悉“水泵”吧,它是一种利用管道将水从低位抽到高位的机械,只不过“热泵”传递的是热能。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一般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冬季时,我们利用热泵可以把地下的热能“抽”出来,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时,再把室内的热能“取”出来,排放到地下储存起来。这样,可以通过自然和人工等补给方式,保持地温能量的动态平衡,使浅层地温能得以长期循环利用。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水都是传递热能的载体,被加热后以便用来储存热量。由于电流只是用来传热,而不是用来产生热,因此热泵只需消耗较少的能量便可以提供较多的能量,通常情况下热泵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瓦以上的能量。
浅层地温能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但随着地球能源的大量消耗,能源危机日渐凸现,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小题1】从文章内容看,“浅层地温能”有哪几方面的优点?请简要列举。(3分) 【小题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A.浅层地温能的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B.地球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C.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通常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D.热泵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瓦的能量。【小题3】请说出第二段文字使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和使用这种方法的好处。(3分)
1.古文阅读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世隶耕(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3)不能称前时之闻( )(4)泯然众人() 【小题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译文:
【小题3】划分下列节奏(每句只画一处)(2分) 余闻之也久 贤于材人远矣
【小题4】方仲永小时候是位“奇才”,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其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一个人成才需要哪些因素?(3分)
2.景清倜傥①尚大节,领乡荐②,游国学。时同舍生有秘书③,清求而不与。固请,约明日还书。生旦往索。曰:“吾不知何书,亦未假书于汝。”生忿,讼于祭酒④。清即持所假书,往见,曰:“此清灯窗所业书。”即诵彻卷。祭酒问生,生不能诵一词。祭酒叱生退。清出,即以书还生,曰:“吾以子珍秘太甚,特以此相熙耳。” [注释]①倜(tì)傥(tǎng):洒脱,不拘束。②领乡荐:科举制度在各省举行的考试叫乡试,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也叫领乡荐。③秘书:少见的珍贵书。④祭酒:国子监的主管官员。 【小题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4分) ①清求而不与()②亦未假书于汝()
③生忿__________,讼于祭酒()④特以此相熙耳() ⑵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即以书还生A.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B.必以分人(《曹刿论战》)C.以残年余力 (《愚公移山》)D.不以疾也 (《三峡》)【小题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时 同 舍 生 有 秘 书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固请,约明日还书。 译文:
⑵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文:
【小题4】从古人读书的这则充满戏剧性的故事中,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1.题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