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塾 堑 幔济论 ・ 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及苒当代意义 口姜媛源 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摘要:马克思是从现实的人从事的最基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阐释和说明交往活动的。马克思的实践现实质上就是交 往实践观。交往实践不仅把物质生产活动看作是实践活动同时也把人们之间的物质交往、精神交往看作是实践活动。交往实践理论正 确的把握了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脉搏,是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相适应的,为当今多元主体共存和共赢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人类 共同的价值取向,对于当前中国的发展也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交往实践;全球化;世界历史;人的全面发展;当代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阻 二、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内涵 挡,交往实践的普遍化更是为全球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各 国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重大领域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改变了世界格局。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都成为了全 球范围内交往的主体,彰显人的主体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 人的最高目标也就是社会交往的最高目标。然而交往实践的主 体性绝不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主体性。个人和国家的主体性要以 他人其他国家的主体性的实现为前提的保障,并受他人和他国 主体性的制约,是互为主体的共存关系。 一第一,交往实践是活动主体之间进行物质交往、精神交往的 客观活动,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 克思把交往分为两大类: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精神的交往是人 们物质交往的直接产物,物质交往是精神交往的前提。两者之间 的关系是:“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 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 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 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宗教、形而上学的语言中的精神生 产也是这样的。” 、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的形成 马克思恩格斯把实践的观念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创建了 第二,交往是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交往和生产 是人们存在的基本形态,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交往使生产 力得以延续和传播,而生产的社会性带来的分工又促进了人们 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同时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崭新的交往理论。不 仅把交往看作是一个活动过程,更看作是关系的存在。它的出发 点是现实的个人,现实的人指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生 产实践活动的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活动无疑是生产物质生活 本身,然而个人的生产能力极其有限,维持人最基本生存的物质 生活的需要确实复杂繁多的。所以生产从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 是在社会分工和交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的交 往实践观有着自己形成和发展的历程: 第一,马克思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的现存世界以及资本主义 社会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生存状况,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 并开始从交往关系的层面来探讨社会异化。在<<1844年哲学经济 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社会交往异化的问题,看到了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已经异化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反过来控制人、压迫人, 使社会处于物质关系的统治下。在手稿中,社会交往的异化问 题,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异化。 第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 抽象人性论的观点,用实践来说明人的本质,并认为社会生活在 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 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说明了人不仅是一个自 然存在物,同时也是社会存在物。这就看到了人类交往活动的社 会性,也为人的交往关系寻找到了现实的根源一一物质生产实践。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完成了哲学 史上重要的变革,确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它丰富发展并最终形 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观。马克思认为人的生存~开始就 面临着两种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 之间交往的普遍化。马克思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 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交往的发展程度。就是 说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的基本结构和状态都是由生产和交往的程 度和水平决定的,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客观的历史过 程。人们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规律客观的要 求交往的形式要始终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衡保持一致,生产力 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人们的交往形式,从而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 重要力量。 第三,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述了交往的扩大化 和普遍化,使整个世界在空间上横向联系在一起,历史向世界历 史转变:“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 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 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的越是彻 底,历史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交往发展的历史就是交往突破 狭隘的民族地域观念从一国之内不断地向世界范围内的交往的 转变,指明了民族国家间交往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四,交往是共产主义必不可少的实现条件也是全面发展 系。交往只是人特有的现象,只有人与人之间才存在着交往关 系,而这种交往具有预先的目的性,既通过交往所要达到的目 的,这就使交往具有了主体性,体现主题的需要和意图。交往的 主体性不是主体主观能动性的任意发挥,人的交往是能动与受 动的统一。这就完成了对传统的交往实践观的革新。同时变革了 交往实践的结构。使交往实践由主体到客体的单一模式发展为 主体到主体、主体到客体双重关系的有机统一,客体既人对象化 的世界成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相互交往的中介。在随后的《政治经 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主要研究了生产力与交往关系的关系, 指出了国家形式和意识形式是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产物。 的人的实现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的实现条件:一 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二是社会的普遍交往。交往推动了生产力 的发展,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情况下,社会产品极大的丰富,人 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人的全面发展首先体现在人的需要的满 足上,人的需要不仅包括物质需要同时也包括精神需要,需要的 全面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而分工的细化和生产 专业化必然使得人的需要的满足依靠普遍的物质交换来实现。 其次,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人本质力量的充分发挥,人的发展以 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为前提,人的劳动实践总是具有一定的价 值取向,人的活动是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统一。然而人的价值倾 向性的产生受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影响,人的实践能力的发展 和发挥需要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积淀和提高。再次,作为全面 发展的人,从人的依附关系来看已经摆脱了人的依赖性、物的依 赖性,向着自由自觉的活动着的人的转变,劳动不再成为人谋生 的手段而成为人的一种需求,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来 自由的从事某种劳动活动,真正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者。但是人 .经济论坛.~~一 譬囫 谈日常英语课程资源的利用 口丁元晓 浙江新昌县沃西中学 摘要:课程资源作为新一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英语课程实施的基础。没有恰当的课程资源,课 程改革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英语学习的特点之一是以不同方式、不同渠道增加学习者的英语输入和输出,让学习者在不段 的积累、感受中,潜移默化,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积极利用、合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将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着浓郁英语氛围的世界,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英语的运用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l课程资源;利用 一、使用教材。超越教材 的活动,掌握并巩固已学句型及知识。但活动能否顺利开展,能 否达到预期目的,则有赖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层次及教师的设计 思路,只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语言能力出发,任何教学内 现行初中英语教材强调“做中学”,因此,教材安排了愈多活 动,如:填写卡片,介绍同学,阅读短信,画出一家人;读广告并填 写标签;为接到写旅行指南等。这些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各样 容的调整或取舍,任何教学步骤的安排都是可行的。 始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制约中并从事着某种交往实践活动 的人。最后,人的全面发展还体现在人的社会关系上。社会关系 的发展程度决定着人的发展空间,而交往活动的普遍化必然是 人的交往关系丰富而全面。 发展,要求发展是可持续的科学的发展,这是根据改革开放以来 在发展问题上出现的不和谐而提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认 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自然地人化和人的自然化,这一关系性 的范畴同时也是活动性的范畴,一定要立足于人的生存世界。在 三、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当代意义 第一,交往是社会制度形成的基础,社会制度的创新要立足 于对当前社会交往状况的正确认识。人的交往活动具有目的性, 不同人从事一定的交往活动也具有不同的目的。在交往活动中 总是存在利益冲突的,这就需要对交往主体的利益进行整合,对 人们的交往行为进行规范,社会制度正是从这一意义上产生的。 社会的制度的创建要做到合理性和合法性的统一,这样才能够 吸引和凝聚人们在交往实践中遵守规章制度保证社会交往的有 序进行,不能让有些人的利益需要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损害他 人的群体的利益,这就为我们的制度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二,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丰富交往形式,深化交往作用。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的交往形式也发 生了深刻的变革,交往工具的不断更新使人们的交往在时间上 和空间上大的缩小了。计算机技术的普遍运用形成的以网络为 物质载体的交往使个体摆脱了空间上和主体身份的限制,人的 交往活动更加具有社会性,丰富了人的社会关系。信息技术的全 球共享也增强了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国与国之间的对话交 流成为了协调双方利益的主要手段,交往的作用的到了延伸和 扩展。 第三,树立全球观念、全球意识,是社会交往的本质需要。全 球化的今天,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相互交织,带来了生产 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聚集,但由于物质利益的驱使,科学技术 的滥用,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全球性问题,人们实践活动的产物, 却成为了人类生存的困境,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人类交往 形式的不当造成的生存环境的恶化。全球化意味着世界已经成 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全球化要求我们要树立 全球意识,从整体上考虑社会生活。要从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出 发,变私利为公利,树立公共的价值观念。单纯的追求交往实践 的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的作用,就容易犯目光短浅的错 误。全球化的过程是一个多元利益整合的过程,每个主体在保持 自己独立性的同时要考虑到整体的利益,从整体利益出发并不 否认个体的利益,而是要求每一个主体在整体中以不危害他人 和整体的利益体为前提,求同存异,共赢共生。 第四,目前我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 在我国的具体的实践和应用。科学的发展观要求人与自然和谐 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曾经出现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 态中心论”。“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的利益的实现作为最高价值, 把人抬高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忽视了人的追求还要受客观规律 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单纯的从主观能动性,即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出发。恩格斯曾批判这种随心所欲改造自然界的价值观念:“人 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自 然界都会报复我们。”而“生态中心论”主张多级主体平等相处、 相互制约,每一个主题的实践活动不仅与自己相关也同整体相 关。每一代人的利益也和后代利益相互联系。“生态中心论”的提 出,预示着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化条件下核心的发展观念。 第五,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性的人,马克思的交往实 践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和谐社会,总的来说 就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就是人与他 人的和谐。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是人的生物本能的体 现,人的自然生命体的存在,只不过是人存在的物质前提,人的 社会性才是一个人成为人的本质因素。随着人的交往全球化,要 求人的意识要突破国家、民族、宗教、地域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 进行整体思考。只看自己的利益,只顾眼前利益,都是与时代不 相符合的。应该拓展眼界,从关系角度认识和分析问题,不要把 自己孤立起来,把人看作是原子式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应该利己 与利他并重,相互尊重,相互促进,树立“他者”意识。把自己当着 是他人利益实现的手段,不仅把人看作是目的,也看作是手段, 两者统一于人的生活实践过程中。和谐社会的构想才能变成现 实的存在。 参考文献: f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f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王丽萍.全球化交往实践时代价值主体重塑[D】.哈尔滨: 黑龙江教育学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