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四年级上册-变化的天气-《下雨了》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下雨了 》 教学设计 濠涌小学 于庆江 一、 教学目标 1、 能用简单的实验材料进行模拟下雨实验。
2、 把实验现象与自然界的降雨对应起来, 理解自然界降雨的简单过 程。
3、 学会使用量雨器测量降水量。
4、 认识降雨对人们生产、 生活的重要影响。 二、 教学流程 描述讨论分析再讨论交流总结。
三、 教学重点难点 能用简单的实验材料进行模拟下雨实验, 理解自然界降雨的简单过程。
认识降雨对人们生产、 生活的重要影响。
四、 教学准备 湿布 冰镇的饮料 一个小烧杯 保鲜膜 热水 酒精灯 玻璃片 铁架台 小塑料袋 五、 教学过程 四、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教师在快上课前在黑板上写上科学 两个字, 等字干了后, 提问老师在黑板上写的两个字怎么不见了呢? (引出水蒸气)。 师:
这样的话, 天空中就到处是水了, 如果水掉到地上来就是什么?(板书雨水) 师:
你能提出一些关于雨的问题吗? 师:
1 / 4
雨是怎样形成的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吧。
【设计意图】 通过有趣的猜想, 将学生的注意力转为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上。
(二) 引入冰镇的可乐 师: 这些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 师引导: 在这里老师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1、 哪里有水? 2、可乐罐会漏水吗? 揭示: 那么这些水珠是从空气里的水蒸气变来的了。 激起更深层矛盾:
空气中的水蒸气是怎么变成水珠的水的? 有水蒸气就一定会出现水珠吗? 总结:
究竟水蒸气是怎样变成水珠的呢? 下面, 我们来做一个对比实 验来验证好吗? 师: 做雨的形成实验。
(教师的演示实验) (三) 雨的形成原理 师:
这些小水珠就是雨吗? 还是这些小水珠变大就成了雨滴呢? 请同学们观赏。
(视频雨滴的形成) 验证:
下面我们就做一个实验来验证刚才的猜想。 实验过程:
1. 将烧杯加入热水, 用保鲜膜封好。 2. 将冰块放到保鲜膜上面。
---------------------------------------------------------------最新资料推荐------------------------------------------------------
3. 注意观察保鲜膜上发生了 什么变化, 小组内汇报, 并填写实验报告。 总结:
保鲜膜下方有水滴形成, 是因为热水产生了水蒸气, 水蒸气遇冷凝结成了水珠, 小水珠和在一起变大就变成了雨滴。 (四) 自然条件下下雨的条件。
1. 地表水(主要是海水) 吸收了太阳的热量部分蒸发。 2. 蒸发到空中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变成小水滴。 3. 小水滴落下形成雨。
(五) 人工降雨 过去人们不了解雨的形成原因, 在干旱的日子里, 只能听天由命。
现在, 人们掌握了雨的成因, 如果天久不下雨, 就进行人工降雨。
人工降雨是怎么回事呢? 根据雨是水蒸气受冷凝结成的原理, 用飞机、 火箭等在天空中向云里喷洒制冷剂, 让天空中的水蒸气迅速凝结成水滴, 从而使云层中的小水点增多、 变大, 从而形成雨。
由于这样的雨是在人工干预天气变化的条件下降落的, 所以就叫做人工降雨。
(六) 云(图片欣赏) 师:
在模拟实验中, 我们看不到水蒸气是怎样上升的, 更看不到在
3 / 4
大自然中水蒸气聚集在一起形成云的过程。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有关的云的资料。
从海洋和陆地表面蒸发的水蒸气上升、 变冷后, 水蒸气就会冷凝成小水滴或结成小冰晶。 这样就形成了可见的云。
(七) 测量雨量 在观察风时, 我们可以利用风向风速仪来测量风。
那么雨可以用工具测量吗? (八) 网上学习(家乡 的雨) (九) 全课小结:
同学们! 我们今天了解了雨的形成和人工降雨的原理, 成功地战胜了干旱这一自然灾害。
然而人类的自然灾害远远不止旱灾这么一种, 比如, 与此相反的水灾, 长期的大量降水同样会给人类带来灾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已不仅仅会人工降雨, 还会人工驱雨、 人工消雾等技术。
你能猜想它们的形成原因, 探究它们的科学原理吗? 或许, 不久的将来, 我们在座的同学还真能研究出人类至今还未发明的科学成果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