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用声音构成的艺术,是用听觉感知和善于表现和激发情感的艺术。艺术既然来源于生活也就脱离不了情感,需要欣赏者对音乐的情感内涵进行体验,通过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驰、跟丰富多彩的音色、还有力度的强弱、醇厚明亮的和声、巧妙精致的结构织体、等严密完美地交织在一起,以它特有的方式撼动人们的心灵,对人们复杂的内心世界产生直接的感应作用,让欣赏者自身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产生交流与共鸣。
情感属于意识范畴,是人对现实的对象与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体验,当你浸沉在音乐中所表现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中,去尝试酸甜苦辣的各种味道,将让你随着它的欢乐而欢乐,悲伤而悲伤,那就说明音乐所表达的内涵已经深深地吸引了你,使你受到感染而产生一种思想冲动,你会认为它是你内心情感的一种音乐表现。
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有什么样的情感就有什么样的音乐,有什么样的音乐也就能激发出什么样的情感。只有丰富的情感,音乐才有魅力。
我国古代乐论《乐记》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已经提出了①“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的看法,并描述了音乐是以怎样不同的声音来表达出哀心、乐心、喜心、怒心、敬心、爱心等六种不同的心情。(战国时期《乐记》)②“在音乐中由于缺少具体的、实在的、单个的客体,情感反映的因素便能比较强烈地发挥作用,占据了首要地位——这便是音乐在反映显示的方式上的特殊性。”(卓菲亚·丽莎《论音乐的特殊性》)博览音乐家卓菲亚·丽莎她还认为:②“音乐的内容是情感,而很少是唤起这些情感的那些现象本身。”而早在古希腊时期,伟大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也把音乐与人的情感生活联系起来,认为音乐能表现出愤怒和温和,勇敢和节制以及一切相互对立的品质和其他的性情。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反复强调音乐的内容是情感的表现,说:③“在这个领域里音乐扩充到能表现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情感,灵魂中一切深浅不同的欢乐、喜悦、谐趣、
轻浮、任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不同的焦躁、烦恼、忧愁、哀伤、痛苦和惆怅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爱之类的情绪都属于音乐所表现的特殊领域。”他坚定的认为只有情感才是音乐要占为己有的领域。(黑格尔《美学》)英国音乐学家柯克在欧美现代音乐美学研究中的影响是比较大的。④“事实上,音乐是包含着音乐以外的,正如诗歌是包含着文学以外的,因为,音符和文学一样,有情感的含义。让我们再说一遍,音乐,在伟大作曲家的笔下,用纯属他个人的表现方法最完美地表达了人类的普通情感。”以上是他在《音乐语言》一书中指出的音乐与情感的关系。(柯克《音乐语言》)
在我国当代的音乐美学研究中,也普遍认为音乐能够表达情感,并认为音乐内容主要是情感内容。
所以我认为,由于人的感情具有一种宣泄释放的要求,这种要求的外部表现正是人本身情感的体现。其中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等等与音乐的关系最为密切,这是音乐之所以能够表现情感的原因,是这些构成了音乐具有表情性的基本根据。
中国的音乐美学研究有一些学者运用心理学原理论述了音乐与人类感情之间的关系。
钱仁康认为:⑤“音乐可以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驰,和声和音响的色调变化,在运动中表现感情的变化和发展,这是任何语言艺术所不能企及的。”(钱仁康《音乐研究》)于润洋也曾指出在:⑥“在声音和人类感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形式上的差别性,前者是一种物理现象,而后者则是一中心理现象,但是音乐结构时间之所以能够表达特定的感情,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二这之间存在着一个极重要的相似点。那就是这二者是在时间中展示和发展,在速度,力度,色调上具有丰富变化的极富于动力性的过程。这个极其重要的相似点正是这二者之间能以沟通的桥梁。”(于润洋《音乐美学史学论稿》)
此外,在这个范畴上。美学家苏珊·朗格也说:⑦“我们叫做‘音乐’的音调结构,与人类的感情形式——增强与减弱、流动与休止、冲突与解决、以及加速、抑制、极度兴奋、平缓和微妙的激发、梦的消失等等形式——在逻辑上有着惊人的一致。这种一直恐怕不是单纯的喜悦和悲哀,而是与二者和其中一者在深刻程度上,在生命感受到的一切事物的强度,简洁和永恒流动中的一致。这是一种感觉的样式或是逻辑形式。音乐的样式是用纯粹的,精确的声音和寂静组成的相同形式。音乐是情感生活的音调摹写。”(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下面就让我们来具体看看情感活动与音乐的关系。
“乐”是人的高兴,快乐的情感表现。一般来说,这种感情运动呈现出一种悦动,向上的运动形态,其色调比较明朗,速度与频率都比较快。表现‘乐’的感情的音乐,一般采取类似的动态结构。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的中段,表现的是牧童在田野里无忧无虑,尽情玩耍的喜悦情绪。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的主题,所表现的基本情绪也是欢快明朗和乐观。《四季》春中的“春天来了”、“鸟之歌”、“鸟儿以西约迎接春天”、“泉水在风中潺潺流动”等等,都表现出了在繁华似锦的牧场上,树叶轻柔地摩梭低语,牧羊人在牧羊犬身旁沉睡,仙女似与牧羊人和着牧笛越快的舞蹈,而点缀了春的绚丽色彩。 还有表现欢乐的中国小提琴曲《新春乐》,表现节日喜庆,《新疆之春》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喜庆场面。以上这些基本采取的都是与这种感情的运动形态相类似的活泼,跳动的旋律,以及快速的节奏和高音区的明亮音色,以及跳跃向上的音调跟快速活泼的节奏。
“怒”的表现,一般是向上和四周扩展的运动,而且带有突然迸发性,它的特点在于突发性爆发的方式和较强的力度表现,往往用于协和的和声和富有棱角的大跳进行。比如:莫扎特的歌剧《魔笛》中一首咏叹调,“愤怒的火焰在心中燃烧”,又称作“夜后咏叹调”
充分的表现了愤怒。此外还有柴科夫斯基的交响幻想曲《罗密欧与茱丽叶》。中家族之间格斗的愤怒和情绪。再有就是萧邦著名的“C大调革命练习曲”(Chopin's ‘Revolutionary’ Etude in C minor)。1830年11月,波兰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华沙革命,远在他乡的萧邦因为不能回国一起与祖国人民战斗而感到激愤,十个月后革命被沙俄军队血腥镇压,更使萧邦感到义愤填膺,同时又对自己不能出力而感到悔恨万分,于是他把全部的感情都溶入了这首练习曲中。整个曲目都始终贯穿着愤怒激越的气氛,气势十分逼人。以上这些曲目基本都运用了不协和的和声和不规则的大跳,还有较强的力度,跟富有突发性的节奏等手法表现出愤怒的情感
“哀”表现的是低沉的情绪状态,是一种悲痛,比如:《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乐》末乐章所表现的悲的情绪,就是通过几个不同的七和弦极不稳定的和声进行,与配器上弦乐的交织重叠以及缓慢的速度,还有级进下行的音调所表现出来的。我国的民间乐曲《江河水》是一首悲和愤交织在一起的乐曲。开始部分起承转合的四个乐句非常生动地表现出这首乐曲的情绪的呈示;第二句以十度向上的跳进,表现出悲愤情绪中所具有的极强的冲击力;第三句节奏顿挫,音调从高音区逐渐向下移动表现出泣不成声的悲痛情绪;第四句是起句的变化重复。所以说“哀”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趋势基本上是下沉的,而且伴随着比较缓慢的速度,表现被的情绪的音乐也大体上具有这些特点。
当然上面的一些例子的目的在于说明音乐之间能表现情感,是由于在情感的表现形态与音乐表现形态之间存在的同构、同态、同形的关系。只就情绪类型的最一般的运动形态与音乐的音响关系来说的,节奏欢快的乐曲可能使人情不自禁地舞动,而那沉缓幽静的音乐则使心情平和。这一切的这正是音乐所以能够表现情感的基本原因。
此外,柴科夫斯基悲怆交响乐中的痛苦与我国民间乐曲《江河水》中的痛苦完全不同。《牧童短笛》的欢乐也同样有别于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中的欢乐,如果一定要把这种欢
乐和痛苦之间不同处问得水落石出,即它们的音乐不同;也可以用语言加以说明,即它的根源在于这些欢乐和痛苦是在不同的情景下发生的不同人物的欢乐和痛苦,他们在音乐中的表现是必然要带有同的个性。如果把作曲家主观的因素--即他对作品的感受,他的创造个性,以及消闲感情的具体个性化之后的特点就更明显了。这就是柯克所说的“特殊具体化”都是在说明音乐所表现的情感不仅在基本性质上有彼此详尽的类型化的特点而且还同时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及个性化的情感。
因此, 情感的多样性往往使我们对音乐情感的理解相对模糊,但我认为,音乐中表现的情感不仅是类型化的喜怒哀乐,而且也是具有个性化的喜怒哀乐,它们渗透着作曲家的个性并于特定的人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相联系。今天我们通过对音乐与情感关系的阐述,与特点的解说,来加强我们对音乐与情感的科学认识,并知道类型化和个性化的统一,应该是音乐与感情的基本特点。在这一点上,它和其他艺术的典型化原则是一致的,了解这些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音乐。
参考文献:
①《乐记》:中国战国时期。
②《论音乐的特殊性》.波兰.卓菲亚.丽莎。
③《美学》.德国.黑格尔。
④《音乐语言》.英国.柯克。
⑤《音乐研究》.中国.钱仁康。
⑥《音乐美学史学论稿》.中国.于润洋。
⑦《情感与形式》.美国.苏珊.朗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