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2)法家拂士(通“弼”,辅弼) (3)衡于虑(通“横”,梗塞) 【古今异义】
(1)管夷吾举于士(古义为“狱官”;今常指“士兵”等) (2)人恒过(古义为“犯错误,犯过失”;今常指“经过,过去”等) (3)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这些办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词类活用】
(1)苦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2)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3)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4)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贫困)
(5)行拂乱其所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6)所以动心忍性(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
(7)人恒过(名词用作动词,犯过失,犯错误) (8)入则无法家拂士(动词用作名词,国内) (9)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词用作名词,国外) 【一词多义】
(1)发:A. 舜发于畎亩之中(动词,被任用)B. 发于声(动词,发出) (2)拂:A. 行拂乱其所为(不顺)B. 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弼) (3)士:A. 管夷吾举于士(狱官)B. 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 【重要词语】
(1)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2)人恒过(常常) (3)而后喻(明白) (4)衡于虑(通“横”,梗塞、指不顺) (5)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 【重要句子】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往往会灭亡。〕
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重点问题整理】
1. 文章开篇列举 六个人的事例有何作用?
1他们都是出身卑微,饱受磨练,并终有成就的人。 答:○
2引出下文的论述。 ○
3直观有力地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 ○
4运用排比,增强说理的气势。 ○
5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
2. 为什么文章只用一句话来论述“死于安乐”?
1时代问题。战国时代,群雄纷争,无安乐可言,对于当时的人们,答:○“生于忧患”更有现实意义。
2作者的写作目的,激励那些处于忧患的人们,战胜忧患,成就大的事业。 ○
3论题“生于忧患”和“死于安乐”是相辅相成的,论证了一个即论证了另一个。 ○
4前人对“死于安乐”论证了很多。 ○
3. 本文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答:积极主动地看待磨难,主动磨练自己,成就大的事业。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4. 举出其他“生于忧患”的例子和名言。 例子: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音乐创作。
名言: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阳光总在风雨后。
5. 你读了本文后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要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
【三年中考汇编】
文言文阅读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兽有猱①,小而善缘,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不休,成穴,虎殊快②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而汰其余③以奉虎曰:“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虎曰:“忠哉,猱也!爱我而忘其口腹。”啖已又弗觉也。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
——刘元卿《猱》
【注释】①猱náo:古书上说的一种猴。②殊快:很舒服。③汰其余:要扔掉的余渣。汰,扔掉。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必先苦其心志 苦 ②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 迹 ..③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 辄 ④猱则已走避高木 则 ..11.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
12.甲文中的舜等人成就大业和乙文中的老虎被“啖”脑而死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13.两文阐述同一道理所运用的写各不相同,试作简要说明。(2分)
10.答案:①使„„痛苦;②就;③追寻踪迹;④却。 评分:每小题0.5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我偶尔得到一点食物,像生肉这类美食(或美食)不敢私自享用,把它献给您。 评分: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甲文中的舜等人历经磨难而变得内心警觉、性格坚强、才能增强;乙文中的老虎
沉湎于“瘙痒”及美言美食的享受。 评分:答对一项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示例:甲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或通过举例和道理论证),乙文运用借事寓
理的写法(或通过讲述寓言故事的方法)。 评分:答对一项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
【甲】
生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博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傲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孟子论仁、礼、义 ①②③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④○5○6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往之女家也,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
○7○8○9○10
遣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轲(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J①丈夫:成年男子。②冠:古时男子二十岁称作成年,要举行加冠礼。③命:教导。④夫子:丈夫。⑤顺:恭顺,孝道。⑥妾妇:妇女,这里“妾”“妇“连用。⑦广居:宽大的房子,孟子用来比喻“仁”。⑧勘正位:正确的位置,孟子用来比喻“礼”。⑨大道:大路,孟子用来比喻“义”。⑩由:遵循大道走。
26.解释加点的词(4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2)人则无法家拂士( ) ..
(3)舜发于畎亩之中 .
( ) (4)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
2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8.这两则短文的主题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甲:
乙:
29.选段乙中,有两处可以看出孟子对女性有歧视的思想,请选一句,并加以评议。(4分)
句子:
评议:
26.(1)责任,使命(2)通“弼”,辅佐(3)起,指被任用(4)这 27.(1)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能有所作为。(2)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
28.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9.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往之女家也,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孟子认为女子必须要顺从自己的丈夫,那才是“妾妇之道”,但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如果丈夫行不义,妻子就应该规劝补正,这样才是正确的。 【参考译文】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仪吗?男子成年的时候,父亲给予教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 教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能违背你的丈夫 !” 以顺从为原则,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居所里,站立在天下最重要的位置,施行天下最重要的道理。实现志向了,就跟百姓一起实行它;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实行自己的道理。金钱不能扰乱他的心,贫穷卑贱不能使之改变,威武不能屈服他的志向。这才叫做大丈夫!” 文言文阅读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兽有猱①,小而善缘,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不休,成穴,虎殊快②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而汰其余③以奉虎曰:“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虎曰:“忠哉,猱也!爱我而忘其口腹。”啖已又弗觉也。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
——刘元卿《猱》
【注释】①猱náo:古书上说的一种猴。②殊快:很舒服。③汰其余:要扔掉的余渣。汰,扔掉。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必先苦其心志 ②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 ..
③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 ④猱则已走避高木 ..11.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
12.甲文中的舜等人成就大业和乙文中的老虎被“啖”脑而死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13.两文阐述同一道理所运用的写各不相同,试作简要说明。(2分)
10.答案:①使„„痛 苦;②就;③追寻踪迹;④却。 评分:每小题0.5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我偶尔得到一点食物,像生肉这类美食(或美食)不敢私自享用,把它献给
您。
评分: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甲文中的舜等人历经磨难而变得内心警觉、性格坚强、才能增强;乙文中的老虎沉湎于“瘙痒”及美言美食的享受。
评分:答对一项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示例:甲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或通过举例和道理论证),乙文运用借事寓理的写法(或通过讲述寓言故事的方法)。
评分:答对一项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有一种狡猾的动物叫猱,(体形)小善于爬树,爪子锋利。老虎的头上发痒,就让猱(帮他)抓挠,久而久之,(老虎头上挠)出了洞,老虎感到很畅快,没有发觉(脑袋挠破了)。猱逐渐取老虎的脑髓吃,然后把吃剩余下的来献给老虎。老虎吃了脑浆,(觉得脑浆)很美味,认为猱很忠心,就更加爱猱,亲近猱。时间长了,老虎的脑袋被掏空了,疼痛发作,(老虎去)寻找猱。猱(却)已经逃跑躲避到高树上了。老虎跳跃着大声吼叫,就死了。
(二)阅读古文,完成11-15题。(13分)
[甲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委而去之 (放弃) B.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疆域) D.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12.下面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B.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D.战必胜矣 必先苦其心志 ..
13.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甲文以战争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乙文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B.甲乙两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给文章平添了气势。此外,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配合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
C.甲文的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们主要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
D.甲乙两文都是短小的议论文。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5.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战国时代,而当今世界局势也不够稳定。钓鱼岛自古以来就
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而日本就钓鱼岛问题多次向中国挑起事端。请你结合甲、乙两文中的相关内容,联系实际来谈谈自己的感悟。(3分)
11.C 12. D 13. C 14.(4分)(1)(2分)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亲戚朋友都反对的寡助之君。
(2)(2分)(而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15.(3分)答:学生只要能结合两篇短文,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等角度中选取一个,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情,并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比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24—28题(10分)
甲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文: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选自《史记》) 24、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1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
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①曾益其所不能( )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 .. ③吴既赦越 ( ) ④与百姓同其劳( ) ..
26.翻译下列句子。(2分) 女忘会稽之耻邪?
27.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的道理,文中的中心论点是 。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 来概括其主要内容。(3分) 28.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2分)
24、舜/发于/畎亩之中(1分)
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① 通“增”,增加 ② 犯错误 ③ 赦免 ④ 劳动
26、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2分)
27、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 (意近即可) (1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分) 卧薪尝胆(1分)
28.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2分)
【湖北省孝感市】二(二)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10—13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吾有三遗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
②③
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矣!及仇雠已.
灭,天下已定,则专宠伶官,沉溺声色,朝政皆废。终至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不知所归,何其衰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改)
注:①晋王:即李克用,因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封为晋王。后面“庄宗”为其子,称帝后沉溺声色,终被伶官叛乱所杀。②从事:一般属官。③少牢:古代祭祀用牲畜,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④仇雠(chóu):仇敌。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必先苦其心志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沉溺声色 ..C.及凯旋而纳之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D.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终至一夫夜呼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⑪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⑫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
A.甲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与乙文中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表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明了忧患意识对国家或个人的重要性。
B.乙文中庄宗起初牢记父亲的遗志,在打仗前,会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父亲赐给的箭,用它去射死三个敌人。
C.甲文中列举的舜等六位贤士都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D.乙文中“可谓壮矣”“何其衰也”分别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和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的前后对照极为强烈,发人深省。
13.联系学习或生活实际,简要谈谈甲乙两文对你走向成才之路有什么启发。(3分) 【答案】10.C
11.⑪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2分。得分点:“衡”,梗塞,不顺;“作”,有所作为)⑫忧愁劳苦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能使人丧失性命。(2分。得分点:“忧劳”,忧愁而劳苦;“逸豫”,安逸享乐)
④
①
12.B 13.答案略。(围绕“忧患意识”“胜不骄败不馁”“磨练意志”等任意一点来谈即可,共3分。)
【参考译文】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甘肃省兰州市】(二)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完成10-13题。(18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⑪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⑫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 .⑬创业与守成孰难 孰: .⑭征与吾共安天下 安: .1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④
①
②
③
C.莫不/得之于艰难 D.玄龄与吾/共取天下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⑪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⑫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13.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
⑪【甲】文第2段用对比的方式论证了文段的论点。试对此作简要说明。(2分)
⑫【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3分)
【答案】10.(4分)⑪被选拔 ⑫通“横”,梗塞,不顺 ⑬哪一个 ⑭安定,管理
11.(3分)A 12.(6分)⑪(3分)通过这些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增强他的才
干。译出大意给2分;关键词“所以”,译对给1分。
⑫(3分)然而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了。译出大意给1分;关键词“然”“往”两处,译对一处给1分。
13.(5分)⑪(2分)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⑫(3分)他们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难”,
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答出“治国思想”的,给1分;结合文段进行具体分析的,给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唐太宗问身边大臣说:“创业与守成哪一个难?”房玄龄回答说:“开创新朝代的初期,与群雄一起用武力争斗,然后使他们臣服,是创业难啊。”魏征说:“历代君主,哪个不是从艰难境地取得天下,又在安逸中失去天下,守成更难。”太宗说:“玄龄与朕共定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深知创业之难。魏征与朕共定天下,常常害怕骄奢从富贵中生成,祸乱从疏忽中生成,所以知道守业的艰难。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事了,眼下守业的艰难,才应该是我与各位大臣必须谨慎对待的。”
【福建省莆田市】二、(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3-6题。(17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
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二章》)
【乙】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其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①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
若于此时,使②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③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
(选自蔡襄奏折《乞④用韩琦⑤、范仲淹》,有删改)
【注释】①支:通“肢”。②使:假使。③惮:怕,畏惧。④乞:乞求,请求。⑤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
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⑪舜发于畎亩之中 ⑫劳其筋骨 ..
⑬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⑭非徒愈病 ..4.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⑪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分)
⑫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3分)
5.请用选文中的句子填空。(3分)
⑪甲文中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 ”,有了这样的磨炼,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分)
⑫乙文作者认为“天下之病愈深”的原因使“ ”。(1分) 6.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它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在人才的问题上,它们的看法又有何相同之处?(4分)
【答案】(一)(17 分) 3.(4分,每小题 1分) ⑪起,被任用 4.(6 分)
⑪(3分)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故”“是”各1分,意思正确,句子通顺1分)
⑫ (3分)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衡”“作”各1分,意思正确、句子通顺1分)
5.(3 分)
⑪(2分)必先苦其心志,劳期筋骨,饿期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答出其中两小句可得1分,两句以上不完整也只得1分)
⑫ (1分)(使)良医不得尽其术。 6.(4分)甲文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文观点:选拔贤才,收取众人策略,大胆改革。(或“拔贤材,收众策,不惮改作”) 相同之处:都认为人才对国家至关重要,君主要重视人才。 (甲、乙观点各1分,相同之处2分,大意对即可)
【贵州省黔西南州】二、(二)阅读文言文选段,然后回答后面题目。(共15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
⑫使……劳累 ⑬通晓 ⑭只,仅仅
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致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⑪管夷吾举于士( .⑬及其稍长 ( .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⑫行拂乱其所为( .
) ⑭或因而抄录 ( .
) )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⑵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14.下列选项中与“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中的“作”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属予作文以记之 C.零落成泥碾作尘
B.化作春泥更护花 D.马作的卢飞快
15.历经磨难,让你有力量背负着痛苦继续行走,即使是用残损的手掌也能抚平生活的创痕。甲文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什么?甲乙两文的故事能给我们什么启示?(4分)
【答案】12.⑪狱官 ⑫违背 ⑬等到 ⑭有时(每一个小题1分,共4分) 13.⑪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2分)⑫太夫人用荻在地上划,用(这样的方式)教(欧阳修)写字。(2分)
14.A.(3分)
15.客观因素是:艰苦的生活环境(2分);启示:成才、成功都必须经历一番艰难困苦,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信心。(2分)
【参考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辽宁省沈阳市】二、(二)阅读选文,完成7~10题。(14分)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乙】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①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②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③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④,此子房⑤教之也。当淮阴⑥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选自《留侯论》,有删节)
【注释】①挟持:内心怀有。②项籍:即项羽。③轻:轻易。④弊:疲弊。⑤子房:即张良,字子房,为汉高祖刘邦主要谋士。⑥淮阴:指韩信。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必有过人之节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
B.匹夫见辱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 C.而其志甚远也 亲贤臣,远小人 (《出师表》) D.而轻用其锋
既出,得其船 (《桃花源记》)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 ⑪卒然临之而不惊。
⑫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由 此 观 之 犹 有 刚 强 不 能 忍 之 气 非 子 房 其 谁 全 之
10.【甲】文通过列举古代几位圣君贤臣的事例,论述了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 ;【乙】文通过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 。(4分)
【答案】7.D
8.(5分)⑪突然面对意外而不慌乱。⑫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高祖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
9.(2分)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10.(4分)【甲】逆境(磨难、困境亦可)【乙】忍耐
【参考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
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湖南省郴州市】二、(三)文言文阅读(16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②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上①谓侍臣曰:治《如治病,病导愈,犹宝将护。俛|遽自放纵,病复作,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傥:倘若。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⑪管夷吾举于士( ) ⑫困于心衡于虑( ) ..⑬病虽愈 ( ) ⑭四夷俱服 ( ) ..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⑴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⑵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13.甲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的作用是什么?乙文开头运用比喻的作有又是什么? (4分)
14.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 (4分)
【答案】11. ⑪狱官。⑫通“横”,梗塞,堵塞,不顺,⑬即使。⑭臣服,服从。(4分。每题1分。)
12.⑪(2分)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的才干。(紧扣“所以” “动” “忍” “曾”的理解,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⑫(2分)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紧扣“故”“数”字的理解,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13.(4分)甲文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
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乙文运用比喻,用治病来比喻治国,说明国家虽然强大了,但仍然要小心谨慎,居安思危。(每问2分,意近即可。)
14.(4分)甲文告诉我们忧愁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导致颓废衰亡。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但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即能居安思危,也就尤为可贵、可喜。(写出甲文观点2分,分析乙文2分。意近即可。)
【参考译文】唐太宗对亲近的大臣们说:“治国就像治病—样,即使病好了,也应当休养护理,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现在国家很幸运地得到和平安宁,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这真是自古以来所罕有的,但是我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维护久远,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啊。”魏征回答说:“国内国外得到治理安宁,臣不认为这是值得喜庆的,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