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度八年级(上)
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时长120分钟,分值100分)
分数: 班级: 姓名:
亲爱的同学们,经历了第一次月考、半期考,初中生活已经掀开了它美丽的面纱。现在我们又迎来了第二次月考,青春正值,我们明白不努力,我们拿青春干什么?。相信同学们已经做好努力奋斗的准备,青春正待起航。请同学们认真、规范答题!老师期待与你一起分享你的学习成果!
一、基础知识(共16分)
1、古诗文默写。(5+2分其中2分为附加题,每空1分)
(1)它没有 , 。也许你说它不美。《白杨礼赞》(2分) (2)报君黄金台上意, 。《雁门太守行》(1分) (3) ,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1分) (4)《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水之情表达诗人依依惜别的情怀的诗句: , 。(2分) (5)晴川历历汉阳树, 。《黄鹤楼》(1分)
2.给下列拼音写汉字或为加点字注音。(共4分) 狼jí ( ) 踌躇 ( ) xiáo ( ) 河 蹒跚( ) .. 恹恹( ) bīn( )临 俯瞰( ) 丘hè( ) ..3、看意思写成语。(1分)
(1)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方法。 (2)形容十分精妙逼真。
4、找出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 )(1分)
A.临江中学食堂开通24小时自助服务,平均每天接待学生约200余次。
B.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火了,孩子们的表现给观众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C.阳光中学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开展“话说我与世界读书日”活动。 D.通过阅读《红高粱》《檀香刑》等作品,我了解到莫言是一个思想深刻的人。 5、下列文学知识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白杨礼赞》作者是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文章开篇就抒情入题,紧接着又宕开一笔,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写法上运用了先抑后扬及象征的手法使文章富有变化,让读者回味无穷。
B、《永久的生命》作者是严文井,文章先感慨个人生命的短暂,进而歌颂“生命自身”的神奇和不朽,从悲观中发掘希望,在柔弱中寻觅刚强。
C、 《背景》作者是朱自清,文中4次提到背景,开篇点出思念背景,接着具体刻画望父买橘的背景,再接着写父子分手惜别的背景,最后在泪光中再现父亲的背景。
D、《昆明的雨》作者是汪祺曾,文章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贯穿着一条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思念。
6、试用符号补充标出下面句子的成份。(2分) (我 国 的) 石 拱 桥 有 悠 久 的 历 史。
1
二、阅读与感悟(38分)
(一)古代诗歌阅读(5分)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7.本诗“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中“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________________,诗人以“蓬”“雁”自比,从中透露出诗人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2分)
8.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如选“孤”进行赏析)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2分)
9.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二)文言文阅读一(12分)
《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 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 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 大丈夫。”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 ) (2)丈夫之冠也( ) ..(3)往送之门( ) (4)必敬必戒(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1)得志,与民由之 (2)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2、本文所说的“妾妇之道”是指什么?(用文中原句来回答)它的本质是什么?(2分) 14、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2分)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2
13、文中“广居”“正位”“大道”分别比喻什么?(3分)
15、文中有两句话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写出这两句话。(1分) (二)文言文阅读二(15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3)入则无法家拂士( )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 本在冀州之南 ..
B.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入之迂也 ..C.行拂乱其所为 其如土石何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而山不加增 ..18.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9.文中画直线的句子属于______论据;画波浪线的句子属于______论据。它们有力地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中心论点。(3分)
20.文中第一段举了六个事例,这六个事例有哪些共同点?(3分)
21.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本文的这一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2分)
(三)现代文阅读(6分)
植物中的“酒徒” 欧阳军
①提起美酒,相信许多嗜酒者都会垂涎欲滴,而植物界的“酒徒”,或许你还不知道吧。 ②在植物界,有些植物被酒诱惑而去“偷”尝其味,还有一些植物,“喝”酒居然上瘾,说它们是植物“酒徒”并不过分。
③在英国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里,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有趣的事:一桶波尔图葡萄酒贮存在地窖里,等到用时却发现,酒桶尚在,而桶内滴酒全无。是谁偷偷喝光了一桶美酒?查来查去,发现小偷竟是一株生长在地窖之上、几米之外的绿油油的常春藤。瞧!它的根须扎进酒桶里,似乎还意犹未尽。
④原来,这株长在院墙外的常春藤,嗅见酒香后,它的根便不辞辛劳地穿过院墙,又伸入地窖,
3
最后扎进酒桶里,天长日久,一桶美酒居然被它“喝”个精光,难怪它通体碧绿、身强力壮呢!
⑤有些植物不光爱喝酒,而且喝酒还上了瘾,成了不折不扣的绿色“瘾君子”。在日本东京葛饰区的帝释天佛寺内,生长着一棵高约10米、树干周长1米的瑞龙松,据说这棵松树已有300多岁高龄。
⑥当地居民米山宗春一家三代视其为宝,每年春天为它修剪完毕后,一定要在松树的四周挖6个大洞,每个洞内灌入米酒10瓶,约10升。
⑦米山宗春说,他们已经这样做了10年,如果哪一年不灌酒,这棵树便垂头耷脑,生气全无。为了这棵瑞龙松能够生长旺盛,他们全家每年都让它过一回酒瘾。的确,花谚中早有“人喝啤酒发胖,花喝啤酒发壮……啤酒含的营养多,浇花花繁叶更茂”“花喝啤酒,花期能长久”等说法。这是因为米酒、啤酒以及葡萄酒中含有糖、磷酸盐、氨基酸及其他营养物质,可以为大多数花卉的枝叶提供多种营养成分,难怪它们爱喝呢!
⑧但是,正如世间有爱喝酒的人也有不爱喝酒的人一样,植物界有酒徒,也有洁身自好、滴酒不沾者。巴西亚马孙河流域生长着一种草,叫测酒草,它对酒极为敏感,避之唯恐不及。喝过酒的人靠近它,即使口中存留的一点酒味也会使它的叶子“深感厌恶”地卷起来。
22.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1分)
23.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2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在日本东京葛饰区的帝释天佛寺内,生长着一棵高约10米、树干周长1米的瑞龙松,据说这..棵松树已有300多岁高龄。
2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常春藤因“喝”酒而通体碧绿、身强力壮。 B.日本的瑞龙松是植物界中不折不扣的“瘾君子”。
C.因为米酒、啤酒以及葡萄酒中含有糖、磷酸盐、氨基酸及其他营养物质,所以植物都爱“喝”酒。
D.“人喝啤酒发胖,花喝啤酒发壮”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昆虫记》名著阅读(8分) 27、《昆虫记》的作者是 ,在作者笔下 像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服; “为它的后代做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 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的动作慢了,它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 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 能够不凭借任何 工具,精确地“剪”下大小适当的圆叶片来做巢穴的盖子。(每空1分,共6分) 28、在作者笔下,事实与寓言相反, 是顽强的乞丐,而勤奋的生产者是蝉。(1分) 29、萤火虫发的光可以调控吗?(1分) 答: (1分) 四、作文(40分) 31、题目:那次,我没有________________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③用现行规范的汉语言文字表达;
4
④不少于600字;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一)1.植物中的“酒徒”——爱喝酒的植物。 2.“喝”在这里是“吸收”的意思,是指常青藤的根须扎进酒桶“吸收”了美酒,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3.列数字;运用数字具体鲜明地说明了瑞龙松已经成为植物界中不折不扣的“瘾君子”。 4.不能。因为“据说”一词有猜测、揣摩的意思,这棵树的实际年龄因为无从知道,所以作者只是揣测着估计树的年龄,所以保留这个词语,更加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5.C 6.生动形象。例如:通篇运用拟人的手法来介绍;而且用词精准,生动形象,如“长在院墙外的常春藤,嗅见酒香后,它的根便不辞辛劳地穿过院墙,又伸入地窖,.
最后扎进酒桶里,天长日久,一桶美酒居然被它‘喝’个精光,难怪它通体碧绿、身强力壮呢!”
(二)1.孤山寺 贾公亭 白沙堤 早莺 新燕 乱花 浅草 2.示例:“几处”写出早莺不多,“谁家”体现出新燕的尚少,这是切合早春时节的。而早春的景色自然有别于繁春季节,所以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很典型的,且用笔也是细致入微的。说“几处”“谁家”,可见不是“处处”“家家”。 3.示例:“争”和“啄”两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争”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莺以人的动作,形象地写出了春天里莺们生机蓬勃忙着在树上筑巢的热闹景象。 4.示例:表达了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于湖光山色的喜悦之情。
(十九)1.漂泊不定的行踪 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示例一:“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示例二:诗中的“直”字与“圆”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示例三:把孤烟放在广阔的大漠背景之下,渲染了边塞苍凉之美,“孤”字烘托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心情。 3.B
(十九)1.(1)被选拔 (2)这 (3)通“弼”,辅佐 (4)明白 2.A 3.(1)(通过这些)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2)这样之后,就知道忧愁祸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4.事实 道理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5.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炼。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意对即可) 6.示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打败了吴国;屈原遭流放,始有《离骚》问世;司马迁在遭受腐刑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最后完成了惊世之作《史记》。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