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明史_李信圭传_阅读附答案

明史_李信圭传_阅读附答案

来源:爱站旅游


明史·李信圭传 阅读附答案

明史李信圭传

李信圭,字君信,泰和人。洪熙时举贤良,授清河知县。县瘠而冲,官艘日相衔,役夫动以千计。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俗好发冢放火,信圭设教戒十三条,令里民书于牌,月朔望儆戒之。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

宣德三年上疏言: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前年兵部有令,公事亟者舟予五人,缓者则否。今此令不行,役夫无穷,有一舟至四五十人者。凶威所加,谁敢诘问。或遇快风,步追不及,则官舫人役没其所赍衣粮,俾受寒馁。从之。八年春,又言:自江、淮达京师,沿河郡县悉令军民挽舟,若无卫军则民夫尽出有司,州县岁发二三千人,日夜以俟。而上官又不分别杂泛差役,一体派及。致土田荒芜,民无蓄积。稍遇歉岁,辄老稚相携,缘道乞食,实可悯伤。请自仪真抵通州,尽免其杂徭,俾得尽力农田,兼供夫役。帝亦从之。自是,他郡亦蒙其泽。

正统元年,用侍郎章敞荐,擢知蕲州。清河民诣阙乞留,命以知州理县事。民有湖田数百顷,为淮安卫卒所夺,民代输租者六十年。信圭奏之,诏还民。饥民攘食人一牛,御史论死八人。信圭奏之,免六人。天久雨,淮水大溢,没庐舍畜产甚众。信圭奏请振贷,并停岁办物件及军匠厨役、浚河人夫,报可。南北往来道死不葬者,信圭为三大冢瘗之。十一年冬,尚书金濂荐擢处州知府,其在清河已

二12年矣。处州方苦旱,信圭至辄雨。未几,卒于官。清河民为立祠祀之。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循吏》)

10.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份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

B.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

C.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

D.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

11.以下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朔望,朔是农历每个月的初一,望一般在农历每个月十五。相似还有晦、既望。晦指农历每个月最后一天。既望期望前一天。

B.理即署理,指本任官员有缺或卸任时,由其它官员暂时代理该职务。奉旨署理的官员办事权利与本任无异。

C.乞留,百姓向朝廷要求挽留官员。官员可因百姓乞留而被朝廷晋升官级,但仍留任原职。

D.振贷,即赈贷,指官府借贷钱物给百姓。是古代传统的救荒方式之一,西汉时赈贷开始较为广泛的实行。

12.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李信圭任清河知县时,当地习俗好盗墓和放火,李信圭设立了十三条教导和训戒,命令村民书写在牌上,按期警戒;又将百姓的品行公之于众,习俗因而得以扭转。

B.李信圭曾上书朝廷,言及清河县人口希少,天天又征调百姓拖挽船只,以至丁壮尽死,连白叟和小孩都被征调为役夫,阴碍了农业发展。

C.宣德八年,李信圭再次上书朝廷,要求免去从仪真到通州一带的百姓的全体杂徭,皇上听从了他的要求。其他郡县也因而蒙受恩泽。

D. 李信圭在清河任上二12年,被尚书金濂推荐选拔担负处州知府,不久就死于处州知府任上,清河县百姓为他立祠祭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或遇快风,步追不及,则官舫人役没其所赍衣粮,俾受寒馁。

(2)民有湖田数百顷,为淮安卫卒所夺,民代输租者六十年。信圭奏之,诏还民。

参考答案:

10.A

11.A既望期望后一天。 12.B尽非死亡。

13.(1)有时(行船)遇到快风,(役夫)步行追逐不上,官船上的差役就没收他们带的衣服食粮,让他们受饥寒。(或:有时,补充主语:役夫,赍:带,俾:使、让,馁:饥饿)

(2)百姓有数百顷湖田,被淮安卫卒侵夺,百姓接替缴纳税租六十年。信圭上奏此事,皇帝诏令还田于民。(为所:表被动,夺:篡夺、侵夺;代:接替,输:缴纳,奏:上奏;)

参考翻译:

李信圭,字君信,泰和人。洪熙年间,因贤良而被单荐,授官清河知县。该县很贫瘠而地处交通要冲,官船天天往来不断,(征用

的)役夫动辄以千来计算。前任县令请示上级得到沐阳县五百人相助,但是这些人离家远,衣食艰巨。李信圭要求免去他们前来相助的差役,而让沐阳县接替清河县缴纳额外赋税的三分之二,两县都觉得利便。当地习俗好盗墓和放火(抢劫),李信圭设立教育警戒的条文十三条,命令村民书写在牌上,每个月的初一、十五加以告诫;并且将百姓的勤快、仁慈或懒惰、恶行公之于众,习俗因而得以扭转。

宣德三年,信圭上疏说:本县地广人稀,地处交通要道,使节川流不息,天天征调百姓拖挽船只。丁壮已尽,连白叟和小孩都被征调为役夫,阴碍、旷废了农桑。前年兵部有命令,紧迫公事每只船派五个役夫,公事宽缓便不派人。现在这道命令没有履行,征调的役夫不加限制,有时一只船竟至于征用役夫四五十人。凶横威风相逼,谁敢提出质疑。有时(行船)遇到快风,(役夫)步行追逐不上,官船上的差役就没收他们所带的衣粮,使他们遭遇饥寒。信圭要求从新声名先前的命令,哀怜这些劳苦的人民。朝廷听从了他的要求。八年春,信圭又上言说:从江、淮到京城,沿河的郡县都命令军民拖挽船只,如果没有卫军可抽,那末役夫全都由各州县有关部门从百姓中抽调,州县每一年都需要征调二三千人,日夜等待。上级官员又不区别各种差役,一并摊派。导致田土荒芜,百姓没有蓄积的财物。略微赶上歉收之年,便老幼相扶,沿途讨饭,确切使人怜悯忧伤。请从仪真到通州,全体免去他们的杂役,使他们得以尽力从事农田耕作,同时兼任役夫。皇上也听从了他的要求。从这以后,其他郡县也蒙受他的益处。

正统元年,因侍郎章敞的推荐,李信圭被选拔为蕲州知州。清河县百姓进京要求李信圭留任,朝廷因而命令李信圭以知州身份管理清河县事。百姓有湖田数百顷,被淮安卫卒侵夺,百姓接替交纳租税达六十年。信圭上奏朝廷,朝廷下令将湖田奉还百姓。饥饿的百姓盗食别人一头牛,御史判处八人死刑。信圭上奏,罢黜了六人死罪。

天长久降雨,淮河水泛滥,浸没良多房屋、畜生财产。信圭上奏要求赈灾,并且休止须每一年上交的物品和征调的军匠厨役、疏通河道的役夫。朝廷回复赞成。南北往来死于道路无人埋葬的人,信圭挖了三个大坟坑来埋葬他们。十一年冬天,尚书金濂推荐选拔信圭担负处州知府,这时候他在清河任上已二12年了。当时处州正被旱灾所苦,信圭一到便降雨。不久,信圭死在处州知府官任上。清河县百姓为他立祠庙祭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