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左丘明开创了中国史学著述风格
失明,在古今都是重要的致残原因之⼀。在古代,双⽬失明有“瞽”、“矇”、“瞍”等多种叫法,单⽬失则称为“眇”,也称为侧盲,前者即⼤家常说的盲⼈。
在中国历史上,眼有残疾的名⼈很多。如先秦时著名⾳乐家师旷,“⽣⽽⽆⽬”,⾃称“盲⾂”、“瞑⾂”。三国时被曹操称为“天下奇才”的著名将领夏侯惇,因瞎了⼀只眼,⼈称“盲夏侯”。曹操并不歧视残疾⼈,他甚⾄在没有见过⾯的情况下,将⾃⼰很喜欢的⼤⼥⼉清河公主,嫁给了少⼀只眼的才⼦丁仪。
五代时期的传奇⼈物、后唐太祖李克⽤,也是⼀位眼有残疾的⼈,因为天⽣少⼀只眼,⾃号“独眼龙”。当年淮南杨⾏密因未见过李克⽤,曾派画师假扮商⼈前去画像。李克⽤获悉后,想有意为难画师,遂将画师抓了起来,看画师怎么画⾃⼰。这位画师很聪明,将李克⽤画成“微合⼀⽬以观箭之曲直”的军事家形象,李克⽤看罢⼗分满意,不仅放⾛了画师,还给他不少赏赐。
如果谈到励志,最有名的⼀位盲⼈,当推先秦时期的史学⼤家、鲁国盲⼈左丘明。
凡熟知国学者,没有不读《左传》、《国语》的,这两部先秦时代重要史书的编修者,就是左丘明。《左传》原名《左⽒春秋》,后⼈将之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作,称为《春秋左⽒传》,简称为《左传》。
这本书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起,到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内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间的⼀些重⼤历史事件。除了所记史实的重要外,《左传》还开创了中国史学著述风格,为后世史家所推崇,对史家编纂中国历史产⽣了较⼤的影响。如其“直书⽆隐”便为司马迁以来的中国良史所继承,成为古⼈著史的基本原则之⼀。
《左传》⾸创“君⼦⽈”格式,这为史家发表⼀家之⾔提供了空间。从司马迁的《史记》起,史书上出现的论赞之语,⼏乎都受到《左传》的启发和影响,左丘明因此被称为“中国传统史学创始⼈”。
左丘明编纂的《国语》,则是中国最早的⼀部国别史,因主要记⾔,故名。全书⼆⼗⼀卷,分别记载西周末年⾄春秋时期(约公元前967年⾄公元前453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的史料。
在作《国语》时,左丘明双⽬已经失明。出于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将⼏⼗年来的所见所闻、各诸侯的要闻和君⾂得失的话记述下来,最终编修成了⼜⼀部中国历史名著。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序》中称“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就是这么回事情。
左丘明不仅《左传》与《国语》⼆书影响了中国史学研究,其⾝残志坚、⾃强不息之精神更为感⼈,后⼈直接⽤“盲史”代指左丘明,⾜见其地位之尊和励志之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