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在阅读叙事类文章时,学习从标题等标志性词句入手,理清叙述顺序;2.在推敲词语和句子的过程中,发现并感受作者所蕴含的情感;3.学习边读边圈划批注的读书方法和课堂中听记笔记的方法;4.对鲁迅生平及其作品有所了解。课前预习:
1.读课文。默读全文,依次标上各自然段序号;朗读全文,读准字音。2.完成抄词注释作业。
3.思考:把课文简单地分为两大部分,你将怎么划分?说说你划分的理由。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学习——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师:作者是生:鲁迅是谁
师:鲁迅是我的爷爷辈,
也就是你们的爷爷的爷爷。这篇文章写的是他小时候的事情。
预习
思考,文章分两部分,怎么分?商量一下。
师:我听到三种答案,1-9,9-24;1-9,10-24;1-8,9-24.说说理由。先请1-8分法的同学说。生:题目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内容一个是百草园一个是三味书屋,第人要把我送到三味书屋了”,所以属于第二段。
师:他的理由一,标题。理由二,第一句写三位书屋。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生:第9段是过渡段,分段归下文。师:从哪知道的生:老师告诉我的
师:他看出这是过渡段,其次老师告诉他。老师说的是“一般归下文”。再请同学说说段的理由。
生:“总而言之,我不能常到百草园了。”说明留恋。第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生:ADE,是“别了”。第号,琢磨每一句讲什么,习惯。生记,朗读。师:一共几句?生:4句。生:5句。师:读一读。
生:第一句是“我不知道……”第二句……
师:这五句到底讲什么。最后两句就是告别。动植物,用“们”,把它们当人,说明他们感
9节是和百草园里的东西告别。
师:很好的习惯,从文章中找到依据。把第九段读一读,出声朗读,这一段每一句话标个序
这几句讲什么。把我的要求记在书上笔记本上,这是中学生读书的
10段就开始写三味书屋了。
1-9
9节写“家里
情很好。前两句再读一读,看看到底讲什么。生:书塾是最严厉的
师:我来读一读,不知道能不能成功地让你们听出来。生:书塾最严厉,为什么
师:我不知道为什么去,而且是最严厉。圈划。“不知道为什么”,“而且”。后面两句自己读读看。三个“也许是”背后什么意思?生:鲁迅先生觉得自己被送到书塾去的三个原因师:什么原因生:自己觉得
生:“也许”是表达一种猜测师:他猜来猜去,有没有猜其他人呢?生:他猜测自己是不是犯了什么错
师:他觉得读书是一种惩罚。带着这种感觉去读一读。生读
师打断:不要拉腔拉调,说人话生再读
师:看起来不适合齐读。读读看。生散读。
师:这个过渡段更多是表达怀念百草园还是要去三味书屋呢?生:怀念
师:所以归入第一部分更恰当。他这么留恋呢?自己读一读能归归类?
生:两大原因,一是百草园中有生机勃勃的动植物,例如覆盆子等;二是在百草园中做很多事情,把何首乌等等。
师:读数学肯定很好,善于抽象。先具体说说哪些方面的事。生:第2段写了泥墙根一带的玩耍;第捕鸟。
师:第1段呢?生:总起
生:1-2都是怀念,描述一下百草园师:1和2 一样吗?生:不一样
师:1;2;3-6;7-8。先是总起,然后写泥墙根;然后想到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冬天捕鸟。说故事是这样说的。先看看第生:齐读师:一共几句?生:2句。师:第1句讲什么生:百草园在哪里
师:分句前和分句后讲的一样吗?
生:第一个分句讲现在的状况,第二句引出下文。
师:“但”很重要,后面半句讲什么呢?“那时”是指什么?
1段,怎么总起的,齐读一下。
3-6节写百草园的传说,让他觉得很神秘;第
7-8写
1-9重点是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百草园到底有哪些生活值得1-8段,鲁迅先生小时候在百草园有哪些非常留恋的生活?能不“总而言之”表达一种无奈。
ADE呢?你们读得很欢快。自己互相
生:7、8年前;小时候师:小时候,什么时候?生:上学前师:几岁呢生:6岁
师: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是
1926年,45岁。他进三味书屋是
1892年,正月。11足岁。“那
时”是11岁之前。这个补上去的东西,叫“补注”。可以加在结尾、开头“那时”、进三味书屋文章处。这节课学习很多方法:补注、标序、圈划、听、记。师:回家把第
2段自己读一读,哪里是我的“乐”?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季节?
第二课时
师:简单回顾一下昨天的内容。先是从题目入手,然后分析了过渡段,分析了第一段,那时是我的乐园。回家考虑第二段讲的内容。生:第二段写了很多百草园里的景
: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
师:刚才那位同学讲的你们都听懂了吗?不着急举手,这一段除了景还有物吗?散读,
有哪些景,哪些物。出声的读,可以有感觉。默读,用昨天的办法,这一段有几句,想一想
重点说的是那几句?生:重点是“单是”
师:圈一下。前面为什么要写“不必说”。生:泥墙根一带
师:“不必说”是很多很大的地方,有乐趣的地方多了去了。只说说泥墙根一带。有无穷的趣味。我们先圈划,他遇到、看到、听到的是什么,他是一个人,他和哪些对象一起玩?生:油蛉、蟋蟀、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师:有动物和植物。如果写成有油蛉,有……,趣味还有吗?生:没有
师:作者是看、听、行动着,从而有着怎样的感觉。师:油蛉在低唱生:拟人
师:为什么要拟人,拟成“低唱”,表达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木莲可以补注一下,是“薜荔”。生:可以吃吗
师:可以,微甜。看“何首乌”一段,符合孩子的心理。“无限乐趣”是泥墙根一带,那前面的“不必说”有没有乐趣。生:有乐趣师:哪个更有乐趣生:后面的师:讨论一下。生讨论
师:前面有没有乐趣生:有师:怎么看出来生:不必说
师:这是门牌号码。要进去看具体写了什么。齐读一下。
思考
生齐读。
师:菜畦是怎么样的生:碧绿的
师:说明种得好。桑葚,有桑树。桑树是干什么的?生:养蚕
师:春叶养蚕,秋叶做茶。
师:这一段写了什么,是怎样的什么,你的感觉是什么,边上加批注。师:接下来要过渡了,第师:何首乌是根生:桑葚是秋天
生:我网上查到,桑葚是夏天成熟的
师:皂荚树是秋天结果,桑葚是夏天,木莲夏天结果,蟋蟀又叫秋虫。春夏秋可以看、听、行动,充满生机勃勃。冬天的写了“乐”读,圈划生默读圈划。
吗?第8段写了什么?怎样写出心情的?自己读一
7段是讲了冬天,春夏秋在哪里讲
生:第二段,碧绿的菜畦,鸣蝉是夏天,何首乌是秋天结果
第三课时
师:冬天的百草园圈动词,为什么这些动词体现了享受的过程呢?师:请同学朗读第生读
师:知否为何去三味书屋?到三味书屋后的生活有哪些经历?圈划默读师:先说说写了几个部分,分别第几段到第几段
生:先是给先生行礼,然后问怪哉虫,寻蝉蜕,读书,画画生:10-11行礼;12-15鲁迅问怪哉虫被先生怒斥;活
师:有不同意见吗生:还应该加一个部分,
17-19节,三味书屋后面的一个园
师:20节“读书”放在哪里
生:17-20是一段,在园子玩,先生让他们回去,引出下面读书的内容师:这个划分很伤脑筋,因为很多事情连在一起。生:独立划分
师:这是一段插入,介绍他们怎么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在三味书屋,读书,学生出去玩,老师叫回来,学生放声读书,学生的声音低下去,老师读书。这就是三味书屋日常读书的过程。在三味书屋过着怎样的生活,他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个“有念”?念什么?生:4个
师:这些东西都是错的。做笔记,第一个“有念”出自《论语》;第二个选自《幼学琼林》;第三个选自《易经》;第四个选自《尚书》。写下来,他想告诉读者什么?生:死读书是没有用的
师:那时候私塾的读书,老师带读,背,不讲解,所以学生并不理解。老师读的什么?这是
45岁的时候他懂了,他把
11岁时不懂的东西,?第21段-22段,有几
16段呢
16-23鲁迅和同学寻蝉蜕;
24画画闲余生
9段
清朝刘翰写的一篇赋,这是科举考试不考的。他一方面教学生科举读物,但自己感兴趣的是
不考的。两个“拗过去”,强调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回过头来看,他有戒尺不常用,有规矩但比较松。这一部分成几个方面?生:5个
师:集中介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寿老师有什么关系,回家网上查。师:出声朗读第生朗读
师:有什么区别。第二段介绍我看到什么,第七段是我做了什么,读的时候一样吗?2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比较一下。
寿老师的特点。请你们回家查,三味书屋,什么叫“三味”?
生:朗读师:作业,熟读第篇写读后感。
2段,选读第7段。抄写第7段。半个月完成,看《朝花夕拾》,任选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