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毒性理论的研究现状
Theory of toxic chinese medicines
教学单位
姓 名 ________ _________
学 号
年 级 ____________
专 业 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 ___
职 称 ___
年 月 日
目录
1中药及中药毒性的概述..............................................................................................................3
1.1中药的传统概念..................................................................................................................3
1.2中药理论中对毒性的分析..................................................................................................3
2我国中药毒性理论研究的发展现状..........................................................................................4
2.1我国中药毒性理论的发展渊源..........................................................................................4
2.2我国毒性理论的研究成果..................................................................................................4
3我国在中药毒性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5
3.1对中药毒性的认识不足......................................................................................................5
3.1.1中药无毒论和中药否定论......................................................................................5
3.1.2药证不符..................................................................................................................6
3.1.3复方配伍..................................................................................................................6
3.2中药炮制存在的问题..........................................................................................................6
3.2.1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6
3.2.2炮制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问题..............................................................................7
1
3.2.3炮制研究思路方法方面的问题..............................................................................7
3.3临床中运用中药毒性理论时存在的问题..........................................................................8
3.3.1饮片的质量问题......................................................................................................8
3.3.2医药关系方面的问题..............................................................................................8
4解决中药毒性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9
4.1提高人们对中药毒性的认识..............................................................................................9
4.1.1中药毒性是相对的概念..........................................................................................9
4.1.2辨证用药..................................................................................................................9
4.1.3配伍科学合理..........................................................................................................9
4.2中药炮制基础理论研究问题解决对策.............................................................................10
4.2.1健全法制,完善管理体制.....................................................................................10
4.2.2加强炮制基础理论研究.........................................................................................10
4.2.3加强中药炮制标准化各系统的研究.....................................................................10
2
4.3改进临床中中药毒性的策略.............................................................................................11
4.3.1改善饮片的质量.......... ..........................................................................................11
4.3.2加强中药临床药学研究.........................................................................................11
5小结与展望.................................................................................................................................11
参考文献.......................................................................................................................................13
中文摘要:随着现代药学的发展和对中药毒性研究的深入,中药毒性理论被更多人群研究和探讨。令人担忧的是,由于西药化学成分明确、研究深入,其引起的不良反应已为人们所知晓,然而对中药毒副作用的研究却相对滞后。所以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科学的数据和理论阐述进行了相关的综述分析,以找出我国中药毒性理论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中药理论 毒性 药理 综述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ine and the depth of the toxic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medicine is more toxic theoretical study and discussion groups. Worrying is that, due to chemical composition clear Western medicine, research in depth, and its adverse reactions have been known by people, but the side eff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relatively slow. Therefore, access to a lot of this paper, literature, scientific data and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of the review were related analysis to identify the toxic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problems and solutions to problems.
3
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toxicity Pharmacology Summary
中药毒性理论是研究毒物和超量药物对机体的影响、药物对机体的不良反应和毒性作用机制,为避免中毒及中毒后的解救提供科学依据。中药毒理也包括实验毒理、临床毒理和毒物代谢动力学。中药的毒副反应在我国的临床应用中早已引起注意,历代文献中对所应用的中药均有毒性记载,特别是近年来更受到充分的重视。但与国外西药毒理学相比,无论是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都相距较远,尤其是中药中“有毒中药”的配伍应用,其特有的减毒增效限量标准和作用机制未能进行充分的研究,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中药毒理学。由于西药化学成分明确、研究深入,其引起的不良反应多已为人们所知晓,然而对中药毒副作用的研究却相对滞后,像中药临床药理学、毒理学以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均起步较晚,人们对大多数中药的毒作用认识不足。因此,我们对中药毒性的研究要更假深入,从力争从根本上解决药理的分析及实际的应用。
1中药及中药毒性的概述
1.1中药的传统概念
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的总称,其应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对保障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药学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中药具有普遍安全的特殊之处,很多人误认为其来源于天然,药性温和,必定安全无毒,往往忽视了中草药的严重毒副作用。
1.2中药理论中对毒性的分析
4
毒性为中药性能之一,是一种偏性。中医药基本理论认为,中药治病基本原理在于其药物都具有各自的偏性,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病,就是利用其偏性来祛除病邪,消除病因 ,协调脏腑功能,纠正机体阴阳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正常。因此中药的毒就是药物的偏性,以偏纠偏就是药物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并且以这种偏性的强弱来解释有毒、无毒及毒性的大小[1]。随着有关中草药引发不良反应的报告逐年增多,中药的毒副作用已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运用多年的传统中药其安全性受到了严重质疑。
有毒中药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是泛指一切中药的作用或偏性。狭义的则指进入人体后能损害机体的组织器官,扰乱或破坏机体正常生理功能, 使机体产生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中药。历代本草及现代国家药典将部分药物标明“大毒”、“有毒”、“小毒”,而对一般的不注明是否有毒, 即是根据狭义的中药毒性而限定的。“毒药”一词在古代医药文献中通常是药物的总称。上古时期,“毒”与“药”的含义相通。我国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中有“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之记载,我们的祖先早已认识到药物的两重性,“毒”与“药”不可分,而“毒”正是药物治疗作用的体现。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把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并依其不良反应的多少、大小来判定药物的大毒、小毒、常毒、无毒的类别。可见当时“毒”的概念是广义的。到了明代,对药物毒性两重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现代中药学亦将药物有毒无毒作为中药的基本性能之一,2005年颁布的《中国药典》中记载有毒中药品种占全部品种的15%左右。纵观中药发展的历史,可见毒性是药物作用表现出来的基本性质和特征之一,离开了药物的具体作用,便无所谓毒性。毒性是药物所具有的普遍性,不存在绝对无毒的药物。
2我国中药毒性理论研究的发展现状
2.1我国中药毒性理论的发展渊源
毒性中药的应用和研究历史久远,中医药界从未停止过对毒性中药相关问题的探索。从现存最
5
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提出有毒、无毒中药概念始,历代医家都对中药毒性理论作了较多补充。直至近代,随着西方化学、毒理学等现代科学的融入,毒性中药研究取得了更加瞩目的成就,促进了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等分支学科的奠立与发展。
近两年来,关于中草药毒性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马兜铃科常用的中药:广防己、关木通、青木香、天仙藤、马兜铃(果实的处方名)等首当其冲。美国药品与食品管理局( FDA)也停止进口、制造和销售已知含有和“怀疑含有马兜铃酸的原料和成品”,所谓“怀疑含有马兜铃酸的植物”涉及马兜铃所属的所有种,细辛属、千金藤属、青藤属、木防己属、蝙蝠葛属、铁线莲属、木通属和木香属部分品种共约70种。与国外情况相比,国内中医药界表现了相当的克制和理性。
我国目前有文献记载的中药已达8000多种,中药在祖国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往今来,历代医药学家都非常重视对中药的研究,而对中药毒性的探索始终占有其重要一席。要想对中药毒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解决充分发挥有毒中药疗效和最大限度地降低毒副反应这一对矛盾,并最终加快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需要我们在总结前人用毒、防毒、治毒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走出对毒性中药的认识误区,并运用现代药理学、毒理学知识,通过先进的实验手段去找出有毒中药的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剖析毒性中药的作用机理。加强中药毒性理论的研究,用准确可靠、科学客观的数据阐述中药的毒副作用,是中药研究、开发和应用的重要内容,也是“十一五”期间的重要攻关内容,也是“十二五”期间继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2.2我国毒性理论的研究成果
中药在我国存在了几千年,但是近年来,有关中药毒性反应的报道越来越多,比如:马兜铃酸引起肾脏损害[2]、木通致急性肾衰[3]、口服五加皮致死[4]等,使人们对中药的质疑越来越严重,大有否定中药的趋势。本部分拟对中药毒性的研究进行综述,期望抛砖引玉,有越来越多的中药毒性的深入研究。
6
中药有毒无毒以及毒性强弱都是相对的。不加限定地将某药视为有毒或无毒,并将其绝对化,既不符合客观实际,也有违于科学[5]。一段时间以来,为了说明中药比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较小,使用中药相对比较安全,而将中药说成“没有毒副作用”,甚至说中药可以“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等等,既是对药物属性的否定,不符合实际,也与中医药基本理论相违背[6]。近年来,随着天然药物分离技术的进步、溶剂学的发展,对有毒中药成分的提取变得越来越容易;借助紫外光谱、核磁共振、高效液相色谱等分析方法,对有毒中药成分的鉴别越来越趋深入、细致。如巴豆分析出的已知成分包括巴豆油、巴豆苷及生物碱等等,不仅如此,甚至还对基于相同极性分离的物质成分群作了更为深入的分析,如经研究证实巴豆油中含有26种组分[7]、乌头不同种属含乌头碱成分多达12种[8]。这些都为有毒中药毒效物质基础研究起到了示范作用。
毒理学研究成果颇丰,通过机体对有毒中药毒性反应的研究,初步阐明了某些有毒中药不同毒性成分的毒理作用及不同毒性成分具有的特征性毒性。如生物碱主要是使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兴奋,进而出现麻痹,还可以直接作用于心脏,提高心肌兴奋性[9]。杜颖等[10]报道,长春新碱可造成神经干损伤,使下肢无力或无法控制:含苷类有毒中药,依据毒理作用和不同作用部位,分为强心苷、含皂苷、含氰苷、含黄酮苷等[11];含萜及内酯类中药主要是对局部具有刺激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12]。此外,含无机矿物质有毒中药,如砷、汞和铅等重金属化合物亦有各自毒性特征[13]。毒理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还为安全用药提供了重要依据。如石会丽等[14]研究表明,土贝母对实验性宫颈癌、实体瘤S180、肝癌H22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但其煎剂对亚硝酸肌氨酸乙酯诱发的小鼠胃增生及癌变,不但无抑制作用,而且可能有促癌作用。金畅等[15]研究结果表明苦参碱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有抑制作用,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这些研究结果都为用药安全提供了重要参考。
尽管我国在中药毒性理论上也取得不少优异的成就,但还是有很多未知的领域和不足之处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和研究改进。
3我国在中药毒性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7
3.1对中药毒性的认识不足
提到中药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服用中药要比西药的安全系数高的多,即使不治病也不会因为中毒而产生不良反应,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有句古话“是药三分毒”药之所以能治病就是因为它的毒性作用,而人们心中的误区是中药的药物作用只会对体内的病菌产生影响而对我们本身没有太大的毒性作用[16]。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虽然由中药引发的不良反应占得比例较小,但从用药的比例来算,中药的中毒事件则大的多。在我国人们普遍对中药的理解存在着误区。
3.1.1中药无毒论和中药否定论
几千年来,传统中药在华夏大地悠久的应用历史印证了其独特的疗效和强大的生命力。长期以来, 中药始终被冠以“纯天然、药性平和、服用安全”的光环,习惯性的思维往往使大多数人习惯把“西药”和“毒性”联系起来。中药是天然药物,大多毒副作用较小,同时中医药学通过炮制、配伍等手段降低中药毒性,可以使临床发生毒性反应的几率大大减少,以至于给人们造成了中药“有病治病、 无病健身、安全可靠”的片面认识。
近年来, 随着国内外关于中药毒副作用的报道日渐增多, 有些人对中药尤其是有毒中药往往谈虎色变,妄加否定,不敢使用;部分从事西医药学研究和实践的工作者,不了解中医药,大肆夸大中药的毒副作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社会人群对中药毒性的认识,使一部分人从“盲目推崇”的极端走向了“全盘否定”的另一个极端。
3.1.2药证不符
辨证用药是中医治疗的基本要求之一。对于不同的证候, 常常须用不同的药物。而在临床用药
8
过程中,药证不符现象时有发生,出现毒副作用也就在所难免。譬如历来被世人推崇的补益圣药人参,因服用时,药不对证而致中毒者不在少数。盖因人参为温热补药,以补气尤以补脾肺之气为主,若误用于气不虚之实证、热证,则属禁忌[17],势必出现血压升高、出鼻血、眩晕头痛,甚或抽搐、惊厥等一系列中毒症状,呈现所谓的人参中毒综合征。
3.1.3复方配伍
中药应用时有“相须” 、“相使”、“相畏”、“相反”等理论。应用中充分利用相须、相使不仅可以提高疗效,且对有毒中药有减毒作用;相恶配伍应尽量避免;相反配伍会加剧毒性反应,原则上应禁忌。如“十八反”和“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
有些药物平时应用并无毒性 ,可改变剂型服用则出现不良反应,如传统灵芝,不良反应甚少,而将其制成注射剂后,就有出现休克等过敏反应的报道。
有些药物要求按一定的方法服用,否则就会中毒或损伤身体。如鸦胆子内服必须去壳取仁包裹(用胶囊、枣肉、龙眼肉等包裹),否则会灼伤口腔、食道、消化道黏膜。细辛研末吞服超3g,就可能出现药源性疾病,而煎服时,有人用到过几倍的量,仍然安全[18]。
由于不正当的竞争和宣传的不到位导致了中药还不能完全被广大人民所熟知,这对我国中药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3.2中药炮制存在的问题
中药之中有些药材含有一定毒性,有些是剧毒,若对这些中药不进行科学合理的炮制,就不可避免地要造成严重后果,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如主要成分为硫化汞的朱砂,若用火煅的炮制方法,而不是传统的水飞法,就会使硫化汞析出汞离子,反而增加了毒性[19]。对毒性中药的炮制与中药毒
9
性之间的关系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通过炮制对中药的毒性进行科学的处理[20]是目前的一个难题。在正确认识和理解中药炮制和中药毒性真正含义的前提下,对毒性中药的炮制,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炮制方法[21]。
3.2.1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
由于管理体制不完善,法规建设与监督机制不健全,管理渠道不合理,饮片质量与价格体制、技术改造与生产需要、政策待遇与生产实际、人材匮乏与人材浪费等诸方面协调矛盾长期存在,无不影响和制约着中药炮制的正常发展。如淫羊藿饮片,常带有大量的粗梗及根部。加工部门虽知应除去粗梗及根部后才切成饮片,但如依法炮制,去除大量杂质和非药用部分,这样就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而饮片的价格是统一规定的,因此只能把非药用部分及杂质同切入药。长期以来,只有中药材分等级价格。饮片零售价不分等级为统一价格。这势必造成优质不优价,质量越好越没有经济效益。再加上监督机制不健全,劣质药材、饮片不能被有效的监督 管理,导致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在中药炮制中只求数量不求质量这种自相矛盾的恶性循环。管理的不足同样给了很多不法商贩可乘之机,他们利用管理的漏洞用一些劣质和有毒的物质进行炮制中药,这样不规则的炮制手段大大的增加炮制后中药的毒性,直接威胁到了患者的健康问题。
3.2.2炮制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问题
近代中药基础研究中,多侧重于药材性能、有效成份等的整理研究,不注重炮制对药性、药效、成份的影响。以致大多数炮制品,只能笼统地,抽象地说明炮制 作用,尚不能从中药传统理论上具体说明其功效特长。中药经炮制处理,可使药物整体上取到转化、调整和相互协调的效应,同单一成份的分离截然的不同,这正是中医用药特色所在,优势所在。由于历史原因,炮制品药性、药效研究长期 落后于实践。在历代医药书籍中,炮制实际应用多,说明药性、药效特长少。一药数法,各家殊说,临床要求与商业谋利混杂等现象,长期未能进行科学的系统整理。在科技和经济高速发
10
展的今天,全国统编 教材《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所收载的能阐明其性能特长的炮制品,还都是那几个老品种,如生、炙 甘草;生、制首乌;生、熟地黄等[22]。大多数中药,只知道有几种炮制品,而不能说明其科学的原理、功效的特长。古代是医药一家,炮制是为了临床需要,为适合每个患者个体病证的不同而定的。因此,炮制在实践中保存、继承与发展。近代,医药分工,特别是新一代的年轻中医师,对中药的炮制认识不足,炮制品与非炮制品不分,随意使用的现象相当严重,使得医药关系更加分离,炮制品的应用与发展更加举步维艰。药物炮制后,如果不明其性能的转变和功效的特长,临床用药就无可凭籍,势必逐渐失去进一步临床验证的机会。这种临床实践与基础理论研究脱离现象,使得基础理论研究更加匮乏,这是制约炮制学发展的重要内因之一。中药炮制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现有许多有效的制药经验、一部分的炮制品,因无法得到现代科学的验证或根本没有验证,就被简单认为是不科学而被淘汰。中药炮制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同样有着上千年的经验。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力求从中医药基础理论上,通过系统的整理分析[23]。阐明不同炮制品的功效特长及在辩证论治中的应用规律,使中药炮制的精华得以继承发扬,糟粕得以剔除,为中药的标准化提供更加科学的基础。
3.2.3炮制研究思路方法方面的问题
饮片基础质量研究重视不够,我国的饮片及炮制品基础质量研究,至今还相当落后。《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中收载522种中药材。虽然统一了部分炮制规范和质量标准,但仍停留在一般的性状描述、显微鉴别等上。而客观的检验指标如灰粉限量、杂物限量、干燥失重限量等却极少涉及。这种状况已远远落后于国外,如日本《日本药局方》 (第十一改正版)收生药l66种,其中96%的饮片有灰分指标,56%以上有酸不溶性灰分限度,近1/4有杂质限量检查、干燥失重等[24]。这些基础研究费工费时。在成果评价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承认等原因,致使这方面的研究更加薄弱,制约着饮片标准化发展。
局部研究多,系统研究少,大部分的研究机构、专业高等院校都没有中药炮制研究的课题,大
11
量的炮制研究以零散的、局部的如某一成份的增多或减少为课题。许多研究不能也无力进行 科学的全面系统的研究。现国家应加大炮制研究的投入。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集中优势力量,分层次进行系统研究,以阐明炮制的科学原理。
研究思维习惯上的局限,中药炮制研究中习惯于以唯能证说明传统理论及方法。造成对传统理论的评价、质疑得不到认同,现有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更加困难。这种不成文的习惯。一定程序上制约了炮制研究的发展。如:苦杏仁是否去皮,虽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因与传统不符,仍长期得不到法典的认可,不能推广应用。
研究与生产应用结合相脱离,炮制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关的科研、高等院校等部门,生产部门严重匮乏。因管理体制不完善,使得愈精心炮制,经济亏损愈严重的现象普遍存在,生产部门更是无心也无力开展炮制研究,许多有益的研究成果难以在生产中发挥作用,研究与生产实际的脱离,制约了饮片质量的提高。
3.3临床中运用中药毒性理论时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药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中药临床疗效不够稳定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对药性掌握不当等问题,导致患者中毒的现象频繁。影响中药临床药效的因素贯穿了药物生产、保存、使用的全过程,尤以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尤为重要。
3.3.1饮片的质量问题
中药饮片的真伪优劣及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中药的临床疗效。因此,可将保证饮片质量视为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第一道关口。为确保中药材的质量,首先应注重对药材品种、产地、采收季节及药用部位的选择。例如,广藿香主含挥发油,但海南产广藿香含油在2n/0以上,
12
不含氧组分含量较高,广藿香酮含量很低:而石牌广藿香含油仅02%~cL3| %。不含氧组分含量较低,广藿香酮含量较高。又如,麻黄茎有发汗作用,而麻黄根却有止汗作用.故两者应严格区分开来。其次,药材的贮藏水平也关系到饮片质量的高低。在贮藏过程中应采取避光密闭、通风干燥防潮、硫磺熏杀蛀虫及虫卵等措施。对在库药材定期检查,控制仓库的温度和湿度,发现霉变、生虫或走油药材要及时处理。最后应根据药物的特性。坚持依法炮制,认真执行药品标准,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3.3.2医药关系方面的问题
现代中医和中药之间在普遍存在着医生不知药情的现象。许多炮制研究的有益结果迟迟得不到临床用药的认可和验证以致在临床应用中,大多数法典规范规定的炮制品名存实亡或名实皆亡。有关调查我地医院和村卫生所136个单位的中药处方38OO张。发现大部分须用炮制 品的中药却用生活品替代,或是方中不给予标明,认为同是一种药物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对炮制的科学性持怀疑态度。如药典规定的近14种蜜制中药,占一半以上品种的无一家单位,部分常用的是蜜炙甘草、黄芪、麻黄之类,对使用频率较低的如马兜铃等更是少见。大量中医临床研究报道,几无涉及炮制品的应用比较。中药炮制是历代医药家长期临床实践发展起来的,是医药结合的产物。古代医家,多有采药、制药的实践,对中药的炮制方法等对疗效的影响可以随时观察、体验和总结。这不仅加速了炮制学科的发展,也提高了医疗效果。如众所皆知的李时珍,就是医药结合的典范。现在医药关系严重脱节,从医者无制药的实践,从药者观察不到药物的疗效。现代科目分工越细,虽促进了医药知识的深化,但也加大了医药间的不协调关系。由此看来,如不建立适合新时代要求的高层次中医药结合模式,除少数生、制品功效有明确区别的外,大多数炮制品都将难以在临床中长期应用下去。
4解决中药毒性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3
毒性中药是中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药的毒性和药效也是密切相关的近年来,有关中药毒性和不良反应的报告呈逐渐递增的趋势。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是重中之重的大事。中药毒性是目前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影响到中医药进一步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壁垒之一。本部分通过对中药毒性理论和当前中药毒性认识不足的问题进行解析及提出策略。
4.1提高人们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4.1.1中药毒性是相对的概念
人们常说服中药比服西药毒副作用小,其实不然,是药三分“毒”。如果辩证失误对有毒性的中药剂量掌握不准,就可导致患者中“毒”。“毒药”一词在古代医药文献中通常是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药性都各有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药”是治病的物质,“毒”是药物的属性之一,所以古代才将药物称“毒药” [25]。凡是药物均有一定的生理活性, 和西药一样,中药有一定的毒副作用。用之得当,可以调偏扶正,产生治疗功效。用之不当, 则可动乱,产生毒副作用。所谓“有毒无毒”及“毒性强弱”都是相对而言的。换言之,中药含有毒性成分,并不意味着对人体有害。不加限定地将某药视为有毒或无毒,并将其绝对化,既不符合客观实际,也有违科学规律。
4.1.2辨证用药
中药都有其一定的适应证。中医临床用药首先通过四诊,收集患者的各种症状、体征表现,进行综合分析,辨别病因、病机。根据证候,确定治则治法组方用药。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等治法。
中药之所以能增进人体健康水平,防治疾病,乃在于中医药学的指导作用。一旦脱离了中医理论,中药的应用必将混乱,或不治病,或伤身体。而在目前临床用药过程中,许多医生往往割裂“医”“药”
14
之间的内在联系,忽略甚至摒弃中医理论的指导作用;而在国外,一些国家更是只把中药(或中药成分)作为一种食物或补剂应用,经常出现药不对证、配伍不当、炮制无度、剂量不妥、应用方式不适、应用范围随意扩大等问题。如此不按中医理论应用中药,不出现毒副作用反而不正常[26]。
4.1.3配伍科学合理
有毒药物通过与其他药物配伍,可降低毒性。主要是运用“七情”中“相畏”、 “相杀”配伍。如《本经·序例》云:“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伤寒杂病论》中四逆汤用附子配干姜、炙甘草组方。该方若单用附子,强心作用既不明显,也不持久,且具有毒性;与甘草、干姜配伍后,其强心升压作用显著而持久,且毒性大大降低,较单用附子的毒性降低4倍。正如陶弘景所谓“俗方每用附子,须甘草、人参、生姜相配者,正制其毒也”[27]。
4.2中药炮制基础理论研究问题解决对策
中药之中有些药材含有一定毒性,有些是剧毒,若对这些中药不进行科学合理的炮制,就不可避免地要造成严重后果,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对毒性中药的炮制与中药毒性之间的关系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通过炮制对中药的毒性进行科学的处理[28]。
4.2.1健全法制,完善管理体制
把中药管理纳入系统的、科学的、法制的轨道,大力加强中药饮片质量基础性研究,尽快制定科学的统一的炮制标准[29],把炮制标准列为《中国药典》一部的重要内容,用法的形式把它固定下来。建议《药品管理法》增加健全有关中药管理方面的规定,从而根本上解决当前中药管理无法可依的现状。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弄清中药管理的历史和现状。
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通过产地加工、经营管理、炮制加工、使用管理、成药生产、教育研
15
究等方面的相互协调,建立科学的、与社会、经济、科技、人才培训使用等诸方面的相互配套的管理体制。加大国家的检查力度,严格运用法律手段对不法分子进行彻底清查,使其没有空子可钻,没有暴力可赚。同时按市场的经济规律,大力鼓励生产、经营、使用优质药材,从而根本上解决让人担扰的饮片质量问题[30]。
4.2.2加强炮制基础理论研究
国家应对炮制基础理论研究从政策、经济等方面给予扶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 术,结合中医药传统理论,阐明炮制品的功效特点,使其更有效的指导临床用药。也是使中药真正走向世界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炮制基础理论内容涉及面广,研究复杂困难。因此,在进行广泛的临床调查,模清各炮制品的炮制方法、经验 及临床用药情况,并结合对中药大量古籍文献[31]的系统整理研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分析,分析一药数法各家殊治的科学性,剔除一些不科学的、商业性的制法。在找出它们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一般性规律的基础上,进而分析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临床意义[32],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依据。中药炮制品只有阐明其功效特点,并在临床中得以使用。炮制学才能真正继承、扬弃、发展。
4.2.3加强中药炮制标准化各系统的研究
组织全国力量,研究建立炮制品的杂质限度、片型规格、气味色泽、辅料使用及质量、浸出物含量等基础质量指标[33]。
实现中药炮制的现代化。开展炮制工艺的规范化、客观化、数据化研究。实 现炮制的工业化标准化生产。如:苦杏仁炮制研究了几十年。应把是否去皮、炮制条件、蒸制条件、炮制品苦杏仁甙含量等指标固定下来,以利统一制品质量, 而不能长期停留于传统水平。
16
树立中药质量标准意识,全面实施炮制品的批准文管理制度。实现炮制品生产的企业化管理,对炮制品进行安全有效的小包装,实行商标注册,统一标准。 并如西药一样给予标明批准文号、厂名、生产日期、质量指标,功效特点,使用 保管方法、注意事项、毒副作用[34]等。让中药真正的成为药品 。
在学术思想上,提倡百家争鸣;研究方法上要传统与现代并重,力求在饮片这一入药形式有所突破。饮片形式、传统炮制绝非终极真理[35]。即使原理是科学的,也完全有必要在制备方法、应用形式上更新与发展。要客观评价中药炮制的作用,不能泥古不化,也不能以今律古。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饮片这一入药形式必将进行变革:既能体现传统特色,又具有统一稳定质量、方便调配服用新概念的“炮制品”,如饮片颗粒粗粉,浸出提取物干粉等出现。将大力推进中医药事业的现代化进程[36]。
4.3改进临床中中药毒性的策略
4.3.1改善饮片的质量
各级药监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内中药饮片的监管力度,对经营、使用单位的资质要严格审查,规范进药渠道,严禁无证经营,非法经营,定期或不定期的对中药饮片市场进行全面抽验,以保证中药饮片质量,严厉查处无证经营及制假、售假等行为[37]。根据九五规划的要求,我们已经采取中药饮片厂和中医药科研单位联合研究[38]的形式,利用各种现代化检测方法,如薄层扫描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质联用法等,测定中药经过炮制工艺前后主要药效成分、毒性成分的变化,并结合炮制前后饮片的代表性成分的药效、毒理研究,来联系中医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分析探讨其炮制原理,制定中药炮制工艺规范化操作和饮片代表性成分的质量标准[39]。如经过干燥处理,避免霉烂变质,有利于贮存。如有些昆虫类、动物类药物经过加热处理,如蒸、炒可杀虫卵,防止孵化,亦为便于贮存。植物的种子等经过加热处理,能终止种子萌芽,而便于保存不易变质。
17
4.3.2加强中药临床药学研究
只有加强中药临床药学研究,在高层次上促使医药结合,才能够摆脱落后的中药炮制现状,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整体优势。
使药性发挥最大的作用,而不是毒性。我国各中药高等院校应成为培养中药炮制人才的基地,建议增设有关中药炮制基础理论研究课程[40]。把中药药理学内容融入中药学和中药炮制学中去,使传统理论与现代研究成果更加有机的结合并得以推广。中药专业技术人员要加强中药临床药学的培训学习,参与中医医疗实践,及时为临床医生提供药品质量、炮制规格、制剂形式、新药特性等方面的信息,有计划地进行炮制品的临床应用研究,把炮制临床研究纳入有组织、有计划的轨道。这样不仅可以促进中药炮制学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中医药在其他方面的同步发展。
5小结与展望
中医药理论体系与现代医学存在很大差异,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以整体的、动态的、辨证的观点把握疾病。同样有毒中药研究的思路也当借助中医的整体观、动态观,辨证观思维,突破现代科学研究静止、片面的研究,只有把中医的思维与现代科技结合才能创造出属于中医药自己的现代化,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研究,既有中医药的思想,又有相对的客观指标。对中医药创新体系建立,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无益是大有裨益。随着对更多有毒中药毒性研究的铺开,将逐步对有毒中药的相关传统理论做出科学论证,进一步揭示蕴含其中的更多科学内涵,完善对有毒中药药性的认识,推动有毒中药研究全面、深入的研究,开创有毒中药研究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熊丽娟.中药毒性理论探讨[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7,30 (3) : 20 - 23.
18
[2]鲍志东等,马兜铃属植物的肾毒性[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2001, 23(2):259.268
[3]桑健.木通中毒致急性肾衰竭病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1, 2(6):357.
[4]沈荣基等.口服五加皮中毒死亡病例报告[J].福建中医药 2001,32(4):20.
[5]刘士敬.辨证对待中药毒性[J].医学与哲学 2002,23(6):51~53.
[6]秦志平, 董丽艳. 正确认识和对待中药毒性[J].医学与哲学 2003,24(10):59~60.
[7]梁英,潘英明.巴豆种子油的6C-MS分析[J].光谱实验室 2004,19(6):748-750.
[8]周先礼,简锡贤,王锋鹏.瓜叶乌头中生物碱成分的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2,14(5):14.
[9]程晓卫,吴立明.毒性中药的致毒原因及减毒应用[J].国医论坛 2009,24(1):46.
[10]杜颖,贺庆,张潇,等.长春新碱神经毒性的探索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 2008,28(6):861.
[11]张东玲,张秀英.中药毒理学的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医药杂志 2005,24(1):51.
[12]笪红远.中药毒理学研究进展[J].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5,21(6):87.
[13]罗沛,钟振国.中药毒理学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 2008,24(2):222.
19
[14]石会丽,韩燕萍.土贝母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 2004,25(9):857.
[15]金畅,滕小玲,雷亚宁,等.中药苦参碱对体外培养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J].温州医学院学报 2008,38(2):134-137.
[16]王春雷, 芦柏震, 侯桂兰. 中药不良反应浅析[J].安徽医药 2006,10(3):220—221.
[17]岳风先,汪芳.中药中毒报道的思考[J].中国中药杂志 1998,23(2):114
[18]张旭丽,贾丽艳.中药毒性探微[J],中医药信息 2006,23 (4):201
[19]徐群伍.口腔修复理论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296.
[20]肖晓蓉.口腔微生物学及使用技术[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23-47.
[21]朱希涛.口腔修复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122
[22]胡晓宇.浅析药品标准.中药国事 2002.16(5):365
[23]叶定江.中药炮制原理研究和思路.中国中药杂志 l992.17(3):149.
[24]刘学华.李云.中药饮片质量问题辨析.中国药师 2002,5(6)377.
[25]李前勇,王健, 贾仁勇等.中药毒性与元素含量的比较[J].四川畜牧兽医学院学报 1995, 9(2):55
20
[26]苗明三,白明学.从中药在国外应用的限制看中药的质量与毒性[J]. 中医药学刊 2003,21(11): 1834.
[27]李波,吴美兰.中药毒性产生原因及减毒方法新论[J].光明中医 2006,21(10):134.
[28]杨芬明.实用毒性中药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7:317.
[29]龚千峰.中药炮制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
[30]李伟,樊小燕.黄帝内经一本通[K].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5.
[31]崔树德.中药大全[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574.
[32]姜晓东,杜少斌,单晓梅,等.马钱子的炮制方法[J].基层中药杂志 2000,14(4):38.
[33]丁涛,黄辉.中草药不良反应及防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2:58
[34]廖仰平,黄丽飞.炮制质量对中药药效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8,2(17):65-57
[35]杨公涛.中药毒性及减毒[J].山东中医杂志 2008,27(9):626-627
[36]王存琴,龙泉江.甘草炮制的文献研究[J].甘肃中医 2007,20(3):421
[37]侯家玉.中药药理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1;96;118;122;205;215.
21
[38]王琳琳,丁安伟.有毒中药饮片炮制的研究概况[J].中国药房 2008,19(3):229.
[39]魏健,刘勇,王蕊.中药饮片质量存在的问题和监控建议[J].中国药房2008,19 (3):23-61.
[40]王娜,张瓣平.我国中药材市场存在的问题及监管对策[J].中国药房 2008,19 (6):41-47.
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