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党一直以来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想,但同时为了建设更好的中国,也一直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其适合中国的现实情况。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不断地深化及更新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内涵能为中国走特色社会化主义带来更多的帮助。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思想 理论 科学发展观
在去年11月的十上,报告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可以看出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话,党人直到今天仍为此坚持不懈,同时也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结合,这是为了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这一目标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其实之前,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比较模糊,只是认为一个思想道路既然要走当然要走出自己的特色来,至于具体而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些内容为什么提出,我其实并不了解。经过资料的搜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简单来说,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和建设道路。尽管看上去绕口,但却是我党多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精辟结论。在我们党内,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1938年10月,在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无可否认的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
十月给我们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列宁主义是以强调暴力与无产阶级专政为主要特色的列宁主义的。中国党在这个时期所起草的文件当中,就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其中的浓厚的色彩。因此,年轻的中国党也曾由于依赖苏联的经验而发生了教条式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虽然说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虽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将这些普遍真理应用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却不那么容易。面对特殊的国情,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本身与的基础情况就很不一样,而且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也完全不同。因此,在新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也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建设中国并改革,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只有被人民接受的,才是能真正改变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样也是人民的需求,一个不注重国家实际情况,人民实际需求的政党如何获得人民的信任?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势在必行。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恩格斯曾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就是结合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加以具体化;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只有在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开辟自身的发展道路。不断地创新马克思主义并深化其内涵,让其适合中国,永不落伍,也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真正作用于中国本身的进程,否则就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永远无法根本上解决问题。
同时,我们的教科书上也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
文化之中。这一点我深感认同,中国本身5000年的文化,那么多璀璨的珍宝遗留在历史中,值得我们借鉴的太多了,如果能结合中国文化和马克思,中西结合,不一样的碰撞,相信也会有惊喜的结果。而党人及人民现在努力的目标正在于此,每个十年的发展都在眼前,中国的美好前景并非空想,前提则是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现代化、大众化。
从时代过渡到时代,同志依然没有放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基本想法。认为:“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正是坚持这一理论,为适应国情,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等国策。关于这两项决策,不必多说,大家对于今天它所带来的成果都是有目共睹的。
后来任总时期,依然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此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
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几代党人都为之不懈努力,顺应时代的要求,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国策及基本方针,但这一切都根植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然是其中永不褪色的主题。我们并不一味求新,因此党一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党的基本思想,这一点一直未改变过;而我们也不会顽固不前,为了中国的现在及未来,党一直以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现代化为己任。而历史也证明,唯有这样,才是适合中国的,下一个是十年,我们期待着。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发展观、理论、思想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余庆伟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几点启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