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2012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分析
永年一中 梁建忠
一、试题评价 1.考试题型及分值
本次考试历史部分紧扣文科综合《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试题的分布与高考试题模式一致,题型稳定、难易适中,所有题目都根据新材料创设情景,然后进行设问,具有较高的思维性,符合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一套比较成功的试卷。具体来讲:
第一部分:选择题从24小题到35小题,共计12题,共计48分。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包括40题、41题两道必修和一道选修题,共计52分。 2.考试内容分布
考试考查《中国古代史》部分的题目有24题、25题、26题、27题、28题和48题;考查《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的有29题、30题、31题、40题;考查《世界近现代史》部分的有32题、33题、35题、41题和选修45题、46题、47题。
3.试题特点分析
1)本次历史试题继承了高考的特点,同时体现今年高考 “减少中国近代史,增加世界史”的情况变化,考查内容分布整体比较合理,能够紧扣考试大纲,突出了对教材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考查。
2)选择题形式灵活多样。以文字材料为主进行情景设置,另外还包括一组承载信息的图片和一个表格类题目。
3)试题中的每个题目都以新材料设置情景,题目首先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学生答题情况及分析 1.选择题部分
通过对60名学生进行分析,发现选择题各题的失分率是
题号 24 68.7% 30 26.3% 25 45.8% 31 26 17.8% 32 22.9% 27 35.6% 33 19.5% 28 35.6% 34 32.2% 29 18.6失分率 题号 35 45.8失分率 % 1.7% % 由此可见,本次考试选择题出现问题最多的是24题,失分的重要原因是学生缺乏文化常识,对“社稷”理解不深,导致误选B项,也有部分学生把“封土立社”理解成中央对地方采取的措施误选C项;25题,学生把材料的重点理解成“均田制”,未能抓住材料的中心“贵族和官僚可以„„获得土地”,只要理解这是贵族的特权就不会错误;27题的关键是对材料提供楹联的理解,区分“民本”思想和“天下为公”的不同;28题对学生来说,材料通俗但不易懂,学生对“明遗民”未多加思考,对故事的结尾不知其含义是什么导致失误;35题是文化类题目,这是学生的软肋。
这说明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不强,导致对这些问题把握不准材料主旨,要么没有思路,
要么思路出现偏差。
2.非选择题部分
40题从报刊中选取材料,从国人的视角,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当时的国事发出感慨,形式新颖、构思巧妙,设问层层递进。本题难易适中,按道理来说学生应该容易得分,但学生差距却比较大。本题满分25分,这两场学生的最高分为22分,最低分为4分。60人中,21--22分4人,18—20分13人,15—17分25人。由此可见,还有相当多的学生得分在15分以下。第(1)问失分的原因是有一大部分学生把“感伤”和“感伤原因”给混了,如把“受洋人,许多欺侮。”感伤为“列强侵略”,原因也是“列强侵略”,不懂得前后变通。另外,感伤原因大部分学生能答出“列强侵略”,有少部分学生能答出“落后的封建制度”,没有学生能答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第(2)问失分较少,学生能从材料中概括出答案。第(3)问难度较大,由于对材料不能整体把握,失分最多。
41题考查对冷战责任的理解,学生得分情况为:最高分为10分,最低分为2分。具体得分情况是10分1人,8—9分15人,6—7分14人,0—5分30人。本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有的学生观点不明确,有的学生只知罗列史实却没有观点,有少部分学生只有观点。
45--48题为选修,17人选45题,16人选46题,7人选47题,18人选48题,2人未做。本题最高分为13分,最低分为0分,得分最高的题目是45题,得分最低的是46题。具体得分情况为11—15分18人,6—10分29人,0—5分13人。
三、解决措施
1.继续注重对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对那些直接推动、促进社会进步或社会转型的知识继续强化学习,再根据周年、次周年热点,以及时政热点把涉及到的相关知识进行巩固。重点应放在对这些知识的深层理解和灵活运用上。可指导学生把知识放在典型题目中,通过新情景来加深理解,最后把典型题目进行归类,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重点知识进行思考。
2.继续加大力度对学生进行把握阶段特征能力的训练。从通史的角度重新对各阶段的特征进行归纳,通过典型试题把几个阶段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教给学生如何根据情景材料来理解阶段特征。
3.为了提高学生做选择题的正确率,下阶段要强化审题训练。坚持每周用固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诸如阶段定位、关键词理解、人物定位等方法的审题训练,让学生掌握几种题的基本审题方法。要指导学生把握材料的主旨,根据材料设置的情景联系教材重点知识,特别是通过揣摩典型题目的出题意图,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继续集中力量突击进行阅读能力提升训练。
1)利用课上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纠错材料强化训练。在训练时不求量大,只要学生能够抓住一点分析,能够提高一点能力就是成功。
2)利用每天一句话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意识。让值日学生每天摘抄一句具有典型历史特征的文言文。分析其中的大意和蕴含的历史信息,揣摩材料的主旨,分析讨论不容易读懂或者容易产生错误的地方。
3)每周进行一次阅读方法总结。如从语文分析的角度划分材料层次,理解材料的中心意思,;运用“关键词法”帮助学生概括材料的含义,根据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教给学生如何在考试中对掌握不好的知识打擦边球,如利用历史模糊语言替代不清楚的历史史实,这样会大大降低失分的风险。
5.强化做题规范训练,提高应试能力。进入第三轮复习后,通过套题模拟练习和单项强化训练两种方法,帮助学生发现、解决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做题不规范的问题,引导学生反复强化,杜绝同类问题再次出现。特别是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单项强化训练,形成一类题的解题模式,如41题的解题公式、原因类题目的思考角度、评价类题目的答题技巧、概括类题目的解题思路等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