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弥合时空--全媒体视域下“直播中国”的多维实践形态

弥合时空--全媒体视域下“直播中国”的多维实践形态

来源:爱站旅游
第10卷第12期2019年06月新闻研究导刊Journal of News ResearchVol. 10 No. 12June 2019弥合时空—全媒体视域下“直播中国”的多维实践形态—

高冬娟(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 )摘要:“直播”曾是主流媒介眼中能够最大限度展现多媒体融合成果的一种媒介形式,现已成

为手机用户最普遍的记录方式。当下对中国社会的直播存在多种维度的实践,从全媒体视角观察当下 的“直播中国”,会发现“直播中国”呈现出的不仅是媒介融合的显著成效,也是一种多维立体呈现中 国社会现在进行时的传播态势,更是一种弥合时空的社会性建构。关键词:全媒体;“直播中国”;时空弥合;多维传播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 ( 2019 ) 12-0023-032019年伊始,*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

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提出,“要运用信息 革命成果,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 播格局”,这是新时代中国大众传播对全媒体传播回 应时代挑战能力的肯定和期许。近十年来,全媒体 (Omnimedia ) 一直是与媒介融合相伴而存的媒介关键 词,其概念经由众多传播学领域学者的历时性与实践 性分析,现已基本明晰。从广义上讲,全媒体是一种兼 容并包的媒介思维,以受众对信息内容、表达方式、传 播手段等需求的全面满足为目标;⑴从狭义上讲,全 媒体既是多媒体手段有机结合的整体报道,⑵也是多 平台共建、共享、共赢的大报道体系。本质上,全媒体是互联网思维冲击下传统媒体为 救亡图存辟出的一块新天地,意在以互联网为依托,突 破“内容为王”的单一视野,通过多媒体、多平台的整 合运用,构建起内容、服务和用户之间的互动关系网, 从而发展出具有全新意义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格局。因 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理解,全媒体并非只是“通往媒 介融合的一个途径,一种阶段性的战略”,相反,媒介融 合的效率和程度恰恰决定了全媒体传播格局的外延广 度和内涵深度。一、网络时代与“直播中国”2019年2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 发布了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 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普及 率达59.6%,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通过手 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O⑶触目所及,网络信息传播应用技术的发展大大丰 富了多媒体手段和多平台应用,手机客户端、自媒体、 短视频、直播等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获取信息的渠 道的同时,也触发着我们自主生产和传播信息的意识, 以往的单线信息传授理论在“人人都是媒体”的今天 显得有些势单力薄。正如喻国明所说,“互联网不仅 仅是一个媒介,更本质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重新构 造世界的结构性力量”,⑷当互联网激活了这个结构 中的每个人,信息就不再是简单地发布和接收,而是各 种各样基于关系连接的创造。所以,在互联网这个更 “高维”的媒介中思考全媒体,不能基于传统媒体的传

统思维与互联网技术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充分考虑人 的能动性和互联网思维的无限可能性。一直以来,直播是能够最大限度展现多媒体融合 成果的一种媒介形式,以往直播多出现在两会春晚、香 港回归、三峡截流等大型事件报道以及欧洲杯、奥运会 等体育赛事报道中,但近些年随着手机客户端的普及 应用,新华网、央视网、人民网等也开始在直播内容上 进行大胆创新实践,从主流媒体的对内对外传播中, 我们看到了一个越来越丰富、多元的中国,也感受到了 一个有人情味、有体验感、有参与度的“宜播中国”氛 围,当然“直播中国”不完全来自主流媒体,当手机的 视频功能将“直播”赋权给用户的时候,“直播中国” 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因此,本文所述的“直播 中国”是与直播(live)相关的呈现出中国社会进行 时风貌的传播实践,当我们从全媒体视角观察当下的 “直播中国”,会发现“直播中国”呈现出的不仅仅是 媒介融合的显著成效,更是一个有着多维实践形态的 传播体系,这种发现或许能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构建 全媒体传播格局带来一些启示。二、电视节目的网络直播:“直播中国”的空间移动以央视网、网络电视直播网、芒果TV直播为代 表,各大传统卫星电视台依托不断更迭的网络信息传 输技术(P2P (个人对个人)、CDN (内容分发网络)、 云计算等),已经将自身电视节目实时同步于各大网络 平台和手机客户端。这种信息直播的实时投射真正改 变了受众接收电视节目的传统空间概念,电视节目不 再拘泥于坐在电视机前手拿遥控器观看,而是在任何 一个有网络覆盖的空间都可以实现“看电视”的需求。 从技术角度看,这似乎只是由于技术加持所诞生的一 种内容连续传播方式,但从全媒体角度看,这不仅是跨 媒体的无缝联结,更是对现代受众跨空间连续接收信 息需求的满足。央视网实现了中央电视台全套电视节目的实时直 播,网络电视直播网实现了全国各大卫视电视节目的 实时直播,芒果TV直播则实现了湖南电视台全套节目 的实时直播,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以来,以“学习强 国” APP为代表的手机应用平台实现了央视网的电视 节目直播观看。从卫星节目信号到网络节目直播,再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自主科研项目资助;2019年度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田野调查项目“非

遗影像化实践中的文化书写——以贵州省国家级非遗抢救性记录为例”,项目编号:TYDC191923基金谍题到手机端电视节目直播,这样的直播链条涵盖了中央 和地方的有线电视频道,呈现出一个中国电视节目的 全面直播样貌。今天的受众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全天候的电 视节目,大小屏的切换使得每个个体能够依据自己的 喜好进行选择,这种选择的自由性不仅满足了受众连 续观看的需求,也给予更多电视台同步生存的空间。 因此,“直播中国”在这个意义上就是中国电视节目 的信息投射,空间在变,屏幕在变,内容却连续不断。三、 大型直播节目:“直播中国”的时空重组在全媒体的定义中,大型的直播电视节目就是利 用多媒体手段有机结合的整体报道,每一个大型直播 通常都有特定的主题,都有完整的前期策划和较周全 的应急预案,这样的事件以中国大事件报道为主,通常 担负着某些对外宣传的任务,其直播的是最重要的中 国大事,运用的是最先进的融媒体,展现的是最新的中 国形象。由于大型直播节目对于技术指标和人才队伍有着 极强的依赖性,因此其创作生产通常以央视等主流媒 体为主,最典型的大型直播节目莫过于每年春节来临 时的《一年又一年》,当然除了春晚、两会和欧洲杯、世 界杯等体育赛事报道外,随着直播技术的迭代升级,不 同直播方式在当下电视节目中的运用程度也越来越 高。以《中国记忆—— “6・09中国文化遗产日大型直 播”》为例,这次直播不仅在央视科教频道、微博、微信 等多终端播出,还联合了人民网、海外网、国际在线等 重点新闻网站及今日头条、网易直播、人人直播、斗鱼 等直播平台进行网络同步直播。在长达4小时的直播 过程中,节目通过“黄金面具”移送这一动态事件进 行话题主线的贯穿,结合演播室专家谈背景知识、三个 现场直播点考古专家介绍解读遗址现场、观看者参与 互动,直播材料的共同组织意在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 中国的文化遗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期节目中直播与非直播内容 的穿插。例如,“黄金面具”被护送到成都金沙博物馆, 这短短的五百米路程被导演设置成一个连贯千年历史 的回顾之路,各种相关历史纪录片和专题片恰如其分 地嵌入,使得直播的时空与千年历史时空实现了交汇, 现实与历史仿佛在这一刻实现了无缝衔接。由此可见, “直播”带给传媒的不仅仅是技术的融合和更多的现 场感,它还有一种重构时空的作用,通过大型直播节目 “直播中国”,我们看到时空被解构,又被重构,现实与 历史交相辉映,处在现在进行时的受众亲身体验并参 与着这个新世界的建构。四、 实景直播:“直播中国”的全视之眼实景直播是央视网\"直播中国\"(live China )频 道的一个内容板块,主要实时直播中国各大著名景点 和景区,如玉龙雪山、平遥古城、都江堰、广西桂林漓江 景区、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等等,这些景区的高清监控 摄像头与央视网相连,构成了一个全国景点监控室,实 时直播景区的人流、天气和四季风景变化,使观众足不 岀户便能纵览天下美景。很显然,这是现代技术的创造性应用,把能够观全 貌的摄像头从单纯的监控功能转变为具有独特视角的 景观直播手段,体现出的不只是使用途径的增加,更是 媒介思维的转变,即更符合互联网规则的媒介新思维。 监控摄像头具有一种“全视之眼” (All-seeing Eye )

SrlMIWxi的特性,镜头固定,放在高处,没有摄像人员操作,完全 是以“上帝视角”观察万物,既不做干预,也不引人注 意,因此它的广阔视角带给观众客观和真实之感,完全 符合实景直播的定义。如果观众对某一景点感兴趣, 只需打开直播,便能一眼看到景区内的风景、天气和实 时概况,这样的影像直播可能不仅仅是一种观看的内 容,更是一种对个体需求的满足和激发,或者打破观者 对那个地方的想象而不再向往,或者刺激观者开始规 划接下来的亲身体验之旅。由于这种上帝视角的全视 感突破了地面低纬度的限制,所以观众在视觉感知的 同时也成为一个“神” 一样的观察者,并随着时间的 实时推移生发出“下凡”的愿望。因此,“直播中国”在这个维度上就是一个实景 空间的提供者和“全视之眼”的观察者,空间与时间 同步,直播内容直接影响受众的选择。五、第一人称直播:“直播中国”的主位体验2018年《直播中国•直播新时代》项目正式启动, 这是央视网的首档新媒体城市秀节目,其定位是“要 做融媒体城市秀,以城市观察和人的美好生活两个维 度来展示城市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发展变化以及人们 幸福感、获得感的增加,以此作为观察中国的切片”。 《直播中国》围绕“致敬美好生活”主题,于2018年年 底推出了第一季节目,共8集,分别对应8个中国“网 红”城市,如厦门、成都、西安、贵阳等,虽然取名为“直 播中国”,但是节目的最终呈现却是纪实专题片的形 态,这不禁让人疑惑“直播”的意义何在?事实上,这 档节目与以往直播的不同之处正是它对直播形态的创 造性运用:首先,主持人是以城市体验者的形象,以第一人称 报道人的形式出现,即主持人走出演播室,成为直播现 场最直观的感受者,这种角色引入营造了 “直播”最 基础的感觉。其次,节目的目的既然是制造“改革开放40年,致 敬美好生活”的全民话题和互动事件,⑸那么节目的 整体安排就需要符合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时态,即要 为网络时代全民互动传播量身定制,所以节目拍摄点 被称为“打卡”拍摄,城市选点都是最能体现亮点同 时最贴近生活的场景,这种贴近感恰好能让受众感受 到直播的亲近气息。再次,整个节目的逻辑时间就是一次旅程,作为第 一人称的主持人与众多人相遇、交流,在实景中体验,最 后表达体验感受。这种形式就像为受众开启一次未知 的探索,尽管节目拍摄前有详细策划和踩点,但第一人 称代入感、不断前进“打卡”的旅程感却让受众不知不 觉跟随前行,使得直播的非确定性得到了很好的展现。最后,节目采取的是“城市体验微纪录+行进移 动演播室+全媒体融合互动”的模式,其全媒体融合 涵盖了广播、报纸、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多种媒体平 台,其中互动最明显的体现便是与“抖音”合作推岀 的#直播中国#话题。例如,西安站的话题是“C位 出道” “一起来秀出你眼中的美好生活” “秀出《直播 中国》西安站精彩”等,此后,以“直播中国”搜索抖 音,便会出现数百万的短视频直播。笔者认为,这种话 题的引发与跟随或许才是《直播中国》节目的真正意 义,因为这种以“第一人称直播”为主要形式的多渠 道、多矩阵传播带来的传播效果,真正实现了将媒介的 议程转化为受众所关心的话题。⑹24第10卷第12期2019年06月新闻研究导刊Journal of News ResearchVol. 10 No. 12June 2019六、 短视频直播:“直播中国”的全民参与百年前工业化空间结构瓦解了人类社会抱团取暖 的紧密性,互联网技术对时间进程的压缩和空间结构 的整合[71创造出一个多时态共存的虚拟空间,科技在 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我们却在不断追忆一群人面对 面聊天的感觉,这不是倒退,而是总有一种强烈的动力 需求在呼唤我们——去重新实现面对面的真实感,由 此,我们从不见其人、不闻其声的文字论坛一步一步走 到今天的手机视频直播,实现了超越地理区隔和时间 局限的面对面实时交流。以“快手”为例,《2019小镇青年报告》显示,“快 手”共有约2.3亿活跃小镇青年,小镇青年在快手上 发布了超过28亿条短视频。“快手”联合中国社会科 学院发布的《快手2018年度社会价值报告》数据显 示⑻:2018年,超过1600万人在快手平台获得收入,其 中约340万人来自国家级贫困县区;2018年有1.9亿人在 快手发布作品,其中超过37万女性创业者在快手上与 大家分享创业的酸甜苦辣,超过6万女卡车司机作品共 播放超396亿次。性别、阶级、乡镇现状、经济关系、社 会结构……当“快手”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 时,它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移动短视频应用平台,而 是全方位呈现中国社会现实和生活百态的大媒体。以 “快手”为代表的直播平台使每一个用户成为信息的 生产者和传播者,通过面对面的视频交流成为彼此的 受益者,它不但打破了社会生活中个人空间与公共空 间的传统界限,而且实现了供与求的实时无缝对接,实 现了中国现实社会全面而真实的“直播”。多年前,学者彭兰曾做出预测:“在未来,用户自己 将各种来源的内容、服务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个’我的媒 体',将极大冲击现在的每一个专业媒体平台……现在 的集中式消费将变成分散式消费。” [2]显然,这个预测 在移动短视频应用平台出现后的今天已渐渐成为现实□从全媒体作为一种兼容并包的媒介思维的广义含 义出发,我们无法忽视短视频直播平台的强大功能,因 为它们通过实时的观看和交流,在满足受众对信息和 表达需求的同时,也给予了受众平等自由的选择权和 追寻意义价值的满足感。由此,短视频直播平台的意 义不仅是通过影像集聚化“直播中国”,更是通过“直 播”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构成赋予社会意义的关照。七、 结语正殒竊所说,全媒体的实质是通过多媒体、多平 台的整合运用构建起内容、服务和用户之间的互动关

系网,从而发展出具有全新意义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格 局,也就是说,全媒体应是一个更重社会性意义和媒介 文化逻辑的传播格局。“直播”赋予的“可传递性经 验”联结起了个体自我与全球世界,联结起了现实社 会和虚拟社区,也联结起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它唤醒 了每个个体对真实自我的认同,也唤醒了传统媒介对 互联网思维“人观”的认同和运用。因此,从全媒体 的视角看当下的“直播中国”,它不仅仅是一种多维立 体呈现中国社会现在进行时的传播态势,更是一种弥 合时空的社会性建构,即将现实社会的中国与网络时 空中的中国进行深度嵌入,让每个个体的自我表达和 意义生产共同构成不同层次的集体记忆,最后实现全 新的社会认同。参考文献:[1] 姚君喜,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当代传播,

2010 (06):13-16.[2] 彭兰.如何从全媒体化走向媒介融合一对全媒体化业

务四个关键问题的思考[J ].新闻与写作,2009 ( 07 ): 18-21.[3 ]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nnic.net.cn/hlw- fzyj/hlwxzbg/, 2019-02-28.[4] 喻国明.互联网是一种“高维”媒介一兼论“平台型

媒体”是未来媒介发展的主流模式[J].新闻与写作, 2015 (2):41-44.[5] “讲好改革故事致敬美好生活”《直播中国》启动[EB/

0L].央视网,http://news.cctv.com/2018/09/07/VIDEEsZi HF 1 Ourrrvr6tyjUO 18O9O7.shtml, 2018-09-07.[6] 吕萌.从《直播中国》看电视现场直播观念的演变[J ].

现代传播,2001 ( 03 ) :62-65.[7] 张兆曙.互联网的社会向度与网络社会的核心逻

辑——兼论社会学如何理解互联网[J] •学术研究, 2018 (03 ) :51-58.[8] 快手成立“社会价值研究中心”发布《快手2018年度

社会价值报告》[EB/OL].新华网客户端,https ://bai- jiahao.baidu.com/s?id=1631133799478035917&wfr=spi— der&for=pc, 2019-04-1 &作者简介:高冬娟( 1989—),女,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 会学学院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学,影 视人类学,传播学。(上接第22页)《人民日报》应跟进对沿线各国的报道, 适当加强对内传播的力度;其次,需平衡报道主题、拓 宽报道面,对沿线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 域进行深入的报道,以促进国人对沿线国家的全面了 解;针对多民族地区,需兼顾各国实际情况的多样性, 避免以一概全的片面报道,避免造成“刻板印象”。另 外,还需注重报道的贴近性,在展现合作关系时既要报 道高层互访的消息,也要挖掘民心交流的故事,使报道 内容更加贴近民众、贴近生活。总之,“一带一路”倡议为主流媒体对内、对外的 传播工作既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欲以媒体架起 中外沟通的桥梁,增进中国与沿线各国的理解信任、加 强中外全方位交流,还需不断探索创新和总结经验。参考文献:[1] 戈夫曼(美).框架分析:经验组织论[M].费城:宾

夕法尼亚大学出版社,1974:10-11.[2] 塔奇曼(美).做新闻[M].麻争旗,等,译.北京:华

夏出版社,2008:30.[3] 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

构之论述[M].台北:三民书局,1999:47.[4] 王石番.传播内容分析法:理论和实证[M].台北幼

狮文化事业公司,1991:11-34.作者简介:张玉川(1978-),男,河南人,博士,副教授,研究 方向:新闻史,新闻业务。陈玉(1996—),女,重庆人,硕士,研究方向:新闻业务。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