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考必刷题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题含解析1(1)

高考必刷题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题含解析1(1)

来源:爱站旅游
高考必刷题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题含解析1(1)

一、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1.下列各项反应对应的图象错误的是

A.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制备Fe(OH)3胶体

B.将稀盐酸逐滴加入一定量偏铝酸钠溶液中

C.将二氧化硫逐渐通入一定量氯水中

D.将铜粉逐渐加入一定量浓硝酸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注意二氧化硫和氯气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生成硫酸和盐酸,硝酸的性质与浓度的关系,注意根据关系式分析图像的正误。 【详解】

A.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制备Fe(OH)3胶体为吸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故A正确;

B.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H++AlO2﹣+H2O=Al(OH)3↓、Al(OH)3+3H+=Al3++3H2O,故图象中上升与下降段对应的横坐标长度之比应为1:3,故B错误;

C.反应的方程式为Cl2+SO2+2H2O=2Cl﹣+4H++SO42﹣,随着二氧化硫的通入,pH会降低,直到氯气反应完全,pH不变,故C正确;

D.铜先和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气体,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硝酸变成稀硝酸,铜和稀硝酸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当硝酸完全反应时,生成的气体为定值,故D正确; 答案选B。

2.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 A.Fe(s)B.CuOC.SiO2(s)

Fe2O3

FeCl3(aq)

Cu(NO3)2(s) Na2SiO3(aq)

Cu(NO3)2(aq) H2SiO3(s)

D.N2(g)【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NH3(g) NO(g)

A.铁与水蒸汽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故A不选;

B.Cu(NO3)2(aq)加热要水解,产生氢氧化铜和硝酸,硝酸易挥发,水解平衡右移,得不到 Cu(NO3)2(s),故B不选;

C.二氧化硅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故C不选;

D.氮气与氢气合成氨气,氨气催化氧化生成NO,故D选; 故选D。 【点睛】

本题综合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侧重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的考查,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易错点C,二氧化硅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3.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很多化学研究成果。下列古诗文对应的化学知识正确的是 选项 古诗文 A 《华阳国志》中记载:“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 《本草纲目拾遗》中对强水的记B 载:“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C 《天工开物》中记载:“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 《抱朴子》中记载:“丹砂D (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文中描述的是升华和凝华过程 文中“丝、麻、裘”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 “强水”是指氢氟酸 化学知识 我国古代已利用天然气煮盐

A.A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B.B

C.C

D.D

A.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甲烷燃烧放出热量,《华阳国志》记载“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我国古代已利用天然气煮盐,故A正确。

B.能蚀五金可知为王水,是浓盐酸、浓硝酸的混合物,而HF能与玻璃中的二氧化硅反应,腐蚀玻璃,不能用玻璃仪器盛放,故B错误;

C.《天工开物》中有如下描述:“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文中的“麻”指的是纤维素,主要成分是多糖,丝、裘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故C错误;

D.升华属于物理变化,丹砂(HgS)烧之成水银,即HgS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水银,此过程为化学变化,不属于升华,故D错误; 答案选A。 【点睛】

升华和凝华都属于物质的状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下列各项操作中不发生先沉淀后溶解现象的是( )

①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CO2②向Fe(OH)3胶体中逐滴滴入过量的H2SO4 ③向Ba(NO3)2溶液中通入过量SO2④向石灰水中通入过量CO2 ⑤向硅酸钠溶液中滴入过量的盐酸. A.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中发生的反应是Na2CO3+CO2+H2O=2NaHCO3,NaHCO3比Na2CO3溶解度小但质量大,且反应中中消耗H2O,所以有沉淀析出且不溶解,符合;②向Fe(OH)3胶体中加入H2SO4首先发生胶体的聚沉,出现Fe(OH)3沉淀,H2SO4过量,Fe(OH)3与H2SO4反应而溶解,不符合;③硝酸钡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溶于水生成亚硫酸,酸性溶液中硝酸根离子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亚硫酸为硫酸,溶液中生成硫酸钡沉淀,现象是只生成沉淀,③符合;④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的CO2,先生成碳酸钙沉淀,后沉淀溶解生成碳酸氢钙溶液,反应现象是先沉淀后溶解,不符合;⑤向硅酸钠溶液中滴入过量的盐酸,发生反应Na2SiO3+2HCl=H2SiO3↓+2NaCl,只生成白色沉淀,符合;答案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常见物质的的化学反应与现象。向溶液中加入某物质,先出现沉淀后沉淀溶解的总结如下:

(1)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SO2)至过量。 (2)向Fe(OH)3胶体中加入硫酸至过量 (3)向可溶性铝盐中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 (4)向偏铝酸盐中加入盐酸至过量

B.①②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⑤

5.从物质分类的角度进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根据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

B.SiO2既能与NaOH溶液反应,又能与氢氟酸反应,所以SiO2属于两性氧化物 C.AgCl的水溶液不易导电,但AgCl是强电解质 D.烧碱、纯碱、熟石灰均属于碱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而不是丁达尔效应,故A错误; B. 二氧化硅只能和酸中的HF反应,且和HF反应后生成的不是盐和水,故二氧化硅不是碱性氧化物,即不是两性氧化物,故B错误;

C. 氯化银虽然难溶于水,但在水溶液中能完全电离,故是强电解质,故C正确; D. 纯碱为碳酸钠,是盐不是碱,故D错误; 故答案选C。

6.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

①硫酸、纯碱、醋酸钠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②蔗糖、硫酸钡和水分别属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③根据电解质在熔融状态下能否完全电离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④根据分散系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⑤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的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⑥根据Na2O、Na2O2组成元素相同,均与H2O反应,故均属于碱性氧化物 A.②⑥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纯碱为碳酸钠,属于盐类,故①错误;

②蔗糖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均不导电,属于非电解质,硫酸钡熔融状态能完全电离,属于强电解质,水不完全电离,属于弱电解质,故②正确;

③根据电解质在熔融状态下或水溶液中能否完全电离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故③错误;

④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故④错误;

⑤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没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故⑤正确;

⑥碱性氧化物为能跟酸发生反应只生成盐和水,而Na2O2与酸发生反应还生成氧气,则过氧化钠不是碱性氧化物,故⑥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的为②⑤,答案为B。

B.②⑤

C.①②⑤⑥

D.②③④⑤

7.下列关于各物质的所属类别及性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类别 性质 A 乙烯 烃 不可燃 B 氯化钠 离子化合物 熔融态能导电 C 氢氧化铁胶体 混合物 D 生铁 合金 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易发生电化学腐蚀

A.A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乙烯属于烃类可以燃烧,A项错误;

B.氯化钠属于离子化合物熔融态能导电,B项正确; C.氢氧化铁胶体属于混合物,能产生丁达尔现象,C项正确; D.生铁属于合金,易发生电化学腐蚀,D项正确; 答案选A。

B.B

C.C

D.D

8.下列有关实验现象和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A 实验操作 取硫酸催化淀粉水解的反应液,滴入少量新制Cu(OH)2悬浊液并加热 现象 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有白色絮B 解释或结论 葡萄糖具有还原性 NaAlO2溶液与NaHCO3溶液混合 状沉淀生成 二者水解相互促进生成氢氧化铝沉淀 反应2NO2(g)ƒC 将充满NO2和N2O4混合气体的密闭玻璃球浸泡在热水中 向FeCl3饱和溶液中滴入足量浓氨水,并加热至刚好沸腾 红棕色变深 得到红褐色透明液体 N2O4(g)的VH<0 D 得到Fe(OH)3胶体

A.A 【答案】C

B.B

C.C

D.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淀粉的酸性水解液中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然后再滴入少量新制Cu (OH)2悬浊液并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可以检验水解产物葡萄糖,否则酸与氢氧化铜反应,影响了实验结果,故A错误;

B.NaAlO2溶液与NaHCO3溶液混合,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碳酸钠,是强酸制取弱酸,不是双水解原理,故B错误;

C.充满NO2的密闭玻璃球浸泡在热水中,颜色加深,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生成二氧化氮N2O4的△H<0,故C正确; 的方向移动,则2NO2⇌

D.FeCl3饱和溶液中逐滴滴入足量浓氨水,发生反应生成沉淀,不能得到胶体,应将FeCl3饱和溶液加入沸水中发生水解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故D错误; 答案选C。 【点睛】

碳酸氢根的电离常数比偏铝酸大,碳酸氢根与氢离子的结合能力弱,可以认为是偏铝酸跟夺走了碳酸氢根中的氢离子,偏铝酸跟所需的氢离子是碳酸氢根电离出来的,不是水,所以不是水解,从生成物的角度看,若是水解反应,则碳酸氢根应变成碳酸,再变成二氧化碳,可事实上不是,最终产物是碳酸根,所以从这两方面看该反应都不是水解反应。

9.“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

①是溶液 ②是胶体 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④能透过滤纸 ⑤不能透过滤纸 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 A.①④⑥ 【答案】B 【解析】 【分析】

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形成分散系是胶体,依据胶体的特征和性质分析判断问题。 【详解】

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属于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形成分散系是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能透过滤纸,具有介稳性,不生成沉淀,②③④正确;故合理选项是B。 【点睛】

本题考查了胶体分散系的本质特征,胶体性质的应用,注意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③④⑥

10.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都属于胶体

②氯水、次氯酸都属于弱电解质 ③Na2O、MgO、Al2O3均属于碱性氧化物 ④明矾、冰水混合物、四氧化三铁都不是混合物 ⑤电解熔融的Al2O3、12C 转化为14C 都属于化学变化 ⑥葡萄糖、油脂都不属于有机高分子 A.①②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①分散质微粒直径不同是分散系的本质区别,稀豆浆属于胶体分散系、硅酸是难溶的沉淀、氯化铁溶液不是胶体,故①错误; ②氯水是氯气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次氯酸属于弱电解质,故②错误;③Na2O、MgO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均为碱性氧化物,Al2O3均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是两性氧化物,故③错误;④明矾是硫酸铝钾晶体属于化合物、冰水混合物是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四氧化三铁是化合物,都不是混合物,故④正确;⑤12C转化为14C是核反应,既不属于物理变化又不属于化学变化,故⑤错误;⑥葡萄糖、油脂属于有机物,但是相对分子质量不大,不是高分子化合物,故⑥正确;故选D。 【点晴】

基础考查,侧重概念的理解与应用;胶体是分散质直径在1-100nm的分散系,硅酸是沉淀,氯化铁溶液不是胶体;水溶液中部分电离的电解质为弱电解质,是化合物;碱性氧化物是指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不同物质组成的为混合物;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指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有机物,可达几万至几十万,甚至达几百万或更大;据此分析判断即可。

B.②④

C.③⑤

D.④⑥

11.为解决日益加剧的温室效应等问题,科学家正在研究建立如下图所示的二氧化碳新循环体系:

上述关系图能反映的化学观点或化学思想有:( )

①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是不变的;②燃烧时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③光能或电能可以转化为化学能;④无机物和有机物可以相互转化; ⑤二氧化碳可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 A.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分析】 【详解】

①由图可知,混合气分离出二氧化碳,水分解生成氢气,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甲醇等能源都遵循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守恒的原则,①正确;

②液化石油气、汽油、甲醇的燃烧、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复合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可以转化为甲醇等有机物都说明燃烧时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和光能,②正确;

③水在光催化剂或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体现了光能或电能可以转化为化学能,③正确; ④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甲醇等有机物,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无机物,④正确;

⑤从图示中可以看出,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甲醇等能源,二氧化碳在很多工业和农业中有大量的应用,所以二氧化碳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⑤正确; 答案选D。 【点睛】

本题以信息给予的形式考查了二氧化碳的相关问题,解题的关键是理清其中的转化关系,紧扣题干信息结合相关化学知识。

12.A、B、C、X为中学化学常见物质,A、B、C含有相同元素甲,可以发生如下转化(水参与的反应,水未标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A、B、C的焰色反应呈黄色、水溶液均呈碱性,则X可以是CO2 B.若C为红棕色气体,则A一定为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气体 C.若B为FeCl3,则X一定是Fe D.A可以是碳单质,也可以是O2 【答案】B 【解析】 【详解】

A. 若A、B、C的焰色反应呈黄色,说明A、B、C中含有钠元素,水溶液均呈碱性,则A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B为碳酸钠,碳酸钠溶液显碱性;碳酸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C为碳酸氢钠,碳酸氢钠为碱性,故A正确;

B. 若A为氨气、X为氧气,则B为一氧化氮,C为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则A不一定为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氮气,故B错误;

C. 若B为FeCl3,则A为氯气,与铁反应生成氯化铁,氯化铁与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故C正确;

D. 若A为碳、X为氧气,则B为一氧化碳,C为二氧化碳;若A为氧气、X为碳,则B为二氧化碳,C为一氧化碳,故D正确; 答案为B。 【点睛】

元素的性质的推断题,要熟练掌握各种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并能找到各物质间相互转化方

案,熟记物质的性质,综合运用。

13.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2CO2(g)Na2O2(s)A.Na(s)Na2CO3(s) 点燃2Fe(s)FeCl2(s) B.Fe3O4(s)高温点燃O(g)Al(s)Cl(g)2HCl(aq)Si(s) C.SiO2(s)SiCl4(g)高温2H2O(l)SO3(g)D.S(s)H2SO4(aq) 点燃H(g)O(g)【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Na在氧气中燃烧生成Na2O2,Na2O2与CO2反应生成Na2CO3,能实现转化,故A正确;

B.Fe与Cl2燃烧,反应生成FeCl3不能生成FeCl2,故B错误; C.在高温下,SiO2与与盐酸溶液不反应,故C错误;

D.S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不能得到三氧化硫,故D错误; 答案选A。 【点睛】

氯气是强氧化剂,与变价金属单质反应时,金属直接被氧化为最高价。

14.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酿酒工艺中加入的“酒曲”与面包工艺中加入的“发酵粉”作用相同 B.氨水显碱性,不能与金属反应,所以运输过程中可以用铁罐车

C.葡萄酒中通常添加微量的SO2,既可以杀菌消毒,又可以防止营养成分被氧化 D.大多数胶体的胶粒带电,利用这一性质可进行“血液透析”和“静电除尘” 【答案】C 【解析】 【详解】

A、酒曲与发酵粉的作用不同:在经过强烈蒸煮的白米中,移入曲霉的分生孢子,然后保温,米粒上便会茂盛地生长出菌丝,此即酒曲;酿酒加曲,是因为酒曲上生长有大量的微生物,以及微生物分泌的酶,其中糖分经过部分酶的作用酒化变为乙醇;而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NaHCO3,面包工艺中加入发酵粉是为了中和微生物产生的酸,同时生成的CO2气体可以是面团变为多孔,显得松软可口;A错误;

B、一般情况下,氨水不会与金属反应,但是氨水呈弱碱性,若用铁罐车运输,会加快铁罐的腐蚀速率(吸氧腐蚀),B错误;

C、在葡萄酒的生产过程中,SO2的作用是对生产设备消毒杀菌,还可以杀死酿造完的葡萄酒中的酵母,保证葡萄酒的稳定,最后装瓶也会填入少量SO2,保证葡萄酒不被氧化和生物稳定,C正确;

D、血液是一种胶体,利用渗析的原理可以除去血液中的毒性小分子物质,而血液中的必要成分不能通过透析膜,与胶粒是否带电无关,D错误; 故选C。

15.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 甲同学:向1 mol·L的FeCl3溶液中加少量NaOH溶液。 乙同学: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

丙同学:向25 mL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其中操作正确的同学是_____________。

(2)证明有Fe(OH)3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利用的胶体性质是__________。 (3)在胶体中加入电解质溶液或带有相反电荷的胶体粒子能使胶体粒子沉淀出来。丁同学利用所制得的Fe(OH)3胶体进行实验:①将其装入U形管内,用石墨作电极,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区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这表明Fe(OH)3胶体粒子带______(填“正”或“负”)电荷。②向其中加入饱和Na2SO4溶液,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

【答案】丙 用一束光照射得到的液体,从侧面观察能否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丁达尔效应 正 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解析】 【分析】 【详解】

(1)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是在沸腾的蒸馏水中加入饱和氯化铁溶液,当溶液变为红褐色时立即停止加热,故答案为丙;

(2)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当用激光笔照射时,会有一道明亮的光路,故答案为使一束光射向烧杯中的液体,若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则证明生成了氢氧化铁胶体;

(3))①Fe(OH) 3胶粒带正电,通电时带正电荷的粒子向阴极移动,阴极附的颜色逐渐变深,故答案为正;

②向其中加入Na 2SO 4,电离出的SO 42-使Fe(OH) 3胶体发生聚沉,生成红褐色沉淀,故答案为产生红褐色沉淀。

-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